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拜谒孟庙
6月11日下午,我们离开江苏沛县前往山东曲阜。而去曲阜要经过邹城,邹城是亚圣孟子故里,在邹城有孟庙、孟府和孟林等纪念孟子的古迹。从104国道到邹城还早,便转到邹城去寻访孟庙古迹。
孟庙坐落在邹城市区,前面是一片大广场,广场上立有块《孟庙简介》。孟庙,又称亚圣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知兖州时,
寻访到孟子墓在邹县城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建造孟庙。后因地势低洼和离城较远等因素,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绂等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拓展和维修,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达到现在规模。孟庙占地2.4万平方米,南北呈长方形,前后五进院落,前有棂星门、亚圣庙石坊、泰山气
象门。自第三进院落起分为左、中、右三路,中有承启门、亚圣殿、寝殿。东有启贤门、君圣殿、启圣寝殿;西有致敬门、致严堂、兆主祠、焚帛池等。庙内有历代碑刻270余块,古树名木300余株。古人称孟庙是“古树参天绕古祠,遍地丰碑满壁
诗。”1988年,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里除了古树名木十分珍贵外,还有两座碑亭很有来头。一座是“康熙碑亭”,亭内立有一方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亲书的“御制孟子庙
碑”。还有一座是“乾隆碑亭”,亭内立有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御笔亲书的《亚圣孟子赞》。战国春秋,又异其世。陷溺人心,岂惟功利。时君争雄,处士横议。为我兼爱,簧鼓树帜。鲁连高风,陈仲廉士。所谓英贤,不过若是。于此有人,人孝出弟。一发干钧,道脉永系。能不动心,知言养气。治世之略,尧舜仁义。爱君泽民,倦倦余意。欲入孔门,非孟何自?孟丁其难,颜丁其易。语默故殊,道无二致。卓哉亚圣,功在天地! 乾隆戊辰仲春月御笔
参观过孟庙的主要建筑,我们又在“孟子生平事迹陈列室”内大致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学说与孔子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出生在邹国,三岁丧父,由母亲教育成人。孟子15岁左右入学读书,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门人。其思想形成于30岁左右,约44岁时率弟子出游齐国,然后又到宋国、任国、滕国、魏国等国游学。公元前308年,孟子65岁时,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便停止20年的游学生涯,退居邹国,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享年84岁。北宋以后,皇帝不断赐于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六年(1083年)被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加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史书和民间都流传有“孟母教子”的故事。是说孟子3岁丧父,从小由孟母养育。孟氏本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至孟子祖父辈时,已失去贵族身份,家住坟墓
附近。孟子小时候,经常与邻居小孩到坟堆上玩耍。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孩子成长,于是把家迁到邹城西门居住。但那里处于闹市区,人员来往复杂,孟母担心孟子受街头不良习气的影响,于是又把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样,不仅有利孟子的学习,来那里人还都很有礼貌,能使孟子从小就受到良好修养的熏陶。
还有一则故事讲孟母“断机喻教”。是说孟子小时候经常逃学。有一次孟母正在
织布,看到孟子逃学回来,便当着孟子的面把织机上的经线割断。孟子非常奇怪,问母亲为什么把经线割断?孟母说,你逃学,中止学习,与我正在织布,突然把经线割断是一个道理。孟子很受触动,从此发奋学习。
孟子生前虽未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但其思想对后世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为历代皇帝施行仁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
人,功不在禹下”。孟子的“性善说”,开启了后世心性学先河。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王夫之的气本论是宋元明清三大思想体系。他们的立论虽有不同,但都宗仰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作为“四书”之一被各代学者列为必读典籍。康有为曾说:“举中国之百亿万群书,莫如
《孟子》矣!”孙中山先生曾称“吾辈之三民主义来源于孟子”。日本大儒伊藤仁斋说:“若论孟书,实包括天下古今道理尽矣!”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曾引用孟子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里面有很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特别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对国家、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与调解作用。
看来,孟子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还是有其重要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