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之外的活法,看「好好虚度时光」就够了!▲
△源一禅师。
文/伍宝
与源一禅师相识,转眼已经过了三年。
三年时间,我们见面不超过十次。每一次见面,或者聊天,或者很少交谈,都欢喜清和。
他在城市里建了一所精舍,通过禅茶课的方式,让修行的喜悦,被更多人于生活的最寻常处觉知。
这是一位很注重自己仪态的比丘师父。和谁见面,在什么地方见面,都会衣着得体,方便如法。我曾私下笑他爱美。他反问道,为什么不去爱美好的事物呢?
我教茶,他教禅茶。第一次他泡茶给我喝的时候,问我:
伍宝,你泡茶的时候都在想什么?我想了很久,总觉得回答不好。
他说,只要一想到要为你们泡茶,我连早起做饭都觉得快乐。
泡茶与喝茶的欢喜心,是我们端起茶杯的源意,也是我们放下茶杯时,想要获得终意。
我问他为什么不待在寺院里“清修”,而是在城市丛林里,那么艰难地,建起这座“静处精舍”。
他说,精舍就是告诉大家,出家人,或者说“我这个出家人”是这样生活的。我是独一无二,任何人都一样。
如果我们所有的出家人,都只能让人感受到威仪、庄严、智慧,而不能与你在一起,让你亲近地感受、相处,那么你永远只能想象“觉知”的美好,而不能进入美好。
佛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他和你在一起,无所谓见到或者不见到。他不是外物,他就是你。
源一师父的禅茶课已经开设近三年了,他有着传承系统的一套禅茶实践,我个人以为很有方法。
在整个禅茶过程中,禅师很看重“觉知”。
学生们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和学修,最终无限的去进入“禅茶”。
第一步是练习呼吸。通过一呼一吸的相互转换、交融,排除体内的杂物。是滋养和清洁自身最方便的法门。
佛教里面有观呼吸,密宗有观想,禅宗有打坐,但是让初学禅茶的学生们做这些,未免强求。
禅师选择的方法是“闻香”:果香和花香。
梨子是带清凉味的,所以一般用梨子来练习。闻一颗梨的香,直到没有了味道为止。
另外一样是兰花。用梨子闻香,要放在鼻子下方,就像闻茶杯的杯底香一样;兰草花幽香,闻香要距离一米开外。静坐,把所有的觉知都放在鼻根之上,等花香来,然后平静呼吸。
鼻根是内在的觉知,通过闻花香和果香来练习呼吸。
形成习惯之后,抛开果子和花,只练习呼吸。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喝茶和闻茶香的时候,大有收益。他们可以把杯放在鼻下静静的闻,也可以在身前轻轻晃动茶杯,用嗅去感知。
其实梨子或者兰花,仅仅是一种练习的道具,本质上与我们拿着盖碗,端起茶杯,是没有区别的。
让香不止存留在鼻子,而是深入到五脏六腑里去。
当下的茶香,能带来什么?
务必专心、专注地去觉知和观察,并且保持清醒。因为只要杂念出现,香气的深入便会被打断——“这是花香。”“这是蜜香。”
当自我判断升起,大家就不再去专注感知茶带来的幽静美好,或很少再继续深入。
我曾问他,这一步的练习需要多久。
禅师说,训练禅茶中的呼吸,没有时间长短,只有人与人之分。感受不同,体质不同,长期抽烟、大鱼大肉的人会影响自己的觉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呼吸是那么自然的事情,以至于“枯燥”,但却是源一禅师禅茶课最重要的基础课程。
到现在为止,二十多名习课的学生中,跟随师父最久的已经两年半,“进行到了静坐跪坐的环节”,禅师说。
呼吸是基础,下一步是静坐。呼吸,跪坐,一日不可间断。
到了第二阶段的学生,可以同步学习茶叶的知识,以及如何泡茶。并通过接触不同的水,加固身体的觉知,调动五感,而不再仅仅只是触觉的感知。
接下是插花和香。
插花的重点是让学生除了茶叶,还要学习如何与花草舒适地在一起。
品香比品茶更难。这一泡茶泡的不好,还可以有第二泡第三泡。
香只在一瞬间,如果是稀少难得的香料,所错过的不仅仅是闻香,还有当下一起闻香的众生,你们之间可贵的相处与由此生出的觉知的升华。
禅师的禅茶课,对于茶本身的冲泡手法并没有绝对的苛刻。
禅茶以“茶”为法门,得到“禅”的喜悦。这是修行,在整个环节中,他看重于学生对于“品质”的展现。并非物质的贵贱,而是精神的修养,言谈举止间展露的觉察力。
其次是对于“平和”的展露。
茶汤令人柔软,在清醒的觉知下,柔软就会让一个人的身心展现平和。平和之美,是带有爱与洞察的,是有智慧的。不会被过度的安静或者躁动打扰,有更多的机遇能与自己相合。
茶是会变化的。
气候、冲泡手法、情绪、细微的差别,都会让滋味各不相同。
大家如何认知到“不同”,并借着“不同”来美好和滋养自己,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基础层面上轻易下判定:到这里就够了,上次的感觉又回来了。
你喝着当下的茶,但并没有体验当下的美好,而是借助当下回忆过去。
禅茶让人觉知当下。当一个人开始禅茶,就开始了保持细腻和觉知。
这一过程中,请你暂时放下既定的“禅茶知识”和“茶知识”,让自己的身体觉知,让自己的心觉知。当喝完茶后,你是否是平和的,轻松的,微笑的呢?
