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诗友晚上好!
大家好,从开始的一个转播群到今天,舍得群已经建满了八个,一千多位朋友的光临支持及鼓励,使舍得信心倍增。由于客观原因,舍得不能再建新群了,但舍得群的讲座每周两到三次依然会风雨不误,我们将继续坚持办下去。很辛苦,但是更快乐。因为我们爱诗,正如爱我们自己一样。今夜星光灿烂,香茗一盏,雅座数间,舍得要和大家轻松地漫谈古诗了。今儿如果说不完的,我们下一期会接着继续说。(善意提醒:讲座期间,任何人请勿点俺的小窗)
就古典诗歌的体裁、来源、影响以及对它的认识来泛泛而谈。引经据典可能谈不上,因为我确实没看过那么多经典(现搬也来不及呵),不想也没时间去真的深入地探源求本,只想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以期对古典诗歌有个粗浅的认识,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写作和欣赏有个基础性的底蕴性的充实。
从广义的讲,清以前的所有的诗歌体裁的文学形式,都可以被称为古诗。从诗经开始,楚辞,乐府,魏晋五言,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我们前时期着重讲解了近体诗,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唐诗”,过段时间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解如何填词,这“词”,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宋词。所谓唐诗的“唐”以及宋词的“宋”只是个象征性的符号,不代表非唐朝人写的就不是唐诗了。近体诗及词,这属于格律范畴的诗歌,是古典诗歌发展到高端时期的所形成的经典形式而已。但这并不是诗的全部。格律诗形成也是有本有源的,对它的本源有所了解,也是我们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形式之一。全面了解诗的大致发展脉络,也是我们今天传承祖国文化所必须要做到的一部分。舍得学识不深,性情散漫而直率,想到哪就说到哪,说的不到之处,也请各位课后给予指正和批评。
我们就从《诗经》开始谈起来吧。不论是否读过《诗经》的人,只要是中国人,都对《诗经》不会陌生,即使不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也能知道其中的一些诗句。比如这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谁人不会,哪个不晓?还比如那首《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也是流传甚广的。《诗经》里面的内容,其实大量的都是非常现实的生活写照,写人们的现实生活,写人们自然的情感活动,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些古老的诗集称其为“经”呢?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中的第一经,是儒家之重要经典之首。
其实,它的重要性不是教你什么道理,不是给你上什么儒家思想学说的教育课,它的重要性,是让你学会乃至习惯一种优美而文明的说辞,也就是说,教你如何语言美。《诗经》的重要性,其历史意义先不说,它之所以被奉为“经”,就是先教你如何说话。先体会汉语的语言美,这关过了,然后再告诉你该如何如何地学其他的儒家经典。所以,古人文化学习是从孩童时开始就要背诵《诗经》的。《诗经》其实是最基础性的教材,体会诗歌之本源,我们就从《诗经》开始吧。
《诗经》在秦以前叫《诗》,也叫《诗三百》(305首,取整数称呼它),它是从西汉时开始被称为《诗经》的。诗经原来都是配有音乐的歌,音乐失传了,只留下歌词了,就是它了。其实,儒家学说里,原本应该有六经,分别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那个《乐经》是被秦始皇一把火给烧了,当年的大运动可是“焚书坑儒”啊,结果《乐经》就绝迹了,好可惜啊,至今没看到它的影子,估计那是真的给绝了种了。
