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史讲义 2010年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基础讲义第一讲:唯物的辩证法(1)

第二节 唯物的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学习、复习提示:

(1)上一节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论的最基本的理论,本讲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发展论的最基本的理论,论述物质世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或原理。

(2)本节的世界发展论内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也就是“二、三、五”原理。

(3)本讲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是学懂学会对立统一规律或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对其他的内容有所了解。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即不以人类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的状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回答: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和学说不过是对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正确概括与总结。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为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不断证明

     恩格斯的论述:

(1)“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由于三大发现(指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尽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形式表述其认识。

2.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分别说明各概念的含义。

(2)分别说明各概念的意义。

①承认其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否认其客观性就是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②承认联系及其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就是坚持辩证法观点,否认则就是坚持形而上学观点

3.联系与系统

(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事物由两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与联系的不同在于联系只是讲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关系。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同系统思想相关的许多新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许多哲学教材也提出了系统的概念。

(2)系统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是整体性

系统有哪些属性?有不同的概括,比如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也有说具有整体性、稳定性、适应性、历史性的特点,其整体性是公认的,实际上这是讲整体与部分(要素)的关系。其主要观点:(1)相互依存,整体由各部分构成,产生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也要依赖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会失去在整体中的性质与功能;(2)在性质与功能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3)联系观点与系统观点的关系

①联系观点包括系统观点;

②系统观点是联系观点的具体化与深化。

系统思想、系统观点在现代科学、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社会生活很有意义,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系统观点的体现和应用。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联系和发展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联系引起运动,运动体现联系

      恩格斯说:“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2)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一序列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②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趋向等。

③发展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性、前进性的变化。

2.发展的含义、实质、过程

3.联系、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1)规律的含义与特点

①规律:亦称“法则”,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或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特点:具有稳定性、重复性的特点,普遍性特点,客观性特点。(各家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2)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①规律是客观的,等价的说法还有: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造、改变、创造、发明、消灭、完善规律等;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发现的,也可以完善或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③规律是可以利用、驾驭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的实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

  (3)这一辩证关系观点的意义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扬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两者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按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1)朴素辩证法,亦称古代辩证法,承认万物皆变、万物皆流,具有猜测性、直观性的特点,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

(2)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为最高成就,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基础上的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物质的基础上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2)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依赖于客观辩证法。作为学说和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辩证法,其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是主观辩证法。

②唯心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客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和表现。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定义

    恩格斯: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

①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与方法。

②形而上学则坚持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与方法。

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存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上述有关概念列表如下:

 

客观辩证法第一性

唯物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第二性

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第一性

形而上学                                  客观辩证法第二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说:“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形式。

1.质、量、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2.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1)量变、质变的含义与两种基本形式

(2)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相互区别;②相互联系;③相互渗透;④相互转化。

(3)规律的概括

  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不断地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无限过程。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可以从理论上、政治上、实践上分别加以说明与发挥。

(二)对立统一规律

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欧洲哲学史上都有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和对立统一思想的表述,古代是朴素的猜测与阐述,如中国的“相反相成”,古希腊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而组成的”等。近代德国哲学家第一次以唯心的形式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列宁、毛泽东高度重视对立统一规律与学说。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著名哲学论文一开头就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当前,中国许多哲学原理教材,主要以毛泽东的观点和阐述为依据来编写与讲述。

1.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在语言学上有多种用法,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矛盾辞源在中国最早出自《韩非子?难—》,“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来,“矛盾”连用,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矛盾一词是泛指事物相互抵触与排斥,既可作名词解,也可当动词解。在形式逻辑中,矛盾是人们在使用概念、判断时,发生了两个概念、两个判断之间不合逻辑规则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这是不允许的,是应当排除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矛盾、辩证矛盾,思维中的矛盾是对客观矛盾的反映和认识。不要把唯物辩证法所界定的矛盾同其他的说法相混同。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关系,简言之,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中讲概念或范畴(基本概念)主要有三种:实体、属性、关系,矛盾属于关系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斗争”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它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趋向,如无机界的排斥,生物界中的生存竞争,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等等,都是矛盾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不能把矛盾斗争仅仅归结为政治斗争、敌我斗争。与矛盾的同一性相对应。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与矛盾的斗争性相对应。