“让我们的意识停止,让我们的身体说话” 这是源一禅师禅茶理念中的核心。
这款茶,我喝着很清香,你呢?你的眼、舌、鼻、喉、胃,是否也告诉你,你真的也认可它的清香,你真的也喜爱?
禅师认为,禅茶和修行是分不开的。禅茶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觉知的训练。
来上课的学生们,从一开始如风如火地走路,到现在知道怎么适度地慢下来;从对立与倾诉,到学会了接纳与倾听。
这是禅茶所带来的转化,将万事万物,都转化成自己能接受的力量。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是那么的刚猛,对于修行人而言,力量只像甘露和水。被吸收而滋养自己,能给予而滋养别人。
我问他,有那么多种物质,你为什么会选择茶?他一笑:“因为我喜欢。”
我喜欢,我才可以深入;我喜欢,它才能融入我的心,我的生活。
学生们也一样,通过我去爱上茶,通过爱上茶去爱上自己。当他们慢慢觉知到自己,在此基础上为别人奉上一杯茶,就可以从我的禅茶课毕业了。
禅茶课的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分为几个班,每周上一次课,一次就是一天,每次课不超过七人。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泡茶,还能吃到师父准备的餐饭。
他们一起休息,一起散步,一起静静地学茶。学生们泡的茶各不相同,各自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泡茶方法,可以轻松直白的展露自己。
禅师认为,让一个人可以充分真实地展露自己,那便是他最好的提升时刻。
一年多以前,源一禅师开始在景德镇寻找老匠人,做一些禅茶课需要的器皿。
我有一只法师参与监制的杯子,为了手握的质感、茶汤经由杯入口的亲近感,为着这样的觉知,他反复更改。
那只杯子釉色油润内敛,足以真实地反应茶汤的层次。
杯身上的字,他只寻有年纪与经验的工匠写就,“做的期间拜托他们不要抽烟,也食素。他们的气息和手,才更写得出这些字的厚度。”
每一次,入茶、持杯。
起落,浓淡,有无,满空,停走。某些能量被慢慢地感受。
用一只有细节的杯子去尊重茶汤。无需多言,此刻的无思,静乐,酣然,更能动人心。
我问他,“你还会不会回家?”
“回寺院么?”他反问。
“不是,是回家。”
“当然会。或者有事情,或者母亲想我了,就回去。”
禅师说过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此时的我,通过出家而修行,因佛法滋养而成长,但我并不仅仅是一名佛教徒,我是一名修行人。”
行茶之事,是人之智慧的流淌,是对于自然之善的正确理解与美学表达。
在这一事件里,真实的自我可以跟自然更亲近。
泡茶,把自己也变成茶。和水在一起的时候,忘记自己变成水。和木头在一起的时候,忘记自己变成木头。和阳光在一起,忘记自己变成光。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然真实的人。
本期作者: 伍宝,茶课老师。行走茶山数年,敬茶叶如敬畏天地星辰。信仰真实不虚,相信时间的力量。希望借助文字的眼睛,看见更多茶汤的真相。
-END-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