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小说阅读 大唐帝国全文阅读 作者:陈舜臣
第1节:长孙无忌的毒计(1)
长孙无忌的毒计
长孙无忌没有回答,只是轻轻点一下头而已。“我成功了!”实际上,他在心里吐着舌头。他根本无意依照前例赦免房遗爱。
太宗去世的翌年(公元六五○年)元旦,改元为“永徽”。
新皇帝高宗这时二十三岁。
高宗已有妻子。被立为皇太子妃的王氏,升为皇后乃是毋庸赘言之事。
太宗的二十三年治世,史称“贞观之治”,一般被用以代表政通人和的时代。然而这段期间,唐朝皇室内部却出奇的紊乱,这个责任大部分要算在太宗头上。将玄武门被杀害的弟弟李元吉之妻杨氏纳入后宫,可说是他毕生的一大败笔。
废立皇太子事件,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被誉为明君的太宗的众多儿子当中,确有不少不成器之辈。同样,女儿群中,大部分也都颇有问题。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建国元勋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史书记载“甚骄恣”的高阳公主,的确是一名悍妇。房玄龄死后,房遗爱和兄长房遗直因财产继承问题发生争执。这件事由于有下嫁遗爱的高阳公主牵涉在内,所以变得非常复杂。
当时,三藏法师玄奘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辩机的年轻僧侣。玄奘执笔《大唐西域记》时,辩机即担任助手,可见他才识卓越的程度了。要命的是,与师父同样长得眉目秀丽的这位年轻僧侣,被高阳公主看上了。
那是太宗生前发生的事。衙门曾就一名盗贼进行调查时,发现一只据说是从僧侣辩机处偷来的宝枕,侦查结果得知,这是高阳公主送给辩机的。高阳公主与辩机的不寻常关系因而暴露,得知此事的太宗暴跳如雷。辩机因而被处腰斩之刑。
毕竟是亲情难舍,太宗并没有处分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
关于房家遗产问题,实际上不对的是高阳公主这一边,因此,太宗变得不再疼爱这个女儿;而高阳公主也由于爱人辩机被杀,对父亲怀恨在心。据说,太宗去世时,高阳公主丝毫没有露出哀容。等到高宗即位后,她重提遗产问题,并且以“对我非礼”诬告丈夫的兄长房遗直。房遗直不甘示弱,也控告弟弟房遗爱夫妇。
高宗命令长孙无忌着手调查。长孙无忌当然想利用这个机会巩固自己的势力,一扫反长孙无忌派,增强外戚的权威。而在反长孙无忌派中,最值得畏惧的人物是吴王李恪。
李恪是太宗的第三子。长子承乾原本为皇太子,次子楚王李宽早夭;皇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事件而被废时,吴王李恪也在新皇太子候补名单之列。
李恪虽然不是皇后长孙氏所生,但由于生母为隋炀帝的女儿,所以也够资格做为继承人。最重要的是,他见识才华俱佳,人品又好,在贵族社会的人望,远远超越其他皇子,连太宗都常说“吴王最像朕”。
对立吴王为皇太子之事,反对最强烈的正是长孙无忌。身为已故长孙皇后的兄长,当然希望自己妹妹所生的儿子就帝位。吴王被立为太子之事因而告吹。再者,有操纵国政野心的长孙无忌,在妹妹所生的儿子当中,也排斥相当成器的李泰,因而推举唯有乖顺这一点可取的李治。
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人们都对吴王寄予同情。长孙无忌对他一直耿耿于怀。太宗死,李治登基,这个被称为高宗的优柔皇帝,倘若遭遇有能的吴王发动政变,根本不是对手。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前例。
奉命调查房玄龄儿子互讼问题的长孙无忌,其实是把目标对准吴王李恪。
全然仰赖恶妻高阳公主鼻息的房遗爱,有即使被指为蓄意叛变也无法辩白的事实。因为骄傲的高阳公主,言行上颇多越轨之处。房遗爱的弟弟房遗直,娶荆王李元景(太宗六弟)之女为妻。身为高宗叔叔的这位李元景,有一次说出“我做了手抓日月之梦”这句耸人听闻的话。手抓日月可以解释为就帝位。
“比起我那个傻里傻气的哥哥,由叔叔你来当皇帝,更为合适啊!”高阳公主说出这样的话,用以讨好荆王。
高阳公主的妹妹巴陵公主,也对成为长孙无忌之傀儡的哥哥高宗极为不满。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的母亲是太宗之妹平阳公主,因此虽为臣籍之人,却与皇室有双层关系。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节:长孙无忌的毒计(2)
这一干人在反高宗感情上起了共鸣,相互之间常有联络。名为反高宗,实际上如果称做反长孙无忌,可能更为正确。长孙无忌经过调查,掌握他们有不妥当言论的证据,但他视为主要目标的吴王李恪,则似乎与这一票人毫无相干。
“因为有纥干承基的前例嘛!”
长孙无忌在对谋反嫌疑进行调查时,把房遗爱逼得无词以答后,说出这么一句话。
皇太子李承乾谋反时,纥干承基原本准备担任刺客任务,是企图杀害魏王李泰的主角。他后来因另案而被捕,结果在审讯时说出皇太子谋反之事,不但被饶一命,更被提拔为佑川府折冲都尉。
皇太子承乾有企图谋反之事吗?——当时就有许多人对此产生疑问。皇太子可能是被人拖下水的。——民间甚至有这样的传闻。
我是受雇为刺客的。——结果,由于纥干承基做此自白,皇太子谋反事件便告成立。
如果你协助捏造证据,会像纥干承基一样被饶命,而且得以升官。——长孙无忌对房遗爱提起这个前例,为的是给他这个暗示。
房遗爱开始思索。
我们的伙伴都被侦讯,各人的言行已被他们完全知悉。现在暗示我要捏造证据,一定是要把我们这一票以外的某人拖下水。这个人会是谁呢?
长孙无忌最急于消除的人物——房遗爱一下子就得到答案:这个人除吴王李恪以外无他。
李恪自小就被封为长沙王,后来改封汉王、蜀王,最后成为吴王,并于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以安州都督前赴任地,于高宗即位后,成为梁州都督。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任地,到首都长安的机会甚少。
受房遗爱谋反事件连坐的柴令武是卫州刺史,却称病长久居留长安。同党的薛万徹(太宗之妹丹阳公主的丈夫)虽为宁州刺史,却以足疾为借口,留在首都参加谋议。
房遗爱认为自己已揣测到长孙无忌的心意,因而做出虚假的供词道:“说实在话,吴王也参与了我们的谋议。他因为人在梁州,所以和我们联络时,使用的都是密函。”
“这些密函在哪里?”
“既然是密函,当然阅后立刻烧掉。”
“你说的话没错吗?”
“一点不假。请不要忘记纥干承基的前例。”
长孙无忌没有回答,只是轻轻点一下头而已。
我成功了!——实际上,长孙无忌在心里吐着舌头。他根本无意依照前例赦免房遗爱。
反高宗派——也就是反长孙无忌派——的皇族和有关人员,因此得以一举肃清,当然,还包括因立皇太子问题而对自己怀恨在心的吴王李恪在内!
这与其说是谋反事件,不如说是不满分子聚在一起的事件。这起谋反事件的调查,开始于永徽三年十一月,到翌年二月就决定处分方式:房遗爱、薛万徹以及柴令武三人均被处斩,这三个人虽然都是公主的丈夫,身份却是臣下;四位皇族——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以及巴陵公主,都被赐死。
认为拖吴王李恪下水就能保住自己性命的房遗爱,只能说是思虑浅薄。
心肠软弱的高宗道:“荆王是朕的叔叔,吴王则为朕的兄长。不能设法饶他们一命吗?”
“这样不能产生以儆效尤作用。一旦决定的事情必须执行,国基才能巩固。”兵部尚书崔敦礼如此规诫高宗。
吴王李恪临死前高喊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忠良之士。宗社有灵!长孙一族灭亡,为期不远!”
长孙无忌对李恪的声望之高心生嫉妒,因而将之陷害,这一点,当时的人都察觉得到。
海内冤之。——史书如此记载。
这是皇室内部的纠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天下太平的时代,所以才有发生这等纠纷的余地。由于有太宗“贞观之治”这一荫护,所以,王朝尚不致因这等纠纷而发生动摇。更何况,在一般百姓眼中,使出权谋术数斗争,结果纵使有人因此不幸丧命,那也只是部分高阶层人士的事情。
牵连房遗爱事件的,都是一些与皇室有关的人。在这些事件进行期间,皇室内部同时发生了另一起事件;那是与皇帝的爱情有关的问题,但就影响之巨大深远而言,房遗爱事件根本无法与之比拟。不过,当时的宫廷人士无人能料想及此。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3节:长孙无忌的毒计(3)
高宗的皇后王氏尚无嗣子,她因而心焦不已。然而,欠缺决断力的高宗在情感上却是个专情主义者。高宗非常钟情于皇太子时代就立的侧室萧氏,这一点,已使王皇后嫉妒到快要发疯的地步。
萧氏入后宫,受封为淑妃。
“皇上近来只宠爱萧淑妃。难道之外就没有能吸引皇上的女人吗?……那一大堆整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是干什么的?”
王皇后歇斯底里的症状已相当严重。她不敢企盼自己能挽回高宗对萧淑妃倾倒的心,却期待别的女人能做到这一点。
“有一个女人深深吸引住皇上的心,可是,目前处在无法宠爱的状态之下。”
一个在高祖时代就在后宫服侍的柳姓老妪,附着王皇后的耳朵悄声道。这名老妪是王皇后娘家柳氏的远房亲戚,可以说是皇后的心腹。
“这个女人是谁?该不会是刘氏吧?”
后宫刘氏这个女人,曾受高宗宠爱生下一个男孩。由于这个刘氏身份卑微,王皇后因而很放心,不但将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地抚养,并且立为皇太子。
王皇后说“该不会……”是因为这个刘氏长得并不漂亮。高宗喜欢的是貌美的女性,尤其喜爱有英气的美女。或许由于自己性格文弱,所以高宗倾向于喜爱相对较有个性的女子吧!而刘氏并不是这一类型的人,她之所以受宠,只是高宗的一时心血来潮,这一点王皇后也知道。
“不是。”柳姓老妪摇头回答。
“是我认识的女人吗?”王皇后问道。
柳老太婆点头后,压低声音道:“上回先帝忌日那一天,皇上曾经到感业寺祭拜。”
“那又怎么样?”
“皇后知道感业寺在哪里吧?”
“当然知道。”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五月,太宗去世后,坐落于长安安业里的济度尼寺被改名为灵宝寺。于此同时,太宗所有的后宫女性,全都剃发为尼,被送进该寺。这当然是为了替太宗祈求冥福。因此,每逢太宗忌日,皇帝一定要到此寺祭拜。
“听说,皇上在那里看到一位尼僧而潸然落泪,而那位尼僧也望着皇上,泫然欲泣……”
“我知道了,这个尼僧就是武才人,对吧?”王皇后道。
才人是女官位阶之名,相当于正五品官。武才人当然是指武?而言。少年时对父亲嫔妃淡淡的暗恋——高宗少年时代的这段往事,宫廷内知道的人不少。
“就是她!”柳姓老妪回答后,直盯着王皇后的脸瞧。
只要把武才人召回后宫,萧淑妃根本不足为惧。——老太婆用眼睛告诉皇后这一点。
“她已经出家为尼,这恐怕难以办到吧?”王皇后对着老太婆的眼神回答。
“出家的意思是与俗世完全断绝关系。以这个道理来说,武才人等于已经抹去曾经在先帝后宫此一俗界的经历。正因为已经出家,所以才能把她召回来啊!”
“说的也是……”
王皇后有所动心。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日后会因此受到多大的灾难。
此刻的她,满脑子只有对萧淑妃的嫉妒,其他的事情,她全然没有考虑的余裕。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4节:美女还俗(1)
美女还俗
“你当做自己已经死了,这样,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吗?”皇后贴近武?的脸道。
皇后呼吸的热气传到武?的耳根,使她不由得颤动了一下肩膀。
王皇后悄悄来到尼庵,命令武?还俗。
“我希望你把头发蓄长——”
“可是,贫尼出家,是奉勅命——”武?跪伏回答。
“难道你对俗世毫无留恋吗?”
武?没有回答皇后的这个质问。
“你看——”皇后颔首道,“你还年轻,以这个年龄想悟道是不可能的。……何况你长得这么美丽……”
“贫尼是已经死去一次的人……”
“你就当做自己已经死了,就以这个决心复活嘛!”
“皇后的意思是……”
“我准备要使皇上疏远萧淑妃。我要你还俗,是希望你帮助我达到这个目的。你当做自己已经死了,这样,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吗?”皇后贴近武?的脸道。
皇后呼吸的热气传到武?的耳根,使她不由得颤动了一下肩膀。
“你不用害怕。该怎么做,我会教你。”皇后微笑着说出这句话。
这个女人蛮可爱的嘛!——皇后认为武?是一般的女人——所有的差错全因此而起。
不用你告诉我,你要干什么,我了然于胸。——武?在心里说的是这句话。
“你说你是奉勅命出家的,现在要你还俗,这也是勅命。”皇后说完这句话后,起驾回宫。
依据中国的阴阳思想,阳之世界的元首是皇帝,而阴之世界则归皇后统治。如同皇帝在朝廷统率三公九卿以下的家臣,皇后也在后宫统领三夫人九嫔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批各为三倍的女官,各有各的官位。除了这一百二十位拥有官位的女性之外,后宫当然还有众多宫女。
或许是最高位阶不够容纳特别宠爱的女性,所以唐朝将传统三夫人制增加一名,改为四夫人制。四夫人之首是贵妃,以下依次为淑妃、德妃、贤妃,四人的位阶都是正一品,相当于朝臣中之司徒(宰相)、司空(副宰相)、太尉(国防部长),这四夫人中的第二位就是正成为问题的萧淑妃,由于独占高宗的宠爱而使皇后气恼不已。
“有一个既贤惠又贞淑的女人。虽然这名女子有前历,但由于一度出家,所以这些等于已经消失。臣妾希望举列这名女子为九嫔之一。”
王皇后这一要求得到高宗的承诺。
如果要列为四夫人之一,高宗或许需要考虑,但列入九嫔算是小事,所以他没有详细垂问就允诺了。
过去在太宗后宫时,武?的地位是二十七世妇中的才人。二十七世妇分为如下三个团体,才人是其中最下的一等。
婕妤?摇九名 (正三品)
美人?摇九名 (正四品)
才人?摇九名 (正五品)
九嫔都是正二品官位,其中又有如下序列: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臣妾把上回跟您提起的女子列为昭仪了。”
数日后,皇后报告此事时,高宗面露惊异的表情道:
“什么!昭仪?”
昭仪是九嫔之中的最高位阶,地位仅次于四夫人。
“这名女子明天就会入宫。”
“是吗?”
朕期待着赶快见到。——高宗是很体贴的人。他在正妻王氏面前,把一句说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隔日高宗见到入宫的昭仪时,不觉瞠目结舌。
“你不是武才人吗……”
一阵错愕之后,脸上随即洋溢出喜悦之情。尽管高宗努力地掩饰,皇后已斜着眼角望见了这一切。
看样子,事情会很顺利。——高宗被这位较他年长的女性所吸引的程度,好像远超乎王皇后所想象。利用武昭仪的魅力使那可恶的萧淑妃失宠——这个计划好像有成功的希望。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或许应该说过于顺利吧!
武昭仪以自己的身体和双唇作为武器,并假皇帝之名攻击的,不只及于萧淑妃,连王皇后也包括在内。不,应该说王皇后更是她主要的攻击目标。
武昭仪时刻致力于获得后宫女人的欢心。深受高宗宠爱的她,获赐的物品特别多,而她却毫不吝惜地把这些物品统统分赠给宫女们。尤其是服侍在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侍女,给的东西更多。
武昭仪把从这些侍女听来的有关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情报,加以扭曲后向皇帝奏告。这些话多少有些夸张,不过绝非无稽之谈。武昭仪对谗言很有一套,绝不会说出那种很快就会被人拆穿的纯粹谎话。起先还半信半疑的皇帝,变得越来越相信武昭仪说的话。
后来,武昭仪生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
一天,王皇后来到武昭仪的香阁,想要看看初生婴儿。王皇后由于自己没有生过孩子,而且听说生的是女孩,所以想看看女婴的可爱模样。皇后抱着女婴逗玩片刻后,走出武昭仪的香阁。
武昭仪知道皇上一会儿就会驾到,她在皇后离开后,立刻把自己的婴儿勒死,并且盖上棉被。高宗来到后,当然要看看婴儿。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5节:美女还俗(2)
“小娃娃可爱极啦!”
武昭仪喜孜孜地翻开棉被,然后装出大吃一惊的模样,大叫起来。
“咦……我的小宝贝怎么了?……”
她摇动几下婴儿,把脸贴近后,发出心碎的嘶喊:“我的心肝宝贝死了!她已没有呼吸……”
“你说什么?!”
高宗走上前去,摸了一下婴儿。可怜的婴儿,这时后已经全身僵冷。
武昭仪当场哭倒。
“这是怎么回事?”
高宗问起原本待命在隔壁房间的众侍女,但她们根本没有进来过这个房间,所以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皇后刚刚从这里离开……”
一名侍女如此回答,其余宫女也同时点头。
“噢!皇后杀害了我的女儿!”
高宗悲痛地大叫,倒在他脚下哭得死去活来的武昭仪,这时候抽搐着道:“我没有想到皇后恨我如此之深。我不如回尼庵算啦!”
“你这是什么话?!有朕保护你!朕是天子,难道保护不了你吗?”
