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团队编辑:月晓
北洋政府,北洋军阀。这两个名词可能在网络里里已经被写的很多了,或褒或贬,铺天盖地。今天,我们抛开褒贬,只是从朋友或者知己的角度,聊聊北洋政府中的两对知己,抛开政治,只是聊一聊他们的交情。
段祺瑞:宁负天下人,不负徐树铮
(段祺瑞)
老段在历史上的名声还算不错,尽管在他治下的北洋反对声不断,而且还有一笔臭名昭著的西元借款,但是老段清正廉明的形象还是在人们心中扎了根。
有人说老段刚愎自用,这个人太固执了,只要是他决定了的事情,谁都拦不住。不过嘛,小编感觉,与其说是刚愎自用,或许“刚愎他用”更适合他一些。只要“他”决定的事情,老段都会坚决执行。这个他嘛,自然是老段身边的谋士,有“小扇子“之称的徐树铮。
徐树铮这个人,少年便有“神童”的称号。投笔从戎之后,更是了得。21岁时,徐树铮上书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高谈阔论了些练兵之法,袁世凯心想:毛头小子给我上课,狂!太狂!所以,根本没把徐树铮当回事,但是也没有轰他走,送到了段祺瑞的手底下。段祺瑞见到徐树铮之后,二人一见如故。不久徐便在段的举荐下留洋东瀛,。
在段祺瑞的帮助下,从此平步青云。
在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期间,段祺瑞任陆军总长。不久,段便举荐徐为陆军次长。袁世凯表示,徐树铮太年轻,太轻狂,虽然是个人才,但不能做次长,还是干别的事吧。段祺瑞很强硬的表示,他如果不是次长,我就不做总长。段祺瑞是袁世凯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大将,可段祺瑞却为了徐树铮顶撞袁世凯,足见段祺瑞和徐树铮的关系。袁世凯没办法,只得同意了段祺瑞的举荐。
不久,袁世凯因病去世,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段祺瑞任命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黎元洪断然拒绝,并表示我可以答应除此之外的任何理由,段祺瑞与之针锋相对,除了这件事,任何事都能让步。无奈之下,黎元洪只得答应了段祺瑞。
府院之争,徐树铮为段祺瑞导演了张勋复辟的好戏。黎元洪与段祺瑞因为对德宣战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段祺瑞用武力威逼黎元洪对德国宣战,黎元洪则利用舆论与之周旋。段祺瑞一味地武力压迫导致舆论上越来越支持黎元洪,结果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务。
但是黎元洪只顾着舆论,却忘记了枪杆子。罢免段祺瑞,一干北洋军阀纷纷宣布独立以对抗黎元洪。迫于压力的黎元洪不得已找中间人张勋进行调停。而张勋进京之后,却驱散了议会,赶走了黎元洪,请出来了清废帝溥仪并实行复辟。在这场复辟大戏中,张勋原本忌惮段祺瑞的态度,但徐树铮暗中对张勋表示,段祺瑞支持复辟,这才使张勋铤而走险实行复辟。
最终,在张勋复辟后不久,段祺瑞便在马场誓师讨伐张勋,十三天之后,段祺瑞再造共和。
徐树铮利用张勋赶走了黎元洪,而段祺瑞亲自出马赶走了张勋。至此,段祺瑞没有了黎元洪这个政敌,道义上也占据了制高点。虽然段祺瑞之前并不知道徐树铮的做法,但确实是得到了好处。
此后,北洋虎狗之争,段祺瑞冯国璋因统一全国的问题而兄弟阋于墙,徐树铮联系奉系张作霖对付冯国璋,与日本商谈西元借款,练兵西北,收复蒙古,徐树铮的声望达到顶点。但也因此敲响了皖系灭亡的丧钟。徐树铮的才华纵是世间少有,但其傲慢的性格使得北洋中很多人都想把他拉下马。不只是直系曹锟和奉系张作霖,就连皖系内部的一些人也想对付徐树铮。但老段依然百分百信任徐树铮,最终导致了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皖系战败,段祺瑞下野,徐树铮逃往英租界。
日后,两次直奉战争,直系曹锟垮台,段祺瑞在冯玉祥和张作霖的斗争中复出并任临时执政。徐树铮也被解除通缉,并且作为段的特使出访世界各国。徐树铮也因此重回政治舞台,并想凭着自己的本事帮助段祺瑞拜托张作霖和冯玉祥的控制。因此,他决心在结束访问后回北京看望段祺瑞。
经孙传芳的接洽,徐树铮从上海前往北京。再次见面的徐段二人,相拥而泣,泪如雨下,谁都没有想到他们有生之年会再见。但见面之后,段徐二人便感觉到了危机,北京的实际掌门人冯玉祥已经对徐树铮磨刀霍霍了。于是,徐树铮决定南下暂避风头。(徐树铮)
1925年12月30日,徐树铮在廊坊车站被冯玉祥的部下张之江所杀。第二天,报纸便报道了这一事件,并表示是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为父报仇。但实际情况是,徐树铮在意大利为段祺瑞拉来了一笔军火,希望段祺瑞借此东山再起,冯玉祥自是不能容忍,于是便杀掉了徐树铮。
冯玉祥假惺惺的悼念徐树铮,段祺瑞默不作声,算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吧。
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下野,路过廊坊车站时,随行人员有这样的记载:十五年四月,合肥下野出京。专车开出后一小时,合肥步入车厅,问车过廊坊停多久?又问,又铮遇难是否即在车站?及车过廊坊,合肥开窗西望,历十分钟,口唇微动,喃喃若有语,老泪盈眶,掩面入卧。