东汉以后编篡的《十三经》成为后来儒家的经典,现在所谓的“五经”里所说的《左传》,其实就属于《春秋经》。这些我们不去细研究了。还得感谢老祖宗,把《诗经》给保存了下来,挺不容易的,呵呵。《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风》、《雅》、《颂》,这被称之为“经”。有经就有纬,那对应的“纬”是什么?是赋、比、兴。这风、雅、颂其实也都是各有其文体的,要先熟悉这种体,才能去赏或作《风》或《雅》或《颂》。赋、比、兴则是对应的表现手段。
风的“体”是什么?它来自民间歌谣,比如我们开始说的《关雎》是属于周南,“周南”就是大周朝是南方吧,还有《齐风》《魏风》《郑风》《秦风》《卫风》等等,都是当时各诸侯国的地方小调吧。比如前面说的那个《硕鼠》就是《魏风》里的。但是,不仅小平头百姓要吟歌咏诗啊,那些当官的,奴隶主们,公卿大夫们也要咏歌哦,他们就比较能装,他们因为是统治者,所以就要在歌咏里说些道理,先讲理,再说情,他们写的歌词就被称为《雅》,说的大事宏观一些的就被称为《大雅》,小事就叫《小雅》。用于祭奠宗庙所用的词,和神明对话的,主要是歌颂美德,或者夸耀成绩的这类的唱词,就叫《颂》。《诗经》里的《风》《雅》《颂》大致就是这么来的分类的。那么,我们再来看这“赋”“比”“兴”,对应着“风”“雅”“颂”也就好理解了,反过来,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这“赋”“比”“兴”的由来了。
《国风》是老百姓的歌儿,老百姓说的都是大实话,有啥说啥呗,直言其事,那就叫“赋”。当官的,比较能装,矫情,有话不直接说,东拉西扯地做比喻,这“雅”里就多是用的“比”,比喻哦。《颂》因为是拍马屁的成分多,夸成绩啊,所以得先摆成绩,然后再夸功德,不管是夸神明还是夸君王,都得借事说事,这样的说话方式,就是“兴”。“风”“雅”“颂”和“赋”“比”“兴”,一为经,一为纬,也就是体例体裁和手法的的关系。这六个字,是当时周朝时周官诗的“六义”。这样看,我们今天说的修辞手法“赋”“比”“兴”,还是有来头的,很古老哦,呵呵。其实,如果具体地把《风》《雅》《颂》和赋比兴一一对应起来,是不确切的,我前面这么讲,只是想说一个大体的宏观的比对概念。
而具体在《诗经》里没我说的这么简单,赋、比、兴具体的表现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赋中有比”,“比中有兴”,“兴又再比”种种手法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我们通过读《诗经》,首先可以借鉴的诗歌写作手法,就是这个赋比兴。在此温习一下“赋比兴”的概念,我们看一下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相关概念的详细了解,可参看舍得的《近体诗修辞讲座》。读《诗经》还要注意它的写作手法,比如在押韵上的特点,句句押,隔句押,有的一韵到底,有的采用可转韵押,和现代诗歌的押韵手法几乎没什么区别,呵呵,现在应用的押韵手段,《诗经》里都早就有了。它在造句上,主要以四言为主,叠句的形式比较多,每一节只变化几个字,抒情效果特别显著。回旋跌宕,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便于流传。所以,秦始皇可以烧了《乐经》却烧不了《诗经》,《诗经》是刻印在人们的心里的。
说《诗经》是来自民谣也好,士大夫的写作也好,其实,这些诗歌都是经过那时的文人收集整理过的,属于贵族阶层的产品,而绝不仅仅是某些地方的民谣原样照搬上来的。原始的往往是粗卑的,只有经过提炼的加工过的,才是艺术。奴隶制的社会中,奴隶们是没有地位的,人微言轻,没有士大夫贵族阶层们的整理加工,也保留不下今天所谓的《诗经》,即使侥幸留存,也不会有如此的艺术价值。《国风》来自民间,多是男女情爱之歌,真正定型的,谱上乐曲而保留起来的,却是周王室贵族阶层,是那些士大夫们的提炼进而艺术化。
说明这一点,其实想强调的是,自古,诗歌从来都是高贵的产物。这种高贵,不仅是源自古时诗者的阶级地位(那些名诗人几乎没有平头百姓),更是指其艺术美感的塑造上的一种高度。进而我们可以理解为,诗歌之文体的由来,天然带着人文精神的高贵和艺术审美情趣的高雅。高贵高雅精典是诗之天然的属性。诗文化的普及传播途径,只能是将更多的人带上这高雅之境界,而非降低诗之艺术品质去将就大众之低俗惯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高雅高贵的生存环境及思想状态,谁又不神往之呢?
