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信鸽专家鉴别视频 育儿专家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

前言:早期教育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

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现在的父母是非常幸运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育儿知识。经过报刊亭时,他们可以看到很多本育儿资讯杂志;浏览互联网时,只要敲入“育儿”两个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到数以千计的相关网页;来到书店,书架上各式各样的育儿书籍更是琳琅满目……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被各种各样、千头万绪的教育理论搞得头晕脑花,不知道该听哪种理论,不知道如何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早期教育。比如,在“背诵诗歌”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搜索”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背诵诗歌会很好地促进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能力等,这些专家是鼓励的、赞成的态度;另一些专家认为,背诵诗歌属于典型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会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这些专家是反对的、不提倡的态度……诸如此类的“争论”是非常多的,我们的家长到底听谁的呢?到底哪些理论是适合孩子的呢?自己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具体情况呢?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不管他们有没有参加过游戏班,或者有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早期教育指导,他们的各方面成长都会遵循一个正常的、有规律的轨迹,比如宝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什么时候会提出反对的意见、什么时候会遵守老师制定的规矩……无论是在动作发展方面、智力发展方面或是社会行为能力发展方面,绝大部分孩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所以家长不要把早期教育看得特别的“高深”,早期教育就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早期教育的过程就是贯穿生活的过程。

那这样来说,是不是我们家长就没有必要开展早期教育,让孩子自然生活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首先,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会对孩子各方面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可以很轻松地就获得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其次,尽管很多孩子的成长会秉承一定的规律,但很多家长对这些最基础的规律是不清楚的,甚至会起到一些消极的、错误的引导行为。比如,过早地教孩子学习走路、进行复杂的认知学习等。再有,既然早期教育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那家长在生活中该如何更好地操作,使得在生活中也能科学地体现教育,并且这种教育确实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呢?  所以,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首先我们的家长要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基本的早期教育知识、不清楚基本的幼儿发展规律,那么要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非常困难的。

在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工作的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对数以千计的当地家庭实施了“早期教育家庭指导方案”的工作,并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育状况进行了跟踪测试和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家庭育儿方案,这些方案是真正可以在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是基于普通生活上可以轻松开展的。同时,通过我们对家庭的跟踪指导,我们还总结了家长在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错误育儿方式和指导行为。本书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实践中凝练而得。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是一本针对家长问题的“育儿指导”书籍,它以测查家长在普通生活过程中是否会引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切入点,让我们的家长通过对自己生活过程的回顾,反思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醒家长及时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成为真正“懂”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同时,在书中我们针对婴幼儿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介绍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建议,所以该书也可以用做从事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特别感谢以下专家、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鲍秀兰教授

中央电视台《生命之初》栏目   粱自珍编导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曾明辉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纳志云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杨尔麟教授

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    梁惠莲、杨绚、曹倩、丘丽萍等老师

在此谨向他们和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最真诚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能谅解并提出修改意见。

序:教育原来是这样的

我之所以更愿意把这本书称为是一种优秀的“早期教育行动方案”,而不将它称为“早期教育理论”,是想突出本书的最大特点——这是一种可以具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理论。它是那么亲切和易于被理解、执行,枯燥的教育理论变成了家庭教育的种种细节。这样的“行动方案”难道不比古板的、让普通家长看了犯糊涂的理论更能深入人心吗?

这本书历经4年,完成之后,曾经先后给数十位家长试阅,得到的是一声惊叹——原来教育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家长们的这种惊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原来早期教育的理论可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实现起来如此之容易,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在陪伴孩子们的每一次玩耍中,在和孩子一起的任何一言一行中,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实现早期教育的理念。

是的,教育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发现这种教育模式,难的是把本来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变得“看起来如此简单”,我想,这里面凝集着龚娅杰等早期教育实践工作者多年来的心血。惊叹的另一个意思恐怕要更深刻一些,那就是,原来早期教育首先是一种“自我教育”。这正是这本书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她虽然没有明说,但却在书中这么做了。在书中,从头到尾,通过无数的生活细节和日常习惯,作者一直在试图追问一个这样的问题——您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先让家长认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告诉您,这样的父母是否合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最后再结合你的情况告诉你如何做。如此循序渐进,层层剥开,最后露出教育理念的核心。这一认知方式是很有新意的,它不再把教育视为家长对孩子的单线行为,而是先从家长自身开始,然后再抵达孩子,构成了一个双线的教育行为。难怪家长们会惊叹——原来教育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一点终于在这里被说出来了——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只有先“教”自己,然后才能“育”孩子,“教育”一词,应当如此一分为二地看。

真正的育儿专家是——您!的确是这样,在具体日常的生活中,只要家长们懂得婴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和早期教育的理念,又懂得孩子的需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育儿专家。

本书使用说明

1.家长在针对本书中“家长测试部分”要做到客观,以便及时发现您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如果在部分测试项目中,您发现您平时的做法和测试项目中很相似,但不一模一样,比如测试项目中问“您是否带孩子观察过小鸡吃什么”,如果您带孩子观察过其他动物吃什么也算通过。家长要会灵活变通,但要平行变通。

3.本书的相关指导及书中的游戏篇适用年龄段为1岁半到4岁阶段的宝宝。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按照游戏指导过程进行,及时调整游戏难度。我们不提倡某个游戏一定只能在某个月龄阶段玩耍,只要孩子感兴趣而又没有危险,任何游戏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开展,还可以反复开展。

4.在引导孩子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方式来引导,只要孩子能快乐并顺利完成游戏就可以。游戏中任何有关“玩”的建议都有助于您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发现您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只关注了孩子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问题。别忘了,您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您的一举一动会对宝宝的情感、性格、品质、智力等各方面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宝宝,首先就要求您是一位优秀的家长,您需要爱宝宝、好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您的问题。

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

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并不代表孩子会思考问题,只有当孩子会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时候,真正的思考才开始。

所以当您的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草率回答,孩子已经会思考问题了。

※测试——您能很好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吗?

如果孩子问您:“汽车为什么能跑?”您会怎么回答?

A.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

B.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

C.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

分析:

(1)如果您的回答是A:  您的回答比较符合认知程度稍强一些的宝宝。您能用宝宝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宝宝,尽管宝宝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您的解释,宝宝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您的回答不但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同时也留下了宝宝可以探索的空间。随着他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会主动去寻找关于“发动机”的信息。

(2)如果您的回答是B:  您的回答最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您用孩子的语言解答了他的疑问。而且在您的回答里,您还能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了汽车工作的过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尽可能使用科学用语,回答应该更合理一些,让孩子对一些科学概念一步到位。

(3)如果您的回答是C:  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回答孩子问题的家长。您的解释太肤浅,没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也没有阐明科学原理。可能孩子还会接着问,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会问“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缘由或目的的想像;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每一个“是什么”都代表了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不管用什么办法,当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时,您都要尽可能回答。

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您需要注意这些——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1.您的回答要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符合孩子心理和认知水平。

2.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尽量使用规范用语,语气要符合孩子的口气,语速要放慢一些,在讲解答案的时候可以借用手势、动作、操作等。

3.如果对于孩子的提问您不清楚的时候,您可以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然后您应该引导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而不要就此敷衍了事。要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4.如果孩子的问题太多,您觉得有些回答不过来或感到烦躁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抱怨宝宝,更不要说:“烦死了,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这样会打击孩子爱思考的学习欲望。您可以这样说:“这是今天妈妈可以回答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明天再开始!”这样即不伤害孩子,也保留了孩子好思考的学习欲望。

5.如果有条件,在您回答问题的时候,您可以采取操作游戏材料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答案。

6.在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判断一下,依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及相关经验,孩子能不能解决或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可能,您最好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致家长的话  当孩子会问“为什么”的时候,您身上的教育责任就更重了,您需要为了回答孩子的问题赶快“充电”!

