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标准与创作要求
诗词的鉴赏标准与创作的要求,可概括为八字,即格高、情真、味厚、语工。兹分述于后:
一、 格高
林从龙说:“所谓格高,即指作品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高尚的境界。”格高也就是立意高。苏东坡说:“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宋刘贡甫之《中山诗话》亦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人有人格,诗有诗格。诗格的高低,首先由立意高下来决定的。唐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岑参、储光义、杜甫等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各写古诗一首。
高适诗曰:“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高适的诗表现了他因地位卑微,而牢骚满腹的思想状态。
岑参诗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诗表现了他参悟佛理,决定弃官修道的思想。
储光义诗曰:“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储光义的诗表现他感到人生空虚艰难的心态。
杜甫的诗曰:“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惊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杜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这正是诗人对政治危机四伏的忧虑。诗中通过感事,追思贞观之治,写出对政治清明的深切怀念。最后转到对趋炎附势的谴责与鞭挞。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碎,时局艰危的关心。
从上述四首诗,可以看出四个人的不同格调。
诗的立意不但要高、而且要新。新时代诗社理事杜琳瑛原写新诗现转习格律诗,出了一本《一载裁诗》的诗集,许多名家为之作序、点评,颇有影响。她的诗在文词方面虽然尚嫌稚嫩,但立意新颖。如“我本杜陵枝上叶,诗心永向圣人开。”“效竹虚心持向上,不成大器亦参天。”等句子都是格高意新的表现。
二、 情真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玑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话都说明了“诗缘情”的道理。诗的产生,是诗人情感的反应。这情感乃是诗人对天地、山川、风云、雨露、鸟兽、虫鱼、草木、花果及家国社会、人类群体等万事万物的情感。有真实的情感,才有美善的篇章。
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记梦境,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当代著名诗人王巨农有首《鹧鸪天》:忍听深山宿鸟啼,白头夫侍白头妻。难求仙赐延生药,怕看箱藏待殓衣。云冻也,雪飘兮,怜侬袄破扣儿稀。凄然执手唯呜咽,到死犹抽未尽丝。此词与宋代词人贺方回的《鹧鸪天·闾门即事》一样悲怆,读之催人泪下。
再看一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当时,诗人避乱寄居梓州,忽然传来官军收复失土的消息,不禁欣喜欲狂,高歌胜利。全首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诗人的感情如万斛清泉,奔涌而出,一泻无余。浦起龙说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说明了诗贵情真,情真才有好诗。
三、 味厚
诗讲究韵味,韵味一般指自然含蓄,天机活泼,超越言象之外,令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的独特审美境界。韵味,亦可称之为“诗趣”。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趣有多种。清史震林《华阳散稿》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灵机之谓也。”“趣”是审美主体从自然性和社会性客体的本质、属性、现象中体味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种种意味。中国古体有些善于描摹客体的成功之作,其作品中趣之为理、为事、为情、为景、就很难截然处分了。兹分别举例说明。
(一)理趣。“理趣”指一般的道理旨趣。诗有理趣,是指诗人在诗里讲述道理,发表议论,应该使作品充满诗意和趣味,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理趣的诗,不同于抽象地说理布道,而是寓道理于情趣之中,熔理和趣为一炉。林从龙说:“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感,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理性的升华的结果。”如罗隐《咏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即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诗人肖瑶有“风流莫作高低论,海在江河最下游”句,另有一位诗人:“云中一叶落,知有更高山。”句,这些诗都极富理趣。另外禅趣亦应归入理趣之中。
(二)事趣,事趣包括物趣,是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描写事物富有情理或情趣。唐·皮日休《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琴书理。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此诗:“琐屑闲事见之于诗,必如此风致翩翩,乃令人把玩不置。”另如贺知章《题表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都把琐事写得富于诗情画意而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近代诗人李大安的《农民技校》:“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咀馒头进课堂。”此诗亦捕捉生活屑事,通过形象描绘趣味盎然。
杜甫好“细推物理”,他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等咏物之作,都横生妙趣。