好,我们继续往下谈古诗。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个词儿叫“风骚”,虽然这个词有一种贬义的用法,是指举止轻佻的女子的行为,其实,这两字的来历绝对的有档次,而且绝对的高雅。风,就来自《诗经》中的《国风》,人们以这个“风”字而代表《诗经》,骚,则是指着《楚辞》中的《离骚》了。一般而言,“风骚”泛指文学,在文坛上的领军人物或翘楚者,一般称为“领风骚”,有诗曾经曰过:“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还有个称呼叫“骚人”,一般这是指诗人或文人而言的,最正宗的骚人是谁?当然是就屈原了。多愁善感,忧愁失意的诗人,不正是以屈原为代表人物吗?那么,在大致了解《诗经》之后,我们爱诗之人避不开另一种诗歌的体裁,那就是《楚辞》。《楚辞》最具代表之作是《离骚》,所以呢,《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我们寻常说到的诗歌的形式总是提到“诗词曲赋”,那么,这里的“赋”其实也源自这个“骚”了,也就是《楚辞》的形式。谓之为“赋”是汉代人的称呼,大家都知道汉代的文学形式是以“赋”为主体代表的,实际上就是这种“骚体”一脉相承的。也被称为“辞”或“辞赋”。因为《楚辞》这部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诗歌总集,就是汉代人刘向编辑收录的,收集的主要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还有汉代的一些人的仿骚之作。例如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及刘向本人等等这些人的作品。这是《诗经》问世二三百年之后出现的新的文体,是屈原发明的。屈原,我们都很熟悉的古代大诗人了,前些时端午节的时候,很多朋友还题诗纪念他呢。其生平史料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知道的都比我多,呵。我们只是在这里关注一下《楚辞》的写作特点,也同时了解一下所谓的“汉赋”。我们不一定真的会去写它(有兴趣的朋友除外),但因为它在我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以及一些值得我们诗词创作中借鉴的写作特点,使我们不能忽视它,至少要知道它是怎么回事。
屈原是楚国人,那么楚语楚声的,楚地的方言必然会大量地在这《楚辞》之中,辞赋之体,沿袭而用。大家尤其有印象的是---“兮”啊“些”啊的这些虚词叹语的,简直成了这种文体的标志性符号了。我们不妨摘出《离骚》中的一小段,品味一下: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离骚》比较长,写的很宏大。辞赋之为诗,其实我觉的它倒有几分象文。要读懂它,尤其是要想学习写作它,是需要有深厚的古汉语文学功底的。一般的辞赋特点,很有激情,很有想象力,很夸张,大量地使用比和兴的手法。辞赋的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把楚辞和汉赋一起来了解,概因他们在写作特点上的同源性和同类性。先楚辞而后才有汉赋,汉赋是《楚辞》衍生的另一个新的文体,乃一脉相承。其写作特点,尤其是早期古赋而言,简直就是仿楚辞。
对了,在这另外强调一下,辞赋的“赋”与修辞中“赋比兴”的“赋”不是一回事,要分清哦。一是指文体形式,一是指修辞手法。辞赋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用问答的形式来说事,一般设为主和客的问答形式,挺能整景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赋,不仅指汉赋(古赋),还有骈赋,律赋,文赋,也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赋和汉赋结合起来称作古赋。习赋,从《楚辞》开始,进而可熟悉汉之大赋。读过一些汉赋的朋友可能都有些印象,那就是这些“赋”啊,写的非常的铺排夸张,追求华丽,想象丰富。对了,这就是它典型的文体特点。这种文体,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上天入地,东拉西扯地,一般都能叫你眼花缭乱的。句式呢,以四言为主,可长可短的,常常显得参差错落不甚整齐。我们要借鉴学习的,首先是它的造境的手段。
比如《九辩》中开篇的那段文字,很是精彩经典,渲染了秋气之肃杀肃瑟景象,形容了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象。用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起诗人际遇之悲凉,使之情更切,渲染的十分到位。我们寻常在写作时,开篇造景,常常缺乏的就是这种渲染气氛的工夫。学习赏析《楚辞》及一些辞赋之作,还要注意它的造句和用词,长短不拘泥,那份文字运用自如的惬意感。关于《楚辞》这种文体的研究,其实是个专门的综合性的学问,牵扯到历史,艺术,地理,人文等各学科,以后有兴趣的时候,我们可以开专题讨论它。我们了解一下《楚辞》乃关注其诗感。今在此这泛泛而谈,只是增加一点感性的认识,至于“汉赋”则实为另一文体,我们以后再单论。中国古人诗学之渊源,是我们学习的知识宝库。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近水楼台而不去先得月,那不是傻吗?这种傻事咱不做,咱还要多多挖宝而丰富自己呢。