给孩子获得成功的尝试

在2000年—2002年的2年时间里,我们曾在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宝宝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

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房子”,“小房子”的质量很轻,1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轻易地举起来;“小房子”的骨架都是安全的软塑钢材料,孩子的力量就可以轻松地让房子发生变形;房子的四周都是网状,这样孩子在里面就可以看到外面而不会感觉到恐惧;房子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洞,底部有一个方形的洞,孩子可以从这两个洞口出来。

然后我们把孩子放到“小房子”里面,鼓励孩子从里面出来。

我们来看看,孩子们都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出来——

有的孩子尝试把“房子”慢慢推倒,自己的身子也随着倒下,然后从顶部圆洞口爬出来;  有的孩子经过观察,托着底部的方形洞口,把“房子”举起来,然后从底部洞口钻出来;

有的孩子努力举高一只腿,用胳膊撑住身体,然后慢慢地从顶部洞口爬出来;

有的孩子在惊慌之中,无意把“房子”弄倒,发现了出口,然后爬出来……

测试结果发现:虽然各个孩子采取的方法不一样,但大部分孩子都能从“小房子”里出来。而且当把孩子重新放到房子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去尝试用新的方法从“房子”里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想说明用哪种方法爬出来的宝宝“聪明”,只是想通过这个测试,向家长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手段来激发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可能,您也可以找一个大小合适的纸箱子,让您的宝宝试一试,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 相关理论  ——创造一个孩子易于进行多种尝试并获得成功的环境

在上面的测试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爬出来,让孩子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多种尝试的机会,会促进宝宝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以,您应该提供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使孩子可以受到鼓励去实验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您给孩子提供的游戏有诸多的限制、有很多的规则,让孩子的尝试行为总出现各种“错误”或是“失败”,这样的游戏是不利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同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尝试的积极性。

容易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方式,会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建立信心。

※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拿棒棒糖  您准备一个普通的放卫生纸的塑料纸桶,再准备一根棒棒糖和一根绳子。然后您把棒棒糖栓在绳子上,并把糖放在卫生纸桶里。您最好用绳子绑在糖的“重心”位置,这样一拉绳子,糖正好可以平平地卡在纸桶的圆口上。然后把准备好的游戏材料给宝宝,鼓励宝宝把纸桶里的棒棒糖拿出来!

【讲解】通过设计巧妙的游戏,让孩子可以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够东西  您可以把孩子想要的玩具放在高台上,在玩具上栓上绳子,把绳子垂下来,引导孩子去取玩具,但不要提醒孩子去拉绳,看孩子会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就能去拉绳子把玩具取下来。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手边放一件可以利用的工具,比如衣架、小棍子或小板凳,引导孩子用工具拨下来或搬小板凳踩上去够玩具。如果孩子自己不能理解如何去做,家长可以使用工具做一次示范,但不容许手把手地教。

【讲解】学习使用工具不但帮助宝宝建立间接思维能力,而且在游戏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1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看动作就能理解动作事物关联的思维能力,所以要求家长尽可能是肢体动作的示范,而不要过多地手把手的指导。

(3)绕绳子  把绳子两端绑在孩子手腕上,让孩子把绳子从身前绕到身后来。看孩子能否自己完成,然后您再做示范,如何把绳子从脚下绕过来。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绳子不要甩在其他小朋友身上。

【讲解】游戏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促进孩子身体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游戏中孩子可能不配合会大哭起来,家长不要强迫孩子。

(4)摘水果  您可以在屋子里栓一根绳子,在绳子上吊一些水果,绳子的高度适合,能让孩子手提篮子能稍稍跳起一些就够得到。您也可以在四周放一些板子,看孩子是否会动脑筋把板子垫在脚下把水果够下来。

【讲解】 2岁以上的孩子大部分是能够跳起来了,但孩子的跳跃动作却非常的吃力,往往跳起以后还没有原来高,而且上身动作也比较紧张,要想跳起来并伸手去够水果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些可以帮助孩子的工具,但家长不提示,看孩子是否会自己解决问题。游戏的目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跳跃动作,又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怎样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游戏环境?

在宽松的游戏环境下,孩子会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宝宝独立性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创设适合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

1. 提供的游戏要适合孩子的认知和动作能力发展水平;

2. 提供的游戏要有多种解决方式,以鼓励孩子能进行多种尝试;

3. 游戏材料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安全,可以让孩子独立操作;

4. 尽可能不提供帮助;

5. 生活中经常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 致家长的话  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宝宝成为独立的人,让他会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学会解决问题……这个需要您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

面对宝宝的“无理哭闹”

宝宝太爱探索了,尽管您多次地告诉过他这个危险、那个不能动,但他还是可能对您的警告“置之不理”。如果是不太危险的东西也就罢了,问题是孩子很可能正在玩耍一件特别危险的东西,比如刀子或是洗便盆的草酸。这个时候,您只有采取强制手段及时地从宝宝手中“抢”走危险品并再次大声地强调“不能玩!”您的“突然举动”一定会吓着宝宝,他会哇哇大哭起来。您很想让宝宝多哭一会让他记住,但又很心疼。怎么办呢?

※测试——家长如何处理问题?

1.您已经告诉过宝宝不能玩厕所里的“杀虫剂”,并且强调了非常危险,但不小心还是被宝宝拿到了,您不由分说地抢走宝宝手中的“杀虫剂”,甚至还顺手打了孩子一下,以示“强烈警告”。这个时候宝宝会大哭大叫起来。对于宝宝的哭闹行为,您是怎么解决的?

A.不理他,任他发泄,实在烦了就干脆把他放到卫生间里,留他一个人在那儿哭,让孩子长长记性。否则他以后还玩!

B.好好劝说,再次告诉他这个东西很危险,所以不能玩。如果他还继续哭就任由他哭,冷处理。

C.好好劝说,并以给糖果或玩具作为停止哭闹的条件,防止孩子哭得过激伤害身体。

D.不理他,您在一边摆弄其他玩具,吸引宝宝自己参与过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和他讲道理,并要求宝宝承认错误。

在您的生活中可能没有发生过和测试中同样的情况,但一定有过相似的情况,比如宝宝做了错事,您批评了他、甚至惩罚了他,他会哭闹;当宝宝的欲望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无论您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无理地哭闹。在面对宝宝的这种哭闹行为时,您是否也有和以上测试中相似的感受和行动呢?

※对于宝宝的哭闹,您是怎么应对的呢?

(1)如果您的做法和A家长相似:

您可能是一位缺乏耐心的家长,您的处理结果很可能是:宝宝以后不当着您的面玩,但他会背着您玩。而且,宝宝的性格会逐渐变得胆小,还会无缘无故地特别依恋您。这是因为,您的举动会让宝宝以为您不要他了,所以他会特别地依恋您,甚至会时刻地紧拉住您的衣服,不让您离开寸步。千万别这样做,您过激的行为让宝宝无法应对这突发的变化,他还太小!

(2)如果您的做法和B家长相似:

那您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了解一点点教育的“技巧”。您的处理结果当然会让孩子记得,但您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更合适的、积极的调节心理的方法。而不是任由宝宝自己摸索,有的宝宝会一直哭很长的时间,这样会很危险。

(3)如果您的做法和C家长相似:

您的宝宝从此可能会学会“赖皮”的招数来“对付”您,一定要警惕了!同时也要提醒您,对宝宝的教育要做到坚持原则。

(4)如果您的做法和D家长相似:

您是一位比较聪明的家长,宝宝不但完成了自我反省和自我判断的过程,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现实变化做出相应的心理调节。如果您摆弄的玩具或游戏特别吸引宝宝,宝宝非常想参与,但他因为做错了事而又有所顾及,就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反省。

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D家长的方式是最可取的一种方式。

当然,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您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处理,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应该如何教育?

1.您要强忍住怒火,千万不要当时就大动肝火,否则,您的行为只会教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这个样子,继而会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

2.当孩子正在“无理哭闹”时,您没有必要马上跟孩子讲道理,宝宝在那个时候都比较激动,是很难听进去任何道理的。等他平静下来您再告诉宝宝他的错误,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惩罚,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3.采取积极的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开展新的游戏、播放孩子喜欢的卡通片等,千万不要采取消极的方式,更不要“恐吓”孩子——再哭就不要他,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4.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让他稍微哭一会儿再采取措施。

5.千万不要为了制止孩子的“无理哭闹”就给予不合理地承诺和物质刺激。

※致家长的话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您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千万不要打孩子!

您会和孩子说话吗?

语言是进行交流的载体,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语言,宝宝如何和外界进行交流?您又如何了解宝宝的需求?宝宝又如何知道您的愿望呢?

2岁左右的宝宝,他能说很多话了,即使他不能很好地用句子来表达,但他基本是能理解您的意思了。可有的时候,您会发现宝宝似乎“听不懂您的话”,这是怎么回事?

※测试题——“拿拖鞋”

首先,请您把鞋架上的鞋、卫生间里穿的鞋、卧室里穿的鞋收整齐放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您下班了,觉得很累,坐在客厅沙发上休息、看电视或吃水果。接下来,您想去洗澡,想让宝宝帮您去卫生间里拿您洗澡时穿的拖鞋,您会怎么对宝宝说呢?

A.宝贝,拖鞋(手指示强调),帮妈妈拿双拖鞋!

B.宝贝,妈妈想去洗澡,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C.宝贝,去那儿(手指卫生间方向),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D.乖宝贝,您能帮妈妈一个忙吗?(得到答复后再继续)妈妈想去洗澡,你帮妈妈去卫生间里拿那双小狗的塑料拖鞋,好吗?

在平时生活中,您一般采用类似哪种形式的沟通方式?您的宝宝能理解您的意思,并完成您给他的任务吗?

※您和宝宝说话的方式正确吗?