(三)情趣,其意义主要有三:其一,是指人的志趣、志向、爱好、追求,其中包括个人的审美取向。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哉,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富寿荪在《千首唐人绝句》中引刘拜山评语曰:“此咏物言志,而有天下均平,春色同登之想,胸怀气慨。陈涉辍耕之叹,未足相比。”这也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情趣。其二,主要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宋顾乐评曰:“问得淡绝妙绝。如《东山》诗“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这诗中表达王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其三,指艺术作品产生的某种动人的力量,使人得到特定的审美感受。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空外音”者,正是秋风传送的捣砧的声响,透出捣衣妇女关怀丈夫的一片深情。这虽是捣衣者相思深切的一种奇想,但是其情之痴,实为可悯。它感人的力量是至深的。
(四)景趣,景趣是诗人对景色所生的情趣。黄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王国维说:“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这八句全写景。是刘禹锡由贬虁州改移为和州(安徽)从虁州沿长江而下的途中所写。他将自己的忧郁、庆幸、灰心、憧憬等复杂心情全都含藏在八句景语中,收拢为题目中一个“望”字,可以说句句是“望”,句句是“望”中所引起的微妙心理活动。王夫之说此诗”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为景中藏情。”王夫之极赏爱此种抒情方式。他说:“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以这样的方法来写景,才是活景,才富有景趣。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钩寒江雪。”这种取景自寓的诗亦是一种景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说:“空山风雪中,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而独有扁舟渔夫,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盛雪间,其天怀之谈定,风趣之静峭,子厚以短歌为之写照。”这诗是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而被贬逐穷荒——永州时写的。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一个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景趣,表现了他不畏孤立打击,高洁自赏的品质。诗中的渔翁,乃是诗人“贬时取以自寓的一个艺术形象。
诗,另外还有一种叫谐趣。吴乔《围炉诗话》:“诗固不必尽庄。”在理趣、事趣、情趣、景趣之中,有时亦可加入一些谐趣,寓庄于谐,使读者在轻松中受启迪。司空曙的《留卢秦卿》诗:“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石尤风”谓阻船之风。《江湖纪闻》:“石尤风者,传闻石氏女嫁为尤郎妇,情好甚笃。为商远行,妻阻之不从。尤出不归,妻忆之病亡。临亡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日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司空曙说自已之酒,不及石尤之风,无法将友人留住。这是一句谑语。以谑语入诗,无疑有助于增添诗趣和韵致。寓庄于谐,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具有警人猛醒的艺术魅力。如唐·罗隐有首《感弄猴人赐朱绂》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如何学得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据《慕府燕闻录》:“唐昭宗播迁(乾宁三年,李茂贞陷长安,昭宗奔华州),随驾技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即朱绂,相当于五品官员所着的服色),号孙供奉(以才艺侍奉宫廷的人。孙,指猢狲,非真姓)”。罗隐为了应科举考试,客居京华十二、三年之久,把家乡(新登)的“五湖烟月”美景,也无奈地久久相违了,可是历尽艰辛仍十试不第。而一个耍猴的俳优,仅因博得君王一笑,就轻而易举地官升五品,朱绂加身,怎不叫人愤慨不平?但他并没有正面抨击、批判。反而装出非常羡慕的样子,思量着“如何学得”孙供奉的耍猴本领,就能便便当当当上五品之官。这种把原本荒唐滑稽的笑话,说得如此一本正经,实在辛辣诙谐,令人为之喷饭。这是诗词“四趣”之外的另一种诗趣。
四、 语工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词更是优美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王安石曾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诗家语”不同于写文章的语言。诗要求“意新语工”,如果“语”不工,“意新”也就难以完美地表达。“诗家语”的特点是:
(一)、形象性。写文章一般用实用语言,写诗词用韵文,属于艺术语言;写文章要用逻辑思维,以事说理,写诗词要用形象思维,寄情思于景物,状物抒怀。用形象表现概念,是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形象的性语言,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不可感的概念。生动具体的形象,能牵动读者对记忆中的形象的回忆,从对形象的体味和感受中,领悟诗的思想并接受美的熏陶。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这些可感的具体事物来说明爱之真,爱之深,比说上一万句“我爱你”要强得多。
(二)、色彩性。诗是感情文字,诗的语言也带有感情色彩,而色彩也能有力地表达感情。一般认为:“红色是热烈的有火与血的涵义;绿色有青春生命的含义;蓝色有绿水一样清凉;黄色,有庄严、富有、丰收之感;紫色,有成熟、老练之意。另外,有些名词从字面上看不出颜色,但读者一看就知道它独特的色彩。如玉、雪——白色;金——黄色;草、柳——绿色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一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这首诗,使人胸襟豁达、清心明目,这与它巧妙地显现黄、翠、白、青四色是分不开的。
