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仙,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转师朱可心门下习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1959年随师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等东欧国家展出。1979年作品《葡萄杯》选中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1980年创作的《高寿梅桩茶具》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86年作品《回方壶》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1986年与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合作创作的抽象线条形茶具《曲壶》曾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1990年分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并被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汪寅仙14岁便开始学习紫砂陶艺,好学精进,17岁已成为紫砂工艺厂的辅导老师。数十年的创作经验,使其拥有精湛的制壶功夫和对紫砂泥性透澈的了解,至今作品已逾百件,常获选为国家礼品,出国参展并受国家博物院收藏。
其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并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的提炼。使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划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运色上汪寅仙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其光素器则讲究整体结构慎密及线条流畅,以简练的形式表达紫砂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
近年来越见成熟自信的创作中,散发着韵味无穷的艺术质感。汪寅仙并与中央美院张守智教授等艺文界人士何作,尝试不同风格的砂壶制作,成绩斐然,大大拓展其艺术创作空间。
作品《回方壶》、《圣思桃杯》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弯把梅桩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圣思桃杯》收藏在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她的艺术追求,抽象与自然写实相结合是她的壶艺风格。
五代同堂提梁壶
大桃肥硕饱满,中桃鲜嫩腴美,小桃秀气结实,枝荣叶茂,一枝同气各展姿色,布局恰当,效果营造突出。壶盖以桃叶连枝中桃做成,造型生动抢眼,为视觉重点,调沙星点亦以此为中心扩散,点明题旨。
菱花提梁壶
整体造型予人优雅细致、落落大方的质感,精工谨艺。充分表现紫砂陶土纹理筋肌的美感与简洁线条所勾勤的轮廓美。由花瓣折处构成弧线延伸至流,并于转折,角度雕塑上下功夫,借明暗对比营造极佳的视觉效果。
斑竹提梁壶
无论造型,构思皆巧妙脱俗,韵味隽永。竹节筋纹斜绕壶身,流露自然写意的意向,竹枝画一满圆,圈成提梁张力十足。盖上伏著一只刻划写实的墨绿大婵为的,其沉稳有种随竹摇曳我自不动的味道,相对于提梁的劲道呈现全然的的清净感。
高寿梅桩壶
此壶用了较多的直线条来处理梅树枝干,表现梅桩冰肌铁骨的傲然气韵,流、把与壶身的衔接、转折流畅自然,饶富兴味。梅枝横陈处,含苞、半开、盛放、欲凋的花朵点点错错疏密有致,引人细品,盖钮的一段梅干最是生动。
群英提梁壶
1992年四海壶具博物馆落成,海上画会诸名家齐聚共贺,汪寅仙制此壶为记。夸张的提梁擎起一道弧线,巧妙地为扇型圆弧壶身创造光圈效果。既像征群英聚集哲哲耀目,又似壶界与艺坛相互辉映。稍长的壶嘴衔接壶身形成拉高的线条,与弧形提梁呼应,构成一种向前的动势力感,颇有邀人畅饮的意味。壶身素面铭刻众画家名,由高式熊书,山头上人姚志源刻,笔下苍劲有力,掌握各画家签名的韵味。
