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雅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传媒艺术类型化现象越来越凸显,传达喜剧效果的电影、电视出现在家庭伦理剧、青春时尚剧、乡村题材剧等传媒艺术类型当中,与之而来的是传媒艺术小品化现象层出不迭,尤其是在观看电视电影喜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被剧中暴力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惹得捧腹大笑。然而,笑声背后留给我们回味和反思往往并不深刻,这源于它们通常是以通过博得观众的笑声获得认同为目的的。针对传媒艺术的小品化现象,笔者认为此现象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发展的根源和现实因素的,此现象所带来的反思对今后的传媒艺术创作也有一定是实践价值和意义,对此,针对这类当下传媒艺术领域突出的现象,笔者尝试对之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媒艺术小品化;喜剧电影;赵本山小品一、传媒艺术小品化的概念和特点
“小品”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中国晋代就已经出现,“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①(《释氏辨空经》)但是当时所记载的小品之定义指的是佛经的简本。“小品”作为一种舞台话剧的艺术样式,最初用于戏剧学院的入学考试和学生的作业练习中。后来,央视将“小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相声一起搬上了春晚的舞台,而喜剧小品是戏剧小品类型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出现之日起,它就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它广泛影响力和受关注的程度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救活了舞台表演艺术。喜剧小品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单集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又不失生活化的特点;演员的语言幽默风趣、动作表情滑稽可笑;仔细回味,其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作品能够做到针砭时弊,内涵哲理。
那么当下人们所谈论的“传媒艺术的小品化”又是指的什么呢?笔者认为“传媒艺术小品化”可以定义为将舞台上活灵活现的小品之突出表现生命力的元素以微观植入的方式运用到电影艺术和电视剧艺术的创作和实践当中。其特点是叙事碎片化或者是情境单一化、内容通俗易懂、追求语言暴力的快感等,是将小品的特点放大后贯穿到传媒艺术作品的始终。
小品化的叙事方式无疑对传统电视电影叙事方式产生了冲击,相比传统电影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小品化的电影电视剧更多的注重横向维度上场面的细致处理,而对叙事整体的连贯性或情境的变化则有所欠缺,侧重制造“逗笑”的喜剧效果就难免会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本山曾经说要把电视剧做成大小品,也就不可避免的使得电视剧成为了多个小品连接而成的拼贴画,难以做到以一个明确主题贯穿始终、各个小品段落有机结合的影视作品,比如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马大帅》系列、《刘老根》系列,比如在《马大帅1》第13集中范伟“吞灯泡”的桥段,完全可以挖下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品,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中秦奋多次的与不同特征的征婚者约会,实际上就是单个小品的连接。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针对电影艺术而言,“整部影片像一出拉长的小品,整个影片的情节都是构筑在一个特殊的喜剧情境之下,这些影片的共同特征是,主要利用情境制造喜剧效果。一再出现的身份置换和真相的隐瞒等几乎成为喜剧情境的必备条件。”②比如说黄宏的作品《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赵光在和孩子们相处之中的矛盾不断的出现,使自己的生活一片凌乱,最后城里来的老师使戏剧冲突得以解决。特定(固定)的情境是戏剧小品的局限性,而这部作品恰恰是在这种局限性中将故事展开,这不正是所谓“拉长的小品”吗?!
