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海运出发点 元代海运
Yuandai haiyun
元代海运
指元朝政府组织的将南方粮食由海路的调运。元朝首都和北方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主要取自南方,南方的粮食经海道运至直沽(今天津),再经河道运达大都。至元十九年(1282),元廷采用太傅、丞相的建议,命罗璧、朱清和张载粮四万余石由海道北上。次年,立二万户府管理海运。数年后,运数增至五十余万石,于是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传统的内河运输退居次要地位。二十四年,立行泉府司专领海运,并增置二万户府。二十八年,行泉府司撤销后,原四万户府削减为二,以朱清、张为首。三十年,又增立万户府一,提调香莎糯米的征收和运输大德七年(1303),朱清、张以“叛逆”罪名被杀,三万户府合而为一,称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司署事。经调整,万户府下按地区分设七个千户所。与海运有关的北方接运系统,于至元二十五年定局,在直沽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北北运河西岸)设都漕运使司,负责接受南来的粮食物资及所属各仓公务;在大都设立京畿都漕运使司,负责将前司接纳的粮食物资运赴大都各仓。
漕粮主要取江南官田岁入。岁运之数,至元、大德年间为百余万石,后来增至三百余万石。元代岁运的最高额为天历二年(1329)的三百五十余万石。随着元代政治的衰敝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海运日益衰落,约从至正十二年(1352)起,正常的漕粮征集和运输告终,元王朝仅仅依靠江浙的、和福建的陈友定每年运来的数十万石粮食,维持供应,直至灭亡。
[元代海运主航道示意图]
海上航道前后有三次变更:第一次航道从至元十九年(1282)沿用到二十八年,主要是傍海岸航行,遇沙搁浅,艰难曲折,航期长达两月余。二十九年,朱清聘请长兴(今属浙江)人李福开辟新航道,部分取远洋航行,路线较为径直,航期半月至月余。三十年,海运千户殷明略又开新航路,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开洋至崇明三沙(今上海崇明西北),东行入黑水洋(江苏北边以东一带海面)至成山(今山东荣成县成山角),然后西北航行入直沽。此路线主要取远洋航行,顺风十日即可驶达。有时粮船也从山东半岛或直沽口外分道驶往辽东。此外,福建至浙江、江苏之间也常有粮船往返。漕粮分春夏二运,至元三十年新航道开辟前,一般是正月集粮,二月起航,四月至直沽,五月回帆运夏粮,八月重返本港。新航道开辟后,起运时间一般为三月。
在航行实践中,劳动人民在航途上树立航标,确立港口导航制,编出通俗的口诀,对水文和气象进行预测预报,为开发中国东部海域的航运作出了贡献。同时,海运的开通和发展,加强了南北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造船技术的提高和外贸事业的发展,沿海城镇也由此而繁荣,对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元朝统治阶级也因海运而因循苟且,依赖江南,忽视了对北方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参考书目
章巽:《元“海运”航路考》,《地理学报》22卷第1期,1957。
高荣盛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元代海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更多阅读
海运提单MARINEBILLOFLADING bill of lading copy
运输单据(Transportdocuments)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单据之一,是指托运人将货物移交给承运人办理装运时,由承运人签发给托运人的书面文书,通常代表了运输中的货物已经付运的证明。运输单据按运输方式不同,可分为海运提单(MARINEBILL OF LADING
元代皇帝陵墓为何至今一座也没找到图 我国未发现的皇帝陵墓
如果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帝王陵墓史,你会发现,各个朝代的帝王们为了防止自己陵墓在死后惨遭被盗的厄运,都挖空心思想尽各种措施来防盗,于是,在陵墓内部设置诸如弓弩之类的机关、将陵墓内部灌上水银、在墓碑上写咒语等防盗手段逐渐登上历
元代跨海用兵为郑和下西洋铺路 郑和下西洋的船
元代跨海用兵为郑和下西洋铺路汪义正 (日本)2011年5月31日[摘 要]
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徒:两部中国名作应是元代成型
元代:被历史淘汰而流失的一个文学真相——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徒,《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中国名作在元代成型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
海运流程含S/O提单详解 海运提单遗失怎么登报
海运流程(含S/O提单详解)询价---报价---确认BOOKING---向船公司定舱---船公司放S/O---拿S/O提柜---做柜---还柜---报关---放行---提供补料---对单确认---开DEBITNOTE---付款---放单详解如下:7 t0 U2w. U1 V+ f. I0 l0 `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