岁寒三友壶
岁寒三友风姿各异:身为修竹一节清逸秀雅,旁枝兴兴然叉出成流;梅干状如冰肌铁骨附为把,树节凹凸有奇趣,提放自如;盖上老松桩设计精妙,自然朴拙,由上俯视松针历历。由于局配置恰当,相互间既卓然自成又彼此映衬。
仙桃提梁壶
色彩饱和丰富,通体红润明亮,喜气而不俗艳。丰腴鲜熟的大桃为壶身,利落地向前延伸出流,流型挺秀可喜。壶腹一溜饱满弧线,更加生动了桃实鲜嫩水淋的模样。桃干提梁塑得拙朴老练,夸张凸起的老干结头不仅丰富视觉感,也产生寓于形外的延伸想像。
供春茶组
此壶曾获1983年大陆全国仿古陶瓷优秀奖。树瘿正面造型几乎呈长条块状,流、口、把延伸成一直形线条,显得朴质、厚宽,而大弧度的把手避免作品流于呆滞的感觉,并创造出一股挺起勃发的生命感。
段泥高南瓜壶
自然中活泼的生机与奥妙,呈现于共荣共生相互依存的状态,创造多彩多姿的世界。瓜熟可口的藤枝上小虫忙忙,枝条弯曲充满勒性与感性的感觉。叶上虫蛀小孔三、两,凭添几许拙稚之趣,生活中见情趣,自然写意。
夔龙壶
盖上做为盖的攀伏回首的魁龙,蓄势待发似随时准备跃起,长拖的尾巴灵动有趣,由上俯视鲜活。整只龙团身而成把,触感顺当舒适,引人把玩不已。
南瓜壶
利用紫砂土色的光润质感,蕴酿出果实水淋鲜透的效果,其筋路纹理挺括周正,藤蔓枝叶布局巧妙。瓜蒂盖钮塑得肥厚生动,使整件作品犹如方从树上摘下般生意盎然。
大渔翁壶
流、盖、鋬以至壶身,各部份皆显得圆圆饱饱,塑造出敦厚纯朴、乐天知命的渔翁造型。圆锥状流向出水处收缩;提把下粗上细的设计,向上营造出开朗的兴味。壶身由汪寅仙之子姚志源刻画,双喜(鹊)上梅梢更加强此壶予观者的愉悦感受。
灵根幽罄提梁壶
粗竹结为壶身,削竹架成提梁,上方下圆各居其半对比强烈,而由壶身延伸到提梁并形成了一个长直条状,予人修竹俊挺的感受。壶身老竹皮的刻痕和上下两道斜绕周身的夸张竹结纹路,巧妙地表现出天地灵气所蕴酿出来的生命美感。由壶底拔出的粗枝为流,不仅变化了整体倾向长高的壶形,更增添此壶出尘脱俗的神韵。
南瓜提梁
以瓜为题,呈现另一种素净、简洁的美感,朴质中见大方,有股悠然适意的生命情调。由粗而细的提梁上,几道涡形线,使瓜藤充满勒性的力感展露无遗。杯、托造形精巧曼妙,搭配得宜,慧心可见一般。
曲壶提梁壶
曲壶形象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通壶以一条涡线贯通,同时形成线与面的变化。线条处理清晰挺秀,静中有动。流与把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壶的实体对比强烈,巧妙地勾勒壶体的廓美。在紫砂陶艺的设计概念上,曲壶有着突破性的成就。(张守智设计汪寅仙制作)
松段对壶
运用调沙段泥,间上三两墨绿油亮松针配色。主视线面偏右一道去皮曲纹到底,变化粗鳞斑斑的壶身;左下方则凸出一节砍断的松枝,平衡视觉。流、把衔接自然,把根向长而直挺的嘴流处延伸出无形的弧线,一股嵚崎昂然之势与动感应运而生。
松桩笔筒
去皮露骨树桩为筒,根干为足,朴质有味。刻意将去皮处紫砂处理得润泽光滑,对比斑驳粗皮,形成装饰变化。老皮随干转折扭曲,增加视觉的动感,引人流涟。
田园情趣
筋囊结构完整,比例恰当,纹理清晰,矮长型壶身呈饱和状。搭配瓜叶卷包成粗短圆直筒形流;夸张地弯成近360°的瓜藤为把,肥厚瓜蒂拔高成盖的,的上露水似小珠一丸,各处相互呼应。活脱像一只熟透饱实,鲜嫩多汁的瓜,赞美着丰实的生命。
西瓜壶
汪寅仙的花货功力已是众所肯定,作品皆有一定水准,呈现自然界中生意昂然的姿态,以丰腴圆熟的造型,营造生命力与活力的意象。视自然中最精华丰腴的形象为美。
圣柏壶
汪寅仙对柏树的诠释是「苍劲老练,气势横生,苍翠而富有生命的魄力」。此壶洗练地雕琢出柏树独有的理肌纹路,在流和鋬处创造不凡的动势与力感。尤其与壶身衔接处的处理表现张力十足的气势。霜雪严寒中,扭曲枝干奋力生
滔滔提梁壶
整体造型完整、稳重;各部份处理细腻;提梁、盖、的和流等处,细部线条对应巧妙;紫砂光华温润;东坡心畅愉悦的品茗布满主视线面,似正提壶相唤,邀人共饮。工精细制,处处讲究,却能收放自如,不显拘泥,匀称大方有名家风范。
弯鋬桩壶
壶身与身上脱皮露骨处及流形成整个由右下向左上斜倾的势态,赖左下两节砍去的粗枝头稳住下盘,口、盖以波形线条缓和形势;盖与的为奋力向右扭转的桩头,创造反向抗力,直至突起回旋的梅干弯把使不稳定的紧张状态趋于平衡,完成整体的和谐。此壶奇巧有大趣。
圣桃壶
