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周钢桥研究员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从遗传学、病毒学、功能和分子机制等多个角度,首次发现一种“整合因子复合体”基因INTS10可激活人体先天性免疫功能,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整合因子复合体”具有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作用,为其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同时,有助于深入了解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候选生物靶标。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目前中国约有1.2亿名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预防和治疗慢性乙肝涉及国计民生。
为了发现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相关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周钢桥科研团队牵头联合广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汇集了10000余例全基因组分型数据,从中筛选出1251例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和1057例已自然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的对照个体,系统比较了两组的遗传学差异。
随后,又在来自国内其他4个地区的共计3905例感染者和3356例对照个体中,对这些遗传差异进行了大规模验证,最终在染色体8p21.3位置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基因区域。
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显示,该区域的INTS10基因能够激活细胞内RIG-I样受体通路中的关键分子IRF3,并显著促进III型干扰素的表达,最终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功能。
“整合因子复合体”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复合物,由至少12个成员组成,能够介导核糖核酸的加工,进而在基因组损伤应答、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以往未发现整合因子复合体成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这项研究首次发现该复合体具有一种此前未知的新功能,从而为整合因子复合体的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众所周知,干扰素诱发的免疫反应是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I型、II型干扰素上。
这项研究发现肝细胞本身具有分泌III型干扰素进而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从而为III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关链接
怀孕是件很幸福的事,可要是准妈妈患有乙肝或是乙肝携带者,就免不了担心乙肝会不会传染给孩子。
“别以为乙肝离我们很远,据不完全统计,100个孕妈妈中约有6个患乙肝或是乙肝携带者。”王丹说,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有约9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乙肝孕妇有70万至100万人。
这样的孕妈妈其实风险极大,因为怀孕后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而引起肝脏病变。同时,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方式之一,这意味着很有可能会传染给肚子里的孩子。
对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发起了“妊娠乙肝防治示范基地”项目,通过示范医院推动标准化乙肝孕产妇管理方案的形成和实施,通过培训、交流,使更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的诊治方案和管理流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使乙肝孕妇可以获得科学的医疗服务。
王丹提醒广大女性,不论是“一孩”,还是“二孩”,备孕的夫妻双方应提前3-6个月进行孕前检查,评估身体状况,评估有没有类似于乙肝、艾滋、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如果肝功能正常,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影响怀孕,每6-12个月需复查肝功能和其他必要检查。
如果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则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暂缓怀孕,应到传染科咨询护肝治疗,必要时抗病毒治疗,经治疗恢复正常,且停药后6个月以上复查正常则可怀孕。
延伸阅读:2.4亿多人遭受痛苦的乙肝病毒云南率先将国家药价谈判乙肝药物纳入新农合一线乙肝药价“腰斩” GSK为何甘心“割肉”每名乙肝患者每年少花1万多元乙肝治愈方法专家持积极态度3种乙肝肺癌药降价 10多个省份已纳入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