从此以后,高宗可说已成为武昭仪这个妖妇的俘虏,他甚至有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的意思了。高宗准备先把昭仪从九嫔升为阶级高一层的夫人,做为实现这个计划的第一步骤。如前所述,本来只有三夫人,到这个时代已经变成四夫人,高宗则考虑另设“宸妃”这个新的夫人位阶。
“这样会成为五夫人。”由于遭群臣反对,所以此事未能如愿以偿。
由嫔经夫人成为皇后是正常程序,但越阶晋级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高宗开始考虑把武昭仪直接升为皇后。高宗的这个意图已是公开的秘密。结果,阴谋丛生的宫中自然产生拥立武昭仪的派系,开始与反对派展开斗争。
反对派以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为首。这两人受先帝遗诏担任高宗的辅佐人,所以发言极有分量。
拥昭仪派中,有不合长孙无忌之意而被左迁的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以及中丞袁公瑜等人。这些人的分量当然远逊于受有遗诏的元老。但他们也有极大的力量做为后盾,那就是皇帝的旨意。
实际上,还有比皇帝的旨意更强大的力量,那是有意争取皇后宝座的武昭仪极其旺盛的斗志。于还俗时起,把自己当做已死一次的她,准备大干一场。
高宗执行政务与臣下会见时,武昭仪一定在垂帘之后。进言有利于她的人获得晋升;反之则被左迁。这一现实问题因而发生极大的力量。
由才人晋升昭仪的这个女人,原名?,后来号则天,因此,以武则天或则天武后之名为后世所熟知。她不但成为皇后,后来更就帝位,因此,以武则天称呼似比武后更为贴切,本书从此以此称呼她。
武则天的美貌毋庸赘言,原本为太宗后宫二十七世妇之一的她,与其说是太宗喜欢的类型,不如说更合乎高宗的胃口。
豪放、果敢、极富男性性格的太宗,喜欢的是楚楚动人的林黛玉型女人;而心地善良、优柔寡断的高宗,喜欢的是略带英气的女子。武则天之所以获得高宗欢心,原因在于其容貌及性格皆极富英气。
龙门石窟佛像群中,最为知名的奉先寺正尊卢舍那佛,据说就是以武则天为模本塑造的。这尊佛像的确给人英气凛然的感觉。
关于废立皇后问题,高宗后有武则天的催促,前则有重臣们的反对,立场可谓相当尴尬。然而事情再也无法拖延了,因为武则天催他催得很紧。
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以及褚遂良四名重臣至内殿。四人都想象得到,这次召见为的是皇后问题,褚遂良心中已有决心。——身受先帝遗托的人,唯有死谏一途。不然,到九泉之下哪还有脸见先帝?
身经百战的猛将李?则称病未进宫。十七岁就与群盗为伍,纵横活跃,于李密谋反时表现凛然气骨的李?,有了地位和财富后,已变成贪生怕死之徒了。
皇帝垂问的,果然是有关废立皇后的问题。
“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则生有皇子。皇帝和皇后的任务在于将李氏之国家传给子孙。因此,朕准备将武昭仪立为皇后。卿等意下如何?”
虫工木桥◇WWW.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6节:美女还俗(3)
褚遂良对皇帝的垂问回奏道:“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际,曾经执着微臣的手,对臣言道:‘现在将朕之佳儿和佳妇托卿……’这句遗言,陛下当然也亲耳听闻,而且应该记忆犹新。臣未曾听过皇后有任何过错,因此,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曲从陛下而违背先帝遗命。况且武氏曾经事于先帝,此为人所皆知。天下耳目岂能瞒过?后人得知此事,将会做何感想?臣已触怒陛下,罪该万死。”
褚遂良说毕就将笏置于阶前,当场以头撞墙,额头随即裂开,血流如注。笏是官员手执的东西,将它放下,代表辞职之意。
“闭嘴!退下!”高宗勃然大怒大声喝道。心地善良的他如此激怒,主要是意识到帘后的武则天。
垂帘后传来武则天的哭叫声:“为何不将此獠活活打死?”
獠是居住湖北、四川之地的民族,唐代用以咒骂容貌丑怪的人。
长孙无忌往前踏出一步奏道:“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加以刑罚,此乃先帝遗命。”这个规定,凡宫中之人无人不晓。
太宗遗言,于他死后,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处刑。魏征这个直谏之士死后,他需要的是不惧触怒龙颜、敢直言的人,而直谏必须要有不怕死的决心。做任何事情都绝不会被处刑,有了这一保护,褚遂良应该会无惧于触怒皇帝,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才对——太宗如此期待而定下这个规定。
“确实有此规定……”高宗说这句话,为的也是要让帘后的武则天听到。
居太子太师要职的于志宁则只字不言。于志宁是北周八柱国之一于护的曾孙,乃名门之后。太宗的皇太子李承乾操行不良时,他曾经当面批评谏止。由于太宗不甚疼爱承乾,所以,那次直谏不会有生命危险,相反,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结果,日后绝难逃严厉报复——他在脑中就其利害做了衡量。
沉默是金——于志宁因而在褚遂良性命岌岌可危之际,也没有帮他说一句话。
表面上看起来,长孙无忌好像是提出宫中人尽皆知的事实,而救了褚遂良一命。实际上,在进宫之前,两人曾经约定彼此以呼应方式,坚决主张不可废立皇后。结果,长孙无忌却把一切责任塞给褚遂良一人。褚遂良再三以眼示意,央求兴援,长孙无忌却视若无睹,不予理会。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7节:恐怖的后宫 (1)
恐怖的后宫
对王、萧两氏的处刑,使整个宫中笼罩在战栗的气氛中。人人对武则天畏惧到极点,他们想都不敢想象,违抗武则天的下场会是如何。
自始至终保持沉默的于志宁,可说是深谙名门出身者的明哲保身之道。他的曾祖父身为八柱国,于隋末动乱时也曾躲到乡下,以避免被卷入漩涡,等到天下太平后,才应唐天子之聘出任要职。未拥有武力的文弱公卿,汲汲于保身乃是当然之事吧。
然而盗匪出身的武将李?,为了担心招来后患,受高宗召见而未进宫,这样的行径不可不谓卑怯。尽管当天因病缺席,但高宗特别倚重的是他,所以,他也知道改天还是会被召见。
在全体重臣反对的情形下,高宗再怎么刚愎也不便单凭己意废立皇后,总要有一个人表示赞成,不然他会下不了台;而唯一没有表示意见的是李?。
称病在家期间,李?绞尽脑汁,想着如何面对这个难题。数日后高宗召见时,他把自己想了半天的回答说出来:“这是皇上的家务事,何需外人插嘴?”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他把责任推给皇帝,巧妙地逃脱了尴尬的境域。
过去我在群盗首领翟让之下,接着是在李密之下,后来出仕唐朝李渊之下,现在跟的是他的孙子,不管主子变成何人,我还是只顾我自己,主子的家务事与我何干呢?——这是李?的想法。他出仕唐朝乃是自然趋势,随遇而安,彼此之间并没有亲子兄弟般的特别关系。太宗也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一度将李?从中央疏远。李?当时知道自己受到太宗警戒,因此,接到调动地方的命令时连家也没有回去一趟,便直接前往任地。他因而得以保身。李?认为自己这次如此回答,同样也是最妥善的保身之道。
李?的回答,可以说是使高宗觅得一条活路。
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十月,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
企图毒杀皇帝——两人被废,用的是毫无证据的莫须有之罪。
接着,以应百官要求的形式,决定册立武氏。十一月丁卯日,由李?担任司仪,举行将皇后印玺及绶授予武氏的仪式。是日,百官在肃义门拜谒皇后。
废立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幽禁在一幢宅院内。这是密闭的房间,三餐由墙壁上的一个小洞递进。
完全被武则天迷住的高宗,本质上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天,他背着新皇后武则天,偷偷前往探望自己曾经爱过的两个女人。
“皇后,淑妃——你们在吗?”
高宗对着阴暗房间发出声音。声音从壁上的小洞穿进阴冷的房间里。阴历十一月已是相当寒冷的时节,囚房当然没有供暖设备。
“有——”王氏的哽咽之声从同一个小洞传到外面来,“皇上适才以皇后相称,但臣妾已是待罪的奴婢之身,皇上为何仍以昔日尊称称呼?倘若皇上尚念旧情,请设法让我们重见天日……”
“好,知道啦!朕来想想办法。”高宗以此回答。至于武则天会不会怜悯这两个女人,身为天子的他一点儿把握也没有。
事实上,高宗根本不用为这两个女人向武则天求情,因为她早就知道皇帝前往探望她们之事了。知道武皇后时代来临的人,为了抢功,主动担任密探任务,已经把这件事情向她密报。现在的武则天,自己不用动,宫廷内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会了若指掌。
“怜悯别人,是弱者的表现。俗人或可如此,但身为天下之主的皇帝,绝不可有如此软弱之心。该决断时,态度必须毅然决然!”
这位年长的妻子,好像在训诫皇帝一样,而高宗在武则天面前,总是有些抬不起头。
“决断指何而言?”高宗诚惶诚恐地问道。
武则天回答他的是最恶劣的事态:“把她们杀掉!”
“这样的事情,朕……怎么做得出来呢?!”
“皇上做不到,那就由臣妾来干。臣妾认为这件事是皇后的任务。”武则天面无表情地道。
依据史书记载,废黜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杀的情形如后。关于这件事情,有一说是武则天因一度篡夺唐王朝建立周王朝,而被后世史家刻意描述得特别狠毒,但无论如何,王皇后和萧淑妃无辜被杀却是事实。
武则天视这两名可怜的女子擅自向皇帝求情为滔天大罪,各施以一百杖刑后,将其手足砍断,投入酒缸。
“让这两个老太婆醉得连骨头都酥掉!”武则天说了这样的话。
两人于数日后断气。武则天又命人把她们的尸体剁碎。手足被切断的人还能活上几天——史书的记载不无令人起疑之处。
王皇后从容就死,萧淑妃则露出无限怨怼的表情,吼道:
“阿武(指武则天)!希望你来世投胎生为老鼠,那我一定会是咬断你喉咙的猫!”
从此以后,宫廷内禁止饲养猫。
据说,长安宫殿后来频频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怨灵作祟,武则天因而尽可能以洛阳为居所。事实上,她后来几乎都在洛阳。为了对抗作祟的两人之怨灵,武则天命令将她们家族的姓氏改为蟒和枭。王和蟒、萧和枭发音近似。
改姓以避凶或招福,是当时的迷信。武则天非常相信这些。武则天时代常有改名甚至改元之事,人们对一年内改元数次已习以为常。
对王、萧两氏的处刑,使整个宫中笼罩在战栗的气氛中。人人对武则天畏惧到极点,他们想都不敢想象,违抗武则天的下场会是如何。
就统治者的能力而言,无可讳言,武则天远高于高宗。在必须做肯定决断时,反射性的判断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或许与胆量有关;事关胆量,武则天绝不输于任何人。
来到武则天面前时,任何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料事如神的参谋以及任何难关都有办法克服的政客,无不相形见绌。权势的秘诀,似乎就在这一点上。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8节:恐怖的后宫 (2)
武则天的娘家一点也不起眼,据说是太原举兵时的唐王旧臣。但在唐取得天下以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武氏娘家的名字,至少她并不是曾对唐帝国建国立过大功的家系所出。由此观之,武则天的背景,除了高宗对她的爱情以外,并无他物。也就是说,她明知道自己没有可以依靠的强大力量,却以强硬姿态当起宫廷政界的龙头。
自从被册立为皇后起,武则天好像决心要下巨大赌注。后世阅读历史的人,每每为她的这一点捏一把冷汗。
以女人之身君临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儒教的传统价值伦理,极为反对女人出风头。武则天却在这种环境下抬头,显示了君临天下的实力。
她绝不能露出一丝缺点。就对王氏和萧氏的处刑而言,武则天除了个人的憎恶感外,一定也考虑到政治性效果才对。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女人!必要时,她一定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一旦给了人们这一印象,以后什么事都好办——她很有可能本能地察觉到这一点。
我要投胎成为猫来找你!——萧淑妃的这句诅咒,也没有使武则天畏缩。总之,她绝不放松缰绳。
不论是否有这等战略性考虑,武则天逐一采取的强烈措施,确实使大唐帝国宫廷完全沉默了。当时的唐朝朝廷里,应该还存在有于乱世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才对。这种人应该都是个性强韧、不好惹的人物,这样的人,为什么一点都不敢反抗身为女性的武则天呢?
建国元勋皆垂垂老矣。唐建国后,已过了三十年以上的岁月,人们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在乱世中以豁出去的态度赌命的人,如今都汲汲于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
往年赤手空拳时,他们期待的是情势的变化。一旦成功,家族过着富裕的生活,他们绝对不愿见到发生变化。维持目前的生活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女人以牝鸡司晨姿态称霸天下——这一点当然令他们甚感不快,但只要能压抑不愉快的个人感情,天下就能太平无事。即使武则天施行明显的报复时,被贬抑者也不可能向往年的同志求救。因为业已发迹的同志,绝不会冒着丢官的危险替别人求情。
往昔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变成含饴弄孙、性情温驯的老人。在这样的时代期待出现杰出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无人胆敢抵抗,武则天的报复措施已达炽烈的程度。
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以潭州都督身份被派至地方的褚遂良,奉命调为桂州都督。桂州乃现今的桂林,今日的桂林是有名的观光胜地,但在当时却是远离长安的偏僻角落。
武则天身边有人格卑劣的许敬宗及李义府等人。对过去反对派的报复,主要由这两个人执行。
“褚遂良正图谋不轨。他凭借先帝遗诏,胆大包天,好像在策划谋反。把他置于桂州,尚不能称为安全。那个地带的居民多为蛮族,褚遂良很有可能在他们的援助之下攻进长安。即使非尊重遗诏不可,也应把他们派到更远的地方才对。”如此奏议的是许敬宗。
依据太宗的遗诏,褚遂良即使有任何大罪,也不得处以死刑。
“该如何是好呢?”高宗对皇后派的大臣已到言听计从的地步。
“调他为爱州都督吧!”许敬宗回答。
“爱州……未免太远了吧!听说那是瘴疠之地,褚遂良年事已高,把他调到那样的地方,不等于要他死吗?”高宗蹙着眉头说道。
爱州是现在的越南。这已形同流放。那是酷暑卑湿之地,风土之病极为猖獗。年迈的褚遂良,一定熬不过去的。心软的高宗,面露忧虑之情。
还说什么等于要他死,这是确确实实要他死啊!……皇上未免也太迂腐了。——许敬宗暗想。
“到该地不见得一定会死,在桂州反而危险。到了爱州,相信褚遂良不可能会有谋反之事。倘若皇上体念褚遂良,就应该让他到爱州为宜。褚翁到该地才是安全的。”许敬宗祭出似是而非的理论来。
“是吗?”高宗当然知道许敬宗的进言,全都是武则天的意思。
不止群臣,现在连皇帝都无法违逆武则天的意思了。
翌年,褚遂良在溽暑之地爱州去世。对武则天而言,这是计划中的事情。她没有违背遗诏,却达成曾对自己册立为后之事表示异议的有力人士复仇的目的。然而,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对褚遂良的处罚。
“现在轮到我了……”长孙无忌听到自己将被剥夺太尉(国防部长)官爵时,仰天叹息道。
“立雉奴(高宗幼名)为皇太子,是我的根本错误。”
看到皇帝成为武则天的傀儡时,长孙无忌不知如此独语过多少次。
“他的确是容易驾御的人,不过,别人也同样容易驾御他……”他曾经对心腹近臣说过这句话。
在妹妹长孙皇后所生的皇子当中,排斥相当成器的李泰而选择意志薄弱的李治(高宗)为继位人,正是长孙无忌的杰作。容易驾御——这是他的选择基准;把皇帝当做傀儡操纵,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势——则是他当时的企图。
高宗确实是容易驾御的皇帝,但这不只是对长孙无忌而言;对武则天来说,他也是容易驾御的丈夫。
我当时应该选择泰才对。——长孙无忌此时深感后悔。倘若由李泰即位,长孙无忌或许无法操纵自如,但相信别人也无法做到。
“起码不会发生今天的事……”
他有后悔莫及的感觉。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COM
第9节:朝鲜半岛战云密布(1)
朝鲜半岛战云密布
“百济不断妨害我新罗向大唐朝贡,更侵攻敝国领土,夺取诸城。请速派援军。”新罗屡次派来使者,做此请求。唐朝廷内有赞成与不赞成两种论调,武则天坚决持出兵论。
长孙无忌并没有像褚遂良那样,因遗诏而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保障。对太宗而言,褚遂良是臣僚,有必要以遗诏保护其生命;长孙无忌则为太宗皇后之兄,同时也是高宗的舅舅,因此,即使没有遗诏也不会有人敢杀他。
太宗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太宗怎能想得到,武则天这个可怕的女人会在唐朝宫廷出现呢?
要是我有和褚遂良一样的遗诏……长孙无忌为此深深喟叹。
褚遂良在爱州去世的翌年——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长孙无忌被免太尉之职,并流放至黔州(贵州),同时以有谋反嫌疑而接受调查,最后被迫自杀。
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唐决定出兵东方,距上一次的出兵已时隔十多年。
现在转眼看看朝鲜半岛的状况。
熬过唐之远征的高句丽,掌权者摄政泉盖苏文于这一年去世,由于长子泉男生与弟弟泉男建不和,政情因而变得动荡不安。而唐之东方政策,这时候已经确定。
“应以百济为先。新罗屡次派使者前来入贡,只要攻灭百济,高句丽就再也不会嚣张;而且此时攻打高句丽会有危险。”
武则天如此断言。重臣们都歪着头思考。高宗皱着眉。原本就病弱的他,近来常有癫痫发作之事。
“有何危险?朕倒认为这是攻打高句丽的良机啊!”
由于重臣全都保持缄默,高宗用帮助他们的语气说道。
“高句丽的内讧最近才开始,情形尚未严重化。倘若我大唐军队此时攻入,由于此乃国家危机,反而可能促使他们言归于好,同心协力对付外敌。”武则天回答。
“唔……”高宗露出没有自信的表情,望望群臣的脸。
“等到他们兄弟相残的情形更为严重,到时候我们便可以不劳而获,轻易取得高句丽。”武则天又补充说道。
群臣不觉发出感叹声。这是因佩服而发出的感叹声。
确实另有一番见地。——连对这位新皇后抱持反感心态的人,都对她这番口齿伶俐、颇有见地的发言十分佩服。
“以什么人为统帅呢?”
高宗对这位年长妻子,已是言听计从了。
“除苏定方外,别无他人。”
武则天立刻回答。高宗垂问的尾音还没有消失,她已启口如此说。
“苏定方不是俘虏都曼,才于今年正月归来吗?”
“就是这一点好。他的身上还有沙场气息,有利于远征。”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10节:朝鲜半岛战云密布(2)
“说的也是……”高宗佩服武则天的看法。
苏定方讨伐在西域诱使疏勒、朱俱波、谒般陀等国共同造反的都曼族酋长,将首领活捉归来。他十岁时就跟随父亲奔驰疆场,曾经有一段时期成为盗匪窦建德的属下。比起安居长安,他这个人较喜欢到战场上纵横活跃。
“派兵十万,因为新罗希望如此。”武则天以明确的态度决定有关远征事宜。
当时,朝鲜半岛的北半和辽东之地,属高句丽版图。朝鲜半岛南半的东部为新罗,西部则为百济的领土。位于北部的高句丽,在泉盖苏文的独裁统治下,由于拥有强大军队,不断对南方的新罗和百济施以压力。虽然南部两国对抵抗高句丽的立场与利害一致,但由于两国接壤的关系,国境纷争迭起。
新罗若要向唐进贡必须经过百济领土或其海域。进贡是一种贸易,同时也是同盟关系的证明。百济却不断妨害新罗与唐保持友好关系。
百济不断妨害我新罗向大唐朝贡,更侵攻敝国领土,夺取诸城。请速派援军。——新罗屡次派来使者,作此请求。
唐朝廷内有赞成与不赞成两种论调,武则天坚决持出兵论。
要求十万援兵,似乎多少保留讨价还价余地。出兵五万,新罗应该就会满意才对。——唐朝廷上有此议论,武则天却断然道:说十万就十万,绝不讨价还价,这是让四夷之人知道大唐作风的机会!