(1)如果您经常用A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的时候会不理您,对于您下的命令全当“耳旁风”。尽管您可能会重复而耐心地说几次,但效果不佳。您只好自己动手了。您可能会在合适的时候教育您的宝宝,“妈妈给你买好玩的玩具,给你买好吃的果冻,你帮妈妈拿双拖鞋都不愿意?!这可不是乖宝宝!”即便是有这样的“事后总结教育”,效果又如何呢?是不是效果也不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是您的宝宝没有爱心,还是听不懂您的话呢?

其实,更多的原因不在宝宝,而在您的说话方式上。因为您的语言里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而您的“事后教育”里又有太多的抱怨。孩子是不能理解他有什么“义务”的,他需要的是鼓励和参与的兴趣。

在这里要提醒您,您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同样的情况,记得要尝试经常去鼓励孩子!

(2)如果您经常用B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时会出现执行的错误,他可能会给您拿来一双其他的鞋,或是拿了卧室里的软拖鞋。然后您可能才会反复强调“妈妈要洗澡,你想想,应该去卫生间里拿洗澡穿的拖鞋啊!”

是孩子听力有问题听不懂您的话吗?

不是,是您下的命令语意不清晰、语言信息太少,孩子一时不能判断去拿什么、去哪儿拿,所以出现了执行的错误。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通过直接的口语去快速判断后面隐藏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也要提醒您,您平时和宝宝说话的方式词语可能有些贫乏,给宝宝的语句太简短。这样下去,您宝宝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受到影响了!建议您要习惯使用长一些的复杂语句和宝宝说话,如果宝宝听不明白,您可以重复几次,但不要拆成短句或是词汇来表达意思。

(3)如果您经常使用C模式和宝宝说话:

虽然宝宝能很好地完成您的任务,但您可能会发现,宝宝平时和您说话的时候,也喜欢用大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有的时候表达不能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非常着急,甚至语言结巴。

这是什么问题呢?

这种现象是隐藏在许多家庭中的问题,是您把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弱化了,长期用肢体动作、眼神暗示等形式配合语言来表达意思,孩子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会越来越复杂,这时这种类型的孩子就会出现语言表达的障碍。

所以,针对2岁以上的宝宝,当您和他讲话的时候,建议您尽可能减少肢体动作。

(4)如果您经常使用D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的宝宝不但很乐意接受您的任务,还会完成得比较好。因为在您的命令中,您不但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然后用孩子容易感兴趣的话题(小狗),激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

同时您可能还会发现,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甚至会使用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意思,他经常会使用一些您没有教过他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意思,尽管有的时候他表达得并不那么贴切,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没有关系,您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倾听,等把孩子的意思听明白以后,用更标准或更贴切的语言帮孩子总结,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更大地发展。

※相关理论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2岁左右的宝宝进入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理解能力也发展到了长句理解阶段。这个阶段,您在和他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使用适合的表达方式促进宝宝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

1.禁止用娃娃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2.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词汇方式来表达,比如,“香蕉,苹果,宝宝,吃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宝宝想吃香蕉还是苹果?”如果您考虑到孩子太小可能听不懂长句才这样做,那您可以多重复几遍,或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宝宝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3.规范语言,不要模仿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开灯的时候,可能会说“亮亮灯灯”,打电话会说成“叮叮话话”。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孩子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您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就会起到不良的影响,让孩子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

4.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孩子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配合以肢体动作。

5.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语句要清晰、连贯、易懂,不要使用复杂的词汇。

※致家长的话  用适合的方式和宝宝对话,宝宝会更理解您的意图。

喜欢反复做事的“傻”孩子

您可能看见过这样的情景:

沙滩上,一个孩子拎一只小桶拿一个沙铲,他不停地往小桶里铲沙,装满后又倒出来,然后再装满,再倒出……

宝宝的儿童房里,他用小积木搭高楼,您很希望他可以搭高一些,但他往往是搭上5、6块,就把高楼推倒,然后再重搭,乐此不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您会发现他经常会有这样“莫名其妙”的重复性行为。您怎么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反复做一个很“简单”的动作?

※相关理论  ——孩子的重复性行为是独立学习的过程

幼儿需要参与到各种积极的活动中来进行学习并掌握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对游戏材料或动作过程的反复地体验,以便探索和试验这些新概念,或是接受他们暂时不能理解透彻的概念。同时“重复性”学习和自我锻炼过程,也是幼儿自发地提高某种身体能力(大运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的独立学习过程。比如,当幼儿掌握跳跃动作以后,他会反复自我练习,直到他能很随意地跳起。

在这里特别指出:幼儿重复性学习过程是幼儿自发的独立学习过程,他和我们成人鼓励孩子反复练习某种能力的过程是不同的。前者是自发的、主动的,而后者是诱导的、被动的。在宝宝的学习过程中,二者是伴随孩子成长的。

因此,家长要正确地理解孩子的重复性行为是进行独立学习的过程,而且还应该在孩子进行这种重复的独立性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

※测试篇——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增强他的独立学习能力吗?

当您看见宝宝在反复地做一个动作,或重复地在完成一件“工作”,您会:

A.用其他玩具或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巧妙地终止孩子这种“无聊”的行为。

B.询问孩子到底想干什么,然后帮助孩子完成。

C.尽量不打扰宝宝,让他尽可能自己单独操作。

分析:

A.您是一位不太会帮助宝宝巩固学习能力的家长。您以您的学习方式来判断宝宝这样的行为是“无聊”或“无用功”,说明您不太了解3岁以下婴幼儿的学习特点。您需要学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欣赏宝宝的重复探索行为,让宝宝在自己独立地、反复地探索过程中感知信息,增强能力。

B.您是一位很关心宝宝的家长,但您的做法却不会让宝宝喜欢。您很想帮助他,而他可能根本不“买账”,甚至会因为您过分主动的帮助而感到烦躁,因为您打扰了宝宝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宝宝的反复探索行为,并不一定代表宝宝想获得什么更新的结果,很可能宝宝是在表示一些他没有理解的信息,也可能是在验证自己的某种能力。您不要去打扰他,让他一个人慢慢地来。

C.您是一位很懂得让宝宝独立学习的家长。宝宝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通过这些过程,宝宝增强了自己的某些能力,也巩固了对一些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如果您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引导孩子玩同样的游戏,效果会更好。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穿纽扣  给孩子纽扣和带子,要求孩子穿进去并且学会拉线。等孩子熟练了穿纽扣的动作,您提供两颗相同孔状的小纽扣给孩子,引导孩子用线同时穿过两颗纽扣。在穿之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对齐纽扣孔,然后再一起穿过去。

【讲解】孩子学习穿纽扣并且能拉线需要有较强的双手协作能力。一般来说,孩子做事情不会考虑完整性,以为纽扣穿进去就可以穿另一颗了,往往一松手,纽扣就滑出来。有的孩子不会连续完成两个动作,这也需要加强训练。

(2)拉绳取物   在孩子面前放几样玩具,其中红色的玩具用红色的绳子栓,绿色的玩具用绿色的绳子栓,把绳子交叉放置,先让孩子反复拿同一样东西,反复几次以后,帮助孩子发现规律,强调同颜色的东西被相同颜色的绳子栓着。然后您可以增加更多的东西,在放置的时候故意把线弄得很乱,下命令让孩子去拿××东西,看孩子能不能拿对。

【讲解】同颜色的事物被同颜色的绳子栓着,孩子看见绳子就能联想起相同颜色的事物,这是训练孩子色彩对应关系。通过建立红—红的相同概念,从而建立绿—绿等其他颜色的对应关系,通过这样反复的过程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一种学习能力。

(3)听儿歌做动作  妈妈可以经常反复给孩子念同一首儿歌,并在儿歌的容易识记部分增加动作,刺激宝宝对儿歌声音信号作出动作。比如“小脚踏踏、小手拍拍”(磁带《踏踏步》)。

【讲解】建立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孩子理解并表达语言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儿歌和动作就不再是节奏过于缓慢的动作了,更需要家长给孩子有一定节奏的训练和稍微复杂的动作。

(4)多米诺骨牌   家长帮助孩子排牌,看看谁排的牌一推就可以全部连着倒下。交给孩子自己尝试吧!

