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比较大,请在wifi下观看!
《百家讲坛》 客家人 (一) 客从何来
客家人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八大民系是指北方民系、吴语民系、赣语民系、湘语民系、粤语民系、闽北民系、闽南民系、客家民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八千万到一亿两千万客家人,以我国广东、福建、江西的闽、粤、赣边为主要集中区。
客家人来自中原的汉族,由于战乱迁徙至闽粤赣边,然后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先民迁徙的主要原因:第一,内乱——八王之乱;第二,外患——五胡乱华。第三,追求梦中的理想国——桃花源。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在内乱和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以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这一带为中心,联动了鄂、皖、湘、浙、赣、闽、粤、贵、川、琼、台等十几个省市的数千万人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多达五次的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的大迁徙的浪潮。
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是指: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导致的第一次大迁徙;唐代末年由于黄巢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的战争导致的第二次大迁徙;北宋、南宋末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导致的第三次大迁徙;明末清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并实行移民政策导致的第四次大迁徙;清代中后期由于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锐减导致的第五次大迁徙。
在迁徙的队伍中,第一支最早到达福建东南沿海,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晋江和洛阳江周围,这个族群被称为“河洛人”或“河洛郎”,也就是闽南语系族群。
另外一支规模更大的迁徙队伍一路走走停停,依伫在湘楚大地上,不断地回望家乡,回望故土,最后跨过洞庭湖,鄱阳湖,先后到达福建宁化的石壁村,然后顺着汀江抵达汀江上游的汀州,但是随后而来的大量移民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以后大量客家先民就沿着汀江的上下游和汀江左右的腹地进行分迁。
沿着汀江北岸向九龙江南岸分迁的这一只遭受了具有排他性和攻击性的闽南文化的拦截,这两支人同来自于中原故土,但是由于迁徙的时间不同,目的不同,然后形成的语系、民俗风情的不同,在九龙江南岸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对峙。
客家先民为了自身的安全,就把从中原带来的儒家和文化与夯土建筑技术相融合,就地取材,以生黄土为原材料,从构建古堡、古寨和围屋起步,逐步摸索,就建成了既能够聚族而居,又能防御外敌的这样一个构建自己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心理安全边界的住宅,福建土楼就这样诞生了。
《百家讲坛》 客家人 (二) 奇特民居
福建土楼的奇特之处:
1.奇特的外形结构;北看长城,南看土楼,有圆楼、方楼、一字楼、日字楼、回字楼、还有独一无二的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的富字楼。
2.奇特的内部结构;“土楼王子”振成楼有着奇特的构造与功能:奇特的八卦布局;强烈的抗震功能,经历了1918大地震;极强的防风能力;极强的防盗功能;极强的防匪功能;奇特的防火设计;奇特的排烟设计。
土楼对人们的启示:
1.人与人的和谐;最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互忍让,福裕楼对联:遵规依矩,循途守度。振成楼中厅对联:言法行则,福果善根。号称天下第一楼的承启楼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
2.人与社会的和谐;土楼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量的社会矛盾在土楼里酝酿,发展,激化,形成了在闽粤四个古州府(汀州府、龙岩州、漳州府、嘉应州),五个县的交界矛盾错综复杂的这个地方中华的和文化慢慢地浸润,生发开来,和文化逐渐地被当地其他族群认同,接受,模仿。
3.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天圆地方的设计理想以及风水理论使土楼依山傍水,近路靠河,与周围山水融为一体,天、地、人三者和谐相融,例如永定县南溪田背洋村的衍香楼,外圆内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客家文化的内涵:
·慎终追远,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习俗;
·勤劳勇敢,勇于开拓,和合内敛的品格;
·崇尚正统,团结包容,海纳百川的禀赋;
·不断创新,永不满足,永远前行的精神。
2008年,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的评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根据央视百家讲坛《客家人》讲座整理,有删节)
内容来源:天行健ZJT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