武则天在大唐朝廷,已完全掌握主导权。
同时代的东亚,政治构造近似的国家颇多。
在高句丽,国王高藏一样也是被泉盖苏文拥立的傀儡;泉盖苏文死后,国政实权由其子继承,丝毫没有归还给国王的迹象,如今泉盖苏文的儿子们正在激烈争夺这个实权。高藏并没有趁其兄弟相残之际夺回实权的打算。
新罗的国王为女性,由善德女王和其堂妹真德女王两代相传,不过实权则为其堂兄弟金春秋所掌握。金春秋后来于公元六五四年即位为王,就是有名的武烈王,实际上,他以摄政身份掌握实权的时间,比起以国王身份在位的时间长。
日本的情形也与此相同。虽然那时齐明天皇的治世,大化革新以来,实际当政的是中大兄皇子。在此之前,日本也有过圣德太子不就皇位而掌控政权的先例。
在大唐,比起皇帝高宗,皇后武则天已是实质上的执政者。
唐率领大军,与新罗联手攻打过来时,百济立即陷入极大混乱。
“唐为何攻打我百济?”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只会惊慌失措。
十余年前,太宗远征高句丽的借口是,新罗有意向唐入贡,却为北部大国阻碍;太宗出兵时,百济除派兵协助之外,并以充当向导等事表示效劳。虽然实际上唐由于攻不下辽东而退兵,百济真正效劳的机会并不多,但百济认为自己对唐已有所贡献。
百济也曾经派遣过使者至唐。但由于百济后来以压迫东部邻国新罗为国家目标,与高句丽的关系因而好转。百济若想攻进新罗领土,抢占城村,非得到北部大国的默认不可。
百济过去之所以致力于与唐建立友好关系,乃是对付高句丽政策中的一环。如今与高句丽的关系既已转好,自然再也不必致力于对唐外交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急速冷却。反观新罗,却在这个期间展开强力的对唐外交。由于受到百济压迫,这对新罗来说可是切身问题。
百济为强化对新罗的立场,也向日本频频示好,并且派遣国王义慈之子扶余丰璋到日本,日本把这位王子当做人质看待。
新罗对于外交更可谓倾力而为。摄政时代的武烈王金春秋,即亲自渡海前往日本,解说新罗的立场;此外,他更亲自朝唐,控诉百济之非。回到新罗后,他又派遣他的儿子朝唐。或许是这般热心的外交感动了唐——不,感动了武则天,唐因而决定远征百济。
“希望就共同作战事宜有所商讨,请即派来数位将军磋商。”
唐派使者前来通知决定派遣远征军之事,并且如此告知时,武烈王拼命压抑,不使喜色浮到脸上。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11节:朝鲜半岛战云密布(3)
我成功了!——他真想像小孩一般大声喊叫出来。他的努力总算开花结果了。
分别访问过日本和唐的他,最后决定向唐一面倒。国策既然决定,态度绝不能模棱两可。虽然这还是真德女王的时代,他却说服女王,将服制仿效唐朝。时而来访的唐朝使者,目睹新罗宫廷一概采用唐之服制,因而心生好感——他的胜利是建立在诸如此类极为入微的努力上的。
唐朝军队由山东半岛越海攻进百济。百济企图在熊津江口抵挡唐军,被击破。此次浅滩作战,使百济军折兵数千。
苏定方率领的唐军,也开往百济国都俱拔城。耄耋之龄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实在欠缺处理艰困时局的能力。
“请不要在家臣面前露出慌张的神态,快镇定下来。”次子扶余泰如此提醒父亲。国王在部下面前惊慌失措,自然会影响士气。
“父王不如暂时到北方避难吧!”太子扶余隆道。
“你会跟着我来吗?”国王露出不安表情说。
“是的,儿臣自然奉陪。”国王和太子离开国都,至北境避难。
“来!我们拼死守住自己的国土吧!百济勇士们!要死守俱拔城,唐军迟早会撤退的。十五年前,唐曾以大军攻打高句丽,但由于高句丽死守安市城,唐军最后终于退兵。我们百济勇士岂会输给高句丽?”
扶余泰如此激励国民和军队。
高句丽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远征军在粮食上总会有困难,时间拖得越长,对守军就越有利。倘若百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死守俱拔城,唐军说不定会放弃围城而退兵。
然而被重重包围的俱拔城,内部居然发生分裂现象。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留在都城,他的父亲和祖父却已离开都城避难外地。
国王和太子丢下国都和我们国民,跑掉了!——人们的心里,难免会有这个想法。
这个国都,现在由扶余文思的叔叔扶余泰,以实际的领袖的身份指挥军民。
倘若能使唐军撤退,以后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文思的父亲隆要维持太子之位,一定不可能,丢弃国都和国民的祖父,应该再也不能以百济国王身份君临百济才对;叔叔泰将成为国王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不论守城成功与否,扶余文思必定成为落败者。一样是落败,倒不如向唐投降更为安全。
叔叔一旦成为国王,有父子关系的前国王大不了被幽禁,文思父子却有性命之忧;反之主动向唐投降定然不至于被杀。身为王孙的扶余文思,当然率有军队,于是他决定带领部属向唐投降。而已有厌战思想的众多国民,也都跟在文思之后。
百济若想得救,重心是在同心协力的大前提下。如今这个大前提已然崩溃,继续抵抗根本无济于事,扶余泰只有死心,打开城门向唐投降。
百济是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之国,如今全都归入唐的版图,并以新设的五个都督府治理。如此说来,百济似乎灭亡得很窝囊。但虽然国王投降,国都沦陷,坚决反对被唐并吞的势力却残存各地。
唐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百济形式上已灭亡;不过实际上的亡国,应该是连孤臣孽子的抵抗也完全打上休止符为止。
百济和日本有同盟关系。投降的扶余义慈的王子之一,却身在日本。
三月庚申之朔,百济王义慈,以王子丰璋入质。
《日本书纪》舒明天皇三年的条目中,有此记载。这是公元六三一年的事。百济王子丰璋,到这时候已滞留日本达三十年之久。
在百济,主持抵抗唐朝运动的遗臣们,想奉戴在日本的王子,乃是理所必然。
反对运动的据点,在锦江之西的任存城。城中的百济遗臣军团总帅,是一个名叫鬼室福信的武将。他与僧道琛等同志图谋复兴百济,因此派遣使者至日本,请求王子丰璋归国及请日本派兵救援。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2节: 血染白村江(1)
血染白村江
日本船只一艘一艘地被火焰吞噬。根据唐的记录,燃烧的日本船只达四百艘。“烟焰灼天,海水皆赤。”虽然史书上只有聊聊几句,实际上,这是一场凄烈无比的水战。
鬼室福信派遣至日本的使者是佐平贵智等人。使者一行带着于游击战时抓到的百余名唐兵为礼物,到达日本,是齐明天皇六年(公元六六○年)十月的事。
乞师求请,并乞王子余丰璋归国……
《日本书纪》有此记载,也就是说,百济遗臣请求日本派遣援军,并让王子丰璋归国。
当时的日本,由于大化革新成功,新兴意气极为旺盛。百济前来请求救援,可以视为大展日本国威的良机。
女帝齐明天皇的治世,当然全在中大兄皇子的掌握之下。中大兄皇子与藤原?足联手,将居于政权宝座的苏我氏推倒的决断力和行动力,堪称非凡。
“非救百济不可。这是重要之战,应由天皇亲自率领军队,以提振士气。”
中大兄皇子决定天皇亲征之事。日本因有神功皇后的传说,因此,女皇不以此为意。然而,齐明天皇却于七年(公元六六一年)七月,于筑紫朝仓宫崩殂。中大兄皇子因而回了一趟国都即帝位,是为天智天皇。
救援百济的既定政策并不因此而有所变更。阿倍比罗夫以及安昙比罗夫等日本将领,护卫着百济王子丰璋,渡过朝鲜海峡。
唐军总司令苏定方俘虏百济王凯旋后,命令部将刘仁愿留下来守护百济府城。
迎接由日本归来的王子后,百济遗臣由据地周留城出发,包围了百济府城。唐为救援被包围的刘仁愿,起用刘仁轨,命令他率领唐及新罗之兵,火速赶往当地。刘仁愿和刘仁轨两人,由名字来看似属兄弟,实际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是天赐的富贵荣华!”接到命令的刘仁轨不觉欣喜雀跃。
近来,他为厄运连连而愁眉不展。原本在朝廷担任给事中这一要职的他,由于受到宠臣李义府的排挤,被调为青州刺史。青州乃今日的山东半岛。百济远征军就在这个时候编制而成,军队由山东半岛经由水路前往百济。身为青州刺史的刘仁轨,担任输送业务,却因船只沉没未能完成任务遭到处罚,并以兵卒身份从军。
如今,这个兵卒又跃身成为将军。也就是说,他又恢复名誉了。
刘仁轨勇猛地攻打在熊津江河口的百济遗臣基地,大获全胜,歼灭了万余名敌军。百济遗臣不得不解散对府城的包围,退回任存城。
“我们乘胜追击!追呀!追呀!”
刘仁轨趁胜利余威,企图践踏任存城。但新罗军队却已不听他的指挥。
“我们粮食已尽,无法继续作战,除非贵方提供我们兵粮。”新罗军司令官道。然而刘仁轨所率的唐军也没有多余的粮食。
“没有办法——”刘仁轨点头,用说给自己听的口吻道,“我们暂时休兵吧!”
就在唐与新罗联军中止作战期间,百济遗臣军团辗辗多方招揽兵员,已补足于熊津江口丧失的兵力。遗臣军团分别由鬼室福信及僧道琛两人率领,双头马车的领导体制虽有命令系统容易混乱的缺点,却也有因竞争而双边都各自努力充实的优点。
鬼室福信称为霜岭将军,僧道琛则称为领军将军。这两个自称将军的人,以竞争心态募兵,任存城遗臣军团的兵力因而益发膨胀,气势并已大到压迫唐军的程度。
请要求新罗出兵。——在刘仁轨的请愿下,唐向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下了“速行出兵”的诏书。武烈王任命金钦为司令官,前赴百济。但这批增援军却于一个叫古泗的地方,遭到鬼室福信的袭击而溃走。福信在击退新罗援军后,顺势将僧道琛杀害。这是遗臣军团的内讧,结果,军队终于在鬼室福信的指挥下统一了。
依据唐史书的记载,这一年九月,新罗武烈王金春秋去世,这是日本齐明天皇崩殂后两个月的事;但如依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则为六月,如此又比齐明天皇的崩殂早一个月。
武烈王的长子金法敏即位为新罗王。这个金法敏曾经至唐入朝,并由高宗获授大府令之官职,他当然也沿袭了父亲的方针,推动亲唐政策。
在百济,对峙状态维持了很长时期。
刘仁愿和刘仁轨都把自己关在熊津城,呈休兵状态;百济遗臣军团则一边固守周留城,一边招募更多兵员。这种休兵状态,看似对百济遗臣军团较为有利。因为唐与新罗联军,想在当地招兵买马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由于是百济之地,以百济王之名招兵自然容易许多。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13节: 血染白村江(2)
你有没有想到,招募得到兵员靠的是谁的号召力。——由日本回到久违三十年之祖国的百济新王丰璋,内心极为不满。
鬼室福信和僧道琛并立时,情形还好,国王可以处在两大势力的平衡点上。但自从福信杀害道琛掌握大权以来,百济王遂变成装饰品,百济丰璋的主要任务,只是主持国家祭祀典礼罢了。
我从日本归来,这样还有意义吗?……我是国王呀!
丰璋期盼的是以国王身份掌握实权,鬼室福信当然看得出丰璋的不满。
那个家伙应该留在日本,不必回来。没有那个家伙,国家有难时,百济人也会主动赶来从军;这家伙却自以为是靠他的号召力。我实在后悔把他从日本带回来。——这是福信的想法。
强者为王。谁说我没有资格当国王呢?——福信抱持这个想法,这一点,丰璋也料想得到。
由于有过一段时期的休兵状态,确实招募到不少兵员,但百济遗臣军团内部产生巨大龟裂,也是事实;另一方面,熊津城这边除了向唐朝廷请求增援外,也不断致力于确保由新罗而来的补给线。
百济王与福信的对立关系,已经恶化到极点。
只有把他杀掉一途。——福信有此决心后,立即在城内深处挖了一个洞窟,以此为病房,称病在这个地方静养。
百济王一定会前来探望。——福信确信如此。
百济王甚以福信的动向为意,所以在听到福信生病时,一定会前来探望。一旦百济王走过狭窄的甬道,进入洞窟内,让埋伏的士兵蜂拥而上,用这个方法可以轻易把他解决掉——这是福信的构想。
事实上,福信的构想未免过于肤浅。在海外度过三十年人质生活的丰璋,并不是这么容易就上当的人。他确实前来探望福信。但他可是为了杀害对方而来的。丰璋带领的士兵比埋伏在洞口外的士兵多上好几倍,轻易地就先把这批人全数解决掉。
“过去你实在过于跋扈,如今你的死期到了。”
福信再怎么喊叫也不见伏兵现身,狼狈不堪之际,百济王丰璋冷冷说出这句话,转身就走出去。百济王的部下立刻将福信斩杀。
“你……你准备把百济怎样?”这是福信临终时的问话。
“不用你操心,一切我都安排好了。”丰璋头也不回地说。
原来,百济王丰璋已分别派遣使者至高句丽和日本请求救援。
高句丽此时正受到已降服百济的唐将领苏定方的攻打,根本无力派出援军。日本这方面则出援军。对日本而言,救援百济是既定方针,只不过由于齐明天皇崩殂,这件事情暂时缓下而已。
唐也应刘仁轨的要求,从国内派来七千援军。这支军队的司令官是右尉卫将军孙仁师。
那是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在日本,则为天智天皇二年的事。《日本书记》记载为八月,唐的史书则记载为九月。
日本派出的援军为数两万七千名,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等人被任命为司令官。
唐与新罗联军包围了百济遗臣团的根据地周留城。城内已有部分日本援军进入,为了搭救被包围的周留军,日本水师进入白村江(唐的史书则记载为“白江”)兵力约为万余。迎击的唐军由刘仁轨部将杜爽以及降唐的百济太子扶余隆率领的部队,在白村江上以一百七十艘船队严阵以待。
倭船千艘——《三国史记》有此记载。比起唐军,日本船只虽多出数倍,但几乎都是小型船只;唐军的一百七十艘则皆为当时的巨船。
日本水师不习惯大规模水战,而且唐的大型船队早已先抵达白村江,严阵以待日本水师的来到,因此,唐军在心理上自然较有余裕。
唐军采取以发射火箭焚烧日本兵船的战法。日本水师也有火箭,并且也拼命发射;但对巨船而言,火箭并不是有效的克制武器,因为纵然船只的一部分着火,也能迅速扑灭。小型船只则不然,一旦着火,很快就会烧及全船;烧成一团火的兵船,势必为了逃命被迫到处乱窜。结果又纷纷撞上其他友船,火苗也跟着蔓延。
日本船只一艘又一艘地被火焰吞噬。根据唐的记录,燃烧的日本船只达四百艘。“烟焰灼天,海水皆赤。”虽然史书上只有寥寥几句,实际上,这是一场凄烈无比的水战。
水战延续两天。唐军的战法是彻底的联系作战。敌不过巨大船体和猛烈火箭攻击的日本兵船,在掉转船首企图逃逸时,又发现有部分唐军巨船已绕到前面,在慌张得不知所措时,日本兵船又受到猛烈的攻击。
日军溺死者不计其数,勇将朴市田来津亦于此役阵亡。
白村江之役成为胜败的决定性一战。由于万余日本援军受阻于河口,上游的周留城遂告孤立,最后终被攻陷。百济王丰璋搭船亡命至高句丽,王子忠胜和忠志则率领部下向唐投降。
在白村江吃了败仗后,日本完全丧失了在朝鲜半岛的桥头堡,更由于接收许多来自百济的亡命者,日本与唐的关系,当然亦日趋恶化。与之相反,唐因这次战胜而得到巨大的收获。由于百济灭亡,高句丽已完全孤立;而且高句丽由于内部分裂,与唐的作战再也振不起士气。
白村江之役五年后,唐终于成功地并吞高句丽。朝鲜半岛北半部成为唐的版图,南半部则为亲唐而统一的新罗,再也不存在其他不友好势力了。也就是说,太宗未能完成的功业,终于在高宗时代实现。
战争必须以人和为重——这是此役给予我们的教训。濒临亡国边缘的百济和高句丽,内部的争执一直不曾间断。
“卿由海东奏报前来之事,皆合乎时宜,而且文章甚为流畅。卿以武人而有此才华,实在值得嘉许。”高宗对凯归长安的刘仁愿如此嘉许时,后者答奏:“那都是出自刘仁轨的手笔,微臣根本无此才华。”
于百济作战期间,唐军首脑何等彼此配合,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周留城沦陷,在百济的反唐活动,只剩以迟受信为首据守任存城的少数人。刘仁轨起用百济降将黑齿常之攻打任存城,将之攻陷。迟受信抛弃家族,逃至高句丽,百济因而完全平定。
唐为纪念这次的胜利,建立了“大唐平百济塔”,这座塔现在还残存于忠清南道的扶余。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4节:狄仁杰出场(1)
狄仁杰出场
从后门出入的人,也可解释为“自己人”。由于不是正式官吏,发言可以相当自由,这一点,对负责鉴定的人而言,非常好办事。担负下一个时代大任的人,于是陆续从此门学士中产生。
老将李?远征高句丽,于建立平定大功的翌年——总章二年(元六六九年),以八十岁(一说为八十六岁)高龄去世。
后世史家责难李?的人甚多。责难的理由在于,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他以不便插嘴皇帝家务事为借口,未表示反对。其实,李?只是说了该说的话。对现代人而言,娶自己喜欢的女性为妻子,甚至不是家庭问题,而是个人问题,根本没有别人置喙的余地。
总之,大唐帝国的柱石李?死了,元勋云集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然而,代之而起的新人才在哪里呢?