【讲解】这是一个较难完成的平衡、专注、距离、知觉综合训练游戏。孩子在这个训练中提高了手眼的协调性和手控制能力。孩子从推倒骨牌的一瞬间可以得到快感,而为了这一短暂的快乐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搭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倒,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不怕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孩子的坚强意志就是在“坚持一会儿”中磨练出来的。要使骨牌能一个接一个倒下,又需准确的空间距离感,这个游戏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对培养孩子的情商很有益。尽管多米诺效应的物理原理孩子理解不了,但在游戏中,孩子能够感知,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5)螺丝配对  给孩子至少3对不同形状的螺丝(配对螺丝螺母和螺栓颜色要一样),3对螺丝的颜色要各不相同,把螺母和螺栓分开,让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在一起。

【讲解】2岁左右的孩子对事物的不同形状的对应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在考察孩子识别并摆放形板块的能力测试中,尽管大部分孩子不能准确一一完成,但都能反复尝试并最终放进去,说明孩子有图形对应意识了,只是图形识别能力还需要提高。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有颜色配对的暗示下独立完成形状配对。希望家长在游戏中减少直接指导。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独立学习,在生活中您还应该这样做:

1.学会欣赏孩子的反复探索行为;

2.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创建游戏环境,帮助孩子反复玩耍或操作一下曾经掌握的事物或玩具,观察孩子几次探索有什么不同;

3.鼓励孩子独立操作,尽量减少帮助;

4.不可以强迫孩子按照您的意图来反复练习某种能力,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规律。

※致家长的话  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式,成人有成人的学习方式。孩子是以改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环境,而成人则是想努力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吗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的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这样说:“宝宝小的时候挺专心的,给他讲故事他能听完一个故事,教他认图片或做游戏,他可以玩好一阵儿。现在长大了,反而不如原来专心了,无论做什么、玩什么,他都不能坚持,一会就分心了。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力是不是真的很差?”

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吗?

※相关理论

自从宝宝能够轻松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开始,宝宝就进入了探索的高峰期,这个时期是以宝宝会爬行和直立行走作为明显标志的。这段时期的宝宝,他们会对任何他们可以去的地方或能够得着的东西进行探索,而这种探索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并不一定是想“得到什么”,也不一定是想“知道为什么”。发自体内的探索需求强烈地驱使着宝宝“四处乱蹿、到处看看”。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表现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专注力不集中。

宝宝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随着宝宝的成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大约2岁半左右的时候,很多宝宝对事物的探索开始深入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安静”下来。即便是这样,因为宝宝还小,他也最多可以集中7—10分钟。

所以,您大可不必担心。如果您认为宝宝的专注力真的很差,那您应该检查一下宝宝的生活环境是否太嘈杂,玩具是否太多了,然后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做一些容易安静的游戏,坚持下来就会收到效果的。

※您是一位会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家长吗?

1.孩子的玩具您是怎样放置的?

A.整理在玩具箱里,等孩子需要的时候再给孩子拿出相应的玩具。

B.随意放在孩子房间一角。

2.孩子每天有固定的看儿童节目或是看书的时间吗?  A.有。  B.没有。

3.孩子每天有没有独立玩耍的机会? A.有。  B.没有,一般都有大人陪伴。

4.当孩子对一件玩具失去兴趣想要更换新玩具时,您会:

A.陪宝宝再研究一下这个玩具还有什么玩法。B.给孩子更换一件他喜欢的玩具。

5.宝宝正在专心地玩玩具,而喝果汁的时间到了,您会:

A.不打断他,先让他玩,然后再给他喝果汁。

B.打断他,让他喝完果汁再玩。

6.您每天有没有刻意地给孩子做一些安静型游戏?比如:穿纽扣、看书、搭积木等。

A.每天都有。  B.不一定,看孩子喜欢。

评分:A—1分B—0分

分析:

(1)≤2分,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家长。如果您认为您孩子的专注力不好,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您的行为造成的。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您长期的培养。首先您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个有规律的作息表,让孩子一天的活动能够动静结合,而不是任由孩子的性子;其次,您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个适宜的、安静的环境,环境不能太乱、太嘈杂,让孩子养成一定的行为规范。然后就是需要您有效的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很难配合,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骂孩子,慢慢地来。

(2)3—4分,您基本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专注力,但还需要检查一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我们强调,塑造良好的专注力有几个要素:环境、生活习惯、家长的引导方式。您觉得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从现在纠正过来,您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3)≥5分,在培养孩子专注力方面您一定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果您宝宝的专注力能达到5分钟,那他的专注力非常优秀了。需要提醒您的是,不能用大孩子的要求来要求4岁以下的幼儿,太长时间的专注对于4岁以下的幼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1.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宝宝生活的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自由的,并且应该有宝宝自己的生活空间。一个嘈杂的、人口众多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宝宝的专注力。

2.帮助宝宝形成良好合理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生活安排会从生理上帮助宝宝建立生物钟,长期以往,孩子会自觉地知道这段时间应该做什么,有助于提高专注力。

3.家长的陪同。让孩子一个人单独专注于某个事物或某项活动是很难的,因为宝宝还小,他的探索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您的帮助和陪同,他很快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如果有家长的陪同和有效的引导,会增强孩子的探索持续程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4.提供丰富、合适的刺激。您应该准备适合孩子玩耍或操作的游戏材料,让孩子感兴趣,这会有效地促进孩子的专注力提高。但刺激不宜过度,千万不要同时提供给孩子很多刺激,这样会让孩子过于兴奋,反而适得其反。

※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您可以用以下游戏来尝试训练:

(1)坐滑板车  让孩子盘腿坐在滑板车上,双手紧紧抓住车的把手,然后家长推、拉滑板车以和孩子身体方向一致或相反的两个方向拉动车子。

【讲解】孩子在滑板车上要根据车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来调节身体的平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2)托物走路  给孩子一个塑料托盘,在上面放上几颗大枣或是几个苹果,让孩子从房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转过身子再走回来。

【讲解】由于孩子的平衡能力还不是太好,孩子在托物走的时候是很难做到控制好手中的盘子。这个游戏不但训练了孩子的平衡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手眼协调和身体姿势协调,为孩子有很好的手控制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3)钓鱼  给孩子玩具鱼竿,上面有磁铁。家长帮助孩子把磁铁吸在小鱼的嘴上,然后让孩子拉鱼竿把小鱼从盆中钓离,最后把鱼放在一旁的篮子里,家长帮助宝宝把鱼取下来。再反复做。边钓边数数。

【讲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手眼协调性还没有发育特别好,需要家长帮助把游戏完成。孩子能很好地控制很长的鱼竿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就非常不错了,游戏不但训练了孩子的手控制力,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

(4)轨道开车  让孩子试着推小车在地上沿某条轨迹走。比如,让孩子推小车沿篮球场的白线走。

【讲解】孩子推小车在线上走,需要较好的手眼协调性,同时也需要孩子长时间的专注。

(5)里面有什么?  老师准备小蜡丸,在小蜡丸内装线,把小蜡丸装入小盒子中,再把小盒子装在拉链袋子里。引导孩子找找里面有什么?打开以后让孩子拉线甩甩蜡丸。

【讲解】孩子一层层打开包装物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1岁半左右的孩子,随着智力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增强,这个时期是探索欲望最强的时期,对事物的专注力程度不高,这是正常的现象。游戏除了提高孩子的手意识和手技巧,更想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不是指让孩子能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话,对于孩子来说是指对一个事物的集中的程度和时间。

※生活中您还可以这样做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1.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给孩子讲故事;

2.和孩子玩折纸游戏;

3.让孩子帮助您收拾小东西。

※小孩“多动症”是怎么回事?

多动症也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它的发病率在3%—7%左右,主要特点是:

1.学龄儿童男孩比女孩多;

2.婴儿时期表现为吃奶不感兴趣,哭时强烈的挣扎,身体扭转不停;

3.多动、不安静、乱摔乱扔东西;不合群、爱发小脾气;

4.有些孩子易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

5.智力正常,但学习不太好。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是非常少的,家长不要随意怀疑,也不要给孩子造成任何心理压力。  ※致家长的话  孩子是好动的,孩子的身心处于高度的发展之中,我们不要让孩子禁锢在某个活动中,应该让他活动起来。

不要嫌麻烦,快乐最重要

自从有了宝宝,您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幸福,但同时也有了许多责任,您要赚更多的钱养育宝宝,给宝宝提供好的物质环境;孩子生病了,那个时候就更心烦了……

生活方面的事会让您心烦,陪孩子玩游戏您会“嫌”麻烦吗?下面这些场景您可能经历过,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您带孩子去楼下花园玩球,您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他尽把球乱扔。刚开始您还没有觉得烦,时间一长,您尽“拣”球了,您就觉得很“烦”;

您带孩子去沙滩上玩沙子,您本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可他还不让您教他怎么玩,结果弄得到处“脏”兮兮的,您很心“烦”;

您想培养孩子从小会帮助人的意识,您让他来帮您剥豆子,可他尽帮倒忙把豆子弄得到处都是,您又觉得“麻烦”了;  ……

※当您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您“嫌”麻烦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哪些?

A.孩子太小,教他玩什么、学什么也是费工夫,教起来太麻烦,等他上幼儿园以后老师再教他就会了。有的东西,孩子大点儿自然也就会了,何必现在教,太麻烦了!

B.有的时候孩子喜欢的东西太脏,比如沙子,帮他打扫卫生太麻烦,所以不喜欢给他玩这类的游戏;

C.本来想在游戏过程中渗透一些教育内容,可孩子专注力太差,一会儿一个花样,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么玩,看着他“瞎”玩真心烦。

D.有的游戏太容易让孩子兴奋,比如一些运动游戏。怕他得多动症,所以不能给孩子玩。

对于以上说法,您是否也有同感?如果您的想法和以上所列举的想法有相似之处,您也一样可以发现您的问题。

※您是哪种类型的家长?

