云岗石窟【第16 、18窟】
第16窟是昙曜五窟最东边的一个洞窟,主佛为三世佛,主佛释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毡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有点像朝鲜人的穿着),从面容相貌上看,年轻英俊,有很强的人文化、性格化特点,昙曜五窟每一洞窟北壁主尊造像都是人佛合一造像,也是拓跋鲜卑人为祖先为帝王造的佛陀化纪念像。在专家、学者们所提示的帝王象征中。第16窟的这尊大佛应是北魏的第四位皇帝——高宗文成帝拓跋睿的造像。文成帝曾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祖父武帝“灭佛”后很快“恢复佛法”使佛教在传入中国遭受第一次打击后,迅速转入了新的发展之路;二是下令开凿云岗石窟。可惜文成帝只活了26岁。
大佛石像有修长的身材,又采用立姿,比较便于表现服装的样式和褶皱的变化。虽然这尊大佛在千年岁月的流逝中双膝以下已风化残驳,可完好的上身还是能让我们隐约在感到它整体的服装美。
这尊大佛的左手,也是一个石雕艺术非常罕见的“美点”。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比例和超乎寻常的真实感觉,你在细细观睹的时候,仿佛能感觉到一种皮肤弹性的存在,会感到一种温暖的存在。手指相捏的自然、真实与精巧,以及指甲盖的真实状态,都达到令人瞠之以目,结之以舌的地步。

第十六窟除了主尊大佛像外,再没有其他的大像了,因而洞窟空间很大。在洞窟的墙壁上雕满千佛,在明窗以下又凿刻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佛龛,大多为后来补刻,洞内千佛与洞庭湖外壁的千佛构成一个庞大的佛国世界,显示出“文成复法”之后北魏社会佛教信仰的磅礴气象。
云岗第18窟与第15窟一样,是以大乘佛教的理念表达千人成佛和众生皆可成佛的佛教要义,当我们站在它们面前,看着斑驳残剩的千佛小像与主尊佛,简直无法想像这是1500多年的人力所为。主尊佛像的奇特和精细,周围配置的豪华与完整,以及主佛与菩萨弟子的个性化色彩,他们所蕴涵的丰富佛教内容,都达到了佛教与艺术的巅峰。第十八尊主佛,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他是云岗的第4高佛。其造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当你走进他的身边,不仅会为他的雄伟所折服,而且还会惊叹于它满身披覆的千佛袈裟。这尊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中国佛教的历史,在北魏的太武帝时期出现过一个重大转折,北魏王朝的太武帝,在北魏诸帝当中以“武功”、武略“而闻名。他在其宗教信仰上有”先佛后道“的历程,当时时期曾有过”盖吴“起义,而太武帝率军前去剿灭时,却发现起义军队在佛教寺庙里藏有大量兵器,再查又在一些寺庙内查出金银珠宝,甚至妇女。许多寺庙内的僧人也不守清规戒律,在事实面前,太武帝断然下令“灭佛”。因此在今天看来太武帝灭佛也不是不无一点道理的,可就佛而言,他也称得上是“罪人”,因此他死后,其孙子文成帝恢复佛教,修建云岗时,要佛帝合一,昙曜法师的确是煞费苦心,才想出了这么一个高招,让太武帝面部表情露出忏悔的表情,左手也放在胸前做忏悔姿势,身着千佛,意为让在灭佛是死去的和尚永远压在他身上惩罚他,而衣服上的那些小佛也要借帝王们成佛入极乐之时一起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