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被司马迁篡改的历史:项羽并非死于自杀-今日头条

关于项羽的死,历来以为其死的慷慨悲壮,死的轰轰烈烈。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还写诗赞叹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说明垓下一战项羽自杀身亡被人们视作项羽英雄豪气,不甘为虏的壮烈性格的表现。这种思想已经延续了近千年。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被司马迁篡改的历史:项羽并非死于自杀-今日头条

不止人们肯定项羽,就连大历史家司马迁也对项羽的死钦佩不已,他在《史记》中单独为项羽作传,还把他放在《本纪》之列。要知道,《史记》当中的《本纪》都是帝王的列传,比如《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而项羽至始至终没有建国称帝,只能算是一方诸侯。按照记事标准,只能写在《世家》里面。而作为诸侯出现在《本纪》里面,项羽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由此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崇拜程度是多么的高。那么他把项羽的死写的异常悲壮,也就可以理解了。

可问题是,项羽真的是死于乌江自杀吗?司马迁的记载是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个人的崇拜呢?

1、项羽究竟是死于乌江,还是死于东城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如果仔细阅读这篇记载着项羽生前最后的活动情况的文字,不难发现,期间似乎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垓下之战中关于“东城”和“乌江”实际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中的东城,是安徽省的定远县。距离“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中的乌江,其直线距离为120千米,也就是120公里。但是考虑到实际,从“东城”到“乌江”隔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加上来来回回绕道的话,其行走距离大概会有300公里。也就是说,项羽被逼至东城,只剩28骑的时候,他距离乌江还要走300公里的路程。这300里的路程里他不但人困马乏“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而且还受到5000人的追击“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他能顺利的逃到乌江吗?这是第一个疑点。

第二个疑点。司马迁记史从来都是以谨严缜密著称,特别是对战争状况的描述,从来都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垓下一战,楚汉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期间的地理形势,追击路线都叙述的非常清晰,回旋曲折之中,让人感到条理分明,对汉军的步步紧逼和楚军的节节败退能有着像电影一样的连续画面感。但是奇怪的是垓下之战到汉军追击至东城这个期间的战争场景都交代的非常仔细,而从东城之后一直到项羽逃跑到乌江这期间300多公里的战况只是一笔带过,几乎全无交代。项羽是怎么突破5000人的重围的?从东城跑到乌江用了多长时间?汉军又是怎么追击的?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只是简简单单说了句“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就“飒”的一下把项羽传送了300公里,一下子来到了乌江。

第三个疑点。项羽的失败,可以说完完全全败在了垓下一战,就像项羽自己说的那样:“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就是说项羽在这之前形式是一片大好的,可突然间就局势崩溃了,形式急转而下,这是谁都无法预料到的。既然无法预料,那么“乌江亭长檥船待”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乌江亭长能未卜先知,早就预料到项羽会在垓下兵败并且逃到乌江?

综合这些疑问,我们不难推导出,“项羽自刎与乌江”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至少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据别的史料记载和近年来专家们的考证,项羽死于东城之说,越来越清晰。

2、项羽并非死于自杀,而是兵败逃跑被杀

据《汉书·灌婴传》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这是项羽死于东城之说由来的最早的资料。根据《汉书》的这段记载,项羽根本不是死于自杀,而是在兵败逃跑于东城的路上,被汉军追上,围攻杀害。

把这段话结合《史记》中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军围之数重”而且项羽“自度不得脱”来分析的话,项羽很可能根本就逃不出东城。这一路上汉军的数量和项羽的“二十八骑”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5000人对28人,而且还是人困马乏的28人,项羽怎么可能一口气跑300多里路而不被追上?

再者,我们退一万步思考。就算项羽真能跑到乌江,他跑到的时候还有力气吗?可是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史记》的记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也就是说项羽跑到乌江后,又和汉军大战了一场,他自己一个人就杀了数百人。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一下,5000人追28人,追到了江边,不但不放箭,还被已经是筋疲力尽的28个人反杀了几百人。这可能吗?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刘邦此时是悬赏项羽人头的。可以说5000人马无不想得到项羽人头,人人势必会奋力作战。这种情况下5000人同心同德,怎么可能还会被项羽杀掉这么多人?

其实从这个项羽人头悬赏令就不难看出,追击项羽的灌婴部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项羽逃出东城的。谁得到项羽的人头就意味着有高官厚禄,人人势必会想尽办法追杀项羽,根本不会给他逃跑的机会。所以项羽死于东城,几乎是没有疑问的。

3、“项羽死于乌江”本是源自于江东的传说

再者,我们还可以从乌江亭长的角度和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过程去分析项羽根本不可能跑到乌江自杀这件事。项羽的大本营在江东,他是从那里起家的。项羽死亡以后,他在江东的势力还是很大的,有10万兵马,几乎坐拥半壁江山。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就是极好的证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江东父老是非常期待着项羽回来,重振旗鼓的,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惋惜,惋惜项羽没能逃回来。于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就演变成了当地的传说。大家都希望有“乌江亭长”这么样的一个人能在乌江助项羽渡江回来。于是“乌江亭长”这个本不存在的人物,应运而生。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取得详细的例证,往往亲自前往历史发生地去考察。为此,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当他考察到项羽的故乡江东时,不可能不听取当地的关于项羽的传说。司马迁再把这些传说加以润饰,写入正史。本来司马迁就是非常崇拜项羽的,他把他自己的主观意志加之于项羽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身上本身也就不足为奇。于是项羽“自刎于乌江”就被当做历史记录下来了,并且受到历代人们的传颂。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一直都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参考文献:《史记》 《汉书》 《定远县志》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完整版权信息,商用请联系作者,侵权追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9051/12147478916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美国智囊团对中国人的评价转发 转载与转发

原文地址:美国智囊团对中国人的评价转发作者:卢星辰该帖被浏览1,387次,回复5次 兰德公司是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它先以研究军事尖端科学技术和重大军事战略而著称于世,继而又扩展到内外政策各方面,逐渐发展成

历史上对项羽的几种评价 鸿门宴上对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

对拿破仑的历史评价 对拿破仑的评价

对拿破仑的评价迄今为止,人们主要把拿破伦看成是天才的统帅,他用军队使法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强大。他开始征战欧洲各国,在顶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没有什么也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前进。当他1806年彻底摧毁了普鲁士军队,从而使持续千

对项羽的评价200字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项羽是一个传奇。传说中,他是“重瞳子”,也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舜是重瞳子,晋文公也是重瞳子,这是一种吉兆。两年前,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了9集的项羽,意犹未尽,现在,他的新书《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出版,一切继

声明:《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被司马迁篡改的历史:项羽并非死于自杀-今日头条》为网友未满十八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