(1)如果您的想法和A类型家长相似

您可能是一位逃避困难的家长。不要觉得很多能力随孩子的成长自然就会拥有,孩子很多优秀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并完善的。孩子小,但并不表示孩子不需要教育和帮助,您需要知道的是——无论孩子多大,您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责无旁贷的,不要把您的责任推卸给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不要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麻烦”,您试着去做做,您会发现孩子是充满智慧的。

(2)如果您的想法和B类型家长相似

您可能对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求太高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没有干净和脏的区别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事物或玩具不干净的时候怎么处理,手或衣服被弄脏了怎么办,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动,这样会制约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索水平。

(3)如果您的想法和C类型家长相似

在这里要提醒您,陪孩子玩要有绝对的耐心,还要注意掌握引导孩子参与游戏的方法。其次,我们教孩子学会一些技巧或某些动作,不能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感受。所以,这类家长需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然后才是掌握一定的动作、融进一定的教育指标目的。

(4)如果您的想法和D型家长相似

这里要明确地告诉您,只要游戏安排合理和科学,任何游戏都不会让孩子得多动症。孩子在运动型游戏中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是正常的,这是孩子身体发展的需要。家长需要把握好的就是在什么时段给孩子玩游戏,每次玩多长时间,而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再次,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主要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比如您手中的奖品、提高能力等)。

所以,无论孩子参与何种活动,您不要首先就判断“活动有什么教育目的、会不会弄脏孩子的衣服”等,才决定让不让孩子参与,更不要因为考虑到活动目的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手段或方式,因为这个目的是家长的而不是孩子的,我们要尊重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和原因。您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是否表现得兴趣高昂、心情愉快。

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和智力正在处于发展中,那些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掌握感和控制感的游戏或活动,能够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体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能积极地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当中。相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充满压力的环境,会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不利。宝宝只有通过各类形式的游戏,才会逐渐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在陪伴孩子活动时,首先要求家长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不要用所谓的书本的、测试的、专家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达到什么程度。创设让孩子感到快乐、轻松的环境和游戏是最重要的,这样您就不会觉得陪孩子玩是“麻烦”了。

※致家长的话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特别的耐心。您关注的不应是教育效果是否“立竿见影”,更应该关注是否给予了孩子快乐?

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是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

360docimg_0_  塑造健康的宝宝

什么是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健康不但要求身体健康,还应该心理也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全天下的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宝宝健康,都希望塑造一个全面健康的宝宝。

如果您“揍”了孩子

在宝宝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每个时候您都可以做到应付从容、心态平静的。如果您因为宝宝做了错事而“揍”了他(当然不是太厉害),您除了要在事后做反省,还应该给宝宝的心灵做一些“补偿”,以帮助宝宝应付这样“突发”的事件。但补偿也是有原则的,不是毫无条件地满足宝宝的要求,您可以尝试给宝宝做做下面的游戏。

※相关理论

宝宝学习控制或调节他们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我安慰的方式,吸吮大拇指或运用依恋物是他们控制情感的最初表现。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控制情感了,他们会通过观察别人的各种情感表达来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然后再通过练习等过程不断地完善。同时,宝宝还可以通过游戏去补偿他们受到的失败、痛苦和挫折等,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不安情绪。

总之,如果您采用了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您应该及时地教孩子合理的心理调节方式,而不要以为孩子太小,没有关系,长大了就会明白家长的“苦衷”。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

※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的游戏

(1)扔球 带宝宝到海洋球池,或给他准备尽可能多的球,让宝宝用力把球向四周的墙扔去。不要规定扔的方向和目标。甚至可以让宝宝把球扔到您身上,或互相对扔。

【讲解】帮助宝宝学会合理的发泄,并在游戏中增强亲子交流,让宝宝意识到您是爱他的,愿意和他一起参加游戏并获得快乐。

(2)搓泡沫 找两块泡沫板,您和宝宝一起搓泡沫。把搓出的泡末颗粒再用嘴吹开。反复玩耍。

【讲解】帮助宝宝学会调节心理,增强亲子关系。

(3)拍水 带孩子在浴缸里或是游泳池里,教孩子用手猛力地拍打水,直到拍出水花来。也可以给宝宝一个工具,让孩子拍打水面。

【讲解】通过适宜的方式,让孩子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挫折。

(4)“批评”洋娃娃 用孩子的各种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您先象征性地示范给宝宝看如何批评洋娃娃,您可以轻轻地拍打娃娃说:“你今天不听话了,您拿了×××,多危险!让哥哥(姐姐)打打你的屁股!”然后把娃娃给宝宝,让宝宝打打娃娃的屁股。然后,您可以反向提问,“娃娃今天乖不乖?为什么要打她?”

【讲解】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转移情感压力,降低心理压力,同时可以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

(5)鼓手游戏 给孩子准备不同的材料,有奶粉罐、碗、盘子、木头块、橡皮泥等,再给孩子两根小棒子或筷子当鼓锤,让孩子随意敲击。游戏过程中不要表示出对孩子的烦躁,但也没有必要表示欣赏和鼓励。让孩子自己玩,直到他结束游戏。

【讲解】让孩子通过敲打不同物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发泄他的委屈、愤怒或是不安。

除了您过度的“惩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其他的一些事情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不安、挫折或是愤怒。这些时候,您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宝宝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心情。

※相关提示

——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安、愤怒、失败或是挫折的情绪

1.被家长、老师责备、批评或是惩罚以后;

2.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是其他东西被家长“强行”拿走,或被其他小朋友“夺”走;

3.进入某个孩子感觉“恐惧”的场所,比如医院、非常黑的地方;

4.和亲人的离散,比如送进幼儿园或在街上与家人走散;

5.突发的身体伤害事故,比如突然跌倒、烫伤等;

6.愿望或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比如商场里宝宝想要某个玩具遭到了妈妈的拒绝;

7.看见父母争吵或是特别混乱的场面,等等。

※致家长的话 尽管您明白很多教育道理,您知道不能用“武力”教训宝宝,但您也可能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您除了要反省自己的行为,还应该及时地帮助宝宝走出“心理困境”。

感觉统合失调现象

※ 故事引言——家有“小暴君”

童童3岁多了,是一个非常帅气而且聪明的男孩,家里识图卡上的东西几乎都能指认出来,还知道字母A、B、C呢。童童妈妈介绍说,宝宝的认知能力非常好,不但认识很多事物,还能区别色彩、形状等。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还会背诵好几首诗呢。可最让妈妈头疼的是童童的脾气,稍微一不如意就生气发火。童童生气的样子很特别,先是对着人大声地嚷嚷,然后对着墙或地板嚷嚷。厉害的时候就自己揪自己头发,或坐在地上用头去撞墙或地板。无论妈妈怎么哄,就是停不下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童童特别容易生气,他一个人玩得好好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从他身边经过,他都会生气。童童妈妈在面对“小暴君”的问题上也尝试了不少方法,但都效果不明显。

后来经过指导和测试,诊断童童可能是感统失调型的孩子。

※ 关于感觉统合的理论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著名理疗师Aryes博士系统提出。感觉统合功能是指机体利用身体各个感觉通道,有效地获取信息,大脑对信息进行解释、分析、统合等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身体适应性反应。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通道之一 —— 前庭觉位于人体内脑干和脊柱的连接处,它是大脑信息的过滤器。人的高级学习器官主要是面部,比如口、耳、鼻、嘴等,当这些器官获得信息后,信息不是直接传递到大脑,而是先经过感觉统合器官的过滤把信息过滤、分类、整理,然后再传给大脑的相关部分。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就可能导致多动症、易怒、易燥等症状。

※ 您的宝宝有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吗?