因为我们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探诗源,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很多年代,我们现在可以再把注意力放在N多年以后的东汉末年。因为这个年代产生了我们至今都比较熟悉的《古诗19首》。先欣赏其中的一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看着很熟悉吧?对了!琼瑶大姐的歌词《青青河边草》就是从这摘去的:“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看,把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给摘来了,真能凑和啊!哈哈。我们有时看港台艺人唱的歌歌词挺美,那些词作者水平真的很高吗?高,实在是高!高在哪呢?就高在他们知道在祖国的古典文化宝库里寻找营养和灵感。而大陆的很多词作家就比较傻气,大概是文革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掉吧,写出来的歌词象白开水,守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宝藏不会利用,不懂的传承和发挥,这也是大陆出不来周杰仑的原因之一吧。周杰仑凭什么火啊?品相不经看,哼的也不是多好听,他凭仗的,全是他的写作班子厉害,歌词好啊。呵,扯远了,继续言归正传。
《古诗19首》产生的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政治混乱,群雄争霸,战争纷起。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各地军阀们斗的挺欢实,可是却苦了天下的老百姓。这时,一些下层文人们漂泊流离,游宦无门,苦闷之极也。《古诗19首》就写的是这些人的境遇和感受,写离情愁绪,写彷徨失意,写游子思归,写思妇之情。这些诗的作者几乎都没留下他们自己的名来,但这些作品却都流传千古而至今。它好在哪呢?就好在一个字上了---“真”!
看这首《青青河畔草》的后几句“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此句“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什么意思呢?这些字句看似写的很浪荡的形态,其实,反映了正是一种真实的写照。“空床难独守”反映的是一种别离之痛,而这种别离的原因,正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所以“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王国维语)。
古朴、原始、真切,是古体诗表达的主要特点之一。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对《古诗19首》的评价是:“《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它表达的感情是人类的共性感受和体验,它抒发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情绪,这种情感描写所透出的回音和体悟,是不以时代改变而改变的。
我们注意到,《古诗19首》有不少是写有女性题材的。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也许会表达的更为细腻和真实情切。那个时期,女性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世界相对的封闭和狭小,因为战乱而分离,孤独无奈的无止境的痛苦等待,是她们必然要面对的残酷的现实。这是一种肉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这种感觉是共性的,是人类灵魂共鸣的一种本质性的感应,其共性的本质,不因时代而变化。即使是今天,因相思而备受煎熬的感触也是同样的。而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更深婉细腻,这是男人们所难达到的情感体悟。
