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题: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
4、课时:1课时
5、课前准备:小棒,收集环境污染的图片以及废品污染的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1、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
法的意义。
2、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图片信息中,能正确找到相关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培
养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垃圾、废品回收问题的解决,培养环保意识和应用数学
意识,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分析:
《回收废品》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在学习这课前,第一册时学生已接触过两种物体的多少比较(20以内),并且有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三个小朋友收集塑料瓶”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发现信息,筛选信息,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教材先呈现摆学具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另外,本课是为后续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的学习以及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做了好铺垫。
教学重点: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实物操作法为主。以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为教学导入,让学生主动地寻找信息,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要积极地解决问题。接着,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建立“生活情景与数学问题”的联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数学思维的目的。最后,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数学问题,并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使他们明白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学,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题
1、出示图片1~3:公园环境优美
【百度图片搜索】
2、出示图片4~6:公园里塑料瓶乱扔的现象
【百度图片搜索】
3、提问:看完这两组图片,你有何感想?乱扔垃圾这种行为可不可取?
4、生活常识: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它会危害庄家的生长。因为我们要废物利用,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废品。(板书:回收废品)
5、导入主题图:今天,小林、小红、小青做好事,到公园里收集塑料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借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生活环境导入,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自然地引入课题内容。
(二)动手操作探新知
1、发现信息:
问:你知道他们现在收集的情况吗?请读一读他们说的话,并画出一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问: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过渡: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
①找一找:请学生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小林收集26个,小红比小林多3个。 ②摆一摆: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塑料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边摆边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③说一说:让学生表达出摆一摆的过程,把具体形象的物体抽象化,建立数学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放几根小棒,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要用加法解决。 ④算一算:再思考过程中,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探究第二个问题。
①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探究解决第二个问题。
②找出小组代表,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注意引导学生表达时的条理性。 ③小结:在原有的基础上拿走几根小棒,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要用减法解决。
设计意图: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是我先带着学生操作,适当地引导学生明白每一步操作的目的,然后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经历探索新
知识的过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一时间未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但是有了这个经历过程,学生一定会逐步明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培养一种为寻求方法而探索的精神,促进数学逻辑性思维的发展。
(三)分层练习固新知
1、基础型:
①笑笑跟淘气也参与了回收废品的活动中,他们把废纸用来折幸运星。淘气折了42颗幸运星,笑笑说:“我比你多折了6颗。”你知道笑笑折了多少颗吗? ②在废品中,除了塑料对我们的庄稼有害之外,还有旧电池也对我们危害很大的。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在上星期,六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旧电池回收。一班的同学收集了47节,二班的同学就说:“如果我们班再收集12节就和你们班收集的一样多了。”请问二班的同学收集了多少节旧电池?
【百度资料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5312688.html
2、能力型:
①在回收废品中,一班和二班一共有69个同学参与。一班有37人,一班比二班多几人?
②淘气家养了20只鸡,养的鸡比鸭少5只,请问淘气家养了多少只鸭?
3、创新型:
你能根据“26-12”,联系你的生活,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因此,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
(四)课堂总结得精髓
问: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学到什么知识?当求比一个数多的数时,你要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如果求比一个数少的数呢?除了学习到这些数学知识,我们还要知道垃圾要分类投放,有些废品还可以循环利用的,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设计意图:课堂以采用提问的方式结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还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最后还为学生点播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不是枯燥的数学。
六、教学反思:
1、自然引出课题,注重培养表达能力。
新课的开始是以两组不同环境的照片进行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回收废品,通过三个小朋友回收废品的活动,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引出问题:(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根据本班学生应有的能力基础,我先带着学生用小棒代替塑料瓶摆一摆,经历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几”的过程,得出要用加法。在这个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接着,再放手让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
2、练习有针对性,内容紧扣主题。
本节课的练习内容适当,有针对性,而且内容紧扣“回收废品”的主题,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内容分为基础型、能力型、创新型三类,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方面能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另一方又能促进提高部分有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练习题完成的正确率也较好,但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若先让学生明确操作活动的目的与要求,课堂的调控可能比较好,实践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