元勋阶层已然特权阶级化,开始出现腐败的现象。
“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必须从别处寻觅。那些人的家系中,好像没有什么好人才。”皇后武则天如此告诉丈夫高宗。
“朕有此同感。”
“臣妾说的没错吧?”武则天再度追问道。
包括你在内——武则天真想说出这句话,不过还是压抑住了。
“维持现状是不行的。”这话已成为武则天的口头禅。每次听到她说这句话时,高宗都露出讶异的神情;实际上,高宗并不能真正明白她这句话的意思。
武则天进入太宗后宫时是十四岁,在此之前,她是在庶民区长大的。
依据记录,武则天的父亲是李渊于太原举兵时期的家臣。以三万兵马由太原出发的李渊军队,进入长安时已膨胀为二十万。就算武则天的父亲是太原以来的旧部属,但毕竟只是三万人中之一,其名甚至从不曾在主要将士名单中出现过。
这个时代的记录,被一个叫许敬宗的人篡改了许多。远征高句丽时,唐将之一的庞孝泰,打的尽是败仗,却于归国后带着巨款拜访负责记录的许敬宗,私下要求道:“请笔下留情。”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15节:狄仁杰出场(2)
许敬宗点了对方带来的款项数目后,莞尔一笑道:“你放心吧!我自会有所斟酌。”
结果,庞孝泰在纪录上被描写成战功赫赫的猛将。
这个许敬宗,正是对武则天以阿谀奉承为能事的一群人中的一个。
武则天的父亲当然也被记述得甚为体面。不过,这靠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力。
武则天并不是大家闺秀,她是居陋巷、和邻近孩子们一起玩耍长大的。她经常随便出入朋友家的厨房,也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当时的上流阶层女性,自幼就被隔离,除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以外,别的男性一概没有见面的机会,武则天却经常与男孩子一起玩耍。
进入宫廷后,她开始有机会见到皇族和重臣子弟。但她心里经常想的是:街上的男子,远比这些人有气魄。
她甚至有了这样的疑问:让这些人负责国家的将来,不会有问题吗?
唐皇室乃北周八柱国之一,因而对贵族社会的惯例习以为常。不但爵位应该世袭,连官职也必须如此——这是他们牢不可破的观念。李?、苏定方以及其他盗匪出身的重臣,也大都与山东贵族门阀攀上婚姻关系,积极且急速地贵族化。
“需要新的人才……”
武则天并不只是说说而已的女人。想到的事说出来后就立刻付诸实行——她有这样的积极个性。她已想到如何招募人才了。
那是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时代,书籍的流传全靠誊写。由于誊写时难免会有误写、脱落之事,而这种原本就错误的书籍又一再被传抄誊写。因此,一本书因誊写者不同而内容互异,乃是常有的事。将许多誊写本加以对照,以制订定本,同时参考古典以选粹方式来编辑文集,叫做“编纂”。
使有学问的人参加这项编纂事业,并且以此作为人物交谊的机会,更使它成为鉴定人物、选拔人才的场所——这是武则天的构想。而从事编纂事业的人,并不是正式官吏。正式官吏进入宫殿时,通过大门——南门。从事编纂作业的人则由后门——北门出入。
北门学士。——人们如此称呼他们。
从后门出入的人,除了有“非正式人员”意味之外,也可解释为“自己人”。由于不是正式官吏,发言可以相当自由,这一点,对负责鉴定的人而言,非常好办事。担负下一个时代大任的人,于是陆续从北门学士中产生。
作为唐初艺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尤其著名。这对兄弟的才华,从宫殿、陵墓的设计到绘画,无所不包。太宗在宫中凌烟阁挂有二十四名建国功臣的肖像画,正是阎立本的手笔。虽然这对兄弟的真迹没有流传至今,但于宋代摹写的阎立本《帝王图卷》,则传至今日。
肖像画名家阎立本颇有识人之才,他除了是艺术家,更是一名优秀的行政官僚。阎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担任对官吏考核任务时,在河南汴州看到一名令他十分心动的官吏。
“我虽是肖像画家,但我心中其实有想画成画和不想画成画的人;在想画的人物当中,冲动性地认为非画不可的,更是少之又少。你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阎立本说出这些话时,这名官吏露出惊异的表情。这是名叫狄仁杰的参军,参军是地方官厅的属官,身份十分低微。
“你的眼睛非常出色。”阎立本凝视着狄仁杰的脸道。
“是吗?”狄仁杰对对方的凝视,表现出毫无畏缩的模样。
阎立本事后叹息着对近臣道:“被我凝视而毫不动容的人,我从未见过。”
狄仁杰后来被拔擢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在并州都督府任职期间,他的同僚郑崇质奉命以使者身份远赴突厥。狄仁杰于是到上司府长史蔺仁基处申诉道:
“郑崇质有年迈母亲,而且正卧病在床。请改派我到突厥吧!”
蔺仁基为此颇为感动:“好,那就由你去吧!”
“谢谢。”
狄仁杰脸上洋溢起喜色。对申请获得许可他由衷地喜悦,于是以轻便的步伐走出房间。
“他们的友情多么深厚!我要是有那样的朋友,那该多好。……不,我自己应该那样对待朋友才是。……哦,对!”
虹桥门户网WWW.HQDOOR.COM
第16节:狄仁杰出场(3)
蔺仁基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同在都督府上班、担任司马职的一个叫李孝廉的同僚,以前和蔺仁基非常要好,后来却因故变得不睦。那是因为其间的朋友有所中伤的结果。
蔺仁基立刻去找李孝廉,向他低头道:“是我不对。我们原是好朋友,但我却因听信别人的中伤言语和你疏远。我是前来向你道歉的。”
李孝廉大为错愕,道:“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我刚看到一个非常富于友情,令人感动的场面……”蔺仁基说出关于狄仁杰的事情。
“哦……真有这样的人……不!应该道歉的是我,是我不够朋友。请你原谅我吧!”
李孝廉紧紧握住蔺仁基的手。狄仁杰就是这样在阎立本的锐利目光之下也毫不畏缩,并且也使别人为他深深感动的人。
远征高句丽的战役刚结束,狄仁杰已为中央所召,担任大理丞一职。大理寺是主司刑罚的衙门,长官为大理卿,次官为少卿,丞在其下,职位约等于今日的检察厅局长。虽然高宗依旧上朝,但健康状态已大不如前。每次他坐到王座,帘幕的后面一定有武则天在那儿。也就是说,武则天才是真正的主政者。
过去的“皇帝”、“皇后”之名已被废除,改称以“天皇”、“天后”。过去的名称给人感觉是,皇后存在于皇帝之下,或为其附属物;而新的称呼则有近乎男女平等的感觉。
武则天对于名称非常在意。她的意图是:先改变名称,进而对旧体制有所改革。她开始有以自己的意思推行政治的意念。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两名重臣,犯了滔天大罪:他们为扩建自己的宅邸,寻觅大量木材。两人委托樵夫砍伐柏木这件事,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批柏木竟然是从昭陵圣域之地砍伐得来的。
昭陵乃太宗陵寝,对唐朝廷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陵墓。这座陵墓由阎立德精心营造,对高宗来说,是父亲灵体永眠的圣地。不过,陵域并未围以木栅,因此很难界定圣域范围。樵夫只是误砍昭陵之木,而这大逆之罪,当然落到要求樵夫砍木的两名大臣头上。
判决会议在高宗面前召开。
两人应处死罪。——这是高宗的意见。至少高宗在群臣面前表示这个意见。实际上,这是天后武则天叫他这么说的。司法单位高级官僚持的是怎样的意见?有没有人敢反对天子的意见、直陈自己的看法?——她想知道的是这些。
处以流刑较为适当。因为两人都是人才,杀之可惜;而且处以死刑,会影响官僚士气。——这是武则天内心的想法。
“胆敢砍伐昭陵之柏,堪称目无法纪,罪该万死。如皇上所言,这两人唯有处以死刑一途而已。”大理卿如此回答。
刑部尚书(法务大臣)也认为高宗的意见至为妥当。武则天在垂帘后暗暗诧异。
难道没有一个人敢对这两个人的死罪表示反对意见?
正当她准备启口说出自己的意见时,有人以清爽的声音说:“万万不该对这两个人处以死刑——”
“什么……你是什么人?”
高宗连发言者的名字都不知道。
“微臣乃大理丞狄仁杰。”
“为何不可论处死罪?不处死他们,不是要使朕陷于不孝吗?”
“回皇上的话,法律并无砍伐陵域之树木者以死罪论处的条文。”
“你胆敢反对朕的意见!下去!朕不想看到你这个人!”
高宗勃然大怒。实际上,以死罪论处虽然不是他的意见,但此人竟敢表示异议,这一点触怒了他。体质孱弱且贫血的高宗,激怒时脸色变得铁青,相貌令人望而生畏。
“是!微臣这就遵命退下。微臣现在才知道冒大不韪直谏之难。其实,直谏之难,只对桀纣而言,若对尧舜,则无此事。适用法律无明文规定之刑罚,会使人们不信法律。还有,后世史家将如何批评皇上,微臣也以此为忧。……微臣告退了。”
狄仁杰语毕,就准备退下。
这一退的后果一定不堪设想,处死是绝对免不了的事,而狄仁杰却毫不动容。
“慢着!”垂帘之后传出武则天的声音。
“是!”刚要退下的狄仁杰,当场跪伏。
“皇上不是没有慈悲之心。……说实在的,对这两个人的处罚事宜,皇上已和哀家讨论过,似乎处以流刑为宜。大理丞所言甚是,因此,关于本案,宜经过检讨再做定夺,如何?”武则天道。
“好,那就改日再议吧!”
实际上,高宗内心也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忍心处死这两人。
翌日,决定将两人流放至岭南(广东)。
数日后,大理丞狄仁杰被拔擢为侍御史——这一重要的人事命令出现在公文上。
“你日前所言,令哀家深深感佩。在那样的场面敢说那样的话,勇气可嘉,值得嘉勉。”武则天召来狄仁杰,如此说道。
从此以后,她一辈子都信赖狄仁杰。
◇欢◇迎◇访◇问◇WWW.HQDOOR.COM◇
第17节:众皇太子的悲剧(1)
众皇太子的悲剧
“我不是天下之主——”李旦一开始就抱持这个想法,因此,对包括人事问题在内的一切政治事宜,他都不予置喙。因为他很清楚生母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冷酷无情。
高宗死于弘道元年(公元六八三年)十二月丁巳日。实际上,“弘道”这个元号是于高宗去世当日才改的,在此之前是永淳二年。高宗年轻时就身体孱弱,且常有癫痫发作之事。虽然如此,他却比身心俱强健的父亲太宗多活三年,享年五十六岁。当然,长寿不见得是一桩值得高兴的事。在高宗五十六年的生涯当中,卧病在床的期间占去不少,尤其后半生,可说是几乎没有离开过病床,政务全由皇后武则天裁决。
大约在去世的一个月前,高宗头痛到极点,且陷入失明状态。此际,被召来的侍御医(从六品官)秦鸣鹤奏道:
“如以针刺头,使郁血流出,皇上病情可能会减轻一些。”
武则天充满怒意的声音,立刻从垂帘后面传出:“这个人竟胆敢说要刺天子的头,使之流血。把他斩了!”
“皇后请饶命!”秦鸣鹤当场跪伏下来。
“不要紧!快刺!快用针刺朕!”
高宗说这句话的语气之强,几乎令人忘记他是个病人,这是攸关自己生命的紧要关头,向来什么事都让武则天决定的高宗,这会儿要贯彻自己的意思了。
“鸣鹤,你要用针吗?”武则天问道。
“只要皇后裁可……”
秦鸣鹤抬头面答,他的口气充满自信。
“好,那你就用针吧!”
武则天先前以充满怒意的声音叱责,为的是要试验御医的自信。在垂帘后面观察的她,知道秦鸣鹤对医术有充分的自信。
这位御医用针刺了高宗的百会及脑户两穴。百会穴及脑户穴是汉医用以表示身体部位的术语,前者在头顶附近,后者在后脑勺部位。
“哦!朕看得见东西了……头痛也减轻了许多……”
高宗在病榻上高兴得叫起来。
“谢天谢地……”
武则天一只手贴在额头上,自语道。
侍御医秦鸣鹤领了许多赏赐。然而经由宫中传至闾巷间,这件事却大大变质了。
天后并不希望天皇病愈。
据说,她拒绝神医为皇上治疗……
由于天皇坚持接受治疗,天后不得已才允准侍御医用针。
传遍长安和洛阳的这些谣言,甚至变质到施术的御医受到处罚。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们的这个心理,使这项谣言传得很快。
出血疗法只是应急措施而已。高宗约一个月后去世,而这次传出的谣言是:是天后命令御医毒杀天皇的。
由于病况趋恶,武则天以自己的意思改元,并且发布大赦令。她这样做,为的是想得到苍天庇护,而高宗却于改元的当天晚上死去。这一天——十二月丁巳日——是十二月四日。
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皇太子李显即位,是当然的事。并且依据中国礼教习惯,于翌年元旦改元。新元号是嗣圣,也就是说,弘道这个元号,包括改元之日,仅仅维持了二十七天。
而次年嗣圣元年,也非寻常之年。这一年二月,元号再度改为文明。“嗣圣”这个元号,只是比弘道长一点点罢了。而文明这个元号,寿命也只维持半年左右。因为到九月时,又改元为光宅了。也就是说,单单这一年,使用的元号就有嗣圣、文明、光宅三个。光从这一点来看,这已是十分异常的一年。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18节:众皇太子的悲剧(2)
皇太子李显于父亲高宗死后的第七天——十二月甲子日——登基,却于翌年戊午日被废。中宗此次在位,前后仅五十四日。此处使用“此次”这个用语,是因为中宗后来又即位的缘故。颇具玩味的是,他的名字显一度被改为哲,后来又再度恢复为原先的显。也因此,一些历史书以李哲为中宗之名。
天子是号令天下的人,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废呢?
原来中宗认为自己并非号令天下的人,所以才会被废。号令天下的另有其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宗的母亲武则天。
中宗李显立妻子韦氏为皇后。这位皇后,眼睛也实在不够亮。长久观察婆婆武则天的举动,竟使她以为皇后就应像武则天那样,一切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皇后都可以如此,唯有武则天能够这样。
武则天起用了娘家武氏一族的人。韦氏认为自己既已贵为皇后,自然也可以起用娘家的人。
“臣妾的父亲只是州之参军。作为皇后的父亲,这实在不够体面。”韦氏如此向中宗倾诉。
还没有发迹前的狄仁杰,只是一名参军之事已如前述。参军不过是府与州的属官,以州而言,官员的位阶依序为刺史(长官)—别驾(次官)—长史—司马—参军,其位阶之低微,由此可见。
“好,那就拔擢为刺史吧!”中宗道。
普州参军韦玄贞,遂连跳四级,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刺史从三品或正四品之官,但韦氏并未因此特别高兴。
“只是个地方长官,和我爹职位相同的人,全国就有四百个啊!”
唐建国时的州府数目有三百五十八个。由于后来西域诸国、高句丽、百济等相继纳入直辖领域,所以州数略有增加。
“好,那就让他成为侍中吧!”
刚成为皇帝的中宗,可谓大方得很。侍中是门下省长官。
唐朝的政治中心分为三省六部。在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草拟诏勅草案,然后送至门下省(首长为侍中);门下省经过检讨,签书意见后送回中书省:经过这道手续完成的诏勅,交由尚书省(首长为尚书令)执行。尚书省之下有作为行政机构的六部,即:吏部(内政)、户部(财政)、礼部(文教)、兵部(军事)、刑部(法务)以及工部(建设)。
三省的长官通称为“宰相”。只是,尚书令一职,在唐代始终悬缺。这是因为太子于皇子时代,曾经就任过此职,因此后来臣下不敢就任同一职位。唐朝又将六部一分为二,由左仆射和右仆射各统辖三部,而这左右仆射,各被视为宰相。
言归正传。韦皇后之父已由地方属吏跃身成为宰相。
门下省的主要任务在于对诏勅草案表示意见,其首长侍中因时代不同而曾被称为“纳言”,采取唐制的日本,则将与此相当的职位称为“大纳言”。
虽是皇后的父亲,此举未免太无视于体制,中书令裴炎因而表示反对。实际上,中宗除了岳丈之外,还准备拔擢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
“什么!表示反对?朕是天下之主,朕即使把天下送给韦玄贞也可以,任命他为区区侍中,你也敢表示反对……”中宗完全采取高姿态。
这样下去不行!——裴炎退出之后,有所深思。虽然武则天不断起用武氏一族人物,但在裴炎的眼里看来,被起用的确实都是有能之士,而且也绝不是只以武氏族人为唯一考虑因素,武则天的确是具备了鉴识人物的能力。
反观中宗夫妇,则纯粹以私情为用人之依凭。喝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只凭这一层关系,就要把一个毫无资历的人立为五品官。尤其侍中是居国家枢要地位的大官,在人选上非特别慎重不可。
以皇太子妃父亲的身份而只担任州参军,这一点足以证明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才能。这样的人应该绝对不合极端惜才的武则天的胃口。裴炎立刻跪到皇太后武则天面前,就新皇帝要他发表的人事事宜做了报告。
“这还得了!这会使国家灭亡的!”
武则天立即采取行动。
二月戊午日,她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同时也召入军队,以皇太后之名宣布废中宗。
BOOK.HQDOOR.COM←红←桥书←吧←
第19节:众皇太子的悲剧(3)
士兵扶着中宗,让他由王座下来。
“儿臣何罪?”中宗以哀诉声音对母亲道。
“你企图将天下授予韦玄贞,这不是滔天大罪吗?”武则天面无表情地回答。
中宗被降为庐陵王,并被幽禁于宫中一个独立房间。翌日,中宗之弟豫王李旦即位为皇帝,是为睿宗,其子李成器也被立为皇太子。玄宗李隆基出生,则是第二年的事。元号于这个时候改为文明,韦玄贞则被流放至铭州。
新皇帝睿宗李旦,并没有忘记哥哥的教训。
我不是天下之主——李旦一开始就抱持这个想法,因此,对包括人事问题在内的一切政治事宜,他都不予置喙。因为他很清楚生母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冷酷无情。
武则天对亲生的儿子也绝不容情。她所生的儿子依序为弘、贤、显、旦,其中最初被高宗立为皇太子的,是她的长子李弘。
李弘是个心地善良的青年。他非常同情两位年逾三十的姐姐还被幽禁在后宫,因而请求父亲高宗早日让她们下嫁。这两位姐姐是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她们都是萧淑妃所生。被武则天杀害的萧淑妃,临死之际曾留下“要投胎生为猫作祟”等咒语,已如前述。这两名女子,对高宗而言是女儿,对李弘则为异母姐姐。
高宗并非不疼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利用皇太子请求的机会,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分别下嫁于权毅和颍州刺史王勖。
太宗生有二十一个女儿,而高宗则只有这对姐妹和武则天所生的太平公主三人。太子李弘于此之后猝死。巷间的传闻是,他因触怒武则天而被毒杀。
其实不是!他是因为服用长生不老之药过多而死的。——有人则以万事通的姿态说出这样的话。
宫中之事当然不容易捉摸。但由平时的行径来看,将嫌疑集中到武则天头上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天下岂有忍心杀害自己骨肉的母亲!那对姐妹还活着就是证据!——有人以此为武则天辩护,却也有人提出如下的反驳:那是一般母亲的事情。天后所作所为,当然异于常人啊!
