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林高手、特种兵和网络红人长期热衷表演单手劈砖、头顶开砖等绝技,中国砖头的质量帮了他们大忙。这种遍地可得的表演道具,其实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产品。
文|叶鹤洲 陆碌碌
你去过家门口的工地吗?随意捡一块砖头,你会发现它的表面坑坑洼洼,满是气孔,一抓就簌簌掉渣,捡起来可以直接当粉笔用。中国砖头质量之差,甚至养活了不少网红,“快手”上就有诸多靠单手劈砖走红的民间高手。虽有人详细分析过劈砖的用力技巧,这种“硬气功”远非看上去那么骇人,但劈砖能成为人人皆可掌握的绝技,中国砖头的质量功不可没。
▍四川大学教师正在展示劈砖绝技
如果这些劈砖高手生活在 1949 年之前,他们多半会放弃这一绝技。对建筑有兴趣的人会发现,中国古代的砖石建筑用的都是古雅的青砖,民国建筑也以青砖为主,只有广州、上海等少数城市有一些残存的红砖建筑。古建筑采用的青砖,硬度、强度都远远大于现在工地上的红砖,劈断的难度也大得多。
和饱受诟病的红砖相比,青砖更符合现代人的素色审美,质量也远胜出,为什么它被淘汰了?
中国古代无红砖
一提起砖头,中国人脑中的画面肯定是红色的长方块。但这种红砖在20世纪前的中国几乎不存在。自战国秦汉以来,砖头的颜色一直是青灰色。考古学家只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红陶,却始终没发现过红砖。
唯一的红砖飞地在闽南,当地以独特的“红砖厝”闻名。但这种建筑风格也非中国原创。泉州、漳州、厦门一带是明清海上贸易的中心,闽南红砖风格是其副产品。故宫等明清皇家建筑的红墙,则是在青砖砌的墙面外涂了一层加朱砂的灰泥,砖头本身仍是青砖。
▍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抹饰红灰:每折见方一丈,厚五分,用白灰一百二十斤,红土六十斤,挂麻八两,麻刀五斤六两”
西方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从古巴比伦到地中海沿岸文明,一直有生产和使用砖的传统。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便大量烧制红砖、建造红砖建筑。罗马帝国也将红砖作为主要建材,一些红砖建筑甚至遗存至今。
▍完成于公元前 13 年的马切罗剧场
到了中世纪早期,罗马砖从意大利西北部传入丹麦、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地,催生了北欧的红砖风尚和“砖哥特”(Brick Gothic)风格。
▍德国吕贝克的霍尔斯滕门是典型砖砌哥特式建筑
15 世纪,红砖传入当时商业最为繁荣的尼德兰地区(今荷兰、比利时),并由此传播到英国、美洲新大陆以及包括台湾在内的荷兰殖民地。有意思的是,欧洲砖的颜色呈红色到棕色不等,唯独没有青色。
中、西砖块的颜色为什么泾渭分明?
