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进课堂给孩子上课 家长课堂:如何帮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子女就业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在就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帮孩子规划未来职业?

认识自己,然后认识环境

问:  职业规划近几年刚刚兴起,许多家长还不是很熟悉。您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职业规划的内涵吗?

答: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别人来付钱”。说白了就是帮助一个人找到他未来的职业方向。

问: 认为一个人从什么时候进行职业规划比较好?

答:  当然越早越好。美国在孩子6岁时就开始职业规划了,而且教育部门有明确的指导法规,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内容。目前,我国尚无类似的教育法规,所以家长们要多操操心,补上这个漏洞。可喜的是,现在学生和家长都越来越有职业规划意识了。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全国各地的职业规划师都很忙。这也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总是到了该报志愿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才想到职业问题,平时只关注考试分数。如果早做准备,填报志愿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

问: 是的,高考结束后,报志愿只有20天时间,考生和家长要在这20天时间里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的确是件让人为难的事。那么,平时家长要帮孩子做职业规划,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答:  笼统地说,职业规划有四个步骤:第一,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第二,深入了解外部环境,包括高校的专业设置、市场需求、职业特点等等;第三,把自己的特点和外部环境进行匹配,找到契合点;第四,找到自己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做准备,最终实现理想。

问: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就难了。比如,全面了解自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把这称为“自知之明”,很高深的境界。

答:  职业规划所说的了解自己,是指对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性格有一个较全面的评估,与哲学层面上的道德修养不是一回事;再者说,现代心理学给人们提供了了解自己的科学途径,做到并不难。测评是一个了解自己的方式,兴趣、特长、能力、性格都能得到量化体现,还能提供与此匹配的职业方向。其中,个人兴趣是最重要的,不做测评也不难了解。

问: 可能有孩子会说,我喜欢踢足球。

答: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喜欢踢足球只是爱好,不是兴趣。兴趣是放在科学的系统里面得出的综合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改变。比如,一个孩子喜欢踢足球,还喜欢打羽毛球、划船等等,所有的体育活动都喜欢,我们可以总结一个特点,这个孩子动作发展比较协调,比较喜欢竞技性或者体育类的活动,这是他的兴趣。

问: 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的孩子自认为了解自己,但在家长、老师看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就要用各种方式干预。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平衡各方意见?

答:现在年轻人当中流行一句话,叫做“我的青春我做主”,自己的人生大事,当然要以孩子自己的愿望为主。其实,很多家长很开明,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他们也怕孩子小,社会经验少,所以要给一些建议。家长的担心并非多余。我在工作中发现,说到未来职业、理想,许多孩子热情很高,目标明确,但深入问下去,孩子对他的理想只是一个概念,完全不了解实质内容。比如,一个孩子立志当牙医,是因为他的牙齿不好,而且听说美国牙医收入很高;另一个孩子说以后要研究中草药,是因为看了一个电视剧,觉得中草药非常神奇。大部分孩子,尤其是高一、高二学生,你问他们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有孩子回答,“我要到南方工作,因为南方气候好”。这些都不是严肃的职业规划。家长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比孩子多,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职业规划,但要以科学为基础,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武断。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大学专业,上了两年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我曾参与过一次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5%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85%的学生说,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他不会选择现在的专业。有一个大二学生,中学时非常喜欢生物课,考分也很高,加上当年高考生物专业是大热门,就毫不犹豫填报了该专业。上了大学之后,他才知道要天天写分子式,天天做实验,天天解剖青蛙、兔子什么的,厌恶得要命,死活要转专业,不让转就退学回家,来年再考。您说,这不是折腾嘛!

所以,我认为,在规划职业时,孩子自己的意见最重要,家长、老师的意见也不可少,但别忘了听听职业规划师的看法。

天分比勤奋更重要

问:我感觉对自己的兴趣似乎还可以了解一些,但是能力方面,正确估价自己是比较难的事。

答:曾经有一个老师,研究了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基本能力,比如说逻辑推理能力、数字能力等方面,发现成绩好坏、兴趣高低跟能力强弱成正比,说明能力在职业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能力反映在学习成绩上。比如一个学生数学、物理、化学成绩比较突出,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所以他的考试分数就比较高。

问: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还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培养的?爱迪生不是说“成功是99%的勤奋加上1%的天分”吗?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勤能补拙”,也是这个意思。

答: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比如,一个从事文字工作十年的人,再回过头来做高中数学题可能一筹莫展,即使他当年是解题高手。这是因为长年的文字工作使他理科方面的能力退化了。既然能力可以退化,当然也可以人为地增强。

“成功是99%的勤奋加上1%的天分”是励志名言,妇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爱迪生后半句话:“1%的天分比那99%的努力更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是要让孩子们(其实也包括成年人)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那个方面,然后把它发展起来。我们说勤能补拙,如果你足够用功,运气也足够好,你也可以胜任不擅长的那个方面,但是你要比擅长的人付出得更多。从人生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显然不是上策。

家长进课堂给孩子上课 家长课堂:如何帮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问:您的解释为我们澄清了“兴趣”“能力”等概念,有助于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下面请您谈谈如何了解外部环境,以及如何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与之匹配。