所以,一违常规地不去按照一般爷们儿的口气去写,而是换个视角去写作,必然会使人耳目一新,同时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另一份精彩和情触。《古诗19首》的流传不绝,影响深远,与这类表达方式也不无关系。我们欣赏一下其中的《迢迢牵牛星》,来感觉一下其中的魅力所在: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水相隔而天涯远,我望着你却不能尽情的倾诉,那份苦楚向谁去说?“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以泪洗面,恰似那“泪飞化做倾盆雨”,诗歌中的自然而真挚的情感描写,修辞手法的自如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哦。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里关于叠字的运用,强化了语气,形成了独到的味道。“迢迢牵牛星”,用“迢迢”二字来强调那是多么的远,远而又远,遥不可及。“皎皎河汉女”,这里的“皎皎”又形容了织女的无限美丽,这里并没有写上她樱桃小嘴柳叶眉,桃腮杏眼风情浓,只是用一个叠字“皎皎”就把你能想象的美丽全都给涵盖了进去,厉害吧?“皎皎”不仅形容织女之美貌,也隐隐合上一种所处环境之氛围。形容这水,用上了“盈盈”,其实这那里是银河水啊,分明洋溢着深切思情之水啊,“盈盈一水间”,其实已经不是纯写景色了,而是心境。那“脉脉”二字,其神韵更是难以言述,想去吧,那情态,那韵味,无限回味也。
我们有些朋友不是喜欢写什么古体诗吗?什么叫古体诗?这就是古体诗!层层递进而圆润舒展的笔法,意象的合理搭配,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动人意境。有序,有境,有神,有音。不用去套什么“起承转合”,可是我们发现,诗意的谋篇布局,无疑也隐含着这种章法的影子存在。尤其我们品味这结句的味道,悠长绵绵,余音缭绕啊。格律诗,古体诗,乃至诗经或楚辞,这种诗味可是共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我们体会到的意境,则是具有通感之美。
时间过的真快,今天就说带这里吧,如果朋友们喜欢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下期继续神聊“古诗”,呵呵。谢谢大家,再见!
大家周末好!今天我们继续漫谈古诗。
我们先来理清几个概念。首先什么是古诗。所谓今和古,当然是按时代而分了,历史学上对时代的划分是截至清朝末为止,以前所有的年代都被称为“古代”,准确点说,古代的年份计算,就截止到鸦片战争那年为止吧。我们对所谓古诗的认定也是与此同步的。与“古诗”这个概念相近的还有个词叫“古体诗”,二者所指范围是不一样的。所谓古体诗,是为了区别于近体诗而言的。在古诗范围内,除了近体诗以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叫“古体诗”。这里有个例外,那就是《楚辞》不能被称为“古体诗”,《楚辞》就是《楚辞》,它因语言的地域的特点而具有特殊性。
前天大致说了下《诗经》和《楚辞》,还说了下《古诗十九首》,不同的时代,人们流行的诗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比较早期的诗歌形式了,从诗经的“古朴”,到楚辞的“华丽”,再到《古诗十九首》的“真切”,从中也可以看出诗歌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发展和变化,在其表现手法以及内涵的深度表达上也更加成熟。形式变了,诗之本质却没有变化,以至后来的唐诗宋词,都体现了诗歌这样的独有品位和风味,那就是“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诗的主要表达特点,重在一个“韵”字。
古人有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诗的韵,其实不仅仅诗歌所独有,它是我们汉语言体现美感的主要特点之一。不仅美,而且更具有实用性。看那诸子百家之著篇,大都是有韵之文,各种教义古训等经典之文,也都是以诗韵的形式传播乃传承下来的。比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甚至我们熟悉的《百家姓》,哪一篇不是有韵之文呢?我们再看道家以及佛家的传诵之篇,也大都是以诗歌形式流传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容易记住啊!即使是古代之散文杂文论文等等,其实也无不含有音韵的美感在其中,所以我们读来朗朗上口而陶醉,所以我们可以借其语言的诗韵美感进而更容易领会其文义之内涵。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言之不虚也。
好,我继续说古诗。在说《诗经》和《楚辞》之后,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汉魏六朝期间又出现一种能够配乐而歌的新诗体,叫做“乐府诗”。乐府诗在当时是相当的盛行,它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对诗歌的感觉和认识。什么叫“乐府诗”呢?乐府,乃是汉朝时一个专门负责制谱度曲以及训练乐工的官办机构,而且负责采诗。目的是为了在朝廷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或者大摆宴席而享乐的时候,演唱助兴。我们注意一下这个“采诗”的习惯。采诗,就是采集并编辑整理各地诗歌民谣,以及收集士大夫文人们的诗歌作品。这是有着重要的政治考量的,这也是借机体察民情的一个手段。《诗经》的来源,就是这么采集来的,它是官办的产物,都说《诗经》是孔子编辑整理的,这可以相信,却不可以相信是他亲自去各地收集来的,这么大量的收集活动,还得靠政府的力量啊,呵。