在辩证法中,“辩证同一性(或统一性),亦称“矛盾同一性”、“具体同一性”,具体体现了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概括为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在唯物辩证法中,同一与统一是一样的,但有多种用法、多种含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

②抽象的同一性,是指每一个事物都与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恒的,即a=a,这是形而上学同一性,无差别、无矛盾和凝固不变的绝对等同。

③指符合、一致,如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④指共同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对称,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⑤直接同一性,是辩证同一性的一种具体形式,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直接重合或融为一体。如马克思说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这是有差别、有条件的同一,再如一事物的质和该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

⑥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等。

(3)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它们是对立的关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相互区别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事物的量变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和质变状态即显著地变动状态为依据做出解释,认为量变状态体现对立的统一,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由此得出结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是绝对的。”

②相互联系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的意义

 坚持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又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在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相互作用的联系中才能实现。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在相互包含中,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政治哲学史讲义 2010年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基础讲义第一讲:唯物的辩证法(1)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而转化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促使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促使事物的质变;

  毛泽东的结论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①内因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

②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是指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2)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观点说明任何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所谓事物的外部联系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根据是指决定事物存在、发展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根本矛盾,事物运动的根源;条件是指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

(3)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理论上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也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

②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含义:毛泽东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毛泽东还认为“差异就是矛盾”,差异、矛盾激化、对抗是矛盾发展的不同状态。

②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观点的意义是(1)坚持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就是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反对在此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2)坚持联系的普遍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过程中,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根据毛泽东的阐述,把矛盾特殊性概括为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②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如自然界矛盾与社会矛盾的不同,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不同。

矛盾的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事物发展进程中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等的区分。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第一,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例如自然界中物种的优胜劣汰。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其矛盾的最终解决是两大对抗阶级的“同归于尽”。

     第三,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3)坚持矛盾特殊性观点的重要意义

     列宁、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为了批判教条主义和克服教条主义的不良影响,在理论上重视矛盾特殊性观点的阐述和应用。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科学的根据、解决矛盾的前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①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②意义:包括理论、政治、实践多方面

5.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毛泽东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关系、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关系、意义;

     (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恩格斯说:“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在自然界和历史中起着作用,而在它被认识以前,它也在我们的头脑中不自觉地起作用,它只是被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表述出来而已。”

1.辩证的否定观或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形式与特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三、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而得以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北京大学黄楠森先生认为,按照人类认识史的大体顺序,把基本范畴按先后排列为八对:整体与部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对与绝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

按照考研考试大纲的要求,这八对范围除形式与内容以外,其他七对范畴都有明确的论述,形式与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未明确提出,但在论述和考查一些原理时却使用了这对概念,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在我们的原理基础讲座中着重讲述,对学习和考试都是有益的。

内容与形式是揭示构成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的范围。结构是指构成事物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

1.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

     (2)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化合物分子所包含的原子与分子结构,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同一内容在不同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种关系中是内容的,在另一种关系则为形式,反过来也一样,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形式,对上层建筑则是内容,意识对物质是形式,对语言则是内容。

     (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变化,形式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阻碍内容的发展。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形式与内容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这是因为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而形式对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3.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意义

    (1)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重视形式的作用。

    (2)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这对我国改革开放具有指导意义。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规律的特点是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其根本特点是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规律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长期实践和艰苦奋斗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凝结了亟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

①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练习题(参阅《高分指南》的真题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996年)

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999年)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00年)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993年)

2.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98年)

3.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998年)

4.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001年)

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003年)

6.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2005年)

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7年)

8.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007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7851/948885419764.html

更多阅读

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简介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复习侧重点。考生们如果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按照以下复习进度展开复习,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工具/原料冲刺

2013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重点分析 思想政治考研大纲

1.2013年考研大纲考核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

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详解2007年-2011年 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

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和答 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2017考研政治真题解析 2013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真题及解析

推荐阅读:2014考研英语作文推荐阅读:2014考研招生简章推荐阅读:2014考研信息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1月5日顺利开考,随着考试的进行,考研政治科目考试已经在5日上午结束,出国留学考研网第一时间搜集整理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并作出独家权威答

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简介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复习侧重点。考生们如果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按照以下复习进度展开复习,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工具/原料冲刺

声明:《政治哲学史讲义 2010年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基础讲义第一讲:唯物的辩证法(1)》为网友顺着流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