(三)、动作性。“诗家语”要让形象呈现动态,给人以动感,巧妙地运用动词,能使全诗生辉,产生魅力。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容词作动词;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冯延已“吹皱一池春水”的“皱”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周邦彦“一一风荷举”的“举”字;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孟浩然“疏雨滴梧桐”的“滴”字;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出”与“斜”字,都是巧妙运用动词的典范。
(四)、音乐性。诗词要寻求音乐与节奏的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文于意。”“音”包括诗歌音律方面诸种因素。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李重华强调诗的音律要出于天籁,合乎自然,认为诗人借助自然之音,能使心中“或悲或喜,或激或平”之情曲微毕达,收到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诗讲究声情,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声是诗的四要素之一。声是声音,情是情感,合而言之,是指声律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可见声音在诗歌创作中其地位之重要。
(五)、自然性。诗词语言要自然流畅、飘逸,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切忌拗口、造作、苦涩。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语言自然流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总之,形象、准确、鲜明、生动是对“诗家语”的总体要求。诗词鉴赏的标准和创作的要求有许多方面,但格高、情真、味厚、语工八字是基本的标准和要求。
诗的开头八法 诗的开头,在绝句中叫“起句”、“发句”、“发端”;在律诗中叫“起联”、“首联”、“破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的开头亦是如此。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又说:“发断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
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
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形式大致有八种:
一、以写景开头。这种开头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 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某种情感。如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这是描写宋卒们所处的环境。“孤城”则暗含悲凉之意。
② 写景为了烘托气氛。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是烘托了少妇对恋人千回百转的情思。
③ 写景为了铺垫和反差对比。我在1990年写了一首《游延安宝塔山口占》诗,开头:“宝塔凌空慑鬼神,辉煌圣址炫家珍”两句,是说共产党当年的声望;后两句“唯忧日下延河水,无复渔郎来问津”是对党风不正的担忧。前两句是为后面作对比铺垫。它暗含邓小平所指出的“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之意。
④ 写景是为了起比、兴作用的。有的借景兴起。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不忍离去起兴,引出刘兰芝被家姑迫弃的故事;有的“兴”而兼“比”;如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用大鹏起兴兼以字比;哟的只比不兴,如贺之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二、以叙事开头。通过叙述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这亦可叫“切题”或“破题”,立即点破题旨。这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切题词。如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一种是切题意。它虽与题目不合,但与题目的主旨切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虽无“建德江”字样,但与题意切合。
三、以抒情开头。如我的《酒后醉镜》:“自矜心胆尚童顽,顾影何堪两鬓斑。醉奋嗔拳将镜碎,恨它改我旧容颜。”再如李白的《醉镜》:“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都是以抒情开头。
四、以议论开头。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有首《瞻仰胡志明故居》的五绝亦是开头议论:“斗室何言小?风云此叱呵。清徽垂宇宙,遗爱满山河,”
五、以史实开头。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六、以追忆开头。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七、以设问开头。这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只问不答,例如我的《拂晓飞抵巴黎》:“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航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又一重天。”
一种是一问一答,如崔颢的《长干曲》;“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八、以感叹开头。如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感叹,就象骤响的爆竹,一下子带动全篇,紧紧地扣住读者心弦。