由于李弘已死,其弟李贤被立为皇太子。李贤是很有学问的人,他所完成的《后汉书》注解,到今日都甚受重视。然而,这位学者皇太子的言行却变得越来越古怪了。
“咦?皇太子不知道此事吗?那我实在该死,不应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的!”原来,后宫的一名老妪对皇太子李贤透露了有关他出生的秘密。
自从武则天受高宗宠爱后,她的几个姐姐也开始出入宫中,而好色的高宗也和她们发生了关系。其中的韩国夫人生的就是李贤,武则天将李贤收养为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把自己的姐姐韩国夫人杀害了。……
听到这样的事情后,哪一个年轻人会不苦恼呢?被认为是母亲的人,原来是杀害自己生母的凶手!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确实对我格外冷淡。我的学问较好,而母亲却比较喜欢弟弟显……原来这就是原因。既然如此,帝位对我来说,算什么呢?
皇太子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糜烂。原来他豁出去了,他对武则天的态度也变得恶劣不堪。
这个孩子怎么啦?是不是书读太多,脑子异常了?——武则天如此想。
实际上,李贤是她亲生的儿子,她的姐姐韩国夫人和高宗之间,确实有过外面传闻的事情,但并没有生养小孩。
宫廷可以说是奇怪的场所,经常有各种谣言在流传,韩国夫人生下高宗的孩子这件事,不过是其中之一。然则,那个老妪为什么告诉皇太子这件事情呢?实际上,这只是依照计划演出的一出戏。计划这出戏的是弟弟李显的妻子韦氏,因为皇太子一旦被废,她的丈夫李显自然会被立为新的皇太子。因此,她要设法使皇太子发疯……
由于皇太子李贤是个敏感度极其强烈的人,所以,在知道有关自己出生秘密之后,在言行上的变化,远超乎韦氏的期待。
不能让这样的人统治国家!——武则天有了这个意念之后,立即把李贤从皇太子之位拉下来。
有谋反之嫌!这是武则天加诸李贤头上的罪名。厩舍里藏有数百具铠甲被当做是证据,但李贤已不在乎了。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为了让武则天看到,并作为栽赃用的道具。
遭废的皇太子李贤,被流放巴州后自杀。他是被左金吾将军丘神?逼迫自杀的。
武则天将丘神?降为叠州刺史,并且以雍王追封李贤,后来更追赠为章怀太子。由他的坟墓中发现精致的壁画,是近年的事。
中宗因妻子韦氏的计谋而即位,结果亦因韦氏的过于横行而失去帝位。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0节:武则天的面首(1)
武则天的面首
薛怀义因建立明堂之功被任命为左尉卫大将军,并且受封为梁国公。他伪造了一部名为《 大云经 》的佛典,并且在其中插入“净光天女即位”之句。
尽管唐王朝的人们并不是对武则天的独裁漠视不管,事实上,武则天的力量依然与日俱增。这个力量来自她所拥有的人才。北门学士出身,也就是武则天一手培养的官僚群已经能够独立,开始四处占据要职了。
武则天系的人才陆续占据要职的结果,必然会有人被迫下台。这批被解任或左迁的人,当然会大为不满。
李?的孙儿李敬业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从三品眉州刺史被贬为从五品柳州司马;他的弟弟李敬猷则被解任正六品县令之职。
被解任或左迁的,以建国功勋的家族或接近大唐皇室的人为主。武则天的目的在于将唐王朝解体。她既然以建立自己的王朝为目标,因此,在这之前,非使唐王朝瓦解、消灭不可。
她的人事安排非常周密,先把接近皇室的势力截断,并逐步使之支离破碎。对李敬业兄弟,她采取的是迫使他们起而造反的措施。
李敬业是极重手足之情的人。因此,把他的弟弟解任,对哥哥以左迁对待,这个安排,目的在于激怒李敬业起而谋反,因为他的弟弟更是个容易冲动的人。
“把我们李家当做什么?皇太后当时被立为皇后,不是全靠我们祖父的支持吗?”李敬猷挥动着拳头,愤怒不已。
武则天期待的是能立刻施以镇压程度的谋反。要是谋反势力过于薄弱,会使肃清效果不彰。
容易冲动的李敬猷,有可能很快就起兵造反。然而一个集团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有必要把他的哥哥左迁。修养较好的李敬业,照理会对此容忍,但弟弟被解任之事却会使他爆发。——这一切都在算计之中。而刺史谋反,其号召力一定不小,总会召集到不少不平分子。
非让他们尽早爆发不可。——武则天当然也为这一点使出手段。
谋反的准备时期越长,日后的爆发力就越大。为不使这个力量过大,必须在蓄积能量尚未足够之前使他们释放出这个能量。
以李敬业为首的遭左迁人士集团,果然于公元六八四年在扬州举兵。时间是在第三度改元,元号“光宅”刚被订定之后的九月。此时高宗去世未满一年,长安郊外乾县建造的乾陵刚刚竣工。高宗的遗骸被埋葬于此,才是一个月前的事。
造反集团中的诗人骆宾王在所写的檄文中,有如下的名句: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意思是说:建造的坟墓黄土未干,而故人的遗骨全到哪里去了?
李贤已死,李显被幽禁,李旦又是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形同母亲的俘虏。
“这篇文章写得实在卓越。当今朝廷,能写如此名文佳作的有几个?任命这个叫骆宾王的人为临海(浙江省之一县)县丞(从八品官),宰相应该为这一点负起责任吧?”武则天读完檄文后如此说。
她动员三十万大军,迫不及待地一举粉碎了这次谋反。
由于这起事件,宰相裴炎以与叛徒通谋之罪,被处斩刑,他是否确实与叛徒互通声息,没有一个人能举出证据。这当然是武则天利用这个机会,将接近唐王朝实力者清除作业中的一环。
武则天将洛阳改名为神都,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地执行政务。其实,唐王朝的国都是长安,她等于把国都抛弃了。
“那是因为萧淑妃的亡灵时常出现的关系。”——民间人们如此议论。
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武则天以洛阳为政治中心,为的是要脱离唐王朝的阴影。
洛阳有一个名叫冯小宝的江湖术士,在市集卖艺鬻药。他卖的是跌打创伤之类的膏药,而为了要引起观众的购买意愿,他使用一些法术,那是一种通过暗示可以左右人心的催眠术。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21节:武则天的面首(2)
他的法术确实有一套,但他之所以吸引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是因为他长得皮肤白皙、体格魁梧的缘故。虽然他的脸庞较常人为大,倒也算是眉目清秀。他张开口时,微微翘起的嘴唇,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而不开口时,则显得相当有气质。
男子汉光是有气质还不够味,更要带一点野性才有魅力——年纪稍长的女性,都有这个倾向。曾几何时,这个冯小宝开始出入千金公主府邸。千金公主是高祖的女儿,因此,算来是高宗的姑妈。虽然如此,她是高祖十九个女儿中的第十八女,就年龄来说,只比高宗多出几岁,与较高宗年长的妻子武则天大约同样年纪。
千金公主曾经下嫁给一个叫温挺的人,温挺死后,又与名叫郑敬玄者再婚。她和武则天非常合得来。这并不是说她们气质相似,而是千金公主对利害问题格外敏感,善于拍马屁的缘故。由于现在已是侄儿之妻武则天的天下,千金公主因此为讨好她而费尽心思。
对武则天而言,千金公主是可以谈悄悄话的对象。
“有没有那种看了就会爽快的男人呢?”和千金公主聊天时,武则天连这样的话都说得出口。
“你面前不是经常有一大堆男人吗?”
“不行!绝对不能是朝臣。爱上朝臣,我还能行政吗?”
“那就选和尚如何?和尚怕被逐出佛门,一定会守秘密,而且与政治无关……”
“自从玄奘于二十年前去世以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眉清目秀的和尚。……姑妈,你对街头上的事情相当熟悉,看到值得倾心的男人时,记得要介绍给我哦!”
“这——”
千金公主突然想起日前看到的冯小宝这个人。
不久,在千金公主的安排之下,卖药者冯小宝谒见了武则天。
“你认为那个人怎么样?”谒见后,千金公主问了武则天。
“马马虎虎——”
绝不说人好的武则天说“马马虎虎”,则表示相当满意才对——千金公主立刻如此解释。
“问题在于出身太低贱——”武则天又说了这句话。在贵族社会的大唐,家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很容易处理嘛!找个名门让他搭上线,不就得了吗?”
“说的也是。……哦,对!就找薛家吧!”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嫁给一个名叫薛绍的人。薛家当然算得上是贵族名门。
卖药者冯小宝于是改姓为薛,冒充太平公主丈夫的叔叔。出入宫中应以僧侣身份较为方便,武则天于是让他打扮成和尚,并且为他起了怀义的法名。
昨天还在市集卖药的冯小宝,现在成了在武则天身边伺候的薛怀义。
那个女人,本来就是不能没有男人的嘛!——千金公主露出诡秘的微笑。但她根本没有理解,武则天除了是女人之外,更是个政治家。
武则天将薛怀义放在身边,除了给他姓名,更授予他权威。实际上,她这样做,一方面也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
武则天不但企图脱离唐王朝,现在更到了动手创造新王朝的阶段。为了要创立新王朝,非采取许多卑鄙手段不可。其中一些是士大夫做不到的事情。出身低贱的人应该能完成这类工作,她期待的是这一点。
废唐建立新王朝(武则天已为新王朝准备好“周”之国号),必然会遭遇强烈抵抗。以激烈弹压手段对付强烈抵抗——这是武则天的方针。
时代不是乱世,尤其经过贞观之治后,太平治世已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部分人民都过着安定的生活。他们希望维持现状,因而变得极为保守而胆小。对付这样的人,最有效的是恐怖政策。
告密之门于是打开:也就是说,政府欢迎人民的密告。告密者可获得优厚奖金,即使调查结果发现密告内容乃无稽之谈,告密者也绝不会因此受到处罚——政府颁布了这样的规定。
处理密告,是一种不光明正大的黑箱作业。对付被密告的人,当然施以最严酷的拷刑。据说,大部分人一看到拷刑器具就吓得魂飞魄散,完全无辜的人也会因此认罪。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22节:武则天的面首(3)
担任酷吏角色、处理密告以及执行拷刑的,有胡人索元礼和下级官吏周兴、来俊臣等人。薛怀义担任的是别的工作。武则天任命他为白马寺住持。白马寺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其住持被视为宗教界的龙头。
建立明堂。——武则天对薛怀义下了这道命令。
据说,明堂是周天子执行政务的办公厅,但没有人知道其构造如何。而她却硬下了这道命令。左迁集团举兵被粉碎四年后的垂拱四年(公元六八八年),由薛怀义负责建造的明堂,终于竣工。
着令前来洛阳参加落成仪式。——这项命令发布到在各地担任刺史(地方长官)的皇族手里。与此同时,武则天又着手散布谣言:皇太后召集唐皇族于洛阳,意图将他们一网打尽。
由于是刻意散布的谣言,所以很快就流传遍全国。当时,唐皇族中被任命为地方长官的,为数相当多。朝廷要职已为武则天侄儿武承嗣为首的武氏一族所占据,因此,大多数的唐皇族被迫分散到各地。
把他们从中央赶走是对的,不过,也不能让地方因此被割据。——做此想法的武则天,决定要将他们一举扫灭。
由于召集命令和一网打尽的流言同时发出,因此,地方皇族会举兵反抗是意料中的事。
树立新王朝的动向,已是公开的秘密。到时候,最大的阻力是唐王朝的皇族——这一点,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因此,一网打尽,毋宁是必然的事情。
一到洛阳,将会被逮捕;不去的话,朝廷一定会以违背命令为由,派兵前来。在这个情形之下,举兵已是唯一的途径。
武则天企图在各地皇族联手、尚未成为强大势力之前,迫使他们仓促举兵。这个手法与对付左迁人员集团时如出一辙。
韩王李元嘉(高宗之叔)、越王李贞(高宗之兄)及其子琅邪王李冲等人,果然以讨伐武则天为借口举兵。他们连联络的时间都没有,在“着令前来洛阳”这个意想不到的事态之下,分别仓促举兵,因而根本不可能联合力量。其中的琅邪王李冲更是胡乱动兵,武则天便轻易打倒了这批皇族造反派。
对武则天而言,这是正中下怀。
李敬业等左迁派的造反和这批皇族的造反,其形态何其相似:其一是,在尚未形成强大势力之前,迫使他们仓促举兵。其二是,民众丝毫未有呼应。
虽然武则天颇受后世史家的恶评,但在她掌握实权的近五十年期间,从未有过农民暴动之事。尽管上层阶级受到恐怖政策的弹压,一般老百姓过的似乎却是相当安稳的日子。
他们打他们的仗,与我们无关。——民众持的是旁观态度。
薛怀义因建立明堂之功被任命为左尉卫大将军,并且受封为梁国公。翌年永昌元年(公元六八九年),身为僧侣的他,率领二十万大军,以总司令身份讨伐突厥。
除此之外,他也以僧侣身份进行过其他工作:伪造佛典。他伪造了一部名为《大云经》的佛典,并且在其中插入“净光天女即位”之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女性天子的即位,天下万民即将得救。
净光天女一定是指皇太后。——这个舆论逐渐形成。
此外,洛水出现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白石。意思是:圣母将君临天下,使帝业永远昌隆。实际上,这是武承嗣玩的花样。
公元六九○年九月,武则天应群臣及人民之“请求”,终于就帝位。这是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后来虽有清末西太后的专擅政治实权,但她只是以皇太后身份摄政而已,并没有就帝位。
新王朝国号为周,元号定为“天授”,武则天自称为圣神皇帝。傀儡皇帝睿宗被降格为皇太子,并且获赐武姓。唐朝皇室的姓当然是李,莫名其妙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这个周王朝的特征是,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由于武则天被认为是复生于现世的弥勒菩萨,所以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记载此事的《大云经》,实际上是由薛怀义假造的伪经,此事已如前述。这部佛典被散发至全国寺院,成为树立周王朝的最大根据。
各州分别建立大云寺奉藏《大云经》之事,以诏勅通令全国。日本的国分寺,就是模仿武则天时代各州大云寺所建的。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3节:女帝还是女妖(1)
女帝还是女妖
武则天的容貌,线条利落,是脸庞轮廓极为端正的那种类型。年轻时代英气挺拔的美丽女子,成为八十岁老太婆的现在,容貌变得毋宁说带有妖异的气氛。
倘若日本的国分寺为大云寺制度的翻版,那么,薛怀义这个人物的日本翻版,应该是弓削道镜吧?就历史舞台的登场时间而言,道镜在薛怀义之后八十年登场。两者的共同点是:一样是因受女帝宠爱而发迹的伟丈夫。
武则天有好改名的偏好,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后,将其家族的王姓和萧姓,分别改为“蟒”和“枭”。日本的女帝称德天皇,也将依据宇佐八幡宫的神托阻止道镜即位的和气清麻吕改名为别部秽麻吕,将其姐广虫改名为狭虫。称德天皇一度出家为尼姑的经历,亦与武则天相似。此外,武则天屡次改元,其中也有“天册万岁”及“万岁通天”四个字的元号。日本的“天平胜宝”或“神护景云”四字元号,也只见于女帝时代。
北畠亲房在《 神皇正统记 》中也有如下的记述:
自则天之朝至此女帝(称德天皇)之代,仅六十年。两国何其相似。
洛阳近郊的龙门,有北魏时代建造的石窟,其中以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完成的奉光寺最具代表性。中央的卢舍那佛,脸庞端丽之极,如前所言,据说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作为模本。这尊佛像高有十七公尺,虽然有石佛与金铜佛之差别,大小则与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约略相同。
东大寺大佛是圣武天皇时代建造的。一说是,光明皇后因帮助病弱丈夫,因而比称德天皇更类似于武则天。日本奈良朝时期的女性权力者,或许就是以武则天作为模仿的对象。
成为大将军,更被封为国公的薛怀义,诚可谓权倾一时。他的队伍走过时,市民们都慌忙走避。
“薛师的队伍来了!”
“要命的人快逃!”
队伍前头有成排手执长鞭的部下,看到有人走过,就毫不容情地痛抽一顿。
“你们为何不跪伏?”
这个臭和尚变得嚣张极了。
实际上,武则天这时候已经有了新欢,这个人就是御医沈南璆。年迈的武则天,召大夫诊治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经常接触,情愫自然产生,两人现在已是如胶似漆了。
武则天这时已是七十高龄,但上了年纪的人并不是不能谈恋爱。
薛怀义因此怏怏不乐。人格原本就低劣的他,由于这几年的得势而自鸣得意,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他甚至挑选约一千名体格魁梧的力士,使他们在白马寺出家,以此组织自己的侍卫队。
这个时候,怀义在武则天的命令之下,正在明堂旁边建造夹?大佛。夹?是将麻线黏合的东西塑造成干漆像。这是一尊巨大的佛像,光是小指上面就能容纳数十人。天堂建造于明堂之北,成了大佛殿。
然而怀义却放火把它烧了。这尊大佛燃烧得很快,结果,天堂的火延烧到了明堂。
“把我当做傻瓜看待,我不会放过你的!”以火焰为背景的怀义,翘起嘴唇,如此吼道。
“那个家伙,脑子好像开始有问题了。”听到有关怀义举动的报告时,武则天笑着说了这句话。有了新爱人的她,已对粗野的怀义非常厌恶。
应该把他处理掉了——武则天一方面命令怀义再建明堂,一方面考虑消灭这个人的方法。由于完成了伪经《大云经》的制作和散发工作,薛怀义的政治使命可说已告完毕。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王的奶妈张夫人,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提出告发,说薛怀义正在着手谋反。政府立刻将这名妖僧逮捕。
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因和皇族造反集团通谋下狱而死。后来,她和母亲武氏一族的武攸暨再婚。太平公主额头方正,下颚突出而宽大,这种相貌的人以阴谋家为多。
这个女儿最像我。——有此想法的武则天,每每以这个女儿为自己的参谋。消灭薛怀义的行动计划,也是由太平公主制订的。曾经权倾一时、成为洛阳市民畏惧对象的薛怀义,最后被绑在瑶光殿前的树干上,活活被打死。
虫工木桥◇WWW.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24节:女帝还是女妖(2)
与此同时,朝臣以及贵族们恐惧的对象酷吏来俊臣遭左迁,王弘义则被杖杀。
宠臣和酷吏,一旦完成政治任务就被弃如敝履。
酷吏来俊臣一度复职。
前次左迁,只是连坐一庄小小贿赂事件而已。被贬职为同州参军的他,经由洛阳合宫(原河南县)县尉,晋升到中央政府司仆(原太仆)少卿。这一点使来俊臣产生自信。
皇上还是格外信任我的——复职的他,心存报复之意,订立了远大目标。他的企图是,使武则天一族、女儿太平公主、皇嗣(旦)、庐陵王(原中宗显)等周王朝的中枢人物逐一垮台。
这个擅长处理密告的刑讯、处刑专家,真正的意图何在呢?
