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典故八:走后门
如今,走后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走后门”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是个丑陋的社会现象,而且普遍的存在。走后门的人哪个层次的都有,想要达到的目的五花八门,而普通百姓虽然痛恨走后门,但有时被逼无奈也去走后门,因为有人前门紧紧关闭,后门却大敞四开...... “走后门”一词的来历也是说法不一。其一说法:据说,北宋皇帝哲宗赵煦(年号元祐)死后,徽宗赵佶即位,任用蔡京为相。蔡京为了稳固自己和同党的势力及地位,伙同亲信拼命排斥和贬谪、甚至是残害元祐旧吏,刁难前朝老臣,就连他们的子孙也受株连,规定不得科举入仕和进京。并且一概不得提到和出现“元祐”两字,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民间有人就编了一出短剧,寻机来到宫廷上演:一个高官稳做大堂,传判各事。来个和尚申请离京出游,高官见其戒牒是元佑年间所颁发,立即收缴毁掉,并令和尚还俗。又来了道士丢失度碟要求补发,高官因其是元祐年间出家的,下令剥去道袍还为俗人。还有一个士人来寻差事,经审也是元祐年间被荐举的,不但为未被录用,废了士人的荐举,还令其离京不得再来。高官视“元祐”如敌,不可同日而生,这时,一个属官来报:“国库刚拨来钱款一千贯,都是元佑年间的钱文,这钱要不要啊?”高官沉思片刻,悄悄地对来官说:“要,走后门搬进来吧。”后来,人们就引申把本来不可的事,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变为可以的行为称为“走后门”了。 其二说法:包公在开封府任府尹时,一段时间,官府冷清,很少有人来告状。包公偶然发现原因,原来是官府大门守卫森严,门槛难迈,守门官索贿后才放人入府,真是“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随即令人将后门也打开,方便告状之人。这个“走后门”,人们也称之为“方便之门”。 还有一说:大隋朝时,当朝官员职级高到一定时,可带家眷老小入住官府衙门后宅。平日里,行公务之人、要人和客人由前门进出;私交密友或自家晚辈才走后门进出。后来不正之风盛行,“走后门”就有了今天的含义。 哈哈,马年春节来了,“走后门”的借口和机会有了,千万别错过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