诗的开头丰富多彩,它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与全诗结合紧密。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头,都贵在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诗结尾的四类、八法、八式 结尾又称结句、断句和落句。在绝诗中为第四句;在律诗中则为第四联。结尾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作收束。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能起到关合之篇,或首尾呼应,或卒章点题的作用。杨载之《诗法家数》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著名诗人林从龙在《诗苑寻芳》中说:“戏曲、散文、相声以及各种文艺作品都讲究结尾。好的戏曲结尾称“临去秋波一转”;好的散文结尾称'豹尾’;相声则叫'善丢包袱’。说法不同,其义则一,即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结尾,不但将全诗整体形象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使读者如嚼橄榄,清香盈颊,经久不衰。如闻钟声,清音绕梁,余味犹存。古人云:“合处要风迥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掉,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诗的结尾方法,多姿多彩,不能一一概括穷尽。为了方便记忆掌握,兹将它归纳为“四类”、“八法”、“八式”,不妥之处,请方家教正。
宋姜夔在《诗说》中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故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巳。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这话说得比较复杂、难懂。 我们且把它分作四个类型来举例说明。
一、词意俱尽类。
这就是“急流中截后语”。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结尾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篇收住,词意两尽。王安石的《岁晚》,尾联为:“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另有一首《春闺诗》“欲意迥文字,相思织不成”。这些都是指把该说的话与该表达的意思都说尽了。
二、意尽词不尽。
明谢榛曾说过,大篇可以缩成短篇,短篇不可以拉成长篇。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结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记事》载,祖咏参加科举考试,原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问他原因,他说“意尽”,即认为诗意表达已经足够了,不必再写。出句写雪止天睛;对句写雪后转冷的感觉,至于“望余雪”如何,尽在不言中了。再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下联出句一语双关。既说古迹犹存,又称英名不灭;对句暗寓刘备攻打东吴失策的遗憾。这样的结句均戛然而止。至于还能说些其它什么话,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完善了。此即姜夔所说的“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三、词尽意不尽。
这类结句是指全篇结束后犹存余意,所谓意在言外,味而可知者也。有首《别同志》诗:“前程吟此景,为子上高楼”。这就是词尽意不尽的例子。另外,老杜的《九日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兰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此诗结句,在上句设一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一个“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的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其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怪不得姜夔说:“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掉是已。”“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姜夔之说,是用《世说新语》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访戴逵,乘兴而去,到门却意尽而返的典故来说明词尽意不尽的特点。
四、词意俱不尽。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诗结尾两句以明月兴象,寄托愁思相送直到夜郎,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愁心将像明月一样永远相随之意。话好像未说完,其意更绵绵不绝。姜夔说:“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并用温伯雪子为喻,语出《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见温伯雪子,“见之而不言”,所谓“目触之而知道在其身,复何所容其言说耶?”(王先谦注语)意思是说只需意会,不必言传了。
以上这四个类型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不必过于计较。如白居易的《轻肥》结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站在体味言外之意的角度,可归入词尽意不尽;站在诗歌表现内容的角度,又可归入意尽词不尽。
八法——这是从表现手法来分。其八法是:
(一)结句点题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起到总结主题思想,回扣诗题的作用,它能给读者一种环抱圆转的感受。如韩偓之《已凉》:“碧澜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再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还有张巡的《闻笛》:“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这些都是在结尾处归拢诗意,点题收束的例子。
(二)自题宕出法
这就是《说诗啐语》中所说的:“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友人问王维穷通得失的道理,而王维却顾左右而言他,只是指点友人,渔歌入浦深。看似与朋友的问话无关,却巧妙而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寄意山水的心迹。这样的结尾就是从题中宕开一笔。又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蓦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这也是宕开一笔的写法,与题意仍然相合。
另外一种更递进一层意思深化主题的结法。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前三联都是刻绘画中鹰的疯爽风姿,而结句以真鹰气概期之,将诗人自己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寄托在“画鹰”身上,从题目生发开去,深化了主题。
