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 臊子面历史典故 三说法

  臊(sào)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流行。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在《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这里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

  历史典故

  说法一

  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奋起反击,大战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和面集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说法二

  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臊子面》。据他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臊子面 臊子面历史典故  三说法

  说法三

  来源于唐的“长寿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臊子面在陕西地区身价颇高。除沿袭唐代"长命面"的有关习俗,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8851/770024716251.html

更多阅读

历史典故 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授镞阅读答案

[历史典故]李存审出镞教子汇编:符 斌(广东廉江)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文言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

裕亲王府 裕亲王府-景点名称,裕亲王府-历史典故

裕亲王府位于台基厂二条中间路北,始王福全为清世祖的第二子,康熙六年(1667年)受封裕亲王,参与议政,后请辞得允,因礼待士大夫,颇有好名声。裕亲王_裕亲王府 -景点名称点击查看大图裕亲王府(荣公府)裕亲王_裕亲王府 -历史典故位于台基

甲子园 甲子园-历史,甲子园-简况

甲子园是以前日本高中联赛决赛的球场的名字,现在仍然在使用中,只不过不再是高中联赛的场地了,而变成了日本棒球职业联赛一个球队的主场了也就是说甲子园曾经一度是日本高中棒球队最辉煌的一个向往,进入甲子园当然就意味着打进决赛,也就是

蟹黄汤包的做法 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历史典故,蟹黄汤包-做法

蟹黄汤包,是江苏传统小吃,明、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最出名的就是当属龙袍蟹黄汤包、靖江蟹黄汤包、镇江宴春蟹黄汤包、淮安文楼蟹黄汤包,南京六合区常年举办龙袍蟹黄汤包

高山流水典故简介 碓臼峪 碓臼峪-历史典故,碓臼峪-景区简介

碓臼峪,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境内。距市区50公里,在明十三陵游览区西北约4公里,为1亿3千万年前北京地区发生的那次强烈地壳变动,形成的花岗岩体。两侧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峡”之称,风景区分“琴曲迎宾”、“高峡平流”

声明:《臊子面 臊子面历史典故 三说法》为网友来往不逢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