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治法特色 热证基本的治法应为清法, 但由于临床疾病错综复杂,热证也有表里、虚实、上下之不同,因此在热证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应在清法的基础上配合应用其它治法。 张仲景继承《内经》思想,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据证立法,依法立方,对于“肺肠同病”者清宣并用,总结和创立了治疗“肺肠同病”的名方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葛根升清解表,黄芩黄连清泄里热,甘草缓急和中,全方清宣并用,宣肺清肠,共奏升清解表,清泄里热之功。 对后世表里、上下同治方剂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方常用于肠热下利的证治。本证虽属表里同病,但表已非太阳中风之表虚,而为表热,属表里皆热之证。 究其表热,乃表证误治迁延,风寒邪气渐次化热而成。 并且在本节条文中,肺系疾病的典型表现是喘,但真正的病根已不在肺,而在阳明胃肠,热邪上犯,肺气不降而喘。 而下利作为本条之主证,必见证,其性质属热利。《黄帝内经》曾云“暴注下迫”、“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故下利暴注、或急迫,下利物色黄臭秽、肛门灼热,伴口渴,尿短赤等,是其特征。 汗出和下利,既是病理表现,也是邪气外出的反应。 在治疗时,既要顾及到邪热内盛的一面,也要因势利导,照顾正气祛邪的一面。总的来说,病在太阳,宜宣散表邪;病在阳明,宜清降里实。
3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后世理论的影响3.1 葛根:“源清则流自洁”、“肺与大肠相表里”
“源清则流自洁”最早见于《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意指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 清·薛生白将其植入医学中,在其《湿热病篇》原文第 11 条中,对水湿留于大肠导致的泄泻,除用一般利水渗湿药之外, 还特别强调:“须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黄卷开泄中上,源清则流自洁,不可不知”。薛氏特别强调用桔梗、杏仁等药开泄上焦肺之源头,使下焦之流道通畅,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李东垣在《丹溪心法·泄泻》中提出:“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感湿邪由皮毛而入,因“肺主皮毛”,可由肺祛之;内湿则责之脾胃,脾失运化则水湿停聚,且脾恶湿,其器以升为健,肺之宣发有助于脾之升清。 故通过治肺,重启宣降之功,则水谷水湿俱得运化,自无泄泻之患。 可见,宣利肺气,使上焦之气调达,利于脾之升清及三焦之流道的通畅,对泄泻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葛根一味,可升清阳、解表、止泻,达宣利肺气之目的,对于该“肺肠同病”之协热利可使其“源清而流自洁”,上焦疏利则下焦通畅, 肺气宣发则利脾之升清。 葛根又可升津液,则该方又体现出仲景运用苦泻法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 故邪实正虚之证, 专立邪正合治一法,即攻补兼施。 本法为《伤寒论》所运用,也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病以保津为第一要义,运用通下法,也须刻刻顾其阴液,热甚者,泻热即以存阴;阴液不足,而有热结者,可增液润燥结合清热攻下,在用药配伍上,厚朴等辛香燥烈之品,尽需慎避,而常用鲜生地、玄参、生首乌等以增水润下,或取蜜导法,均为通下与兼顾阴液而设。
3.2 黄芩、黄连:“湿宜轻下”、“急下存阴”
据《伤寒论》34 条葛根芩连汤证“利遂不止”、“喘而汗出”两个症状的描述,可知其病情较急、病势向下,且随着汗出及下利次数的增多,必会伴有机体津液的不足;而方中使用黄芩、黄连两味药以清热,又知该证乃热邪为患。由此可知该证有湿热为患,津液已伤之机。故仲景确立泄热燥湿生津之法,运用黄芩、黄连之味,开创运用苦寒泻下之先河,体现“湿宜轻下”之思想,虽未使用大黄、芒硝等泻下峻剂,但亦体现出“急下存阴”的思想,并对后世温病学产生深远影响。 如对湿邪所致的一类温病, 需运用清下法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盖湿性粘腻,难以速去,若用承气猛攻, 则气徒伤而邪不去, 故宜轻法频下。 频下的前提是轻法,而不是连续猛攻。 在湿温后期,腑道不行,仅以瓜蒌仁、麻仁丸等润肠之品,推导邪热与结粪,若有便意而欲下不下,再辅以蜜导。
4小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肺系疾病与肠系疾病相互影响,并伴随着湿温病的症状,这些都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然而,肺肠同病和湿温病的情况虽很常见, 但是又有偏于肺与偏于肠以及湿热偏重的不同,这又使得医生要抓住病位、病机的重点进行施治。张仲景在对其治疗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证治规律和特色。抓住这些规律和特色,有助于肺肠同病及湿热病的治疗和临床水平的提高。公众号 ID:jinfangguji经典 | 传承 | 交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