原来他想从早已年迈的武则天手中夺走女儿和儿子,让她的血脉断绝,使之陷于得不到援助的孤立状态后,再行强占周王朝。
“把我当做一名小官吏看,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暗中如此嘀咕。但事关阴谋,太平公主比他棋高一着。知道自己被盯梢,她就毫不犹豫地告发来俊臣,并且将他投入狱中。来俊臣虽然以严刑拷问为拿手绝活,但对动脑的阴谋工作则根本不灵光。他想斗赢经常处身于阴谋漩涡中的宫中人,无疑是痴人说梦。
神功元年(公元六九七年)六月,来俊臣被斩弃市。
对来俊臣恨之入骨的人,竞相啖食他的肉,很快就把所有有肉的部分吃光。接着,人们挖出他的眼睛,撕下他的脸皮,然后开膛破肚,把心脏拉出来在地上践踏。
“我们的怨气这才消了。”“以后可以安心睡觉了。”一段时期里,洛阳市民见面就以此作为话题。
连来俊臣之类的人都企图强占国家——这一点证明周王朝确实有其弱点。
武氏一族并不是非常团结一致的团体。同样为武则天侄儿的武承嗣和武三思之间,就有权力斗争之事。来俊臣早已洞悉这一点。武承嗣和武三思都企图坐上周王朝第二代皇帝宝座。
“我们武氏已取代唐之李氏成为天下之主。现在的皇太子,虽然获赐武氏,本姓却是李。陛下千秋万岁(指去世而言)之后,皇太子很有可能废我周王朝恢复为唐王朝。因此,皇上应该考虑以真正武氏血脉为皇嗣才对……”两人分别通过武氏长老,如此向武则天奏告。武则天一时也有了这个想法,因而向她最信赖的狄仁杰垂问指名侄儿为继位人是否妥当。
“这是前所未闻的事。侄儿奉祀姑妈,这绝对违背我国礼法。陛下千秋万岁后,灵魂将因此不得安宁。此事万万不可,根本不值一提。”狄仁杰坚决表示反对,武则天从此再也不考虑更换皇嗣。
在来俊臣被处刑之前,武则天又有了新爱人,就是张易之和其弟张昌宗两人。这对兄弟既年轻又俊秀,其中的易之,在音乐上颇有造诣。把他们引荐给武则天的,正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施着淡妆的张氏兄弟,开始在武则天身边伺候。武则天对他们的宠爱无以复加。连实力最大者武承嗣和武三思都竞相向张氏兄弟巴结,甚至为他们执马辔。
知道武则天无意更换皇嗣,武承嗣因而闷闷不乐,结果于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八月病殁。同年九月,皇嗣旦请求将其位让给胞兄庐陵王显。
事实上,部分朝臣近来已在推动庐陵王复位的工作。
武则天之所以能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夺取唐王朝,轻易创立新王朝,是因唐的朝臣认为“反正武则天亡后,继位的将是唐之太子”,所以没有强烈抵抗。虽然正在吹着暴风,但只要忍耐一段时期,总有风和日丽的一天。
武则天不可能再活多久了。——使庐陵王复位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复兴唐王朝的准备运动。现在的太子是十足的傀儡,从来没有上过朝。与之相比,废帝庐陵王曾经有过抵抗母亲武则天的实绩。因此,人气自然集中到庐陵王头上了。
武则天也因年迈意志变得薄弱了许多。她开始有了饶恕于十四年前被自己废位的亲生子这个意向。
应守长幼之序——意图使庐陵王复位的人,遇到机会就向武则天如此进言;太子旦则彻底没有任何抵抗的意思。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5节:女帝还是女妖(3)
“大家都说应守长幼之序。如果我叫你让位给哥哥,你有意见吗?”母亲武则天问他时,旦立即回答:“儿臣悉听母亲的安排。”
对唐王朝复兴派而言,庐陵王复位,等于是完成了基础工作。
年近八十的武则天,虽然已是气衰体弱,但对张氏兄弟的宠爱却到几乎异常的程度。胆敢与张氏兄弟作对的人,绝对会受到严厉惩罚。
悲剧终于发生。
曾经有过就五十四日帝位经验的新皇太子,绝对没有忘记十四年前垮台的教训。
反正母亲的日子不多了。——想到这一点,他就对张氏兄弟几乎令人不能容忍的跋扈态度百般忍耐。
皇太子妃韦氏也一样。她原本是个权势欲望极强的女人,曾经以“有关出生的秘密”作为阴谋,使丈夫的哥哥皇太子李贤几乎发疯,因而如愿以偿地使丈夫被立为皇太子。只是,后来由于急着要拔擢自己的父亲,而招致意想不到的挫败。因此,婆婆武则天是何等刚烈的女人,她已了解到渗入骨髓的程度。
但他们的孩子们却一点儿不知道祖母是何等可怕的女人。长子重润,于十四年前父亲即位后,曾经被立为皇太子。那时候他年纪还小。结果,不过五十多天,他的皇太子地位就被剥夺。这回父亲成为皇太子,他就被立为较低一层的“皇太孙”。
皇太孙重润认为半个天下已经是自己的,于是趾高气扬,行为自然有欠慎重。
“这个国家是我们的,而那对施着淡妆的张氏兄弟却那样嚣张,这不是教人气绝吗?”
他到处高声发表这样的不满言论。这个十九岁的年轻人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对!那对兄弟出入宫廷,本身就有问题。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和重润年龄相仿的武延基表示同感。
武延基是过去周王朝最高实力者武承嗣的长子,并且娶皇太孙重润之妹永泰郡主为妻。
这个国家是我们的。——这个“我们”合指唐之李氏和周之武氏。结果,这两氏家庭儿女中的老大,对深受武则天宠爱而被认为态度嚣张的张氏兄弟,当面辱骂了一顿。倘若张氏兄弟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或许不至于如此。但由于对方年龄和自己相差无几,所以他们更加不以为然。
“况且张易之只是个乐师。这种身份低贱的人,怎么可以如此嚣张呢?”永泰郡主这时十七岁。哥哥和丈夫情绪激昂地谈论着这件事情时,她也从旁插嘴道。
虽然来俊臣等专门处理密告的酷吏已泰半肃清,但多年来的密告风气依旧残存。
“报告皇上。那几位公子,近来对张氏兄弟甚多诽语。”有人向皇上如此密告。
“什么?诽谤易之和昌宗?那些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竟敢如此。好!朕非好好教训他们不可!”
武则天本来就是个性格异常的人,这一倾向到了晚年变得更为激烈。
“朕要他们死!”
武则天的容貌,线条利落,是脸庞轮廓极为端正的那种类型。年轻时代英气挺拔的美丽女子,成为八十岁老太婆的现在,容貌变得毋宁说带有妖异的气氛。
不只是容貌改变,她的心也变得像妖怪一样了。
孙儿和孙女,还有孙女婿——也就是自己侄儿的长子,三个都是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而且都和武则天有浓厚的血缘关系。这三个可怜的年轻男女,在已成为妖怪的老太婆命令下被杀。
当时能左右武则天心意的,大概只有狄仁杰一个人。但狄仁杰已于这起事件发生前去世。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制止她了。
这三个人被杀是大足元年(公元七○一年)的事。
武承嗣已成故人,但即使他还活着,恐怕也无力挽救自己儿子的性命吧?皇太子李显也无法为自己的两个孩子请命。
“或许这是贤哥在作祟……”哭泣不已的皇太子妃韦氏,忽然冒出这句话……
中宗李显即位后,为死于非命的儿子和女儿造墓,作为乾陵的陪冢。公元一九六○年,精致至极的壁画,从永泰公主(于父亲即位后,由郡主升格为公主,受此追赠)的坟墓内被发现。此外,她的哥哥重润(懿德太子)和中宗的哥哥李贤(章怀太子)的坟墓内也都有精致壁画。由于这些壁画和在日本发现的高松冢壁画几乎属同一时代,在日本引起极大关注,至今记忆犹新。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6节:大唐复兴(1)
大唐复兴
“外面为何如此骚动?”武则天问道。尽管躺在病榻上,她还是充满威严的。“由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诛杀逆贼。”张柬之回答。
由于皇太孙和皇孙女夫妻是因他们而被杀,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于是成为朝臣极端憎恶的对象。
相对的,也有以阿谀张氏兄弟作为晋身之阶的卑鄙小人,内史杨再思可谓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杨内史的容貌很像高丽人。”
张易之的哥哥司礼少卿张同休说这句话时,杨内史立刻应道:“是吗?那干脆让在下表演一段。”
说完后,他立刻用纸摺成高丽式衣裳,当场跳起高丽舞,以博众人一笑。
某一个场合,有人以阿谀口气赞美张昌宗的美貌:“六郎(指张昌宗)的脸真像莲花,美极了!”
杨再思一听到,猛然摇头道:“没这回事!”
在场的人全都因此感到诧异。因为这实在不像巴结张氏兄弟绝不落人后的杨再思的发言。
“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当事人张昌宗也在场。听惯包括宰相在内的朝廷重臣经常赞美自己的张昌宗,怎么能把杨再思说的这句话不当一回事呢?
“六郎的脸像莲花——此语差矣!”杨再思吸一口气又说,“是莲花美得像六郎呀!”
全场无不爆笑出声,其中透露着因安然无事而长吁一口气的气息。倘若因此触怒张昌宗,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因为得以避免一场祸难,众人莫不感到庆幸。不过当场也有少数几个对张氏兄弟之专横极为憎恶的人,悄悄发出侮蔑之声。
宫中当然不全都是像杨再思这样以奉承为能事的人,其中也有不惜赌命贬抑张氏兄弟的正直之士。
张易之和张昌宗由于随侍在武则天身边,所以虽然专横,却绝不会因收贿之类的不正事件而被抓住小辫子。但他们的族人却利用其权势,干着许多邪恶勾当。而居然有人敢于揭发。结果,司礼少卿张同休以及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帝室工房)少鉴张昌仪等张氏亲族,于长安四年(公元七○四年)七月,以贪污为由被捕系狱。不过,他们很快就获得释放,只以左迁为地方县丞(县之次官,从八品)了事。
御史大夫李承嘉和中丞桓彦范奏言道:“张同休兄弟贪污金额高达四千余缯,张昌宗理应连坐解任才对。”
纠缠官吏不正行为的机构是御史台,首长为大夫(正三品),次官为中丞(从四品)。他们贯彻了连武则天的宠臣也不放过的坚定态度。他们胆敢如此,当然是抱有必死决心的。
奇怪的是武则天的态度。只因诽谤张氏兄弟她就杀掉自己的骨肉孙子,而弹劾张氏兄弟的官员却未遭处死。
宰相会议就御史台提出的弹劾案件进行讨论时,张昌宗在席上为自己辩护道:
“臣对国家有功,相信不应为这等小事遭罢免。”
“昌宗对国家有无功劳?”武则天如此垂问众宰相,大家在尴尬的状态之下噤若寒蝉。她有意救昌宗,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但“有过功劳”这句话,谁说得出口呢?
有一个人启口发言了。不是别人,正是跳高丽舞的那个杨再思。他的职务是内史,也就是中书省的首长中书令。武则天时代,中书省改名为凤阁,首长因而被称为内史。这是正二品官,所以当然是宰相中的一员。
“冒宗调制神丹,圣上服用确有卓效。这是一项莫大功劳。”
莲花之事以及这一次的发言,以奉承为能事的杨再思,诚可谓非常富于机智。
“哦,对!朕因服用神丹而得以无恙,这是一桩大功。兄弟不正连坐解任一事,可予免议。”
武则天欣然做此裁决。
此外也有鸾台(门下省)侍郎(次官,正三品)韦安石以及唐休璟等人认为张易之有罪而奏告,武则天却调韦安石为扬州刺史,唐休璟则转任为幽营都督兼安东都护。扬州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州之一,安东都护则为东方总督,是兼办与新罗及日本之外交的要职。所以这项人事调动并非左迁,对唐休璟而言,应算是晋升。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7节:大唐复兴(2)
对弹劾张氏兄弟的官员,武则天只是将他们调离中央,迁到地方。然则,她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孙儿呢?
一方面,这可以当作武则天惜才的证明,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为了提防自己死后,张氏兄弟被孙子杀害。皇太孙日后将成为皇太子、以至于皇帝,她不愿意让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人憎恨张氏兄弟。
由于察觉情势对自己不利,因此,张氏兄弟颇具戒心,尽可能地贴近武则天是他们的最佳保身途径。因此,当武则天卧病不起后,张氏兄弟整日守在病房,绝不从宫中退出。他们紧跟在武则天身旁,对反张氏兄弟的朝臣而言可是一大威胁,因为这对兄弟随时都有可能向武则天打小报告。
在武则天病重丧失判断能力时,假借武则天之名,对反张氏兄弟派来一次大肃清——这并非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张氏兄弟为求保身,已经到了非如此做不可的地步。
反对派朝臣们也密切的注意,假借武则天之名的张氏兄弟,几时要为打开血路而发动大肃清。他们非在张氏兄弟使出撒手锏之前发动政变不可。
改元为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这一年的正月癸卯日,由于元旦是壬午,所以这一天是正月二十二日。正月该举行的仪式或庆典,这时候已经差不多结束。
“如果国老还活着,这应该是由他来做的事。”政变首谋张柬之如此说。国老当然是指狄仁杰而言。
张柬之这时候已八十岁,他本身就是经由狄仁杰的推举而被朝廷起用的。
崔玄?、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王同皎、李湛、李多祚、杨元琰等人,是政变集团的骨干。
他们为了凸显这个计划的正当性,首先要请皇太子出马。然而,皇太子却表现出踌躇不决的态度。
其实这也难怪,二十年前被废帝位记忆犹新,他的惧母症依然根深蒂固。
“请放心。内阁和禁卫军都站在我们这一边。诛杀那两个小子,复兴社稷,现在正是时候。”
前往迎接的王同晈如此促请。
“那两个小子确实该杀,但这会使皇上不安。不能过些时候再说吗?”皇太子李显的口气是,最好等到母亲去世后再举事。
“北门(禁卫军)诸将以及南牙(指众宰相)都已不顾家族,拿生命做赌注。殿下难道要让我们白白送死吗?”
在王同晈挥泪诉说之下,皇太子好不容易走出外面。王同皎硬使皇太子骑上马,从玄武门(宫殿北门)冲入。
守门将兵本来就毫无战意。为新近出现的一对小伙子张氏兄弟卖命——这样的事他们可不干:只是由于职责所在,所以他们还是守着宫门。
冲进来的并不是暴徒,皇太子人在其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成了守门将兵不交战的口实。政变军就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宫中。
武则天在迎仙宫内的长生殿,卧病在榻。张易之和张昌宗听到军队冲入宫殿后,就连忙跑出走廊,企图逃逸。
“凶竖(可恶的小子)在此!速斩!”
在张柬之的命令下,士兵们一拥而上,当场斩了这对兄弟。
事变的主角进入长生殿病房。
“外面为何如此骚动?”武则天问道。尽管躺在病榻上,她还是充满威严的。
“由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诛杀逆贼。”张柬之回答。
武则天看到自己的儿子站在眼前,就道:“原来你也在这里……既然已杀了那两个小子,你快回东宫去吧!”
桓彥范此时开口启奏:“太子不能回去。往年,天皇(高宗)将爱子付托予皇上。太子已不再年轻,由于久居东宫,天意和人心皆仰慕李氏已久。群臣不忘太宗及天皇之德,因而奉请太子诛杀贼臣。伏请皇上速将帝位传予太子,以顺天人之愿。”
病榻上的武则天,已经全然没了气力。过去大权在握、不可一世的她,现在连一个亲信都没有。
两天后,武则天将帝位传给皇太子李显。李显于翌日登基。
周王朝于是被废,唐王朝复活了。李显再度成为皇帝,是为中宗。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8节:大唐复兴(3)
张易之和张昌宗被枭首于天津之南。昌期、同休、昌仪等张氏一族全被处斩,其党羽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等人则被捕系狱。马屁精宰相杨再思却只被贬为杨府长史。中宗还是皇太子时,杨再思就对他格外奉承,原来他所阿谀的对象,不仅是张氏兄弟。
这次政变,目标好像过分集中在张氏兄弟头上。按理,唐王朝李氏的中兴,应该以推翻夺取唐的周王朝武氏为目标才对。
敌人乃武氏!——这是大家原本的共识,但运动潜入地下后,曾几何时,这个共识被替代成:敌人乃张氏兄弟!
