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致青少年教育 2016-02-11 10:55
1,缺规矩。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和中国文化传承的断裂有关系,老式的家庭会有各种各样的规矩,但是,随着新兴文化的崛起,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几乎受到全面的否定,原本传承下来的家规受到唾弃,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给孩子立规矩。当然,尽可能的释放孩子的天性是好事,但是,没有一件事情只有绝对的好,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缺乏规则,缺乏规则意识,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群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懂得怎样与人相处。
一个班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有专门的讲解老师,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吸引了同学们,也吸引了游客,大家挤做一团,都想更靠近老师,听得更清晰些。于是,斗争迭起,孩子们互相抢占位置,挤来挤去,抢得过的得意洋洋,抢不过的大声哭泣、告状;同学家长和游客发生冲突,因为家长认为挤在前面的小游客抢占了自己孩子的资源,这是自己孩子应得的,而不是小游客的福利,所以小游客要靠边站。游客家长不干了,不能因为你们孩子要听,就把我们的孩子拉出来,越拉我们,我们越不出来,就是要争口气。现场一片混乱,老师要不停维持秩序,解决孩子的纷争,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刚平息下来,那边又哭上了。
现在的孩子太寂寞了,同龄的同伴常常会让他们很兴奋,于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只要是三五个孩子聚在一起,就会奔跑追逐,大呼小叫,很少有家长会干涉,但是,孩子们确实会干扰周围的人,让大家反感,而家长也会突然发现,孩子跑没影了,还得赶快去找。这个不怨孩子,因为没人告诉他们该怎样做,可是,让孩子的行为得体,似乎也应该是家长的责任。
管理成本最小的方式,就是事先明确奖罚规则,奖要大奖,罚也要大罚,轻描淡写的奖罚,会让人对犯错误没有敬畏之心。北京每周有一天车辆要限行,经常看到警察在路边罚限行车辆,我估计每个司机冒险开车出去之前都核算过成本:如果打车,要花多少钱?乘地铁,要多少时间?如果冒险开车出去呢,被罚的话,无非就是3分200元钱,相比之下,和打车也相差无几。如果要把罚款提高到500,1000,2000,估计就没人冒险在限行那天开车了,也就不用布置大量的警察和摄像头去查违规车辆,管理成本能减少很多。当然,罚款也会少收很多,会影响地方政府和执法者的收入,因此在中国,通过提高犯错误成本来管理,似乎还不太可能。但是,我们教育孩子,和地方政府的出发点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期望从孩子的错误中渔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纠正孩子的错误上,所以,需要我们事先明确奖罚规则,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2,缺尊重,缺自由。
曾有人说过,现在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宠物化,把孩子当小动物养,而不是把孩子当做家庭中正常的一员,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限制干涉太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
小小快上学了,他妈妈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小小的表哥表现优秀,经常会有各种出头露面的机会。这给小小的妈妈带来了信心,一家人,有相同的基因,小小也不会差到哪去的。当然,这也激起了小小妈妈强烈的斗志,她希望小小能更优秀,能超越表哥,为此,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小小上课,她就坐在小小的后面,有时候没有前后相邻的座位,她一定要想办法让旁边的人让让,以便自己能坐在小小的背后,随时监督观察小小。她随时在后面发号施令:小小,坐直了,背要挺直,要不然驼背了;小小做好了,屁股向后坐,我说向后,你没听见吗;小小听别人怎么背课文,你手指着,一会自己就会背了;小小你会不会呀,会为什么不举手?小小,你向旁边的哥哥好好学习学习,看看哥哥怎么看书……
如果妈妈觉得小小表现好,就会夸张的表扬小小:小小你真棒,小小是最棒的。小小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妈妈的脸色,妈妈让他举手,他马上表态说:下一个就是我,我马上举手。然后再跟妈妈抱怨说,我举手了,老师都不叫我,都怨苗苗,要不是她把手举那么高,老师就会叫我了。
做妈妈的,都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可是,人生很奇妙,即便妈妈说的句句都是真理,如果孩子自己没达到理解的程度,对此没有感悟,不管你怎么说,他都没办法完全执行你的指令。有一句话说:风可以吹动一页纸,却不能吹动蝴蝶。就是说,生命是有思想的,如果孩子真的对你言听计从,其实你已经抹杀了孩子的思想,抹杀了孩子的成长,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嫁接到孩子的头脑中。这样成长的孩子,要么不自信,没主见,没追求,没理想,要么会非常叛逆,和父母对着干。
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己一步步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在路上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是,不管怎样,生命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去走,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你只能这样走路,只能走这个方向,要先迈左脚,再迈右脚,左脚要抬高,保持45度,胳膊要摆在胸前,抬头挺胸,这样好看……我知道这样好看,可是,这还是我的生命吗?这和木偶有什么区别呢?
