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战部队质量和数量,从资料作为撕逼支撑点,把握第一次战争的战役结果真实性。
宋应昌专程给李如松修书一封: 当今将勇兵强、利兵坚甲惟宣大为最,已准部文调选二镇精兵共一万前来听用。但恐该地方官以防虏为辞,将老弱不堪充数,徒致空名。查得该镇曾镇守宣大地方,其军兵某强某若、将领某减某否……该镇知之必熟,拟合行委,牌仰提督即查宣大二镇某营路兵马精强,应挑若干……
——————————————————————————————————————————————
《经略复国要编写》第二卷第136到153页。
——————————————————————————————————————————————
应昌在此封书信中主要表达了二层意思: (1) 因为宣府和大同两镇的军事实力最强,故已获得兵部准许从这两镇选调一万精兵前去援救朝鲜; (2)宣府和大同的地方官可能会以防范蒙古人入侵为借口而派遣那些老弱军人应付差事,为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故委托
熟知两镇兵力状况的李如松亲自前去挑选。
——————————————————————————————————————————————
应昌大人输的很清楚了,根子是强的,但是人家两镇提供的兵员TM的有水分啊,着中国水分晒干了还能挤出水来,可想而知,从质量上来看就不是第一梯队的。这里也侧面提供了,两镇共“一万“耳兵力。
蓟镇的兵马(一半强一般弱),保定、宣府、大同兵马(庸贩之徒),辽镇兵马(最强)。备注:这里不是说这几个地方的不对战斗力差,而是所提供参加朝鲜战争的兵员是属于最差的。
这里说到重点了,兵丁“三精万八千五百三十七员“(380537人),不到4万。
精锐力量不到两万,由此可见疲弱不堪的庸贩之军所占比重之高
日月昭昭,故国有明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