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绝艳的楚辞诗篇。今天我们来谈谈屈原的绝命辞,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到底说了什么。
想要回答屈原的绝命辞说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确定屈原的绝命辞是哪一篇,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关于屈原绝命辞,历代研究者聚讼纷纷。有的主张是《怀沙》,有人力推《惜往日》,有的认为是《悲回风》,还有的说是《离骚》,甚至有人把《橘颂》当成是屈原的绝笔。似乎各有各的理,难以遽下定论。然而,在笔者看来,确定屈原的绝命辞还是应以太史公司马迁的观点为依据。据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的记载,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后引《怀沙》全文),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可知,司马迁认为《怀沙》是屈原自沉之前的最后一篇作品。太史公去古未远,有关屈原的传说可能还盛行于当时,相对于后人而言,他的说法更具有可信度。实事上,《怀沙》是屈原绝命辞的观点一直盛行至南宋,直至朱熹出,方受到质疑,此后各种不同观点才纷纷涌现。此外,从诗篇的情感内容来看,《怀沙》全然是一种赴死前的决绝与悲凉。而诗题“怀沙”,虽历代颇有歧见,但以“怀抱沙石以自沉”或者“投身于河沙之怀”的释义最为可信,最受欢迎。据此,笔者认为,屈原的绝命辞应仍以《怀沙》为准。
据《屈原列传》载,屈原是楚王室同宗,在楚怀王时期任左徒之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华出众,得到怀王的信任。在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在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怀王一度还将起草国家改革法令的重任交给屈原,可谓风光无限。但好景不长,屈原的突出表现遭到同僚的嫉恨。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朝中奸佞纷纷排挤和诋诽屈原,楚怀王因此渐渐疏远了屈原。屈原虽然被疏,但仍心系怀王与楚国,一有机会就执义直言,可惜均难被采纳。怀王一次次被秦国欺骗,楚国一步步受制于秦,楚国国势日衰。后来,秦昭王假意与怀王会盟,将怀王拘留在秦。楚怀王入秦不返,长子楚顷襄王即位。不久,怀王客死于秦国。屈原指责撺掇怀王入秦的公子子兰。而此时的公子子兰已为楚国令尹,掌管朝政。屈原的行为自然只能招来更多的嫉恨。果然,政敌上官大夫又借机向顷襄王馋陷屈原,顷襄王怒而迁屈原于江南。
仅管在怀王时期,屈原已被疏,远离政治中心,但曾经被怀王信任并委以重任的经历始终给他残留有会被重新重用的希望。楚国局势虽一步步下行,但屈原还依然期待着怀王能悔悟过来并力挽狂澜。怀王曾经的知遇之恩也让屈原还心存感激并时刻准备报效怀王。可如今,怀王已死,楚国的政治舞台被自己曾经的政治对手把持,国势颓败越发不可收拾。屈原对楚国的前途和自己理想的实现失去了信心。屈原行于江滨,披发行吟,面色憔悴,容貌枯槁,决定以死明志,不愿苟活于世。在这样一种背景与心境下,屈原写下了《怀沙》。
《怀沙》全文如下: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卞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倕不斫兮,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女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兮。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衣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所有。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薮,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从屈原绝命辞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诗人抒发了自己被贬南荒的哀伤之情与“冤屈而自抑”的郁结之气。屈原遭馋被贬,于“滔滔孟夏”时节远赴蛮荒,触目皆“草木莽莽”,“眴兮杳杳”。诗人“伤怀永哀”“郁结纡轸”,无处申说,只能在这最后的绝命辞中,写出这最后的伤悲。
第二,诗人表达了对这个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的批判与不满。屈原矛头所指就是当时的楚国政治现实。这是一个“玄文”被人暗藏,视力超常的离娄被当成瞎子,“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被关进笼罩里,鸡鸭四处乱飞,玉与石混在一道,好与坏不分的世道。在这个世道,小人得势,贤良被黜,子兰、上官大夫等“非俊疑杰”的庸人却当道狂吠,权势冲天,而如屈原这般“内厚质正”的忠良,却难容于世。在这最后的绝命辞中,诗人用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来批判当时楚国政局的乱象和世道的不公,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与不屑。
第三,诗人表达了世无伯乐、无人理解的深沉悲哀。在这个变白为黑、倒上为下的社会里,屈原这匹良骏根本找不到知音,无人赏识,无法施展才华。自己“文质疏内”,可众人并不了解我过人的才华;自己鸿才博学,可为栋梁,可谁又懂得我拥有的不世之才。舜帝已死,不可再生,夏禹和商汤已经远隔,当今之世,难觅知音,更无良伴。如果说在楚怀王时期,屈原还曾一度遇到过伯乐,得到过君王的赏识,那么在如今的顷襄王时代,屈原已经完全没了任何希冀。怀王已死,仅管自己“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但“伯乐既没,骥焉程兮”。这种“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的叹喟在这绝命辞中已达到了悲凉的境地。
第四,诗人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以身殉国的决心。世道如此混乱,伯乐已死,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理想已没了实现的可能,诗人不愿与世沉浮,也不屑与小人与伍,更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楚国就此沉沦。诗人像一位远行人,日暮路遥,看不到抵达的可能,心中没了光亮。“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诗人心中充满忧哀,要“舒忧娱哀”,只有一死。诗人要用死来表明心志,捍卫尊严,以己身之一死来殉自己执著的理想,来殉自己眷恋的楚国。诗人最后唱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如果说此前有关死的言论还多少带有些冲动的话,那么这回真地知道了死的不可避免,对生命不再留恋,愿追随先贤而去,明确表达了死亡的决心,而且表现得异常的冷静与悲壮。这就是屈原自杀前的最后心态。
以上四点,尽管屈原在此前的作品中也多次表达过,但相比于《离骚》《惜往日》《悲回风》等篇,诗人在绝笔《怀沙》篇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为悲凉。朱熹在《楚辞集注》中所言“《骚经》、《渔父》、《怀沙》,虽有彭咸、江鱼、死不可让之说,然犹未有决然之计也,是以其词虽切而犹未失其常度。《抽思》以下,死期渐迫,至《惜往日》、《悲回风》,则其身已临沅、湘之渊,而命在晷刻矣。”只读出了表面的平静,并没有看到深层的悲凉。《怀沙》篇中的“未失其常度”是痛定后的平静与万念俱灰后的冷酷,这比那种激烈的言辞更为可怕。所以《怀沙》才是屈原真正绝笔。
来源/“端午节专题”特约稿件,中国屈原学会&阅读公社联合出品作者/谢君(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研究)主编、监制/振华副主编/晓洁责编/小洁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