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实质
作者:胡炎(摘自)
某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初中毕业以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居住的宣武区。十七岁在职业学校开始了第一次恋爱,男朋友是学校中的白马王子。因为她不计回报地喜欢这个男人及大胆的表白,使这个男人深受感动。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她发现男女之间一旦有了性关系,原来的神秘感及相敬如宾的温暖就会随之消失,她们在无法承受的平淡中分了手。第二次恋爱似乎只是进行着一场为了性满足的游戏,因为少了一些羞涩和担心,分手的时候男朋友要比她痛苦得多。第三次做了一个有妇之夫的情人,这个男人比她的前两位男友多了一些文化上的品味和气质,以及经济实力,知道怎样哄女人开心,后来因为老婆怀孕而与她分手。她现在的丈夫本来是合租住房的邻居,因为两人都失恋了,所以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及相互关照。为了这个男人能得到单位的分房,他们成为了契约型的名义夫妻,并没有性关系和性义务,但是很好的生活伙伴。她认为婚姻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维持婚姻的主要不是爱情,而是愿意在一起生活的诚意。
从生物学意义上婚姻的实质应该是生命的延续,而从精神意义上婚姻的实质应该是爱情的结晶。但以人的本质主要在于人的社会性来讲,婚姻的实质不过是社会组织的细胞。社会对婚姻的干预和约束也是以维护社会安定为目的,因此,现代社会的崇尚个性也导致了契约型夫妻的流行。而实际上在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大多数婚姻虽然没有订立这种个性化契约,但都在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中接受着一种无形契约的约束。只要在婚姻形式和表象上不违反这些群体规范,就能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
人能够超越自身的生物性而削弱生命延续在婚姻及人生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放弃精神上的爱情追求,但无法摆脱自我生存对于社会现实的依赖。由此,现实利益成为了婚姻关注的焦点。所谓的世俗市侩,与其说是出自于人的劣根性,不如说是出自于维护自我生存的一种无奈选择。没有人不愿意生活得更有尊严,但生存现实的残酷性会将人的尊严外衣剥得体无完肤,因此希望维护这份尊严的人不得不付出现实利益的沉重代价,这在一般人来讲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实现人性的尊严,就必须创造不受利益困扰的社会现实,或者能够有效保障人的基本利益的社会现实。
本文女士的婚姻仅仅是为了其名义丈夫能够得到单位的分房,这在有些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物质利益,或者表现了对婚姻的轻率。但实际体现了现实利益对人性尊严的征服或胜利,或者证明了现实中所谓人性尊严的虚伪和脆弱。在本文女士看来,她并没有失去什么,一切都能够维持她的原有生活方式,而且还能得到不花租金的住所和不错的生活伙伴,又何乐不为之呢。或者他们这种没有利害牵连或困扰的婚姻反而能够实现人们奢望的天长地久,至少面对以后可能的分手不会有太多的冲突和痛苦。这些都能符合社会规范对婚姻的要求,因此它能理直气壮地成为婚姻的一种合法形式。甚至比人们习惯用爱情粉饰的婚姻显得更真实和纯洁,也比那些只注重性关系的婚姻显得更文明和超脱。当然,任何人都会希望婚姻是生物、精神和社会意义上的完备,但问题在于我们还未能成为真正的完人。本文女士可能也有过完美婚姻的憧憬,当理想和激情蜕变为赤裸裸的性关系以后,婚姻反而成为了人生的负累。本能的需要和对本能关系的厌恶,使她只能徘徊困惑于人生的性游戏之中。第三次经历了虚假爱情下的甜蜜体验后,她能够把握的只剩下了生存需要的现实利益,这并非意味着她将现实利益看得比本能和情感更重要,而只是委曲求全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她对婚姻的失望中,其实还保持着对完美婚姻的追求欲望,因为只有这种没有性的婚姻才能给她的追求保留充分的空间。然而她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这种伙伴式的形式婚姻反而保留了一份生活的诚意。俗话说“无求到处人情好”,在相互没有要求的婚姻中反而能得到一份情感的诚挚,体现了对人性尊严和个性独立的一份尊重。不知道这是命运对人的嘲弄,还是现实对社会规范的讽刺。人们越是努力或刻意追求的东西反而距离人们越远,不经意中倒是接近了生活的真实和实现了自然的回归。一切似乎都本来处于自然而然之中,只是人为导致了扭曲和异化,如果本文女士没有更多的设想和欲望,愿意在一起生活的诚意说不定能够成就婚姻的完美,并完全出自于自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