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童年是快乐的天堂,孩子应该永远笑颜如花、不应泪流满面;
我曾经以为,让孩子幸福,是我作为妈妈的责任,孩子的伤痛是我的失职;
我曾经以为,当孩子哭的时候,鼓励他“不要哭”“站起来”,就可以塑造他坚强的品格,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勇敢的男子汉;
我曾经以为,当孩子哭的时候,用一颗糖、一个玩具,就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破涕为笑、漠视困难;
我曾经以为,当孩子哭的时候,我“狠心”不去拥抱他,我“冷血”不去安慰他,就可以“逼”出他的独立;
我曾经以为,泪水是软弱的表现,泪水是无能的象征,泪水是退缩的前兆,我以为止住泪水就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快乐;
我曾经以为,只要我努力做一个独立坚强勇敢乐观的人,孩子就会步我的后尘也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乐观的人;
……
然而,我错了!
孩子,哭吧哭吧,不是罪!
一、当孩子哭时,家长会怎么做?
绝大多数家长,都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自己就被搅和得七上八下、翻江倒海,甚至被挑起怒火。为了尽快制止孩子的哭,大人要么采用“硬”的方法:呵斥、恐吓、威胁,或者粗暴的打骂;要么采用“软”的方法:安慰,鼓励,哄劝,或者妥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哭时,大人通常会有如下这样一些反应:
1、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2、哭什么哭?哎呦,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3、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4、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5、你看看你怎么搞的?还好意思哭?(斥责)
6、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威胁)
7、你再哭?再哭妈妈就把你丢在商场不管了!(恐吓)
8、叫你别哭你还哭?这么娇气,一点出息都没有!(打击自尊)
9、男子汉怎么能随便哭鼻子呢?记住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鼓励)
10、别哭了,哭是没有用的,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引导)
11、不要哭了,妈妈带你去玩一个有意思的东西。(转移)
12、好吧好吧,别哭了,你想买什么就买,你想做什么就做。(妥协)
13、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哭完了再出来。(冷漠)
14、别哭了,妈妈告诉你啊,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讲道理)
……
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
你叫孩子“不要哭”,孩子真的就不再哭、变得坚强乐观了吗?
第一种,你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是抽抽搭搭哭个不停;
第二种,孩子迫于你的淫威,强忍住泪水,情绪被压抑;
第三种,孩子在你妥协之后学会利用哭闹作为威胁你的武器;
第四种,孩子受到鼓励和启发,不哭,变得坚强和乐观。
很显然,我们都希望是第四种结果,皆大欢喜。
但是,可能性有多少?
无论是恐吓孩子“不许哭”,还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没什么好哭的”,或是威胁孩子“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是鼓励孩子“做一个男子汉”,或是引导孩子“把想法说出来”……大人们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制止孩子哭!是“制止”,而不是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哭!
诚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生活中永远充满欢声笑语,我们常说,看见孩子天真的笑脸,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但是,哭和笑,都是一个人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在《将心比心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文中详细说过,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情绪。所谓接受,就是不加指责地承认情感的真实性,不加指责地承认任何人都有产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权利。所以,孩子具有“哭”的权利,不应该被否定和强行制止,不应该被压抑。
我在《何必让孩子尝尽幸福的甜》一文中说到,让孩子自己认识情绪、体验情绪,大人不必急于安慰、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允许孩子和情绪“待一会”。这个过程,就是让孩子明白,即便是生气、伤心、恐惧、嫉妒这些负面情绪,这本身也不是一件“错”事,这是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接纳它。同时,体验的意图在于,要学会辨清自己的情绪。
(辨清?补充一句,很多成人处理情绪问题失败的关键在于,不能辨清情绪,比如,认为自己没有生气,其实已经生气了,所以无法理智地思考和分析生气的根源,等等,我以后再详细写文。)
我们可能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觉得负面情绪是一个不好的东西,不容许它的存在,它一旦出现,立刻就否定、就压抑。哭什么哭?一旦想哭,立刻停止,给我憋回去!!!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理性分析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他的负面情绪总是被否定、被制止,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常常有这些“不好的东西”?是不是我有问题?这种自我怀疑,将会潜伏在孩子的思想里面,一直慢慢带着它成长。
不得不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不接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带着“不接纳”的思想长大,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
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严厉的父母却横眉怒目地呵斥我们“不准哭”时,我们咬着牙把泪水吞进肚子里的感觉是多么的伤心无助啊?我们是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伸出宽大的臂膀把我们紧紧抱在怀里让我们尽情地痛哭一场啊?我们多么希望肆意流淌的泪水换来的不是指责打骂而是无限的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啊?……
那么现在,我们还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吗?我们还要把这种“不接纳”的思想继续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并且一代一代绵延不绝吗?