已饱满桃形构成壶体,苍劲的桃干作为把手,生动挺秀,壶体上有许多的桃干、枝蔓、桃叶和花果,塑成立体,形神各异,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桃干蛀孔自然,生动的表现残缺美,枝蔓和桃叶显示了阳光雨露的生机、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劲松壶
汪寅仙的各式梅桩久负盛名,此件松段则展现她的另番功力,劲挺有力的壶把与斑驳苍劲的壶嘴,仍是一般经霜傲雪的身段,而且比梅桩更多了几分苍古昂然之气。壶身的针叶、枝桠与树皮、树洞,经过她的巧手慧心,适度地省略和夸张之后,让人更能充分体验到松树不凋于岁寒的精神。
紫泥铭刻酒器(汪寅仙 韩美林)
韩美林曾多次与宜兴紫砂名家连手创作,他擅于结合陶手的高超技艺,传达其豪放遒劲的设计风格。此器,主体为一甚具安定感的圆锥体,为活泼招展的壶把、壶嘴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作者将壶身的三件外显附件——壶把、壶嘴、壶钮,都以流畅的线条诠释,让它们在实用的基础功能上,还带有强烈的装饰性。我们或可想象,在酒酣耳热之际,手中持用这么一把充满动感的酒具,该是多么赏心的乐事。
圣桃壶
以饱满桃形构成壶体,苍劲的桃杆作为把手,生动挺秀,壶体上有许多的桃杆、枝蔓、桃叶和花果,塑成立体,形神各异,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桃杆蛀孔自然,生动的表现残缺美,枝蔓和桃叶显示了阳光而露的生机,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渔翁套壶:汪寅仙制,鲍志强刻绘。
渔翁茶具组
映山红:汪寅仙 姚志源
小梅桩
有余(鱼)烟躺(缸)
束柴三友壶
石瓢提梁:制作汪寅仙 刻绘姚志源
罗汉松
罗汉松
灵芝提梁.
供春壶
供春壶
荷叶壶
乐叶瓜壶组
浣砂童子
矮梅樁
大彬印包壺
风卷葵
小蜜桃
小天鸡
虚扁壶
木棉樁
葡萄杯
桃杯
附:刘慧记者对汪寅仙的采访问答实录
刘慧:汪老师 您好
汪寅仙:你好
刘慧:可以这么说您是第一个走进我们节目的大师级的人物。一般人都感觉大师的生活,可能跟平常人的生活不一样,是这样吗?
汪寅仙:其实是一样的,不会不一样 。
刘慧:您平时都做些什么呢?有什么兴趣爱好?
汪寅仙:平时我在家里一般来说,早上喜欢锻炼锻炼身体,另外有时间我还要搞一些创作。
刘慧:您现在还在搞创作 。
汪寅仙:我还搞一些创作,的时候也弄弄园子,搞搞花什么的 。
刘慧:我看见您的家很漂亮,特别是外面那个小花园特别有特色。有人说紫砂是一门大器晚成的艺术。您到了50多岁的时候被评上了大师。您觉得这是早了还是晚了?
汪寅仙:应该怎么说呢,就是说这次评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紫砂厂来讲一共是评了7位。作为我来讲还算是7位里面最年轻的 。
刘慧:已经算是最年轻的了 。
汪寅仙:我是最年轻的 。
刘慧:那最高的有多大年纪 。
汪寅仙:最高的象顾老已经过辈了,现在健在的就是蒋蓉啦她有85岁了
刘慧:85岁了 。
汪寅仙:她也是跟我同一届评上的 。
刘慧:那么您是怎么开始紫砂生涯的 。
汪寅仙:我呢就是说怎么开始的呢,因为50年代我是1956年进厂的,那个时候我在丁山小学还在读书。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看到紫砂厂,那个时候还不叫紫砂厂,就是刚刚合作化,那个时候把紫砂的一些作品,拿到我们学校旁边的操场上面做一个展览。这次展览我看了以后很振奋,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也是搞陶瓷的。但是我们家搞的陶瓷,就是一般的日用陶瓷,大缸啊什么的,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也都做过。但是就是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陶瓷。小时侯看到紫砂的一些小茶壶啊瓜果啊。就放在我们大操场上展览的时候,我就说我将来能够搞这行多好。
刘慧:一看就喜欢上了 ?
汪寅仙:一看见就挺喜欢的很振奋,后来我小学毕业以后,那一年正好紫砂厂招收第二批学徒。我知道这个信息以后,就积极要去报考这个学徒班。
刘慧:学徒班学了多长时间 ?
汪寅仙:我学了三年 。
刘慧:学徒班是三年 ?
汪寅仙:学了三年,当时进厂的时候也做一些简单的考试。比如说给你一块泥巴。你怎么样做成圆的怎么样做成方的。另外呢也做了一些口试,你为什么要来学紫砂,就是一些简单的考试吧 .