1. 容易分心;  2. 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

3. 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  4. 自我概念差,易出现行为问题;

5. 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  6. 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

7. 动作笨拙,粗心;  8. 肌张力不足,姿势不佳;

9. 注意转移困难;  10. 言语、语言发展迟缓。

感觉统合失调,有时可能很隐匿,尤其在儿童中,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其他的原因,如“他固执,懒惰”,或“他不愿做”,或“他被宠坏了,怕羞,娇气”。感统失调的明显症状一般在孩子5岁左右出现,但如果您的宝宝属于以下这些情况,您就要提前引起重视了。

※ 以下因素可能会导致宝宝感觉统合失调:

1. 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2. 环境因素:环境过于嘈杂等;

3. 早产或剖腹产;

4.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或不会爬行;

5. 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6. 缺少同伴群体;

7. 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8. 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9. 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推球  让孩子在距离墙面30-50公分的地方俯卧趴下,手抱球使劲把球推到墙上,等球反弹回来时就马上用手抱住。反复做多次。

【讲解】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以及身体协调能力。

(2)滑滑梯  宝宝俯卧趴在滑梯顶端,两胳膊前伸,然后从滑梯上以俯卧的姿势头朝下滑下来。您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哦!从来没有做过相关动作的宝宝,不要一来就做。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随意地玩滑梯,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甚至是家长抱着滑下来都可以,让孩子先适应滑梯游戏,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完成俯卧下滑的动作。千万不可以强迫孩子。

【讲解】滑下时双臂朝前伸展,双腿并拢头抬高。强烈刺激前庭体系,头部、颈肌同时收缩,促进身体保护伸展行为的成熟。

(3)跳跳床   让宝宝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尽可能要求宝宝膝盖弯曲,脚后跟踢至臀部。在家里也可以让孩子手扶床头栏杆完成同样的动作。

【讲解】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信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

(4)刺痒痒  准备专业用的按摩球,也可以用市场上同类“刺猬球”代替。您先拿小球放在宝宝的手心和手背滚,然后再放到脚底滚,边滚边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告诉宝宝“刺痒痒了”,提高游戏兴趣。提醒您注意的是,着重要刺激孩子的手足部位,身体其他皮肤暴露部位也可以刺激。

【讲解】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和嗅觉刺激,稳定情绪。

※ 特别提醒

感觉统合失调的明显症状一般要在宝宝稍大一些才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家长不要一观察到孩子有少量提示中的失调行为就断定为感统失调,这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专业的感统训练需要借助于一些专业的训练器械,家长在家庭中尝试完成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在做训练时,一定不可以强迫孩子,要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

您是合格的“健康卫士”吗

宝宝的健康是需要您呵护的,需要您从饮食上、身体上、心理上等很多方面给予宝宝无微不至的关怀。于是您可能偶尔会有抱怨“养个孩子真不容易!”但您还是深爱自己的宝宝,还是愿意担任宝宝的“健康卫士”。

※您是合格的“健康卫士”吗?

1.您怎么安排宝宝每天的户外活动?

A.无论什么情况,都至少会让孩子进行一次户外活动。

B.如果天气不好或是孩子生病,就不让孩子外出了。

C.很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2.您怎样安排宝宝平时的饮食?

A.宝宝大了,基本让他和我们大人吃得一样,再增加一定量的奶。

B.经常给孩子吃专业的婴幼儿食品。  C.根据宝宝的喜好特别制作,好让他多吃一点儿。

3.对于宝宝经常玩耍的玩具,您是怎样清洗的?

A.经常清洗并做消毒。  B.偶尔清洗。  C.没有清洗过。

4.除了定期去医院或保健站做检查,您有没有自己的检查方式和相关的检查工具,比如经常给孩子称称体重、量量胸围等?  A.经常这样做  B.偶尔这样做。  C.从来没有。

5.您经常陪宝宝一起做游戏吗?

A.无论多忙,每天至少陪孩子玩一会儿。

B.工作太忙,但坚持每周带孩子玩一次,去公园或是游乐场。

C.不一定,有时间就陪他。

6.家里的插头、桌子角、饮水机、抽屉有没有做过安全处理?

A.每天都检查并做过安全处理。

B.告诉过孩子要小心,有的做过安全处理。

C.交代过孩子要小心,但没有做过安全处理。

7.您给宝宝购买衣物的时候最关心什么?

A.孩子特别爱动出汗多,考虑衣服的质地和舒适感,纯棉、低领最好。

B.宝宝经常在地上玩,衣服一定要经脏、耐磨最好。

C.宝宝还小,只要衣服合身就可以。

8.您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宝宝的爱?

A.经常拥抱或亲吻宝宝,并告诉他您很爱他。

B.借表扬宝宝的机会告诉孩子,您最喜欢乖宝宝。

C.也跟孩子说爱他、喜欢他,但很少有身体爱抚和接触。

9.宝宝摔倒以后,您会怎么做?

A.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然后安抚他,并告诉他“虽然有点疼但没有关系,一会儿就好!”

B.坚持宝宝自己站起来,告诉宝宝“要做勇敢的孩子!”

C.赶快抱起宝宝,并表示出特别的关爱和担心。

10.您生病的时候,宝宝要求您陪他做游戏,您会怎样处理?

A.告诉宝宝您生病了,需要休息,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并要求宝宝帮您做一点儿事。

B.告诉宝宝您不舒服,不能陪他玩,并承诺宝宝等好了以后一定陪他玩。

C.表现出特别烦躁的样子,让宝宝去找其他人玩。

评分:A—2分;B—1分;C—0分

分析:

(1)得分高于14分,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健康卫士”。您不但能从身体上关心宝宝的健康,还能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并能尽最大的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的环境帮助宝宝成长。

(2)得分在7—13分之间,您基本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健康卫士”。您非常关注宝宝的健康,但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宝宝的身体健康问题。您还需要了解全面健康的内容,不但要让宝宝身体健康,还要让宝宝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3)得分低于6分,您可能是一位“马大哈”似的“健康卫士”。尽管您非常爱您的宝宝,但有的时候,您对宝宝的健康问题是疏忽了。您需要反省您的问题了。

※在宝宝的成长中要关注的健康问题

1.身体健康:包括对宝宝体格检查,防治疾病,锻炼身体等;

2.饮食健康:包括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均衡营养等;

3.心理健康:给予宝宝足够的爱心,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品质等;

4.环境健康:提供安全、洁净、环保的适宜宝宝成长的环境等;

5.物品健康:保证宝宝接触的物品、玩具、衣着等物品要安全、洁净、环保等;

6.健康教育:给予宝宝什么是健康的、正确的、安全的健康方式等。

※您可能会忽视的健康问题

1.装修房子或购置家具的时候,要注意环保健康;

2.给孩子购买玩具的时候,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

3.宝宝的服装及相应的饰物要安全健康,最好不要给孩子配带饰物,也没有必要花太多钱买太贵的衣物,质地好、适宜活动穿着并经常清洗就可以;

4.心理健康的培养要适宜孩子的实际年龄,不要以为严格就是最好的方式,在爱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品质和人格方面的培养才是适合宝宝的,让宝宝学会关爱别人;

5.经常检查宝宝的生活环境,杜绝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

※致家长的话

为人父母真的不容易,在伴随宝宝带来的欢乐的同时,也饱尝了累、苦、烦和无奈……

没有关系,想一想,总的来说有孩子还是快乐多一些。

培养出一个会懂爱的宝宝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宝宝是幸福的,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宝宝,爸爸妈妈爱宝宝,周围的人也很喜爱小孩子,沐浴在“爱”中长大的宝宝,他懂得爱吗?如果有人喜欢宝宝时,宝宝是否也知道呢?

※宝宝“情感认识”指数测试:

1.宝宝做了错事,当您对他做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时(不要有太强烈的责骂声),他的表现是:

A.不理解,没有明显表情变化。  B.理解,会马上抑制自己行为,甚至会被吓哭。

C.理解,不一定马上停止自己的行为,有时还会反过来逗大人开心,有点厚脸皮。

2.从宝宝手上把他正在玩着的玩具强行拿走时,他的表现是:

A.无所谓,转身去找其他玩具或干别的事情。  B.大哭或大叫,直到您把玩具还给他。

C.看看您,然后伸手表示要,或直接说“要”或明确地说:“这是宝宝的!”

3.在公共场所,当有陌生人对宝宝投来微笑或逗引的时候,宝宝的反应是:

A.没反应,只是好好地看着陌生人。

B.表示害羞或害怕,躲进妈妈的怀里,并不时地偷眼看看陌生人。

C.会回应陌生人微笑,甚至还会主动打招呼或是搭腔。

4.当您拥抱孩子的时候,他的表现是:

A.不喜欢,甚至会被吓着躲到经常带他的爷爷奶奶处。

B.能接受,但不会回以同样的拥抱和亲热。

C.非常高兴,会给予同样的拥抱,还会顺势提出一些“要求”。

5.当您买礼物送给宝宝的时候,宝宝的表现是:

A.没有明显的高兴表情,他还是喜欢原来的玩具。

B.很高兴,然后开始玩耍。

C.很高兴,而且还会表示感谢。有的孩子会邀请您一起和他玩耍。

评分:A—1分;B—2分;C—3分

对于以上情况,您的宝宝是怎样反应的?

※宝宝情感认识、接受和表达程度分析

1.≤5分的宝宝。宝宝对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高。原因可能有:宝宝太小;或者是宝宝很少接触人,性格太内向;再有就是您平时不很关心宝宝,您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有待提高。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再爱宝宝多一些、让宝宝多接触人,让他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区别自我,学会建立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您不知道您的宝宝是否能“区别自己”,最好的标志就是:在您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宝宝是否有强烈的依恋表情。如果有,说明宝宝可以区别自己了;如果没有,说明您给予宝宝的感情和爱还不够。您需要引起重视!