二、将心比心,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女人的哭泣是男人的噪音》,没想到居然博得了众多女性朋友的共鸣,看来大家的生活状态都差不多,女人差不多,男人也差不多。从我自己的“哭”,引出孩子的“哭”。
我们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不会害怕退缩吗?当我们遇到打击时,我们不会沮丧难过吗?当我们的愿望没有满足、目标没有实现时,我们不会悲伤吗?当别人强迫自己、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不会愤怒吗?当压力太大、心烦意乱的时候,我们不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吗?……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压抑,不逃避,我选择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会找一些安全的方式释放情绪。哭,就是一种安全的方式,压力会随着浩浩荡荡的泪水一去不复返。哭,不代表软弱,不代表悲观,不代表无能。在情绪释放之后,我通常也会恢复理智的头脑、清晰的思路,重新变得冷静和快乐,然后再去分析问题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熟悉笑妈的朋友都知道,我算是一个比较坚强乐观的人,面对问题也习惯用积极的思维去看待,我希望我活得阳光灿烂。所以这些年来,一直不断有网友向我求助。但是,我不否认自己偶尔有负面情绪,面对压力会喘不过气。这个时候,我会找一个“安全出口”,而不是压抑和否定自己。人生需要励志,才能积极向上,不过,励志到强颜欢笑没有一滴泪水,那也不像一个人了吧?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作为父母,也就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哭时,会制止,会排斥,会抱怨,会烦。
将心比心,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自己哭,也允许孩子哭。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大人哭也是有原因的。哭,是一个信号,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我会再写一篇《孩子哭闹背后隐藏的内心需求》,详细分析几个笑笑的实例。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不够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够好,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面对挫折、伤害、悲伤、压力、委屈、失望等等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淡定,是不是也太不靠谱了?退一步说,我们自己能做到冷静和淡定吗?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慌了,只会叫孩子“不要哭”,结果呢,适得其反,孩子往往哭得越来越凶,家长则被闹腾得越来越烦,搞得两败俱伤。
还有的时候,孩子表面上确实不哭了,貌似家长制止成功,但是,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怕他一哭就会失去父母的爱、就会惹父母生气、就会被打骂处罚!所以,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也许你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很遗憾,他也可能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理压抑、更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被压抑的情绪,会憋在心里,找个机会转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迁怒”。被制止的哭声,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比如,他上午想哭的时候,被大人喝斥,他强忍住了;结果中午,他带着情绪吃饭,故意打翻了饭碗,又引来大人一顿臭骂。瞧,没有被合理解决的情绪就是这样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哭,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发泄,哭是表达内心的本能反应,我们成人也会偶尔哭一哭来缓解压力。哭与笑一样,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为什么孩子笑的时候,不去制止?他哭的时候,要去制止呢?
如果允许孩子哭一哭,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什么也没有!
“哭”,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于:家长不允许孩子哭,从心底里讨厌孩子哭,故而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去对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吓、威胁,结果有可能导致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应付。
所以,别着急,请先让孩子把不满的情绪通过泪水,安全地释放出去,缓一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实际问题。
三、如何倾听孩子的哭泣?