教育孩子,不管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期望,有什么想法,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只要想想,这样的话,这样的事,我们会不会对别人说,对别人做,如果不能,同样也不能对孩子说,对孩子做,因为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也要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
再说远一点,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不快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总是不停的在和别人比较,“嫉妒、恨”别人所有的,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没有受到尊重,也没有学习如何尊重别人。自我的尊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都已经缺失,一个在童年就已经缺少自信的人,似乎只有把别人看得很低,放大别人的缺点,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自信、自尊,满足自我优越感。
3,缺理解
经常会有妈妈询问,孩子是不是感统失调呀,是不是多动症呀,要去那里训练呀?对不了解的事情,我不敢乱说,我对感统失调、多动症的了解真的不多。但是,我能解释这些在妈妈眼里不正常孩子的行为,在我看来,他们是某一类孩子的一种,具有这一类孩子的所有行为特点。
比如,力量型的孩子,可能不喜欢和别人有肢体的接触,别人无意中的碰触,会让他们很愤怒;他们可能会爬上爬下,但是,对攀高、旋转等动作又有恐惧;他们不太会和别人友好相处,一言不合就会发生冲突,不依不饶;对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很难专注,但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又会很投入;他们可能不会太听话,可能会让老师经常告状……很多妈妈认为,这些是感统失调的表现,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为孩子做感统训练。
活泼型的孩子,会兴趣广泛,专注力不够,思维活跃,常常一心好几用。又有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多动症。
我在答疑的时候,能遇到五花八门的问题:为什么我离开几天后,孩子不理我了?为什么孩子手里总要攥个东西?为什么孩子不满意就哭闹,越哄越厉害……我觉得,我们的父母都很爱孩子,但是却缺乏对孩子基本的了解和理解,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任何问题,永远都保持正确的程序。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我们造成的,因为我们没有耐心又过于关注孩子。经常会有父母抱怨说:以前我们成长的时候,父母哪像现在这样管孩子呀,我们不也挺好的吗?没错,我们的父母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是我们需要向我们的父母适度学习的,就是对孩子比较放手,不过于焦虑,给孩子时间自我成长,而不是把自己完全掺和进孩子的成长中。
4,缺生活体验
有一次,和几个妈妈谈论孩子的社会活动,我平时为我女儿留了不少“家庭作业”,做社会服务、为陌生人讲题、写家族的过往故事、鼓励她成立小社团等等。有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问:四岁的孩子,能做什么社会活动?我说,参与做家务。这个妈妈很生气,她觉得我在敷衍她,似乎家务不值一提。但是,确实是,如果一个孩子平时缺少对生活的参与,只是高空建瓴地谈论社会服务,能坚持多久呢?
生活的参与多种多样,最基本的就是孩子要承担家务,承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孩子成年后的很多问题,包括啃老、不愿意工作、懒惰、不孝顺等等,很多问题,都在于小的时候对孩子照顾太周到,孩子缺少对生活的参与和理解,所以最终生活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
人都是社会的人,对生活的参与程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生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生活参与度低的人,生活经验少,最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5,缺对生命的敬畏
现在的孩子孤独,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小动物陪伴孩子、让孩子观察自然。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捞蝌蚪,说要带回家去观察蝌蚪变青蛙;有孩子把在野外见到的所有蛹都摘下来,说要观察羽化成蝶……照料小动物确实能培养孩子的爱心,但是,把大自然中的生命带回家,又有多少能存活下来呢?这些生命,因为得来轻易,因为弱小,一旦死了,孩子也不会珍惜。
我常常问我女儿:你能保证照顾好它们吗?你能给它们一个和大自然一样的环境吗?如果是你正在家里高高兴兴的玩,一个强大的外星人看到你,说好可爱,我要带回去养着玩,好好观察。你会很开心吗?生命对任何生物都是一样的,只有一次,不管它多弱小,不管它能活几分钟,它都有权利好好地享受它的生命,而不是给你做玩物。你自己也一样,生命对你只有一次,你要好好的善待自己,照顾好自己,珍惜生命,不能伤害自己。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懂得:不要轻率的对待生命——任何生命。
来源:成致-青少年教育【作者简介】
黄微: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讲师。多家亲子网站特聘专家,多家教育杂志撰稿人、国家一级培训师,著有《我最想要的亲子性格书》、《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等多部作品。资深家庭和教育咨询专家,黄微家庭&教育咨询创始人、首席咨询专家。
“晓世界部落”微信公共平台(微信号:see_do_get),关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