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理学”简介 深泽王氏是笃遵宋儒理学的。据记载,清早期的王鑛“潜心六经性理之书”,“性”、“理”很明显是宋儒提出的概念;王宗洛曾著《大学中庸讲义》、《太极图说辑义》,从书名来看,便知这是阐释宋儒著作的书籍;清中期的王植更是“于宋五子书皆有注”,例如他的《濂关三书》是“取《太极图说》、《通书》、《西铭》三书,以朱子之注列于前,采诸家之说附于后,亦时时参以己意”而成书的;清晚期的王肇晋“笃遵程朱之学”,而其子王用诰“继之,益邃以博”。因此,有必要对“理学”作一简单说明。
“理学”又称“道学”,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学派,到宋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周敦颐等人的苦心经营,至朱熹集大成,形成了一个哲理化的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主要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的思辨哲理,揉合三教而归一。后来元朝人在编辑《宋史》过程中,从维护封建正统立场出发,于“儒林传”之外把濂、洛、关、闽(即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四派哲人另行列入《道学传》,于是“道学”之名便成为一个学派的名称,而周、张、程、朱等24人便戴上了道学家的桂冠。
“濂学”指北宋周敦颐为首的学派,因其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而得名,也称“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他的主要贡献是引道教思想进入道学。周敦颐沿用五代末、宋代初著名道士陈抟所传的《先天图》,更易为《太极图》,给予新的解释,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理论,认为“无极”、“太极”为宇宙根本,为儒家的仁义学说提供了形上学的构架和依据。
“洛学”是以北宋程颢、程颐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又因程颐曾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洛之间,也称“伊洛之学”。二程的主要著作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等。此学派提出理学道统说,自命为继承孔孟儒学道统,明儒家之道于当世。他们发展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世界本体论,以“理”或“天理”为哲学最高范畴,创立了“天理本体论”学说。
“关学”是以北宋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而得名,又因世称张载为“横渠先生”,也称“横渠学派”。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西铭》等。横渠学派反对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把传统的“元气”说和《周易》阴阳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以“气”为世界本体的宇宙观,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建立了“气本论”。
“闽学”是以南宋朱熹为首的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福建别称“闽”)而得名,又因朱熹号“晦庵”、在建阳考亭讲学,也分别称“晦庵学派”或“考亭学派”。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西铭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诗集传》、《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朱子全书》等。朱熹直接继承伊洛之学,并发展成完整的理学体系,形成“程朱学派”。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地主阶级的官方哲学,尤其是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他对“四书”的注释在公元1313年元仁宗后成为科举主科目“四书”的官方解释,直到1905年科举废除为止,影响极其深远。
在宋代理学学派中,还有“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的说法,这里还包括了引道教入道学的另一重要人物邵雍。邵雍的著主要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其思想渊源于陈抟的道家思想,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邵雍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同时和道家的相关思想体系相关联,论述了《易经》中的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易理中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