再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炯的《从军行》结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卒章言志,诗意就有了归宿,主题也深化了。所以姜夔用宋玉《九辩》“登山临水送将归”作为比喻。
(三)以象作结法 结尾显象(或称定格)
这样结尾显示了人的姿态神情,言语口吻,能增强生活气息与亲切感,从而深化了主旨。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聂绀弩《球鞋》:“得意还愁人未觉,频来故往众人前”。这种以象作结,既可显自身之象,亦可显他人之象,众人之象。显象,用在结尾“合”笔,往往需跳开一步,另起峰峦,作主体精神更为丰满鲜活,所谓“豹尾绕额”是也。姜夔之说,是用《世说新语》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访戴逵,乘兴而去,到门却意尽而返的典故来说明词尽意不尽的特点。
(四)以事作结法。
这方法用最多的是用典故结束全篇,如李白《送友人入蜀》:“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君平是东汉隐士,曾在成都卖卜为生。诗人借用此典,意在宽慰友人不必为功名沉浮耿耿于怀。当代名诗人熊东遨有首《约赴浙南看山,车中作此赠明锵等诸诗友》诗:“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月道亏将满,山应翠复苍。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此诗用卫八招待杜甫喝酒,杜甫赠诗作谢的典故作结。使读者对挚友相聚的欢乐情景作出联想。
(五)以理作结
这类结尾代表作有苏轼的《题西林壁》下联:“不识庐山真面目,祗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些诗的结尾都在前面感性形象认识基础上,提示了一定的哲理,寓意无穷。
(六)以比作结法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下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用此比作结表白自己的清白,有冰清玉洁的人格。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结句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
(七)以景作结法
一般景语中含有意象,可以达到象外有象,余味不尽的效果。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是意象。韦应物的《闻雁》:“胡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前两句写思妇之情,悠远绵长,后两句写秋雨淅沥,高斋闻雁,益增归思。于写景中含有缠绵的情意,这就是词与意俱有未尽之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山”字前着一“秋”字,凄婉无比。人生奔波的辛苦,旅途的愁思,均于象外见之,达到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境界。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前两旬写骤雨初降,后两句写云散雨过后的情景,含有悠然不尽的情致。我游武夷山,曾写过《步宋朱熹原玉十首》,其最后一首是“一曲山开景蔚然,林峦映带极长川。停舟未尽游观兴,怅望归鸿杳暮天。”景未尽,兴未尽,词未尽,意未尽,就是学此以景作结法。
(八)以情作结法
一种只是单纯地表达某种情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朋友的远行进行劝慰,表达留恋之情。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贾至的《送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结尾抒情词意绵绵。苏轼的《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人生短促,人生如寄的感叹。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托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望月而引起绵绵不绝的秋思,并设置悬念,令人思忆不尽。
八式——从尾联上下句关系来分
关于结尾,著名诗人林从龙先生还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如何写律诗和绝句的尾联,此中奥妙甚多,诗评家多有论及。这里只谈一点,即尾联两句必须一气呵成,让读者读完上句非读下句不可;如上句已经言尽意止,则下句成了赘疣,整首诗便会黯然失色。”他把尾联上下句的关系略作归类,分成七种形式。为了凑数,我增加了一个“反差式”,共凑成八式:
一是问答式: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圣俞)
二是对仗式: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三是递进式: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
四是承述式: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两联都是上句作判断,下句作解释。
五是连续式: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
六是比喻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商隐)
七是设问式: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何当共剪西窗烛,却忆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八是反差式:如“宫女如花满春殿,祗今唯有鹧鸪飞。”(李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诗的结尾除了上面所说的四类、八法、八式之外,清顾龙振于《学诗指南》中将结句用法归成十七种,即:劝戒、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欣欢、景慕、余意无穷、故事、激烈、期约、怀感联对、回顾、缴收等,这十七偏重于内容来分,这里就不一一多赘了。
总之,诗的结尾方法,多姿多彩,从种种结尾的效果来说,有的明快,催人觉醒;有的含蓄,使人思索,各擅胜场。但不论采用何种结尾,都应根据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主题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