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接到一位汪女士的来电,她曾在一家民营医院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上班,从事的也是保健品销售工作,后来因为“良心不安”,从那家公司辞职了。她说,“院有一个核心人物,他负责话术培训。他告诉我们,只要吃不死人,就把这款药膏尽量往夸张的地方去吹。”
如今保健品乱象,已经到了挑战人性,扭曲伦理道德的境地:有老人被保健品售卖者骗得身无分文,有老人因为被销售人员洗脑,子女不让继续受骗,则非要断绝子女关系……如今,终于有销售人员因为良心不安,而辞职了。
保健品乱象并不是个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但就是在这样的不满意下,保健品行业乱象仍然在继续,只要吃不死人什么都敢吹,基本已经成为了保健品的“行业标准”。
由于保健品受骗者,多数中老年人,因此有专家说,要子女们多陪陪老人,这是因为老人保健品消费多是因为情感寂寞;也有人说,可以借助正在全社会推广的家庭医生来提供咨询,避免老年人受骗。这些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则纸上谈兵,为什么所有问题都让子女承担?
为什么国外老年人没有这般受骗?进一步,动辄断绝子女关系的老年人,怎么可能相信家庭医生?
总体而言,中老年人之所以饱受保健品受骗之苦,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素养低,再者就是中老年人饱受心血管疾并高血压、糖尿并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慢性病的折磨,很容易上当。这就决定了,从中老年人受骗者方面来化解保健品乱象比较困难。而真正要釜底抽薪,恐怕还得靠监管,化解吃不死人就敢吹的“行业标准”。
客观来说,我国对保健品的审批管理不能说不严格,生产资质、产品质量、批文审批、销售、宣传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相对来说,在欧美国家,保健品多是按照食品管理,实行备案制,只要不使用新原料,就不需要报备审批。但为什么两者之间的遭遇却不尽相同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国家的保健品处于失控、无人管的境地。而在美国,保健品如果涉及到虚假宣传、夸大疗效,或者贻误了患者病情,那么,从售卖者到生产商,都会因为诉讼而被罚得破产。
实际上,保健品种类之多,市场之大,要想监管起来,那么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监管成本。
这是目前的监管体系承担不起的。而要想保健品监管更加有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鉴国外的惩戒制度,用巨额索赔体系震慑住保健品市场的投机者。实际上,当保健品市场回归理性,不再敢吃不死人就敢吹,那么,老年人自然也就不容易上当受骗了。说白了,这就是简单的算术题,当保健品销售者骗取万千个老人获利,不及一人醒悟索赔之额时,保健品市场自然趋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