事实上,李氏和武氏,都为张氏兄弟吃尽苦头。
打倒张氏兄弟、复兴唐王朝后,人们发现武氏毫发无伤。
“我们还没有把武氏解决掉。”政变成功后,张柬之多次如此向中宗进言。
然而,在打倒张氏兄弟之际,唐王朝复兴派多少借重过武氏一族的力量;而且,通过婚姻关系,李氏与武氏已密切结合。由于武则天执政达五十年之久,这方面的事情已经根深蒂固。
打倒张氏兄弟时,在幕后出力最大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而她的丈夫正是与武三思并列为当时武氏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武攸暨。
武三思于政变后,势力反而变得更大。
在这次打倒张氏兄弟之战中立功的人,将成为日后的忧患根源,非把他们的力量削弱不可。武三思甚至与中宗皇后韦氏,日夜为这些进行策划。
中宗即位后,决定以李重俊为皇太子。李重俊并非韦氏所生,韦氏亲生的儿子只有已被武则天所杀的李重润一人。
皇嗣不一定要为男子。——经过武则天时代的当时之中国,有这个想法并不奇怪。也就是说,皇嗣不一定非要皇太子,皇太女也无不可。
韦氏生的安乐公主,下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这也是武氏与皇室关系密切的一个事例。这位安乐公主企望成为皇太女。如同武则天以幺女太平公主为参谋,韦皇后也以安乐公主为研商事情的帮手。
皇太女——这是个新鲜字眼,不过,安乐公主并没有想当大唐女帝的意思。武则天既然能创立武氏周王朝,依此类推,韦皇后应该也可以建立韦氏新王朝。倘若如此,安乐公主就有资格当这个新王朝的第二代女帝。
当时被称为后宫第一才女的上官婉儿,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担任了一切策划工作。上官婉儿的祖父名叫上官仪,是位硬汉型政客。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专横的程度开始令人侧目时,连丈夫高宗都感到厌烦。
“这样下去,一定会有问题发生。不如现在就把皇后废掉,如何?”上官仪如此进言,高宗则表示同意,并且命令他进行应有的手续。
然而武则天探出这件秘密,逮捕了正在草拟“废后诏书”的上官仪,此时高宗却以“朕不知此事”见死不救。结果,上官仪一族全数被杀,只剩出生不久的女婴在后宫被收养。这个女孩天分极高,也富于文学才华,因而成为武则天文学团体的主角。武则天格外欣赏她的才智。
此人就是上官婉儿。
据说,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有过一段恋情。以罪人之子身份在后宫成长的她,为人非常慎重,对事物的看法常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她非常贴近韦后母女,却也不是向她们一面倒。她开始采取了复杂的行动。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9节:威风凛凛李隆基(1)
威风凛凛李隆基
钟绍京率领的是两百多名丁匠,全员携带有斧头或锯子的他们,打破了宫殿诸门。李隆基率领军队,在玄武门外悠然等待着。他露出充满自信的态度。
在叙述上官婉儿这位才女的复杂行动之前,让我们先放眼看看中兴后的唐王朝宫廷的情形。
武则天为张柬之所迫,将帝位让给中宗后,被移至上阳宫,而后于当年(公元七○五年)十一月去世。
中宗显并非明君,他惧内的程度,与父亲高宗如出一辙。皇后韦氏梦想着创建韦氏王朝,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期望着成为皇太女。处在这种氛围之中的皇太子李重俊,发现自己的地位并不安定。他憎恨韦氏和武氏。
就一般而论,武氏是一度篡夺唐朝的大逆一族,理当诛灭。张柬之向中宗进言过,于政变成功后,必须将武氏一族处断。
“照理应该如此,但就情字而言,这样的事情绝难做到。”中宗以这个理由驳斥了张柬之的进言。
武则天的儿子中宗,承继了一半武氏血统。中宗与韦皇后所生的内亲王安乐公主则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因此,要把武氏一族扫灭是至难之事。
皇太子李重俊叫武则天祖母。他之所以憎恨武氏,是因为妹妹安乐公主的丈夫武氏一向对自己采取轻蔑态度,而政治中枢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一族也看不起自己。另外,身为皇太子却遭宫中人冷眼对待,这一切皆起因于自己不是皇后韦氏的亲生子,可以断言皇太子之位迟早会被废。因此,他憎恨韦氏犹较武氏为甚。而他最憎恨的,是策划废太子而立皇太女之事的人。
这一切都由上官婉儿一手策划。——李重俊听到了这个消息。
在宫廷文学联谊会中,看到出题就有本事立刻做长诗的才女上官婉儿,是撰写“皇太女”这部史上空前剧本的最适当人选。
皇太子李重俊虽然有勇气,但似乎思虑欠周,他拉拢禁卫军李多祚将军为同党,发动了政变。招募的党羽既不多,也没有制订缜密计划——这纯粹是愤怒之下的爆发性行动。
他们先把自己憎恶的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训杀掉,然后冲入宫中大喊:“把上官婉儿拖出来!”
听到这些声音时,上官婉儿立刻想到:情势不妙……
中宗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在知道儿子发动政变的目标是上官婉儿时,他很有可能表示让步。她于是面见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道:“一旦我被杀,皇后、公主以及皇上都难免会遇害!你们快跟我来!”
上官婉儿迅速避难到玄武门楼。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当然也跟着她。
片刻后,玄武门楼也为李多祚率军包围。
上官婉儿立刻献策给中宗。中宗听从她的话,从门楼栏槛对着下面的包围军队,如此高喊:“你们都是朕的宿卫武士,为何听从李多祚的命令而妄动?李多祚是造反者,斩了造反者的人将获得富贵!”
这批士兵当然不是在理想或理念之下采取行动的,他们只是服从将军的命令。
糟糕!我们好像被迫参加造反行动了……
冲入宫中后,他们才发现这一点。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如今听到皇帝亲口发话,皇帝的命令当然比将军的命令高——更何况还能获得富贵!
这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吗?
对一辈子都不可能发迹的下级士兵而言,这样的机会岂可坐失!李多祚及其主要将领,三两下就被部下杀掉。皇太子李重俊连忙逃进终南山,但连跟随他的部下都不免为了获得重赏而动了心,李重俊最后也被部下所杀。
这是唐朝中兴后第三年的景龙元年(公元七○七年)之事。
由于皇太子已死,该是依照原定计划立皇太女的时候了。然而立皇太女毕竟是史无前例的事。
“祖母(武则天)不也做了史无前例的事吗?”被告知时机未成熟的安乐公主,以不满的口吻说。
“则天皇后在即位之前,曾经长期担任实际政务。公主请不要心急,你也可以开始学习政治,这样,日后你被立为皇太女,宫中的人就没有人敢持反对意见,则天皇后就是如此。现在不是时机未到,而是时机不对。你还在服丧期间,严格恪守礼教的人,有可能因此提出责难,要是反对派趁此机会有所动作,那就不好了。”上官婉儿如此劝说安乐公主。
她使用“反对派”这个字眼。这个名词意味着处处与安乐公主做对的姑妈——太平公主。
立皇太女之事若属可能,就这个位置的人,除我之外不做第二人想。因为我是高宗皇帝的女儿,同时也是武则天的女儿,何况我还帮助母亲执行过政务。——这是太平公主的说辞。
上官婉儿除了为安乐公主担任参谋任务外,也暗中与“反对派”的太平公主有所联系。像她这种处境的人,为了要在宫廷内生活,非采取两面讨好的手段不可。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30节:威风凛凛李隆基(2)
李重俊死后,十六岁的李重茂被立为皇太子。但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只是“过渡时期”。
“文武官僚还不以立皇太女为然吗?”安乐公主由于年轻,所以有些心浮气躁。
“柿子成熟后,自然会掉落下来的。”
“我就是嫌它成熟得太慢啊!”
“我们一方面当然要采取行动——”上官婉儿说到这里,压低声音道,“与其做皇帝的皇嗣,不如为女帝的皇嗣。这样被立为皇太女显得理所当然。”
这句耸人听闻的话暗示着,要被立为皇太女,女帝较皇帝更为合适。换句话说,这个结论是:杀掉皇帝,最为理想。
权力使人疯狂——这话说的一点儿都没错。韦皇后为了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为了想要成为皇太女,于是她们联手把中宗毒杀了。可怜的中宗,竟然被自己的妻子和亲生女儿杀害。
皇太子李重茂即位,但这不过是一道手续而已。韦皇后的如意算盘是,先以皇太后身份摄政,然后再由李重茂禅让皇位,成为继武则天之后的历史上第二个女帝。
中宗之死,是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六月的事。此际,上官婉儿正与太平公主共谋,伪造中宗的遗诏,遗诏的内容是:朕亡后,皇后应以摄政身份辅佐重茂,与相王共同为之。
韦氏如愿以偿的以皇太后身份摄政,然而这道假遗诏却另外指定中宗之弟、相王李旦参与政事。
为了要建立韦氏新王朝,非全部排除唐王朝李氏的势力不可,而曾经就过帝位的李旦,现在则要以副摄政身份位居政界的中枢。韦氏一党当然视相王李且和太平公主同样为“反对派”,政局于是呈现紧张状态。
韦氏一党认为非早日除掉相王李旦不可,因而立即暗中着手准备。
有一个名叫崔日用的人。他是韦氏一党的要人,官居兵部侍郎(国防部次长),实际上却私下与相王三子李隆基有所勾结,因此,韦氏一党的动向,经由崔日用,逐一为李隆基所知悉。
“在韦氏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必须先发制人。”
李隆基命令心腹部下采取待命姿态。
“请勿重蹈先皇太子之覆辙。”同志之一的钟绍京道。李重俊因轻举妄动而自灭,应以此为戒——他以此提醒李隆基。
“堂哥(李重俊)失败的原因,我已慎重检讨过。我认为我做的准备绝对充足。问题在于必须先发制人,不然我们会被杀掉。这是生死之战,我们当然非获胜不可。”二十五岁的李隆基挺着胸脯道。
李隆基就是后来的玄宗皇帝。
为此,他早已悄悄招募一批有才能且勇敢的人,置于自己身边。由于拉拢位居要职的人会引起韦氏一党的怀疑,因此,李隆基引为同志的,在文官方面是中坚干部以下的人,在武官方面则为各营青年将校,其中包括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李隆基有太平公主做他的后盾。
中宗去世后的第十八天。这是一个满天繁星频频陨落的夜晚。
一名同僚指着夜空叫道:“看!那么多的星星陨落!这不是天意吗?”
位居果毅都尉一职的青年将校葛福顺,遂拔剑杀入羽林营。
羽林营就是禁卫军军团。韦氏一党为了树立新王朝,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握军队以作为基石。为此,他们派自己的族人为羽林营司令官,他们是韦璿、韦播等人。这些人在韦皇后掌权之前,就的是位阶甚低的官职,如今却摇身一变为羽林将军,因此个个表现出高姿态,企图借此显示自己的威严。
被送入羽林营的韦氏一族,为夸示自己的威严,也采取恐怖政策。他们动不动就以鞭刑处置士兵,禁卫兵确实变得对韦氏长官极为畏惧。不过畏惧代表的是憎恨。
李隆基对军营这等内情,了解得非常清楚。率兵杀进羽林营的葛福顺,遵照李隆基的命令,只杀了韦璿、韦播和韦氏骨干高崇三个人。韦氏一党可以说完全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下,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称得上有能,全都是马屁精之类的人物,连判断状况的能力都没有。
李隆基的政变和李重俊的轻举妄动迥然不同,在准备上堪称极为周密。每一个军营里都有内应士官。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31节:威风凛凛李隆基(3)
“先帝是被韦氏毒杀的!使国家陷于危机的韦氏一族,今天非全数诛杀不可!”杀进时,营内立刻传出这样的声音。也有人高喊:“马鞭以上者斩!”
意思是说,除了婴幼儿以外,把个子比马鞭长度高的韦氏族党全都杀掉。
钟绍京率领的是两百多名丁匠(工兵队),全部携带有斧头或锯的他们,打破了宫殿诸门。李隆基率领军队,在玄武门外悠然等待着。他露出充满自信的态度。诸门守兵、各营部队甚至在太极殿守护中宗梓宫(灵柩)的卫兵,全都受了感染似的,瞬间转而靠向政变派这边。
韦后连忙逃进飞骑营里。飞骑营是由她最信赖的将军指挥的。然而这名将军早已被杀。
“有贼攻来!让哀家暂时躲在这里!”
而站到韦后面前的将校却回答:“你才是贼!我们都是拥护相王、要中兴大唐天下的人!”
说完他就迅速拔剑,砍下了韦皇后的头,这个首级被送到在玄武门外伺机待动的李隆基面前。
“将尸体弃于市!”李隆基冷冷地命令道。
安乐公主正在房里化妆。正当她左手持镜,右手画眉,政变的士兵突然冲进来。
“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吵得那么凶?”
安乐公主回头之际,看到的是手提血刃的士兵。在她来不及露出恐怖表情之前,刀光一闪,鲜血四溅。丈夫武崇训被李重俊杀死后,安乐公主和同为武氏一族的武延秀再婚,如今这个武延秀也在肃章门前被斩。
政变完全成功。李隆基从八字大开的玄武门,威风凛凛地进入皇宫。道路两旁,为迎接他而点燃的篝火,把夜空染成一片血红。
李隆基走入后宫。上官婉儿在后宫的一个房间里。
人人皆知,她是韦氏一党的名参谋。面临这次政变,她露出十分沉着的神态。
中宗死后,伪造遗诏的是她。令相王参与政治。——她之所以在遗诏中特别加上令韦皇后最为厌恶的这一项,为的是应对类似这次政变的事态。
上官婉儿手持方型纸罩座灯,迎接李隆基进来。为李隆基开道的是一个叫刘幽求的人。上官婉儿将一封文书递给刘幽求道:“这是我这次写的遗诏草稿,是我和太平公主共谋伪造的。这能证明我对相王殿下的忠诚,敬请公子浏览。”
刘幽求准备把这封文书交给李隆基。李隆基却只瞟了一眼,并没有接过来。
“上官婉儿是韦氏一党的中心人物,没有理由饶恕她。斩了!”李隆基以凛然的声调命令道。
◇欢◇迎访◇问◇WWW.HQDOOR.COM◇
第32节:不想当皇帝的皇帝(1)
不想当皇帝的皇帝
爱好清静无为,以此理身则能到达高迈境地——这是睿宗向来的作风。但皇帝必须对国家人民负起责任,道教所强调的“无为”,可以适用于个人生活,对国政却又如何?
诛灭韦氏一派的政变成功后,政变中心人物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即位。但照理来说,登基的应该是临时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的李重茂才对。相王李旦于是采取由自动成为皇帝的少年李重茂禅让帝位的形式即位。
既是让位,一定要有人提出才行,而且不能由受让的李旦或其子李隆基开口。
“皇上有意将帝位让给叔父大人。各位有意见没有?”
开口说这句话的是太平公主。她是以皇族长老身份担任这个角色的。
少年皇帝保持缄默。他并没有说过要把帝位让给叔叔李旦,然而自己并没有表示意见的权利,这一点,他从被立为太子时就知道得很清楚。
迟早我要被立为皇太女。你必须把这个座位保持干净,绝不许弄脏——异母姐姐安乐公主曾经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他知道这个位置迟早非让出不可。
与其让给姐姐,不如让给叔叔吧。——茫然做此思考的李重茂,轻轻点了一下头。
但这个舞台上的各种运作是根本无视于这名少年的意志的。此际,政变主力之一的刘幽求跪道:“值此国家多难之际,皇上为人仁孝之极,并且甚懂尧舜之道,臣等不胜钦佩。”
尧和舜是往昔让过位的圣王。这项发言,当然也是一种表演,舞台是在太极殿里,少年皇帝还坐在王座上,相王李旦则站在哥哥中宗的灵柩旁。
“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里再也不是你的位置了。”
太平公主伸手搭到少年李重茂的手腕上。少年被姑母的手吸引似的从王座上半浮起腰。手续至此告毕,后面剩下的只是一些文书工作而已。
让位后的李重茂被封为温王,暂时被隔离。隔离的理由是:防止非分之徒发起拥立运动。
政变最大的功劳者是相王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因此,李旦即位为皇帝后,立太子就成为敏感问题了。
李旦由于曾经一度就过帝位,所以,这一次或许应该以“复位”相称,是为睿宗。虽然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上次成为皇帝时,所立的皇太子是长子李成器,如今他复位为皇帝,皇太子是否也该复位?
这个问题,由于宋王李成器主动请辞太子一位,总算获得解决。政变的首谋者兼实行者平王李隆基的功劳,众所周知,每一个人也都认为被立为皇太子的应该是李隆基。
新体制逐步建立,并且受到大部分人民的肯定。但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李隆基举兵讨灭韦氏一族是事实,但图谋政变的却另有其人。——现在的湖北省襄阳一带,在隋唐时代被称为均州,异议声来自这个地方。
表示异议的是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长子,不过,他当然不是韦氏所生。他的母亲是出身不怎么高的后宫女子。
中宗有四个儿子,依序为重福、重润、重俊、重茂。其中韦氏亲生的只有重润,而他却因诽谤张易之兄弟,连同妹妹永泰公主为祖母武则天所杀。重俊虽然被立为皇太子,却对韦氏一族之专横甚感愤懑,因而发动暴虎冯河式(语出《 论语?述而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后用“暴虎冯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政变,虽然杀掉武三思父子,自己却也在终南山为部下所杀,此事已如前述。
重润和永泰公主为武则天所杀时,重福被派为濮州员外刺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流放。当张柬之发难、张氏兄弟被杀而中宗成为皇帝时,重福认为自己应该会获赦而被召回,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接到准予返回长安的诏书。
毋须赘言,这当然是韦皇后从中作梗。
重福在流放的均州闷闷不乐地过日子时,洛阳出身的一个叫张灵均的人劝他举兵:
——夫下人皆已背离韦氏,现在举兵讨伐,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应的。
被韦氏由吏部侍郎(内政部次官)贬为江州司马而正在赴任途中的郑愔,也促请重福崛起。郑愔的动机是因为憎恨韦氏,而张灵均所持的是皇帝长子成为天下之主乃理所当然,立论颇富正义气概。
“被他抢先了!”谯王李重福无限遗憾地喊道。来自长安的情报说,弟弟重茂已将帝位让给相王李旦了。
“真是岂有此理!”张灵均道,“平王李隆基之所以能举讨韦之兵,是因为他在长安的缘故。事实上,最为逆贼韦氏所憎恨、连在国都居住都不被准许的是谯王殿下你,而你又正准备举兵。即使令弟要让位,对象也应该是殿下,怎么轮得到相王。相信天下的人都期待殿下即位才对。我们现在最好的途径是,举兵进入洛阳,占领此城。”
洛阳有根深蒂固的反长安情结。
太古时代,洛水之北的这座城是圣天子的国都,现在虽然被称为“东都”,受到如副国都地位的对待,但此地的住民都有历史较国都悠久的自负情结。正由于国都地位被夺,因而反长安的情结愈强。
长安决定的任何事情都与洛阳无关,绝不承认。——张灵均期待的是这样的市民感情。
名为均州刺史的李重福,实际上并无兵权。他企图进入洛阳后,向左右屯营之兵呼吁,准备借其武力攻杀长安任命的东都留守,以割据洛阳。
郑愔这个时候已受命左迁至沅州,但来到洛阳之后,他就托词停留下来,不再继续行程。他已无前往沅州的意思,他要在洛阳等待李重福前来。在洛阳,他的工作是草拟新政权的草案,这件工作使他兴趣盎然。
谯王李重福当然将即位成为皇帝,改元是必然要做的动作,新元号是“中元克复”……给予长安皇帝睿宗皇季淑的称号,温王李重茂则立为皇太弟……长安政权最好以和平手段吸收……任命郑愔为左丞相,张灵均为右丞相……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33节:不想当皇帝的皇帝(2)
在洛阳的郑愔,做的尽是一些一厢情愿的空想。并且和一个叫裴巽的人交涉,以其宅邸作为李重福来到洛阳时的住处。
行事不够慎重的郑愔,其动向已为洛阳县捕吏所探出,因此,洛阳当局对李重福前来洛阳之事早就有所防备。
李重福一行人,在洛阳城外天津桥,为留台侍御史李邕所阻挡。原来,李邕早已对各营将兵发出如下檄文:
谯王为先帝赐罪,理应居于均州,而今无故企图进入洛阳,其目的必在叛乱。此为诸君立功之良机,尚盼勿失获得富贵之机会。
洛阳城诸门无一不紧关大门。李重福等人的如意算盘是说服左右屯营的将兵,将之拉拢为同党,未料李邕的檄文早已送达这些地方,他们不但没有接受说服之意,更从营内射出如雨般的箭来。
李重福一行人企图制服留守军队,而留守府邸却大门紧锁。
“什么!不听天子命令?好!咱们走着瞧!……对!放火烧掉留守府邸吧!”