这并非因为审美不同,而是烧制工艺的区别。红砖和青砖都是用粘土高温烧成,颜色差别在于烧制过程中是否接触氧气。燃烧时氧气充足,黏土中的铁元素就会充分氧化生成氧化铁,砖块为红色。氧气不足,部分氧化铁就会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砖呈现青灰色。
砖坯接触的氧气量则取决于砖窑的构造与制作工艺。罗马砖窑一般敞开窑顶,氧气充足,中国古代的砖窑则都有窑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封窑技术。烧制末期,工人将排烟口与炉膛进气口完全封闭,窑内随即进入缺氧环境,青砖的青灰色便得以固定。
▍罗马帝国的敞口直焰砖窑。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窑室温度不均,上部温度较低,一些砖坯只能报废
砖窑构造的差别,则是因为不同的建筑发展方向——罗马早早发展出了成熟的砖石建筑,对砖的需求量非大型砖窑不能满足。当时大型砖窑穹顶造价极其昂贵,只能敞开窑顶。
而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砖块长期仅用于给大户人家修墓、铺地。有限的需求造就了精工细作的小型砖窑,窑顶成本远低于西方。中国古代还发明出炉膛在窑室侧面的横焰窑和火焰在窑室内回旋的倒焰窑,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横焰窑和倒焰窑的结构
红砖利于大量快速生产,青砖的质量则更胜一筹。两种烧砖技术很快在东西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工艺传统,红砖建筑扩散到整个欧洲,青砖建筑则散布到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成分庭抗礼之势。
工业文明的胜利
然而,随着欧洲在 16 世纪率先迈入近代,天平逐渐向红砖倾斜。
16 世纪后期,今荷兰、比利时所在的尼德兰地区发展为欧洲工商业中心。工商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城市化水平,而高达 60%的城市化率催生出大量无产城市贫民。与此同时,尼德兰地区的土地里还蕴藏有大量可供燃烧的泥炭。市场、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组合优势很快就让这里成了欧洲的红砖生产中心。17 世纪荷兰的敞口砖窑一次就能烧制 50 到 60 万块红砖。
▍16 世纪的荷兰砖窑
据估计,当时的荷兰砖年产量超过 2 亿块,并通过发达的航运业出口到世界各地。荷兰人虽沿用着罗马帝国的古老工艺,却创造出大型砖瓦工业组织的雏形。
荷兰人创造了新式劳动组织,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让红砖生产技术迎来了彻底的革新。代替人力的黏土搅拌机、压砖机相继出现,到 1847 年,仅美国就有 93 项制砖专利。中国青砖的质量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因为机器搅拌、压制成的砖块远比手工制砖来得结实均匀。
▍19 世纪发明的制砖机
真正的革命性发明是德国人弗里德里希·霍夫曼在 1858 年发明的大型轮窑。这种轮窑内部分成 12 间以上的窑室,其间可以联通,如一条环形隧道。一次点火后,排成一圈的窑室逐次燃烧,依序重复着装窑、烧窑、出窑等过程,几乎不用停火,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次燃烧的废气可供其他窑室干燥、预热,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燃料也得到极大节约。
▍霍夫曼轮窑大致工作原理(俯视图)
工业革命使红砖变得价廉物美。到这时,除了运输砖块的物流成本和建造轮窑的门槛,已没有什么能阻止红砖在东方攻城略地。
最先放弃青砖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即从欧美进口红砖,修建西式建筑。1872 年,日本在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了第一座轮窑。红砖的经济效益很快就发挥了威力,日本也全面开始了红砖建筑热潮。到 1919 年,日本红砖量年产 5 亿 6 千万块,传统青砖几乎被完全淘汰。
19 世纪末,红砖随着西方列强一道登陆中国。初到中国的各国官商不谙青砖性能,不是进口红砖就是在租界附近新建砖厂。广州、上海、武汉、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至今留有中国最早红砖建筑的遗迹。
▍1910 年修建的“满铁”奉天车站,代表了当时日本红砖建筑的最高水平。由于本土多地震,日本境内留存的红砖建筑很少,倒是在中国东北和台湾留下了不少遗迹
不过,顽强的传统青砖并未迅速消亡。尽管有生产率低的致命弱点,手工青砖的技术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仍可以媲美机制红砖。这种本土材料反倒逐渐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西式青砖建筑。
▍南京鼓楼医院
真正击溃青砖的是新中国。1949 年之前,红砖虽明显比青砖有优势,但国民政府一没有大规模的基建需求,二没有强大的动员体制和社会控制能力,大规模的砖厂只限于少数城市。1949 年后,出于提高产量、节约燃料,尤其是搞工业集体化的目的,全国开始推广大型轮窑。到 1960 年,大中城市砖瓦业 90%以上采用轮窑生产,旧式的小型青砖窑迅速被淘汰。
1960 年代的大跃进和 1980 年代的包产到户对农村经济的刺激又在内陆乡镇接连激起了轮窑建设热潮。到 1990 年代,偏僻地区仅存的传统青砖窑,终于被消灭殆尽。
大跃进的最后遗产
红砖取代青砖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任何有装修经验的人都不会忘记国产实心红砖的骇人品质,用它砌起的砖墙常常出现渗水、开裂等问题。
▍中国红砖
这是红砖自带的缺陷吗?
