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1 13:15:25
归档在 谈中华文化 | 熊剑日前,读温家宝寄语梁振英: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让我对“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段话产生了兴致。我以为,相对于这段话后半句“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坊间最耳熟能详的是“上不正下便歪”?这也可解说为,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段话前半句“政者,正也。”一、孔子论“政”:“上不正下便歪”
首先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我们中国人对“政”这个名称的解释。
政就是“正”,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
按南怀瑾在《论语别裁》的说法,什么叫正?什么叫邪?也很难讲。这就牵涉到人生的道德行为观念,以及社会的、历史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改变了观念的标准。以前的社会型态并不适于现在的社会型态,过去历史的标准,并不一定完全可以适用于现在。所以怎样才算是正或邪,也是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而言。但无论如何,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譬如一个教育家、宗教家,以感化的教育,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的一个范例。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有人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多少带点强迫人的意味?不符合现代民主社会与法制国家的精神,我赞同。或可另写文章讨论,其实,好友许锡良就有现成的,叫"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在什么缺陷? 大意是说,与朋友交流时,有朋友是孔子迷,说孔子曾经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显然是有点强迫人,这个人伦法则是不太可取的。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别人所想要的。因此,已立而立人,已达而达人,显然过于勉强。
当然,许锡良也说了,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固然是强迫人,但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仍然是积极自由的范围。这里的问题仍然在于一个强迫的前提。要害就在于那个“施”字。若站在孔子时代来思考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为孔子时代,社会基本上是丛林法则。强权与武力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法则。那时如果能够成功地劝说暴力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在这一点上,这句话多少还是有一些黄金律的成份的,我们不必也来一个春秋责备贤者,过分为难孔子。
二、管子解“政”:法律规范与民众监督
那不过分为难孔子,不偏重于为政,不偏重于领导而言的“正”是什么呢?
按管子的说法,“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法伤正。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故言有辨而非务者,行有难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务,不苟为辩;行必思善,不苟为难。”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政,就是“正”。所谓正,是用来正确确定万物之命的。因此,圣人总是精修德性,确定中道以培植这个“正”字,宣扬这个“正”字来治理国家。所以,“正”,是用来制止过头而补不及的。过与不及都不是“正”。不“正”都一样损害国家。勇而不义损害军队,仁而不“正”损害法度。军队失败,产生于不义;法度的侵蚀,就是产生于不“正”。说话有雄辩而不务“正”的,行为有敬惧而不善良的,所以,说话必须合于务“正”,不苟且强为雄辩;行为必须考虑善良,不苟且保持敬惧。规矩,是矫正方圆的。人虽有巧目利手,也不如粗笨的规矩能矫正方圆。所以,巧人可以造规矩,但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圣人能制定法度,但不能废法度而治国家。所以,虽有明彻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违背法度而治国,就等于废除规矩来矫正方圆一样。
这段文字出自《管子.法法》篇,该篇讲述法治的推广和施行,篇首开宗明义讲“法”的作用。管子说:不以“法”推行法度,则国事没有常规;法度不用“法”的手段推行,则政令不能贯彻。君主发令而不能贯彻,是因为政令没有成为强制性的法律;成为强制性的法律而不能贯彻,是因为起草政令不慎重;慎重而不能贯彻,是因为赏罚太轻;赏罚重而不能贯彻,是因为赏罚还不信实;信实而不能贯彻,是因为君主不以身作则。所以说:禁律能够管柬君主自身,政令就可以行于民众。
由上可见,作为法家的管子对“正”的解读侧重于制度层面,领导者“帅以正”更多地是带头遵守和执行法律规范,这与儒家单纯从道德层面强调人的模范作用有较大区别。
另外,如果抛开“音训”的方式而以“形训”的方式解读“政”字,则管子所强调的“政”的意义是否会多一些呢?
“政”字右边的偏旁在繁体字中为“攴”字,读作“扑”,本意为轻轻地敲打。我们可以借此认为,要想“为政”者“正”,也需要靠外在的力量经常地敲打。外在的力量可以是法律规范,也可以是民众的监督。如果“为政”者既能自觉具有“至关重要的良好作风”,同时又受到“轻轻的敲打”,那么“正也”的目标就很容易达到了。
而这方面,记得温家宝总理在上任的第二年就发表过这类讲话。印像深刻的是2004年8月14日,新华网登载了一篇《官德沦丧:对执政党的严峻挑战》的文章,批评有些官员“官德缺失、官德败坏、官德沦丧,已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突破了民间的道德底线”。
可见,时下温家宝总理再次引用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段话,尤其是前半句子,在今天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