小品化的传媒艺术有其优势的一面,也有其令人担忧的因素存在。这根源于“小品”和“影视剧”在本质上的不同,小品的目的是“逗笑”,反映人性本身和社会现状居次要位置;而影视剧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判断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能否透过作品看到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并且通过对假、恶、丑的摒弃让观众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是小品和影视(传媒)艺术作品在本质追求上的不同,所以二者的结合有盲目的拿来主义,也有合理的借鉴运用。
二、传媒艺术小品化出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
1.传媒艺术小品化出现的历史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打开了国门,八十年代电视渐渐开始普及,1991年出现了第一步喜剧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这段时期也出现了以谢晋、陈佩斯为代表的具有个性化的喜剧电影。我们也不能忽视“喜剧小品”的热度已成上升趋势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是以小品表演为人所知的,他的表演独具个性,巧妙的将“东北二人转”以一种微植入的方式有机的融合在喜剧小品的表演之中,春晚舞台上喜剧小品的成功为赵本山日后的娱乐文化产业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这段时期的传媒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创作者不断的寻找最佳的契合点使得传媒艺术飞速发展,大放异彩。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主义成为一剂毒药开始逐渐蔓延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至当下,传媒作为一种产业运行,传媒艺术进入了“产品时代。电影开始向好莱坞电影制作看齐,大制作、高票房收入成为了电影创作目的所在,喜剧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搞笑滑稽的动作恰好迎合了人们视听娱乐享受的需求。新世纪以来,以宏大的场面和酷炫的技术手段承载故事主体的电影作品比比皆是,它们用以满足人们的视觉欲求,奇观电影由此出现,最典型的便是陈凯歌的《无极》;另一种是以最广大的受众为本体,推出小品化的传媒艺术作品用以满足人们的听觉快感,最典型的便是赵本山的《刘老根》系列、《乡村爱情》系列等。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媒艺术创作的本质,倾向于以盈利为目的艺术创作。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完全否认奇观电影和小品化的传媒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和精神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当下传媒艺术的创作对作品本身艺术性的追求相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以前这段时期的传媒艺术创作是有所退步的。
2.传媒艺术小品化出现的现实因素
电影创作的商业目的性成为传媒艺术小品化出现的现实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涌入我国文化发展的轨道之中,加之我国自身具有的传统文化样态,多元文化形态的杂糅现象以前所未有的混局面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文化娱乐形式蜂拥而至,消费主义备受吹捧,传媒艺术作品作为商品而存在。“商业的根本利益就在于消费活动的无限制发展,这就需要打破活动的等级限制,鼓励发展大众化、多元化的消费活动方式与结构。”③与《泰囧》横空出世创下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新纪录,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好莱坞大片,这使得很多人为国产片的未来持有了乐观的态度,然而实际上小品化的电影获取高票房的原因并不是电影本身的深刻性,而是平均多少秒就能引发电影院内一阵爆笑的观者回应。时下快节奏的社会现状成为传媒艺术小品化出现的现实因素。“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说,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泛喜剧化”时代,春晚上的小品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不仅深刻广泛了影响大众的接受心理、观赏趣味,也影响了电影创作。”短、平、快的社会节奏让上班族们难以在固定的时间看一部连贯性强的电视剧或者专门腾出大段的时间看故事紧凑,意蕴深刻的电影,“小品化”恰恰以其“短”为特点,以“笑”为核心,所以人们可以在任何闲暇的时间随时打开电视机就能立刻参与到电视剧的观赏环境之中,对之前播出过的戏份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因为小品化的传媒艺术的叙事是通俗易懂的,节奏并不紧凑,由片段式的小品拼凑而成,所以并不影响观众对电视剧本身内容的理解。
“文化狂欢式”的中国大众文化氛围成为传媒艺术小品化出现的现实因素。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的概念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倾向存在,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追求,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颠覆,使人的自由得以最大化的实现。而时下的小品化的传媒艺术中的“笑”变得肤浅、平面、庸俗,使得人们沉湎于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舒适的视听快感之中。
同为“狂欢”,但是其内涵却是决然对立的。如果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一味兴奋剂,意在唤醒人的主体性思想,那么时下中国大众文化狂欢则是一味麻醉剂,意在同化人的主体性思想。当代大众文化是一个无次序、无等级的文化概念,它将最广大人群的兴趣、爱好、追求集合化,具有“趋同性”的特点,其根基是中国社会中的中下层人数占据的比例仍旧很大,他们具有一种“趣味共通性”,然而传媒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恰恰抓住了这个特点,利用当下的大众文化氛围,让缺乏营养的笑料强制性的添加进传媒艺术的创作中,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三、传媒艺术小品化的反思
1.传媒艺术小品化存在的问题
(1)没有营养的“笑果”添加,使得“笑”缺乏深刻性。“笑”的平面化现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喜剧精神的缺失。“喜剧美感体验的特点是使人产生一种‘透明错觉’,从而使人产生某种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于是产生了喜剧。”④叶朗先生这里说的新奇感、同情感和智慧感分别对应了感官层、情感层、意理层,可以说喜剧美感是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智,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然而当下的传媒艺术作品中,却出现了非常肤浅的“笑果”,比如赵本山的电视剧作品中不乏出现有损东北人形象的人物,他们不仅只是性格上存在缺陷,更有身体上的残疾,用视觉上的阅读让观众发出笑声,这难道不庸俗又肤浅吗?!