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砖由黏土制成,只要正常制作、烧制合格,绝水性和抗压性就能得到保障。古罗马的红砖建筑、中世纪的北欧红砖城堡大量遗存至今。
机制砖发明后,红砖质量更显著提升。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筑业兴起了不再粉刷砂浆,让红砖直接暴露在外的设计手法。在气候阴湿的英国采用这种大胆的设计,不仅是对红砖墙艺术性的承认,更是对其技术性能的肯定。
▍开启红砖热潮的经典作品“红屋”,由菲利普·韦伯和莫里斯·威廉 1859 年设计,1860 年完工
▍同时期成立的布里斯托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都修建了红砖外露的校舍,被称为“红砖大学”,广州中山大学老校区也延续了这一风格(图为利物浦大学维多利亚大厦)
这种手法很快就成为风靡世界的建筑风尚,中国的红砖老建筑正是由此而来。即便在中国,旧建筑里的红砖也远优于后来大规模生产的红砖。2015 年 7 月,吉林长春拆除一幢旧建筑后,二十万块旧砖全部被韩国人买走,一度引起当地人热议。
那么,中国现在的红砖质量为什么如此低劣?
事实上,当代中国人熟悉的红砖并不是欧洲传统的纯黏土砖,而是“内燃砖”,一种诞生于大跃进时期、普及于 1960 年代的独特发明。
所谓内燃砖,就是在制砖粘土中混入一些煤粉,让砖坯在窑内高温条件下内部燃烧而成的砖。1961 年,建筑工程部热情洋溢地向全国推广这种新技术:
“内燃烧砖是砖瓦焙烧工艺的一项重大革新……采用内燃烧砖可节约煤炭 30%,增产 20%,并能利用劣质煤和有一定可燃性的烟灰、炉渣的废料……希望全国各地砖瓦企业都认真学习和大力推广。”
在使用优质煤粉的理想状态下,燃烧的煤粉虽然在砖块内外形成许多细小孔洞,使砖块密度变小、不再适于室外暴露,但若比例得宜,也不会造成重大结构缺陷,还有助于隔热隔音。
但实际生产的情况却糟糕得多,因为这种旨在节约燃料的技术几乎不可能采用优质煤粉。中国各地砖厂烧制内燃砖的原料往往是杂质含量高的劣质煤或炉渣,颗粒大小不均,成分极为复杂,其中常常含有黑色页岩与石灰石的碎粒。
燃料颗粒过大,就会在砖体上造成较大孔洞,使其力学强度降低。页岩在高温锻烧时会发生高倍数的膨胀,从内部破坏砖块的组织结构。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会在高温煅烧下生成氧化钙,出窑后一旦淋雨或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氧化钙吸水放热,对膨松多孔的砖块造成严重破坏。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黑心砖”,即因炉温升温过快、砖坯表层迅速烧结,而内部内燃料的碳化物不及烧掉,使得砖心不能烧结,砖的强度也会大受影响
中国相当部分的内燃砖产自质量把控极差且缺乏监管的乡镇砖瓦厂,官方还一再以节能环保为由鼓励生产这种红砖,甚至多次出台针对性的免税政策,劣质红砖与豆腐渣工程横行中国自然毫不足奇。
所幸的是,这种劣质的实心内燃砖正在逐步成为历史。2000 年以来,中国政府以能源耗费大、破坏土地等原因三令五申地下达禁用实心黏土砖的禁令。尽管传统红砖仍屡禁不止,但在一二线城市的建材市场上,已很难再见到红砖的身影。
而在西方,红砖也越来越多地被混凝土、水泥砖等材料所取代。1948 年以来,英国砖产量急剧下降,1965 年英国的砖产量是 80 亿块,而到 90 年代已经下降到 40 亿块。
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熟悉的红砖或许会像今天的青砖一样,成为专供复古建筑的特殊装饰品。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民间高手也不会这么爱劈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