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思维,就是以追求中考高考高升学率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以高考状元和升入清华北大人数的多寡为评价学校教育标准,以填鸭教学和题海战术学习为手段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农业社会的“私塾教育”的弊端是教育的“贵族化”,普通民众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工业社会的“大集体教育”通过提高效率的办法解决了教育的普及性问题,却带来质量的问题,“中国式教育”表现为教育的两大“痼疾”:一是阻碍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校教育因对“打好基础”的崇拜而给学生灌输多而无用且高度同质化的知识。所学知识的“同质化”使人才缺乏多样性。填鸭的知识过多则挤兑了大脑的思考空间和活动的空间,甚至因“内存不足”而导致“死机”。在标准化知识的权威压迫下,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逐步萎缩。这样的学校教育怎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因此,笔者在多篇文章(详见笔者的教育时空博客)中多次强调中国实施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在于对课内、课外两学习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利用,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医治这两个传统应试教育的“痼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慧发展。不少翻转课堂研究者和实践者也逐步认可这样的理念。
但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的翻转课堂实验,基本上是按照应试教育思维“翻转”课堂。无论课前的自主学习,还是课堂的互动学习,都过于强调练习和测试,“课前测”、“课中测”、“课后测”等关键词成为翻转课堂的核心概念。在操作层面,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协作探究、展示质疑,形式不断创新,但内容局限于大容量的“练习和测试”,服务的对象仍然是应试教育。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一文中也认为,我国目前的微课设计和翻转课堂实践“扎根于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只问技术,无视教育的质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头来唯一的作用是,把应试教育的现实推向极端,扩大应试教育的再生产。”
何彦彬老师在《“互动性”微课设计初探》一文对“互动性”微课的设计进行探讨,认为互动性微课“使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这一想法,对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主动性非常有意义。但遗憾的是,在技术实现上,何老师的“互动性”微课设计局限于“在视频片段间加入一些互动练习和测试”,理由是“练习和测验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检验自我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更能起到强化所学知识点,帮助吸收和持久记忆的作用”,显然这样的微课设计和教学仍然是应试教育思维的。它以“练习和测试”为核心的,强调对知识点的强化、吸收和记忆,而不是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这样的教育教学思维,不利于打破工厂式标准化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虽然学校教育教学不应该、不可能、没必要排斥“练习和测试”,但如果仅仅盯着“练习和测试”,学校教育教学就无法顾及学生在更重要方面的发展。“翻转”课堂即是对传统课堂的改革和创新,目的在于改变过于重视和局限于“高强训练”和“考试成绩”的现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翻转”课堂需要智慧教育思维(即重视知识的传承更重视智慧的发展),而不是应试教育思维。否则,就会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