2. 6—11分的宝宝,他能很明确地认识情感,也懂得“爱“,但需要您帮助他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您可能需要注意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宝宝建立对周围环境或人的信任关系,同时您需要对您平时的行为反省一下,是否对宝宝有特别粗暴的言行,如果有就要立即改变。

另外,这样的宝宝不是很容易适应新环境,当您带他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您不要一来就要求宝宝去和陌生人打招呼,而且陌生人的热情反而会让宝宝更难以适应。您最好抱(牵)着宝宝,很随意地和您的朋友闲谈,但要随时关注宝宝,适当的时候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带宝宝一块儿参与到新环境的游戏中。而不只是简单的口头鼓励“去吧!没有关系,和小朋友一块玩!”除了语言的鼓励,最好您和宝宝一起参与。

3.≥12分的宝宝,您的宝宝一定是一个非常可爱而且很懂得爱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容易得到来自环境中更多人的爱,情感发育会比较健康。您需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学会主动探索、游戏和学习。

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不太需要您的引导和示范,您给宝宝一个目标,就让宝宝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吧。比如,宝宝特别想玩穿红衣服小朋友的球,您可以鼓励他去,但怎么做,您没有必要告诉他。先让他自己去试试,如果遇到困难再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相关理论

——情感的认识、接受和表达

情感健康的首要就是对情感的认识、接受和表达。宝宝是通过一个发展的过程来获得这些能力的: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和命名这些情感,比如让孩子认识“生气、高兴、讨厌、气愤”,这些情感的表情、行为和其对应的名称;接着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接受他们体验到的各种感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并把这些感情看作是健康的、自然的;最后,孩子才能学会在各种状态下能用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用言语方式表达或是肢体动作表达。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看“哭”脸和“笑”脸

A.您提前画好两张脸谱图,哭脸和笑脸。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不时提问,“小姐姐摔倒了,她哭了。哪个是哭了?”让宝宝选择。

B.对于稍大一些宝宝,您的脸谱制作就更有意思了,您只需要画好娃娃脸谱的上半部分,留下嘴的位置,再用可重复粘贴的纸画好两张“哭”“笑”嘴,让宝宝根据您的要求贴“哭”脸和“笑”脸。

C.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宝宝模仿“哭”脸和“笑”脸。

【讲解】帮助宝宝巩固对“哭”和“笑”概念的认知,促进宝宝语言能力提高。

(2)学会表达爱

A.在宝宝和小朋友或他喜欢的人分离时,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们告别。

B.对于依恋程度比较强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设计许多有趣的告别动作,让孩子顺利渡过分离期。比如“飞吻”、“捏鼻子”、“顶牛”、“拉钩”等。还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个“依恋”物,比如乖乖狗、芭比娃娃等。

C.您在生活中要结合场景使用各种能表达情感的词汇,当宝宝有同样的经历时,引导宝宝用语言表达他的感受。比如有:高兴、生气、伤心、委屈等。

【讲解】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帮助孩子对人和物形成积极的、可以信赖的依恋。

(3)相信自己

给宝宝创设一些富于“冒险”的环境,鼓励宝宝相信自己去探索完成。比如:

A.鼓励宝宝从书桌上下来,可以告诉他怎么做。

B.鼓励宝宝试着按按“鳄鱼”(鳄鱼玩具)的牙齿,不要害怕。

C.翻山越岭:妈妈蹲下,让宝宝从妈妈的背上爬上去,妈妈站起来,让宝宝配合妈妈的动作爬过妈妈的肩头,然后再从肩上翻下来,头朝下双手触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宝宝相信妈妈,但不可以强迫孩子。

【讲解】让宝宝学会相信自己和他人是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反映了宝宝对您的信任程度。

(4)送礼物  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全家人的情况,比如,您可以这样说:“爷爷非常爱宝宝,爷爷每天都带宝宝到楼下的花园去玩。可是爷爷老了,他的腿有点毛病不能走太长的路,我们需要送一双舒适的鞋给爷爷。”然后让宝宝从几双鞋里挑一双合适的鞋“送”给爷爷。以此类推,您还可以让孩子送礼物给其他家人。

提醒您,在平时生活中您可能让孩子送过礼物,但您采取的方式可能过于简单或直接,您可能会直接让孩子“把×××送给××”,而没有突出送礼物的原因。

既然是游戏,您还可以结合故事来让孩子做这样的游戏,比如,在您给孩子讲《卖火柴的小姑娘》时,您可以问问宝宝:“想送什么礼物给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儿?”引导孩子做出合理的选择。

【讲解】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理解人类最复杂的感情。

※在生活中营造爱的环境

1.生活中,不但需要您给予孩子爱,同时应该要求孩子懂得关爱您、关爱其他人。

2.爱是广泛的,包括了对人的爱,还包括热爱其他的生命。所以,您可以给孩子养一个宠物,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爱小动物。

3.爱不是挂在嘴边的东西,他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如此,您还是应该用言语的方式告诉孩子“您爱他”以及爱的含义,并大胆地尝试用肢体语言去表达爱。

4.不要问孩子“您最喜欢谁或您最爱谁?”这样的问题,更不能在这样的回答中贿赂孩子。

5.如果您惩罚了孩子,在他情绪平静以后您需要通过游戏、故事或其他形式正面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惩罚你的原因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不是不爱你!”不要认为这是表面形式,这对宝宝非常重要。

6.给予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溺爱。

※致家长的话  沐浴在爱心中成长起来的宝宝会懂得爱,但无限制的溺爱,也会让孩子不懂得怎么去爱别人!

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

作为一名0—4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在我指导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让我心痛的事情。

※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琪琪出生的时候比预产期提早了2个月,所以全家人都特别“照顾”孩子的成长。琪琪从小就不太爱动,爷爷奶奶还“夸讲”琪琪是个“乖宝宝”。可到了2岁琪琪还不会走路,爸爸妈妈有些着急了,每天都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走路,教了2个月效果也不明显,爷爷奶奶就说了“琪琪早产,什么都会晚一些的,该会的时候自然就会了!”。爸爸妈妈一想也是,就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妈妈带琪琪参加亲子园游戏班时,在老师的叮嘱下,经过医生的检查才发现孩子有“脑损伤”现象,所以导致了不会走路,而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

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中,我又陆续碰到过几例类似这样的事情,往往都是家长没有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引起重视耽误了孩子。每当我看着幼小的宝宝、看着着急的家长,我的心“痛”极了。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提醒每一位读者家长,当您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咨询相关人员,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机。

※异常的行走姿势,提醒您特别注意!

正常情况下,1岁4月以后宝宝就能行走自如了,绝大多数2—3岁的宝宝不但能行走自如,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发育跑步、跳跃等更为复杂的大运动能力,并将在这一年里逐渐完善这些能力。

如果您的宝宝到2岁的时候走路仍有问题,您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导致宝宝不能走路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有脑神经方面的问题或是髋关节有问题等身体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有心理因素。

有极少部分2岁以后的宝宝可能会出现的异常行走姿势有:

A.自己不能独立站立,必须要大人扶或扶着物体才能站立;

B.自己能走路,但在平地上走路左右摇摆幅度过大,容易摔跤;

C.自己能走路,但在迈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脚尖有明显的方向变化;

D.扶着东西可以走得很好,但不扶东西的时候就不能自己走;

E.不会走路,同时还伴随有语言滞后现象或智力落后现象。

当然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健康的、正常的孩子,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做一个“特别提示”。

如果您的孩子真有类似这样的情况,您也不要灰心,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勇敢地帮助孩子迈开他人生的第一次步伐。

※如果发生以下情况,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

A.发生较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摔倒、跌落、碰撞等,尤其是头部受伤要特别注意;

B.孩子生病:比如高烧不退、抽风、用过一些特殊的药品;

C.经历过特别紧急的事件:比如受到惊吓、观看不宜电视节目、父母过激吵斗场面等;

D.有过窒息现象发生:这些窒息可能是因为哭闹导致、过于兴奋激动导致、疼痛导致、吃过大的食物导致等;

E.受到严重的挫折:突然和亲人离散,受到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或是惩罚等。

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神经系统和身体受损,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当孩子可能经历过这些情况的时候可,您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您可能会发现的异常行为:

A.宝宝出现痉挛或呕吐现象,两眼瞳孔不一样大或瞳孔对光没有反应;

B.如果宝宝睡着了,您感觉很难摇醒他;

C.手脚活动不灵活,容易跌倒,手中东西容易滑落;

D.脸色异常并持续一段时间;

E.突然默不作声,目光呆滞,性格变得胆小害怕;

F.异常地吵闹,很难安静下来;

G.睡梦中容易惊醒,清醒的时候异常地“缠”人,需要大人紧紧抱住;

H.语无伦次,发音不准,爱怪叫;

I.眼神不敢直视其他人,显得非常的惊恐不安,等等。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您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带孩子上医院检查,或进行积极地观测记录,并分析回忆哪些事件可能造成了孩子的异常行为,然后主动地告诉医生或心理医生,以便采取适合的治疗手段。

异常行为不会象身体出血那样症状立即、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会延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往往会被家长忽视。

※致家长的话

孩子是那么弱小,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您有责任保护好孩子,关注孩子,同时还要学会应对危险。

和您的宝宝一起跳、跳、跳

从宝宝出生以后,您有多长时间没锻炼身体了。或许您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天天带孩子太累了!工作太忙了!……

现在,放下您手头的工作,带上宝宝一起来做做“亲子健身操”!