此后,段祺瑞立下家规:每年祭祀的时候,一定要在他的灵位旁摆上徐树铮的灵位,以悼念这位“永远的朋友”。
段祺瑞为了徐树铮,得罪过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甚至包括曹锟。而徐树铮的一生也一直是死心塌地的追随段祺瑞,段祺瑞要掌权,徐树铮便逼宫黎元洪,段祺瑞要兵权,徐树铮便联系日本,借款练兵。段祺瑞要武力统一中国,徐树铮便费劲了心思合纵连横。二人视彼此为知己。
曹锟:玉帅不能离开我,和我不能离开他一样
直系军阀曹锟,人称曹三傻子。此人不善带兵,也不怎么会用人,然而却因为一颗待人憨厚的心,笼络了人心,最终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有人说,曹锟的总统太水了,完全就是靠着吴佩孚打下来的。日后,曹锟与吴佩孚有了嫌隙,直系便江河日下了。
但是小编却感觉这个说法不能算是完全的正确,曹锟和吴佩孚之间,没有嫌隙。只是吴佩孚和曹锟的亲信之间,隔阂越来越深,最终闹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曹锟)
吴佩孚的一生,遇见了贵人,也有自己的运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被时代周刊评价为“Biggest man in China”自然是当之无愧。
吴佩孚有自己的运气,因为在得到曹锟信任之前结识了汤芗铭。
吴佩孚第一次遂曹锟南下湖南,便被汤芗铭看重了。汤芗铭便向曹锟借人,“三哥,在你那没多大用,给我如何?”曹锟知道汤芗铭很会看人,所以虽然自己没看出来吴佩孚有什么本事,但还是委以重任。呵呵,你汤芗铭看上的人能给你汤芗铭吗?谢谢了,我自己留着用了。就这样,吴佩孚第一次进入湖南,便因为汤芗铭的助攻而平步青云。
吴佩孚第二次去湖南,正值五四运动期间。段祺瑞对学生运动嗤之以鼻,并严令各部阻止学生运动。但此时的吴佩孚,只是曹锟手下的师长,竟然公开撰文反对北洋总管段祺瑞。小师长竟然公开叫板北洋总管段祺瑞,这在北洋政府中还是罕见的事。
据说接到吴佩孚的电报后,段祺瑞的鼻子都被气歪了,立刻向曹锟表示不能由着吴佩孚的性子来,得管管。曹锟表面上答应了段祺瑞,但却并没有阻止吴佩孚,一来是他与段祺瑞不是一条心,二来他认为吴佩孚做的没错,就那么做就挺好。
结果,吴佩孚名利双收,也为曹锟与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不久,直皖战争爆发。曹锟靠着吴佩孚的运筹帷幄,加之张作霖的入关助阵,成功将段祺瑞赶下台来。但很快,直奉之间又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开战。又是吴佩孚,将张作霖打回关内,而曹锟也凭借着这两次战争,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曹锟却太急于冒进了,太想当总统了,不顾吴佩孚的劝阻,和自己的智囊导演了一出迎黎驱黎,贿选总统的好戏。此时的吴佩孚,却离开了北洋政治中心北京,西走洛阳,练兵备战,以谋求中国的统一。
(吴佩孚)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吸取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的教训,卷土重来,兵锋直指北京城。而冯玉祥也因为吴佩孚的排挤而选择倒戈相向。
就在吴佩孚与奉军作战时,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囚禁曹锟,赶走清帝溥仪,这便是民国史上著名的北京政变。直系军阀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吴佩孚光辉不再,而曹锟,也成为了阶下囚。此时的吴佩孚,四处流浪,日本人建议吴佩孚与段祺瑞联手东山再起,而吴佩孚,却以“个人一时之成败,本不在念中,此为我不能背曹而结段之原因,故宁为玉碎而不望瓦全也。”拒绝了日本人。
曹锟能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吴佩孚,而吴佩孚即便一个人,即便走投无路,也不背叛曹锟。此二人的交情,可见一斑。
1926年9月,吴佩孚退出武汉时,曹锟南下郑州与吴佩孚相见,相见后,曹锟一直津津乐道一句话:“玉帅不能离开我,和我不能离开他一样。他离开了我,许多事他准办不了。”陶菊隐先生在《大风思猛士》里有这样的评论:曹浑厚不遭人忌,吴则恃才傲物,二人宽猛相济,成就了直系一时鼎盛的一面。
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日益紧张,日本人在华北地区大肆活动寻找北洋政府的人员建立傀儡政府。曹锟和吴佩孚二人便是日本人的最佳选择,但曹吴都坚定了拒绝了日本人。曹锟更是表示宁可一辈子喝粥也不当汉奸。1938年,曹锟在天津去世,吴佩孚派夫人吊丧。一年后,吴佩孚被日本人加害去世。
更多历史解密,请关注微信我们爱历史(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