李重福愤怒地发令,但左屯营将兵却在此时猛然攻打过来。想获得富贵荣华而抢功的他们,势力当然锐不可当。
不够周密的计划,结果是全盘皆输。李重福虽然逃往洛阳东北山谷,但第二天就因被穷追不舍,无路可逃,最后只有投水自尽。
首谋者全数被斩。乔装女人躲起来的郑愔,还是被找到。被五花大绑带到衙门时,浑身发抖的他,连话都说不出来。
同样被缚在场的张灵均却神色自若。看到郑愔的丑态时,他慨然叹道:“和这种人共同举事,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两人都在洛阳被斩。
而长安的情形也并不平稳。成为皇帝的睿宗李旦,原本就对政治没有多大的兴致。兄弟两人同样成为母亲武则天的傀儡天子,哥哥中宗之所以很快就被废,他却能长久安居皇帝之位,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的缘故。或许是他知道稍一管事就会被母亲严厉谴责,但主要原因却在他生性就是喜欢宁静的人。
成为皇帝后,他曾经召来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垂问道:“听说,理身无为则高,理国又该如何?”
爱好清静无为,以此理身则能到达高迈境地——这是睿宗向来的作风。但皇帝必须对国家人民负起责任,道教所强调的“无为”,可以适用于个人生活,对国政却又如何?睿宗对这一点产生疑问,便以此询问道士。
“国与身完全一样。无私心则天下治。”司马承祯回答。
就哲理言或许如此。但以“无为”处理现实政治是不可能的事。这是睿宗的烦恼。
最好尽快把帝位让出去。——他开始有了这个念头。因为他的烦恼全都来自皇帝这个地位。
幸亏隆基非常成器,政治才能也远胜于我。我早日让位,一方面也是为天下好。——睿宗以真挚态度考虑让位之事,为的是担忧拖得越久,反弹会越大。
——以三子为皇嗣,哪有这样的事?
——虽然对讨灭韦氏功劳极大,但那是身为皇族应该做的事情啊!
——何况长子宋王殿下以前是皇太子。
——就嫡系而言,豳王殿下才是高宗的嫡长孙啊!
睿宗知道人们在宫殿角落或街头巷尾,如此悄声议论。若说这是人民的心声,未免过于众声喧哗,甚至可以嗅闻出人为制造出来的气息。
什么人在推动这样的民意,这个根源大概察觉得到。
“太平未免过于逞强……”睿宗叹息着如此独语。对皇太子李隆基产生对抗意识的,除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之外,没有第二人。
这个妹妹太像母亲了……
太平公主确实与武则天最为相似。不仅相貌,连性格都十分酷似。晚年的武则天,有时候会凝望着女儿的脸,静静摇头。
太像我了,或许会带来不幸的。——虽然没有说出口,武则天常如此担忧。意志薄弱的睿宗裁决政务时,常会先问如下的话:“这件事情和太平商量过没有?”或“这件事情三郎知道吗?”
辅佐皇帝的是妹妹太平公主和皇太子李隆基两个人——这一点谁都知道,朝臣也因而分为太平公主和皇太子两派。皇太子派的优越处在于即将成为下一代皇帝这一点,而太平公主则为了削弱对方的力量,不断放出废立皇太子的“舆论”。
被列为有可能取代李隆基的人物,为其长兄宋王李成器和高宗嫡长孙豳王李守礼。李守礼就是怀疑被武则天所毒杀的章怀太子李贤的长子,由于父亲是高宗实际上的长子,因此,李守礼算是最为正统的嫡系。
睿宗深以这些传闻为念,因而有意派李成器和李守礼为地方长官,使他们远离国都。
“远离长安的,与其是两王殿下,毋宁为太平公主。尚请皇上拿定心意,请公主移驾洛阳。”有风骨的宋璟和姚元之都如此进言。
“太平是朕唯一的妹妹呀!”睿宗不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人。
“但这样下去,天下一定会大乱。无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作为,这是天子的宿命。”宋璟以凛然语气道。
“朕知道。朕正在考虑有一番作为。”睿宗准备表现的作为,是完全出自于他的个性的方法——让位。
早日把帝位让给皇太子,废立皇太子这等无谓的传闻自然会消弭——这是睿宗的想法。
虫工木桥◇BOOK.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34节:太平公主失势(1)
太平公主失势
大平公主有如母亲武则天的翻版,对政治迷得要命,在个性上更是绝对不认输。她不断央求身为上皇的哥哥,把自己派系的人逐一置于要职。
睿宗让位给皇太子,是在太极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他在位仅仅两年。
本来以为这样就能解决争端,未料事实并没这么简单。派阀抗争时,纵然主角有意松手,周遭的人却已经跑得太远,因而刹不住车,势成骑虎,这是常有的现象。
如果憧憬无为之境、性格温和的睿宗继续就象征性的皇位,说不定较能保持均衡,政情因而得以安定。
皇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两派势力,就宫廷上的位阶而言,后者显然较为优势。
皇太子派以参加讨灭韦氏政变的下级官僚以及青年将校为中心,韦氏灭亡后,尽管他们获得晋升,但依然只占上阶层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太平公主则由于曾经以母亲武则天的秘书身份长期身处宫廷,因此人脉极为丰富。七名宰相中,有五名是太平公主派的人。身分等于禁卫师团长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李慈,以及左金吾将军李钦等高级军官,都属太平公主派。
皇太子即位后,太平公主派当然产生了危机感,团结之心因而愈趋坚固。退位而成为上皇的睿宗,每五天引见群臣一次,就三品官以上的人事及死刑事宜做裁决,因此,新皇帝玄宗李隆基能决断的,便只限于这以外的事。也就是说,玄宗在这个时候,还不算是真正的皇帝。
就以自称而言,上皇继续使用“朕”自称,玄宗则以“予”称呼自己。世界上可以用“朕”自称的人只有一个,这是原则,新皇帝对此当然不敢有所冒犯。当然,这只是过渡期的措置,一切权限,迟早会交到皇帝手里的。
“我们必须趁这段过渡时期,尽可能地发挥。”太平公主派的常元楷,进言采取积极态势。
太平公主有如母亲武则天的翻版,对政治迷得要命,在个性上更是绝对不认输。她不断央求身为上皇的哥哥,把自己派系的人逐一置于要职。以自派人士控制宫廷后,逼迫玄宗退位——这是她的计策。
“公主要下定决心。”第一号亲信窦怀贞对太平公主道。
“这我知道。”太平公主笑着回答。她的笑脸和武则天像极了。
“废黜皇帝,比起废黜皇太子困难许多。”常元楷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非动兵不可。太平公主笑着回答说,她早就有这个想法。
“绝不能让隆基察觉我们的动静。”她直呼皇帝的名讳说。
到现在为止,玄宗李隆基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见习皇帝罢了。不过,他日后会成为真正的皇帝,到时候,将有十足的权力对太平公主派处断自如。玄宗一派,只要等待这一天来到就可以。相形之下,太平公主派颇有时间压力,而且,这段时间为期不长。因此,他们心浮气躁是难免之事。
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等太平公主派退出后,僧慧范往前走出数步,道:“勿以动兵为唯一手段。我们的目的在于促使皇帝换人。所以,另外的方法也应一并考虑才是。”
◇欢◇迎◇访◇问◇WWW.HQDOOR.COM◇
第35节:太平公主失势(2)
慧范是西域出身的僧侣,有着碧眼、紫发和尖鼻子。
“你已有所准备,是不是?”
“我们所剩的时间并不多。举兵当然并非绝对不可,不过一旦准备动用禁中之兵,难免会为对方察觉。而众多士兵中,不免会有思虑欠周者,万一风声走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就实施你的方法吧!不过,在人选上,你必须特别慎重。”
“这一点请放心,因为这是个绝对能守口如瓶的女人。即使万一事迹败露,她也绝对不会拖累公主的。”
“是怎样一个女人呢?”
“她姓元。她的一家人向来由贫僧照顾,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既然大和尚如此说,我自然就安心了。”太平公主深深点了一下头。
两人说的“另外的方法”,当然是指毒杀。
高力士——这个人好像天生就是为了伺候玄宗李隆基的。
据传,他是岭南(广东、广西)蛮族首长冯盎的曾孙。南北朝时,北燕王冯弘移至南方,与当地蛮族首长结亲,成就巨大势力,到冯盎的时代,由于施政得宜,势力更加庞大。后来,鉴真和尚第五度渡航日本失败漂流时,甚受振州别驾(州次官)冯崇债的照顾,也颇受桂林都督冯古璞的欢迎。这些人都属冯氏一族。
据说,冯盎有三十个儿子,其曾孙之多,由此可以推算得出。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以两名阉割少年呈献中央。宦官之中以南方出身的人居多。种族繁衍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对同族罪人阉割是绝无仅有之事;而南方由于异族甚多,因此成为宦官的主要供给来源。
呈献给皇室的少年宦官,当然得选择眉目清秀、头脑聪敏而且身心强健的人。少年宦官中的一个被命名为金刚,另一则被起名为力士。
手持金刚杵,面露忿怒表情的“执金刚神”,在云冈及龙门等初期石窟中多为单身,其后则将金刚力士一分为二,开始站立寺庙左右门前,其中的一尊开口,另一尊闭口,因而被称为仁王、狛犬像。
成对呈献的这两个人当中的金刚,后来如何不得而知,起码这个人并没有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痕迹。两人最初似乎伺候在喜好美少年的武则天身边,但其中的力士因连坐某一起事件曾被逐出宫廷。后来,少年力士成为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之养子,开始姓高。然后,由于与武三思结交,因而被允许再度进入宫中。
青年高力士后来为皇子时代的玄宗李隆基看中。就年龄而言,高力士犹较玄宗年长一岁。
发动讨灭韦氏的政变时,身在幕后的高力士虽然没有赫赫武功,实际上贡献极大。他片刻不离玄宗身边,连梳洗、沐浴时也不敢到宫外,以粉骨碎身的态度为主子奉献一切。玄宗不能对朝臣或将军说的事情,也找高力士商量。高力士为报答知遇之恩,什么事都肯做。
太平公主派的参谋西域僧慧范拉拢一名元氏宫女,企图毒杀玄宗。由于皇帝用餐时,一向有专人预先尝食以试是否有毒,因此,毒杀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贫僧有妙策。”慧范自信满满地说过这句话。结果,他绞尽脑汁想出的方法,还是被高力士识破。
酒食一定要经过试毒,但用药时则不然,这是宫中的习惯。由各地呈献的药草、金丹之类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两名尚药奉御(正五品)四名侍御医(从六品)及四名直长(正七品)十个人一同仔细检查后才纳入殿中省尚药局。
由于在纳入前已慎重检查过,所以之后就不再复验。这些药材使用的都是珍贵材料,被视为是贵重的东西,没有人敢在皇帝饮用之前先行尝饮。
过去的习惯确实如此,但高力士并没有遵守这个习惯。他把尚药局送来的一部分药品,偷偷用以喂食豢养在禁苑某一区的猎狗。高力士是非常喜欢狗的人,经常亲自照顾这些狗。因此,看见他在喂狗,没有人奇怪。结果,喝了准备呈给皇帝饮用之药的一部分之后,狗竟然在不到两刻(三十分钟)就一命呜呼。
WWW.HQDOOR.COM←虫←工←桥书←吧←
第36节:太平公主失势(3)
高力士立刻就这个药进行调查。尚药奉御在编制上有两个,高力士只找来其中的一人,先命令他必须绝对守密,然后令其着手调查。
这一次煎的药,只把当日要用的分量从尚药局带出来,就剩余的药材进行验查,再给猎狗喂食,结果并无异常现象。
“毒一定是在端送煎好的药时加进去的……”
高力士于是开始秘密监视当日端药的元氏宫女。她根本不知道高力士以狗试毒这件事情。
皇帝应该死了,却还活着……毒药是不是无效……我必须赶快向慧范大师报告。——元氏急着想和慧范取得联络。暗中跟踪的高力士,因而查出太平公主派的动向和结党的规模。
“他们不久就会有所动作。在这干人采取行动时,我们把他们一网打尽吧!”高力士就讨灭太平公主派的计划,对玄宗做了进言。
玄宗即位的翌年——先天二年(由于这一年十二月改元为“开元”,所以也是开元元年)七月。
事情在五里雾的状态之下。这样的状态最令人不安。倘若知道毒杀之事败露,还可以采取应对手段,然而宫中看似没有什么动静,元氏不但没有被拘捕,连被调查都没有。
莫非毒药无效?——但依据元氏的秘密联络宣称,她确实已把拿到的毒药混进赤箭粉里,这种来自西域的剧毒不可能无效。赤箭是一种强壮剂,或许是玄宗一时没有兴致所以没有喝。太平公主派实在无法忍受这样混沌不明的状态。
“现在只有举兵一途!”首脑太平公主于是下了这个决断。
由常元楷和李慈发动羽林兵(禁卫军),宫中则由窦怀贞、萧至忠等宰相团内应——这是他们制订的计划。
高力士很快察觉了这个动向。
郭元振、王毛仲、姜皎、李令问、王守一、李守德等人是玄宗派干将。他们迅速暗中召集兵员,配置在各重要场所。这是针对太平公主派之动向而做的部署,因此,在准备上可谓彻底周密;然而太平公主派却丝毫没有察觉到玄宗派的动向。
“请等到武德殿羽林兵开始蠢动,再发出攻击命令。”
虽然用词客气,三十二岁的宦官高力士,对诸将发出了实际上的指令。
当时由于上皇以太极殿为居处,因此,玄宗以武德殿为执行政务的场所,太平公主派羽林兵企图袭击的就是这个地方。
“攻啊!”
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刚下这道命令,虔化门突然在霎时间八字大开,出现了三百余名军兵。
“这是勅命!你们谋反之事已东窗事发!快斩掉常元楷和李慈!”王毛仲大声叱喝道。由于从虔化门出现的队伍极为整齐,临时被调参加政变的羽林兵毕竟是军人,一看就知道情势对己方不利。他们是有备而来的,在这个情形之下和他们交锋,绝对会吃亏!
“因假冒命令而被调动前来的羽林兵,只要当场丢下武器,一概不予问罪!”听到这个命令时,羽林兵纷纷把弓箭、刀剑等兵器丢到地下。太平公主派的叛乱,至此归于失败。常元楷和李慈当场被斩,萧至忠和岑羲被逮捕后处斩,窦怀贞企图逃逸,在被包围后自缢而亡。这是七月三日的事。
上皇睿宗听说发生异变登上承天门楼。郭元振跑到他面前报告道:“上皇请放心,是皇上诛杀了窦怀贞这一批叛徒。如今事情已过,一切平安如旧。”
不久,玄宗也来到承天门楼。
“启禀父亲大人,是怀贞等人图谋不轨,儿臣因而先发制人,将之诛杀。大唐还是万岁万万岁!
“是吗?那就好……”
虽然口说“那就好”,睿宗却面露阴郁。这位软心肠的君主,担心唯一的妹妹太平公主的安危。
今后军国政刑一切全交由皇帝裁决。朕将以无为养志,以遂素心。
七月四日,上皇发此诏书,决定在百福殿隐居。他憔悴的背影,令人不忍卒睹。
结果还是未能救太平一命……
他退位后,之所以每五日上朝一次,裁决重要事项,为的是要保护这个妹妹。想不到这个做法反而给太平公主派的人马精神上的鼓励。为此,他深感后悔。
太平公主一度逃入山中寺院,却于三日之后出来,在自宅赐死。不过民间的传言是:
——上皇含泪向自己的儿子请命,太平公主因而得免一死,只是表面上发布为赐死。……
《 太上皇实录 》则记载,太平公主被“禁锢终身”。总之,武则天以来浓厚的女人气息,算是从政治场面上消失了。玄宗也由见习皇帝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大唐帝国全文阅读 作者:陈舜臣 《大唐帝国》由www.niubb.net搜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大唐帝国全文阅读页面。
更多阅读
史说新语:800戍卒哗变导致大唐帝国的灭亡?
2014/06/17 11:37:25,史林拍案史家有评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大唐王朝因为黄巢起义而灭亡,而黄巢农民起义的源头又是桂林戍卒起义,庞勋正是桂林戍卒的首领。庞勋兵变,最初的缘由不过是一群边关戍卒渴望回归故乡,最后却变成波及大
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和历史相符吗
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张炯历史小说的新崛起,是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它反映了新时期历史反思意识的加强和深化,也标志着我国文学创作题材更加丰富的的开拓。像姚雪垠的《李自成》系列,凌力的《少年天子》系列,吴因易
大唐之无敌天下 历史上的李元霸 卫怀王 |我欲写作|逐浪小说原 大唐武帝李元霸
逐浪首页 | 加入书架 | 投推荐票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大唐之无敌天下作者:我欲写作字体: 最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最小作品相关介绍历史上的李元霸 本书几个重要角色的历史原型... 本书几个重要角色(罗成与罗...本
800戍卒哗变导致大唐帝国的灭亡? 戍卒
史家有评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大唐王朝因为黄巢起义而灭亡,而黄巢农民起义的源头又是桂林戍卒起义,庞勋正是桂林戍卒的首领。庞勋兵变,最初的缘由不过是一群边关戍卒渴望回归故乡,最后却变成波及大唐王朝整个东南地区的大灾难,无
大秦帝国全集在线阅读 大秦帝国第二部小说
内容简介:《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