前面已经说了,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粗暴制止,尤其是不要表现出厌恶的样子,嫌孩子哭得烦死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情感得不到接纳和宣泄,不利于心理健康。
哭,是孩子的“语言”,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多听、少说。
当孩子哭的时候,蹲下来,陪在孩子身边,必要时伸出我们宽大的臂膀,让孩子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哦,在我这么伤心的时候,有爸爸妈妈支持着我!”顿时内心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不要打断孩子的哭泣,多一点耐心,不要烦。正如我自己在哭泣时,压力会随着浩浩荡荡的泪水一去不复返,孩子也一样,在尽情哭过之后,会感觉很轻松。从生理的角度说,哭泣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
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讲道理,不要急于解决问题。正如我自己在哭泣过后,通常会恢复理智的头脑,重新变得冷静和快乐,孩子也一样,把情绪安全地释放了之后,每个人都有自我恢复机制。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变得坚强。
孩子在哭泣的时候,也许并不一定需要我们做什么,并不需要我们的评价、安慰、鼓励和指导,真的,你会发现,孩子刚才还伤心欲绝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功夫又活蹦乱跳嬉皮笑脸了。正如我自己在哭的时候,也许也不需要别人做什么,只要有一个肩膀供我尽情哭泣,就足够了。
当然,有些时候孩子还是需要我们的安慰和帮助。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你是不是很难过?没有这个,你是不是很伤心?做不好,你是不是很生气?……妈妈也和你一样……”如果爸爸妈妈“懂”他的心,他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那么,他就不会顽强抵抗,不会压抑不满。
让我们做孩子的“情绪垃圾桶”,平静地、耐心地倾听,允许他自然地释放情绪。当他把“垃圾”倒得越彻底,他所能容纳和承载的东西,将会越多!
四、在孩子哭过之后,家长要做什么?
接纳情绪,只是情绪管理的起点,并不是终点。
一旦我们允许孩子通过哭表达情绪,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后面的过程,开展起来往往会顺利得多。反之,如果你一开始就制止孩子“不要哭”,他会反抗,从心理上有抵触,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将会举步维艰。不信,你可以试试?
1、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后再遇到一些事情时,可以“说出来”,代替“哭”的方式。
说出来,比如,我正在搭积木,你打扰我了,我还没玩够,我很生气;比如,丁丁拿走了我的图画书,弄脏了,我不高兴;比如,我不愿意妈妈抱着别的小妹妹,我想要妈妈抱我;比如,我非常喜欢那辆遥控飞机,我很想让爸爸给我买一个;……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说出来”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满足,这需要家长的判断和决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说出来”比“哭出来”好。
2、如果“哭”不足以宣泄情绪,引导孩子采用其他安全的方式。
比如,砸枕头,撕纸,疯狂地跑步,做运动,找个地方自由地呐喊,大声地唱歌,或者,让孩子把糟糕的心情用笔胡乱地画出来,等等。
3、帮助孩子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等孩子释放情绪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只要情绪背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下次就不会重蹈覆辙。想一想,成人不也是如此吗?正是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就不接纳情绪,也不会安全地释放情绪,所以,反反复复陷在情绪中无法自拔,不会理智地分析。
五、哭(释放情绪)与性格坚强的关系
说到“哭”,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脆弱”“软弱”“无能”“悲观”。
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坚强、勇敢、乐观,这些都是人性中美好的品质,每个人都向往自己成为这样的模范。然而,坚强是“装”出来的吗?是“压抑”出来的吗?是“强忍”出来的吗?
我们常常这样理解,坚强的人,很少哭。可是现代社会里,有多少人活得“真实”?很多人都在伪装坚强,表面上看起来活泼乐观,内心却无比脆弱,千疮百孔,经不起风吹雨打,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不是靠压抑出来的!坚强、勇敢、乐观,这些正面的品质,是建立在悲伤、愤怒、沮丧等等负面情绪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恰恰决定了一个人的积极品质。
当管理情绪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再是接纳负面情绪的主要问题了,而是怎样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通过改变认知、调节思维方式、发挥智力结构等等途径,以后我再专门讨论。有一句话我说过好多次,有怒火,压抑不发泄,和根本没有怒火,这是两个境界。
六、对“允许孩子哭”的误解
1、“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鼓励孩子哭”。
肯定有人会说,孩子养成哭哭啼啼的习惯多不好?尤其是男孩子,要做男子汉,怎么能那么娇气?
