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纸移速为25mm/s,所以横向1毫米(一小格)代表0.04s;
当输入定准电压为1mV,使基线上下移位10mm时,则竖向每毫米(一小格)等于0.1mV。
三、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成人0.12~0.20s。 下图可见开始和结束处,测量时限为0.17s。
四、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1. 心电图各波的命名:QRS波群可为单相(R波),双相(qR、rs)或三相(qRS);>0.5mV大写;<0.5mV小写。
第1个向上的波称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q波,R 波之后向下波为S波,S波后再向上的波称R`波,R`波之后再向下的波称S`波。 ?整个波群全部向下称QS波。
有标记的为经常用到的,你要看图,必须知道人家叫什么名字,这是最基本的。
2. 时限: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限0.06~0.10s;
QRS波群在胸前导联上的形态:
a. 正常人V1导联多呈rS型, RV1 < 1.0mV,V3导联多呈RS型
b. 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RV5 < 2.5mV ,
RV5+SV1 <4.0mV(男性); <3.5mV(女性)。
c. 胸前导联的演变规律: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V6导联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R/S 的比例是递增的。
4. Q波:q波在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上(除aVR)<0.04s,深度<1/4同导联R波。
在不应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了q波,或原有的q增宽增深同时出现ST-T衍变规律,往往是心肌梗塞的特征性表现。
* V1、V2导联上可呈QS形,但是绝不能出现小q波。
J点:QRS波群终末部分与S-T段起始的交接点为J点。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早期复极综合征时常见明显J波,J波还与低温有关。出现明显J波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J波在胸壁导联较明显。
下面是一个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刚发病的时候出现的异常的J波
六、 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后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正常为一等电位线。压低:在以R波为主导联上S-T段压低≯0.05mV; 抬高:肢导≯0.1mV; 胸导联V1~V3导联≯0.2~0.3mV;V4~V6导联 ≯0.1mV。
下移为非特异性改变,如电解质紊乱、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肌劳损;上移超过正常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包炎等。它还与形态有关,例如心梗的ST段抬高有它独特的形态。
七、T波 为心室复极波形。系指ST段后出现的一个占时较长的圆钝波形。正常形态:从基线开始缓慢开始,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
1.方向: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直立,T波与主波方向一致。aVR导联倒置。
2.振幅:T波>同导联R波的1/10; 胸导联T波有时高达1.2~1.5mV,T波轻微增高无临床意义。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塞早期与高血钾等。T波低平或倒置,见于心肌损伤、心肌缺血、低血钾。
八、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至T波终末,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应为0.32~0.44s。
Q-T间期延长见于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脑血管意外,高度及以上A-VB。
九、U波 是T波后的一个圆钝小波,方向与T波一致,明显低于T波。以V3导联最清楚。
正常U波<0.1mV,不应高于T波。低血钾时,可见U波高大直立(U>=T波,甚至T-U融合)
正常心电图虽然比较容易分析,但是数据也是比较多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是一旦掌握了正常心电图的分析和报告,对于分析异常心电图来说是基础。祝愿各位初学心电图的同学们一切顺利,接触临床课程了要多了很多的负担了,要加油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