汉时的“乐府”就是做这事的。乐府是汉武帝成立的。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国力是多么的强大雄厚,今天我们自称为大汉民族,就是以汉武帝那时的骄傲而名之的。国家民族的强盛,文化就跟着强盛,国家弱了,文化就自然衰落了,历朝历代莫不如此,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唐诗宋词为什么光辉灿烂,就是因为那时的国家力量也是强大无比的。所谓“乐府诗”就是汉那时的诗歌流行的形式,因为盛行良久,到魏晋六朝时,“乐府”这两个字已经变成了诗体的称呼了,至于那个乐府之官办机构的含义早已经被忽视了。
这最有名的“乐府诗”是哪个?当然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木兰诗》。说到《木兰诗》,我们想起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西汉名将甘延寿在消灭匈奴时对汉宣帝的奏文中的一句话,现在常被说成“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从不缺乏尚武精神,伟人毛泽东还有一句名言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大汉朝以武力夺天下,也是以武力镇守天下。这一时期的诗歌文化,自然也带有这种尚武的以及关于战争战乱的文化印记。话又说回来了,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是政治家们的把戏,他们乐此不疲,因为战争体现的是政治价值。但是对老百姓而言就不是好事了。所以,汉代的乐府诗,以反应战争相关题材的是主流。我们在前面说的《古诗十九首》,也是这类范畴之内的。
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大致是,一、反映战争的痛苦。二、反映徭役的痛苦。三、反映贫困,四、爱情题材。五、人民的劳动生活。六、饮酒求仙、人生无常。大背景下丰富多采的人文世界,在乐府诗中得意淋漓尽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乐府诗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它语言特别的朴实自然,比如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木兰诗》,开篇便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朗朗上口,表达的非常自然朴实。其次,乐府诗的押韵非常地灵活,有句句都押韵的,比如七言乐府诗歌《平陵东》里的句子“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还比如《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
还有隔句押韵的,比如李白的《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
还有隔二三句押一韵的,甚至隔上五句押一韵的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是很随意的。同一首诗里也是可以转韵的。
乐府诗还喜欢用对话或独白形式来说事,写事写情更真切,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用对话的形式,非常生动。乐府诗还采纳了《楚辞》的一些手法,很多作品里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描写,具有浓厚的浪漫主意色彩。在写作手法上,对偶的形式也是很多的,其实,这种对偶的写法,也为后来的近体诗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还借鉴了《诗经》中的一些写作手段,用排比的,回环往复的重复句的写法,使得音韵上非常的和谐好听,具有一些民歌特点的风味。