第一,有时候泪水不是一个人的理智可以控制的,这可能涉及到生理结构。从《女人的哭泣是男人的噪音》后面的诸多评论中,我看到很多人都说:我想哭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确实如此,我也是,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怎么看事情,假如事情真的触动了我的内心,眼泪是哗一下就会滔滔不绝涌出来的。至于那些不爱哭的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泪腺没有这么发达,也不一定代表他们就更坚强。所以,孩子也是如此,并不是你说一句“不要哭”他的泪水就能咽回去的,更何况,孩子的自制力还需要慢慢培养。
第二,孩子一旦已经哭了,你光是说“你要坚强”“你是男子汉”,很多时候不起作用,孩子哭得更凶,你更烦,束手无策。如果希望和孩子建立一个沟通渠道,那么,我们需要接纳孩子、懂孩子。所以,“允许孩子哭”的意思,一方面是尊重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倾听孩子哭泣,我们可以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第三,我们并不是任由孩子哭了一通就没事了。假如真的哭完就没事了,那么孩子可能会想:哦,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还哭,久而久之养成动不动就哭的习惯,甚至把哭闹作为威胁大人的武器。上面我已经分析过,孩子哭了之后,家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倾听,更要引导和帮助,比如,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让孩子分析自己的需求并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在以防“重蹈覆辙”,也就是减少以后再次哭的几率。可见,并没有“鼓励孩子哭”。
2、“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哭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有的家长会这样说,孩子哭的时候我告诉他:“不要哭,哭不能解决问题,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坚决同意,没错,哭确实不能解决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当然知道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我仍然需要通过“哭”的方式来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紧张,或者表达内心的委屈不满,等等。哭有用吗?没用,好像对解决问题没有直接的效用;但是,又有用,因为对调节我的心态、恢复我的智慧,是有极大帮助的。
假如家长对孩子这么说了之后,孩子能够停止哭泣,并且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么,这样做相当相当成功!
但实际情况是,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听这句话吗?
显然不是。
反正笑笑不是永远这么“听话”,从向我求助的N多网友描述的孩子情况来看,形势更没有这么美好。孩子根本不明白“哭不能解决问题”,他只是需要释放一下他真实的情绪而已。此时的家长,是不是开始责骂孩子任性、坏脾气、不讲道理呢?
所以,又绕回来了,第一步还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啊。
你会发现,一旦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接纳、得到了安全地释放,他就会有一个自动的机制去恢复。哭过之后,就会恢复理性和冷静,恢复他的智慧。一个人恢复冷静了之后,才能再讲道理、再积极思考,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人们第一步总是走错,情绪一来就压抑、就否定、就排斥,结果是越压抑、反抗越大,最后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
处理负面情绪的三个步骤,我在《何必做一个强颜欢笑的“伪快乐妈妈”》一文中详细分析过,这里再次强调。第一步是接受和承认情绪,坦然面对,不要急于摆脱,不要逃避。我们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第二步是,安全地合理地释放情绪。“安全”,指的是不伤害别人的做法;第三步是,理智地思考引起负面情绪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集中在情绪。
所以,只有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进一步帮助他解决问题。
3、“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哭,是源于一定的需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满足,并不是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这要家长做判断和决策。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孩子一哭一闹一发脾气,家长就妥协让步,那么,孩子就会发现哭闹的“好处”,以后把哭闹当成威胁大人的手段。所以,家长的立场要坚定。
允许孩子哭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即便对于不能满足的需求,仍然可以允许孩子哭。比如,孩子想要买很多玩具,妈妈不买,孩子哭,那么,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通过哭泣发泄他的气愤,甚至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他:“那个玩具真好玩,我也想买,可惜我们今天已经买了3个了,不能再买……”同时,妈妈要“狠狠”地坚持原则,说不买就不买。态度虽然是平静的、温柔的,但是,立场是坚定的。对待不良行为,也是如此。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反而更能遵守我们在“行为”上给他设立的规则和界限。改天我再专门写文。
4、“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夸大孩子所受的伤害”。
今天讨论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度”?
比如,孩子重重摔了一跤,家长跑过去,接纳他、理解他、允许他哭:“啊,宝贝摔伤了没有?疼不疼?如果疼就哭出来吧!”这下可好,孩子本来不想哭,也许拍拍屁股站起来就没事了,却被家长怂恿哭了。
允许孩子哭,是接纳孩子已经存在的情绪,但是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夸大孩子所受的伤害。具体情况,具体判断,要靠家长自己的洞察力。你能感觉到:孩子此时是否有情绪?是否有内心的某种需求?是否需要我的理解和接纳?这个“度”的问题,我也在继续摸索和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