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2011年的12月,我准备着一节“名师诊断课”,选择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矛和盾的集合》。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在试上的两节课中,我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共性且很严重的问题――分组讨论。结果总是乱成一团,流于形式。在第二次试讲结束后,我的师傅就告诉我,要在分组讨论之前就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于是在第三次试讲时,便有了以前的故事――
【故事经过】
还是同样一节课,面对着却是不同的孩子。
我早早地来到班级,打开多媒体,一群好奇的学生就围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盘问”我:“你就是今天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吗?”“你姓什么啊,老师?”“你是哪个学校的啊?”……一连串的问题我都是笑而不答。但我心里明白:这群孩子活泼、大方、聪明、机智。我的脑海也一直在想:今天的分组讨论如何实施?
上课铃声响了,我把书本教具放在讲台上,微笑着环视了这个我不熟悉的班级,学生都端正地坐着,睁大眼睛等待我上课。问好,答礼。带读,示范。学生很认真,效果不错。我很满意。
可是好景不长,我知道马上小组讨论开始了,那会是最让我头疼的时刻。
讨论之前,我就提醒学生,讨论时不要影响别人,最好只让小组成员听见,尽可能小声点儿。点头,同意。但是我知道嘴上答应太简单了!果然,讨论开始了,各小组围在一起,大声地讨论着,真是人声鼎沸。答应过后又忘记,几乎堂堂如此。怎么办?办公室的同事说过,讨论时间越短越好,不需要讨论的不要讨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不就流于形式了吗?我暗想。我要再试试,我在观察每位学生。这个小组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在滔滔不绝地说着,旁边那个小男孩手在玩铅笔盒,小组负责人又在制止另一个喊叫的小组成员。一个小组的同学,有一人在说,一人在听,两人在玩。其他小组呢,也大致如此。每位同学都想说,却不愿意听人家说。
我喊了一声:“同学们静下来!静下来!”终于安静了。我想让一个小组来谈谈小组讨论的结果,“请胜利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起来一个小女孩,声音小,很快淹没在嘈杂声中了。我没有做声,再看看其他组的学生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在听,小女孩还在讲着,稍微提高了点声音,我不能在让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了。我提高了声音,“同学们,知道怎么学习吗?”“我知道,就是好好听讲!”那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高举着小手大声地说。“很好,你说得很对。”我笑了,“可是为什么别人在发言的时候你还在玩呢?”他低头不语了。“现在我们不上课了,就来讨论一下怎样学会倾听,”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哪个小组先发表意见?”一个小女孩被请了起来,说:“我认为,我认为我们应该等别人说完再发言,我们组就是有些同学没等别人发言完就说了,结果我们也听不清什么了。”我点点头:“还有吗?”“还有,”那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怯怯地说,“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看人的眼睛。”“说得好!”我竖起了大拇指。
“看着别人说话,才不会走神。”我看着学生说,“倾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涵养,是一个人有素质的表现。怎样倾听呢,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还有一点就是边听边想,跟上说话人的思路,也就是说你要学会思考。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继续上课。”
课又开始了,学生在讨论,小组长在调控着,很有条理。一个人在发言,其他人专注地听着。学生在学习倾听,我满意地笑了。“哪组来汇报?”展示开始了,我提示大家,“请大家注意倾听。”
各组在有序地展示,“请大家把目光投向我们。”同学们迅速转过身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汇报的同学,质疑,评价,掌声。
铃声响了,下课了。由于一个小小的插曲,我的课时任务并没有完全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多少遗憾,我看着一个个小脸通红的学生:“这节课,大家学会了倾听,是最大的收获。下节课会忘记吗?”“不会!”学生齐声回答。
真的不会吗,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这节课上学生已经知道了,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美德。只要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记起一个陌生的老师告诉他们要学会倾听,一个陌生老师教会他们要学会倾听,这样的教学就已经没有遗憾了……
(作者单位 安徽省铜陵市横港小学)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