答:现在是网络时代,搜索引擎强大无比,各类信息应有尽有,了解外部环境既方便又快捷。特别提醒家长朋友们,再多的信息也不能代替亲身体验。亲身体验是职业规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对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的一次确认,很关键。比如,孩子对金融专业感兴趣,却连银行、证券交易所都没进过,更没有亲手买卖过股票,那么孩子只是对金融知识而不是对金融职业感兴趣。只要家长用心,带孩子多体验体验并非难事。

问: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能力被考试分数量化,考试分数代表了能力,所以家长和学生只关注分数,不重视体验。

答:完全同意您的看法。不过,孩子未来的职业能力却不一定是考试分数决定的,高分低能的人又怎么能拥有幸福的职业?这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不乏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高材生。中国真的是人才过剩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出在大学生所具备的考试能力和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严重脱节。换言之,老师教的、学生学的所谓专业,只是书本知识,对社会工作——即外部环境——知之甚少,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认为,家长注重引导孩子多体验,多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补上这一课。

问:您认为职业有好坏之分吗?

答: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却有难度和幸福指数高低之分。举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对做蛋糕有天分的孩子,被家长、老师引导去学热门的企业管理专业,把对企业管理有天分的孩子挤兑得只好去做蛋糕,后来两个孩子通过努力干得都不错,但都不出色,因为做公司老总的厌烦经营,蛋糕房里那位成天怀才不遇。想想看,他俩换换岗位多好啊,可能成就一个杰出的管理者、一个成功的蛋糕师。

问:但问题是,多数中国家长认为,不成功的管理者也比成功的蛋糕师成功。

答:没错,但这样的观念很粗暴,因为它无视孩子的个人感受,即成就感、幸福感和实现自我的终极价值观。事实上,家长类似的陈旧观念是职业规划的大敌。曾有家长诚恳地对我说:“你把我的儿子规划成企业老总,付多少规划费都可以。”我说我做不到。职业规划是发现、揭示孩子的个性,引导其走向幸福和成功,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和添加。

从专业角度来说,大学里的专业和社会上的职业并不是一回事,职业比专业要多得多。有一个统计,从业人数较多的职业有1000多种,95%的人只从事其中的500多种,有些职业,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孩子选择职业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得多。

另外,家长对专业的理解不要那么狭窄,不是学了某专业,就限定了孩子的一生。现在很多大学都提倡第二学位,孩子在学完本专业之后,可以再学他感兴趣的专业。换言之,大学是用来全面发展孩子基本能力的。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单单看专业是否热门、就业率是否高,关键是看孩子的兴趣、特长、能力、性格是否与外部环境匹配。

跳槽与“路径信赖”

问: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好不容易就业了,又反复跳槽,慌不择路的样子。北京教育科学院搞了一个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两年内跳槽的比例超过60%。您如何看待这种怪现象?

答:现在大学生时兴“先就业,后择业”,多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先找个饭碗再说,可以理解。但是说到跳槽,我认为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您刚才形容的“慌不择路”,没有职业规划,只好到社会上盲目地尝试,说穿了是碰运气、浪费时间。另一种情形,跳槽是因为某种外部原因,如工作环境不好、与领导的关系不好、薪水不满意等等,但一直在某个领域内跳来跳去,说明跳槽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职业锚”,职业发展目标是清晰的。第二种情形是正常而有益的,因为跳槽者在积极地行动,走向属于他的成功。

问:象棋棋诀有云“马不走闲步”。现在去企业应聘,最重要的筹码是有工作经验,所以,一个人得到了一份工作,尽管他不喜欢,也会对他谋取第二份工作起到不小的作用,如果前后职业不沾边儿,那么前面的付出岂不是一种浪费?

答:职业规划业内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路径依赖”。比如,火箭发射时的推动器,直径是4英尺8.5英寸。为什么一定要这个尺寸?是因为铁路的铁轨这么宽,铁路要运输,太宽了运不过去。为什么铁轨这么宽?是因为古罗马时期,战车两个轮子的距离这么宽,最适合在城市间行走,最终成了通行的标准。为什么战车这么宽?因为两匹马屁股加起来这么宽。古代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就这样决定了现代火箭发射推动器的宽度。所以,第一份工作对求职者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第一份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求职者要明确自己喜欢什么;如果这份工作是暂时的,求职者要明确以后朝哪个方向努力。尽管这份工作不是他将来的职业目标,起码可以锻炼那些通用的能力,比如团队精神、交际能力等等。所以,我给大学生们一句忠告:别着急,先认识自己,再认识环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5751/447661119803.html

更多阅读

家长进课堂讲稿 家长课堂讲稿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我今天站在这里,心情还是挺忐忑的。我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一线教师,水平有限,怕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关于教育的那些大道理我也说不好,今天咱就聊聊每天发生在我们和孩子身边的事。 作为教师,我们

家长进课堂 科学实验 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扬眉吐气的科学实验

是不是你家娃也跟你说过这句话,“爸/妈,你不懂,老师说应该这样......”嗯,这个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无奈,不是气急败坏,而是露一手~1材料:硼砂、热水、木棒、扭扭棒、铁丝、筷子、剪刀、勺子往热水中加入硼砂使之饱和,当水冷却后,硼砂就会以晶体

声明:《家长进课堂给孩子上课 家长课堂:如何帮孩子进行职业规划》为网友痛快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