(2)为了博得“笑”而添加“笑果”,忽视传媒艺术在整体叙事上的连贯性。传媒艺术从根本上是在借用电影、电视这两种媒介讲故事,戏剧冲突是支持整个作品的中流砥柱,故事讲述的“起、承、转、合”是主线,喜剧类的传媒艺术作品自然也不能例外,然而小品化导致的结果就是过多的将重心放在“笑点”而忽视了“剧面”。“情节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事件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就不是整体的有机部分。”⑤传媒艺术相较于小品来说,更具生活化,短时间内巧合冲突的快速产生和解决是小品的特点,所以如果巧合太多,就显虚假。
(3)过多的通过语言暴力的方式让人发笑,而不是戏剧冲突。小品化的传媒艺术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了戏剧小品的语言快感,经常是巧妙的运用了地域方言和时代话语使人捧腹大笑。但是,作为传媒艺术本身,我们不能否认画面和语言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力,但是戏剧冲突的发生到解决仍然应该是喜剧让人生笑的关键。《泰囧》创造了中国低成本电影票房收入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语言暴力和小品化的叙事方式,其中的语言非常的“鲜活”,高博(黄渤饰)说:“最操蛋的是你跟酒店玩人妖的钱,全特么是我付的!”;更有徐朗(徐峥饰)和王宝(王宝强饰)的对话,徐朗说:“你脑子进水了吧?”王宝说:“你怎么知道?”徐朗:“你该吃药了吧?”王宝:“你怎么知道?”。
(4)演员的表演过于突出表现自我,不够自然,忘记了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的不同。舞台演员自身多才多艺,表现自我的意识强烈,但是传媒艺术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是要求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整体效果,所以演员自身在表演中要向整体妥协,有所“收敛”。“宋丹丹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中的表演就被网友指出,特别像是在演小品,难免有些腻味。导演余淳表示,观众的这种感受可能与这部剧在拍摄时的临场发挥有关。”⑥尽管余淳导演给出这样的解释,但是仍然可以解释演员在舞台和镜头前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演员的舞台演出和影视演出在表演性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2.传媒艺术小品化创作的建议
(1)剧本创作要重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演员自身的立体化表演不能喧宾夺主,情节要有效推进故事的发展。“要想在小品化的叙事中追求喜剧风格,这对在某种程度上,如何更好地把握剧作的线性叙事和立体化表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⑦传媒艺术在本质上是叙事的艺术,如果人们观赏完之后,只是对片中的个别桥段和人物形象的部分性格特点印象深刻,那么就不能说这是成功的作品。
(2)笑料要有机的加入叙事当中,做到有如盐之于水,有味无痕的效果。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要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小品中过多的巧合高频率的出现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的集中表现人物的个性并且引发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但是有失生活的真实性。所以,在传媒艺术作品的叙事中,笑料的添加一定要做到自然而然,在保证叙事自然真实的前提下,将喜剧精神深刻的体现,使人们笑的“自然”,笑的“真实”。
(3)深入挖掘人物的特点,塑造更多的圆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将人物形象扁平化。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其中“扁平人物”在莫里哀的作品中塑造的尤其成功,他用的手段正是集中、夸张、巧合,而这三个特点也都是戏剧小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而在传媒艺术作品中,笔者认为并不能完全摒弃扁平人物的塑造,但是基于作品篇幅长的优势和着力表现生活真实性的本质,尽量多的展现个性丰富的圆形人物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高小康.狂欢世纪——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5]贺彩虹.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及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57(1):152-159
[6]谢建华.《刘老根》:小品化语境中的生活化造型[J].中国电视,2003(6):18-21
[7]徐芬.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巴赫金狂欢化理论[J].《文学教育》,2007(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