诗歌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对乐府诗的写作了解,在此可见一斑。我们关注乐府诗,实在是它对后来各种诗歌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乐府,是以五言和杂诗为主的,它取代了诗经的四言的形式,并为诗向七言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它也取代了《楚辞》的那种“骚”味,进而为后来的诗之形式的发展成型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我们还知道,在汉乐府之后,形成了一种叫“新乐府”的诗歌形式,“新乐府”是唐朝人开始玩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个中高手,尤其是杜甫,对“新乐府”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翻看唐诗,其乐府之诗大量涌现,这种诗体,其实才是诗歌文化发展到一个颠峰状态的一个标志。
诗歌种类的分类,其实很难有非常清晰的界限的,因为这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繁衍的过程,自《诗经》而《楚辞》,进而《乐府》或《新乐府》,再至后来的近体诗,词,以及曲。我们要知道的是诗歌发展的脉络,它变化的是什么?它不变的是什么?它在发展过程中定型了什么,它的可变或其灵活性又是在哪里,这才是我们要探索寻求的诗的规律。乐府诗就是乐府诗,它发展并继承了《诗经》或《楚辞》,但是它相对于以前的文体是个新的文体,《诗经》依然存在,《楚辞》依旧闪烁其耀眼的光辉,乐府诗的出现是个新星,与之前的诗歌文体并列而闪耀。它是个改革,所以它的名字叫“乐府诗”,它不会打着《诗经》或《楚辞》的旗号来面世。正如后来的唐诗宋词也是一样的,宋人觉得唐诗不适合宋时诗歌的品位了,他们更喜欢那种长短句,所以他们发展了“词”并使之千古流传。宋人的词,也没有打着“乐府”或“近体诗”的旗号,他们填的词或者是自度的词,是种改革,但是他不会标着“七律”“七绝”的标签来填他的长短句。看我罗嗦这些好象有点是很蠢的废话了,其实,我们现今很多人就是在做着这类的蠢事。你想发展,你想改革,你就在继承的基础上,(所谓继承的基础,就是你首先要懂诗,不是只是喜欢或利用诗)发展出你自己的一种诗歌体裁来。今天的自由诗歌就很好啊,随意,浪漫,激情,散文式的句法,也非常有观赏价值。干吗非要把不合格律诗的体裁要求的诗喊成格律诗呢?当然,所谓的新韵改革,也同属此类蠢事。
继续往下说了。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还发展起另一种诗歌体裁,叫“歌行体”。其实,“歌行体”诗歌与“乐府诗”在本质上没有什么特别严格的区别。“歌行”就出自“乐府”。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或“歌”或“行”后来也不仔细区分了,就统统合并起来叫做“歌行体”。但真正形成“体”的,是南朝一个叫宋鲍照的老先生。他创造的这种诗体,是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部分而成的,还是有其特点可言的。我们对乐府体或歌行体的认识,可以从字数上看吧,乐府诗多是五言诗为主,歌行体则是以七言为主的。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张若虚),就是比较典型的歌行体。这首作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们首先看它用韵就非常自由,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几乎是很多的“绝句”组成的,甚至,一会用平声韵,一会用仄声韵,很有趣。
中华诗歌的体裁,形式不同,实际是原出一源。借鉴,发展,互相影响和渗透。舍得在此聊侃古诗,并不是专业的考究,只是想简单地浏览一下祖国诗歌文化的发展脉络,不仅是和大家一起分享祖国的诗词文化的了趣,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不断地提高并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我们在之前的日子里,对近体诗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介绍了近体诗的写法以及它的表现艺术。近体诗,也不是平空蹦出来的,这种体裁的形成,是诗歌文化发展到高端形式的一种极致。对诗意的表达不仅同样要求表现自己的特色,在形式上更加要求精细化,艺术特点更加鲜明。就语言艺术本身来说,其表现手法是综合性的,是以前各类诗体的在语言艺术方面的一个高度概括。近体诗讲究的是律,规范律的最主要的还是韵,这是诗歌的本质。其格律,我们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规律,一种历经千年之前人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而不是枷锁。
重点研究近体诗,属于我们对诗歌文化的“直扑主题”,近体诗之外的古体诗,我们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后有时间,我们会继续漫谈古诗的。由于舍得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这些了。回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