刘慧:当时考的人多吗 ?
汪寅仙:考的人有30多个 。
刘慧:都是小孩 ?
汪寅仙:我报考的时候年龄最小,我是虚报了年龄去的,当时我虚岁只有14岁,我还不敢多虚报,就多报了一岁。报了15岁去考。大的大概比我多五六岁,(大)三四岁五六岁都有,有的是初中毕业 有的是小学毕业 。
外呢也搞一些书画。就是说画了一个《喜鹊登梅》。
刘慧:还要画画 ?
汪寅仙:那时侯一个老艺人现在来讲也过辈了,出了一个画稿在黑板上,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临摹,另刘慧:你们当时那一批有多少人考上了呢 ?
汪寅仙:实际上去考的人大部分都考上了,因为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考试。主要是你为什么要来做紫砂,我觉得问得挺有意义的,现在回想我当时讲,从小我就听到紫砂是中华闻名的陶瓷我是很向往的。
刘慧:宜兴是个陶都,自然在宜兴做紫砂的人就特别多,但是能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只有很少的几个,您觉得您的长处在什么地方?
汪寅仙:要说起长处,我也不是有多少特别的长处,但是我就是喜爱这门艺术,我进了厂以后由国家级,就是国家命名的老艺人来培养我们的,从技术上培养我们。
刘慧:当时是谁呢 ?
汪寅仙:我刚刚进厂的时候老艺人叫吴云根,后来到了1958年的时候又跟了朱可心,朱可心在做花货方面,也是名望很高的一位老艺人,跟了他以后主要是按照他的特长,来学习他的门类,另外我在工厂里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老艺人的指导,另外工厂里也培养我们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进修培训,在这方面对我来讲,不仅在做的方面有提高,另外从理论上来讲也得到了提高,还有一个在工厂培养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拼命在学的,另外还有一个机遇在里面,我觉得我们是有机遇的,特别是遇上改革开放的机遇,对我们来讲鼓励是特别大的。
刘慧:紫砂艺术素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古训,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
汪寅仙:是这样的,因为紫砂的造型千姿百态,方的话你讲方的什么叫“方非一式”,方有八方 六方四方,所以“方非一式”,方有好多种还有大小还有高低,所以说是“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圆的东西更加多了,有胖一点的有瘦一点的,有大一点的 有小一点的,有下面大上面小的有下面小上面大的,都有所以说类型是各种各样,这句话来形容紫砂的造型,确实是很贴切的,说明紫砂不仅门类多花样多,造型是各式各样的 。
刘慧:听了您的介绍,我对紫砂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我对紫砂没有什么研究,也不懂得怎么样去欣赏一把壶,现在我们就以您刚才拿来的供春壶,以这个壶为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鉴别它或者欣赏它?
汪寅仙:这个壶我讲给你听,这个壶实际上是我们老祖宗,就是说它是由明代开始万历年间,紫砂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从供春开始的,那么供春壶是怎么样命名的呢,实际上这个里面讲起来,还有个故事在里面,因为过去吴颐山在金沙寺,我们宜兴有个金沙寺,在读书他(供春)是他的书童,他有时间在闲暇之余就照着传说,照着银杏树的瘤捏了这把壶,所以这把壶象银杏树的瘤,它高高低低,它的痈结实际上就是,从瘤的高高低低上来变化的,这个壶比较自然,一个它有历史价值,还有一个紫砂有花器实际上是从它开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早的一件,另外象这些地方怎么样来品它呢,象这些地方都留有我的指纹在上面,这就有这种手感有手捏的味道,还有一个它的造型古朴很古雅的,这里面还有“供春”两个字,这是一个比较古朴的造型,但是这个里面手工的味道,要细细地看才能看得出来,它实际上这个里面,树皮的裂纹都做出来了,这个地方手捏的一块一块捏上去的,都可以看得出来指纹在上面。
刘慧:您有不少作品是在全国获奖的,那么您自己最满意的一件是什么?
汪寅仙:这件作品应该讲,还是我挺满意的一件作品,因为整个这把壶线条非常流畅。
刘慧:这叫什么壶 ?
汪寅仙:这叫“曲壶”歌曲的“曲”,为什么取它叫“曲”呢,因为它有象音乐的旋律在里面,等于这把壶是用一条线来贯穿,非常柔和的一个造型,你看它也没有断线的地方,每一个线和面都有变化的,从这面看这个里面的线,线条非常流畅象一只蜗牛,实际上这把壶来自于蜗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