※您的宝宝目前能做哪个动作?

A.能大走大跑,拉住他的双手可以跳离地面;

B.扶栏杆可以自己跳起来;

C.能双脚同时跳离地面一点点,但不能连续跳;

D.能很轻松地跳离地面,而且可以连续跳3次以上;

E.能从原地立定往远处跳,至少跳30公分以上;

F.能从台阶末级往下跳,跳下以后能站稳;

G.能从地面跳到高15公分的台阶上。

您的宝宝能做到什么程度呢?从A—G,动作难度越来越大。

※针对已有A、B种能力情况的宝宝,您可以这样做:

您需要做的是锻炼孩子的下肢肌肉爆发力:

(1)妈妈拉手跳跳跳  用4块彩色地板拼图拼接成条形放在地上。您双脚分开站于地板两侧,拉宝宝两只手的手腕(防止手脱臼)做左右跳动作。每次跳之前先让宝宝做好起跳姿势,然后妈妈拉宝宝的手配合口令完成动作。

除此之外,您还可以拉宝宝的手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前后跳、上下跳等动作。

如果您和宝宝经常做这样的游戏,您会发现有什么变化呢?

“惊喜板——您的小腹变小了,不信试试!”

※针对已有C和D种能力情况的宝宝,您可以这样做:

您现在需要做的是锻炼孩子的腰腹部肌肉力量,让宝宝能协调运用身体各部分跳得更好。

(1)小飞机起飞了  您双脚微微分开,托住宝宝的身体让宝宝面朝下,然后把宝宝的腿盘在您的腰间,引导宝宝的身体从下往上用力抬起。在宝宝用力抬起身体的时候,您也要配和宝宝的动作努力顶起腹部,当宝宝身体落下时,您的身体也应配合收缩腹部并稍稍弯腰。如此反复几次。如果游戏让宝宝感到恐惧,就不要强迫!游戏过程中,配合动作,可以告诉宝宝“小飞机起飞了”(抬起身体)、“小飞机降落了”(落下身体)。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同样的姿势和宝宝完成“轴心旋转”游戏,刺激宝宝的平衡感发育。

“惊喜板——宝宝变得胆大了,您的腹部变得更小了。”

※针对已有E和F种能力情况的宝宝,您可以这样做:

您现在需要做的是引导宝宝完成更为高级的肢体协调性动作。

(1)单脚跳动作  您和宝宝都用一只脚跳,只要能跳起来就可以。如果完成程度高的宝宝,您可以要求宝宝连续多跳几下。

(2)单双脚交替跳动作  您和宝宝一起按口令完成动作,“单-双-单-双”,或数“1-2-1-2”,节奏由慢至快,锻炼宝宝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肌肉适应性。

(3)单脚交替跳动作  类似于您在预备活动中做的原地高抬腿跳动作,您不要求宝宝的腿抬高,需要关注的是宝宝的摆臂动作是否能和腿抬起的动作协调一致。这个动作能为宝宝未来的快速跑动作奠定基础。

“惊喜版——您在反复示范和当‘陪练’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您的身体素质正在改变,您上楼已经不喘了!”

※针对已有G种能力情况的宝宝:

您应该非常高兴,您的宝宝可能具有比同龄孩子更强的肌肉爆发力。他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位运动健将,至少体育成绩不俗。您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完成一些需要配合身体其他部份共同完成的综合动作。您可以和他一起做:

(1)跳绳:  您先示范给宝宝看怎样跳绳,让宝宝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宝宝完成有困难,您把绳对折合成一截儿蹲下来平着地面甩绳,让宝宝配合您的口令完成跳跃动作。

(2)跳投  给宝宝一个小皮球,让宝宝在跳起的同时把球抛出去。刚开始不要求宝宝抛的方向,等反复几次宝宝动作熟练以后,再要求宝宝把球抛给您。

(3)简单武术动作  如果有条件,您甚至可以引导宝宝模仿您做几个有蹲、跳、站起等连贯动作的武术动作或是舞蹈动作。提高宝宝的身体协调性。

“惊喜板——原来宝宝是个天才!”

※相关理论

孩子能够独立行走以后,就要开始发育比较难的运动技巧和运动能力,其中跳跃就是一项比较难的运动能力。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在1岁10个月左右的时候能做到双脚跳离地面,但也有一些孩子到了2岁半还不能跳起。这主要和孩子早期的身体协调性的训练相关,如果孩子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身体各部分肌肉能力的锻炼和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孩子掌握这个动作就会晚一些。对于会跳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增加跳跃的技巧训练,让孩子可以在跳起的过程中控制方向、控制身体。跳跃的训练让孩子的感觉统合功能得到良好发展。

※如果您的宝宝到3岁还不会跳!

有极少数宝宝到了3岁还不会跳,您不用太着急。他不能跳起的原因可能有:

A.宝宝一直以来运动方面的指标都比较滞后!

B.遗传原因。爸爸、妈妈小时候都是跑跳能力差。

C.没教孩子做过这样的动作,孩子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去自己完成,一定要借助外力帮助。

D.曾一度禁止孩子做这样的动作,害怕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

E.脑神经方面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孩子3岁还不能双足离地跳离地面,您一定要引起重视了。先花一点时间教孩子,最好先利用跳跳床。如果没有任何进步,建议您去医院或相关的机构对孩子进行检查。

※相关提示

A. 3岁以前的宝宝,由于骨骼的钙磷比例和我们成人不一样,骨骼的硬度也不一样,所以任何跳跃动作都不适宜长时间做,以免压迫孩子骨骼,造成骨骼变形。

B.不鼓励孩子做危险的跳跃动作尝试,比如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防止没有成人保护的时候孩子自己盲目尝试。

C.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致家长的话  除了要关心宝宝的健康,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和宝宝一起进行锻炼是最明智的选择。健康宝宝会给您减少许多麻烦,让您感到为人父母的快乐;同时,健康父母也会给宝宝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照顾,让宝宝觉得这个世界真美妙……

最“健康”的十种球类游戏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的一种玩具,是什么?——球。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在球类游戏中,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手腕力量,还可以训练孩子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使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提高了孩子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孩子在完成独立行走以后,随之就是高级的运动技巧的发育和形成,比如跳跃、模仿肢体动作、接球、跳绳等。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需要我们指导者结合孩子的生理特征来制定一套符合孩子发育特点的、科学的训练计划。

在这里,我们提供给您一些精彩的球类游戏。

※精彩的球类游戏

(1)接抛来的球  和孩子相距一定的距离,轻轻地把球抛给孩子,鼓励孩子接住。这个动作较难,刚开始的时候,您可以拉孩子两只手帮助孩子接住球,让孩子有成就感,激发游戏兴趣。多次练习以后再鼓励孩子独立完成。您和孩子间的抛球距离要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适当地调整。

【讲解】训练孩子手眼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2)接反弹过来的球  在第一步游戏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先把球在地上反弹一下,再要求孩子接住。和上个游戏一样,您首先要帮助孩子完成,然后再引导他自己完成。

【讲解】提高孩子手眼协调性,让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改变有一定的预测性。

(3)学原地拍球抱起  有了接反弹球的技巧,您可以教宝宝把球往下拍,然后抱住球。这对2岁多点的宝宝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您可以把动作分解开,让宝宝配合您的帮助完成。比如您拍球,让宝宝抱球,或是让宝宝拍球,您抱球。反复多次,再教孩子连起来做。接近3岁的宝宝基本可以掌握了。完成情况较好的宝宝就可以教他连续拍球了。

【讲解】训练孩子高级的连续动作运动技巧。

(4)打保龄球  用家里的废易拉罐做靶子,让孩子坐在距离靶子2米以外的距离把球滚过去击倒易拉罐。观察孩子的滚球动作是否有方向性。

【讲解】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发展,提高空间知觉能力。

(5)用脚推球  让宝宝面对墙50公分的距离坐下,并用胳膊在身体后面支撑地,放一个球在宝宝脚下,让宝宝先练习原地用脚底板滚球,等熟练了以后,教孩子用脚把球踢出去,并尽可能用脚接住反弹回来的球。

【讲解:】增强宝宝的下肢运动肌力和控制能力。

(6)对滚球  和宝宝相距2米以上面对面坐在地上,双腿分开。然后和宝宝互相对滚球。在游戏过程中,您应该配合球的滚动增加一些“音响效果”配音,增强游戏的兴趣。

【讲解】提高宝宝的手腕力量和手眼协调性,促进亲子关系。

(7)手指转球  准备一个与宝宝手大小相合适的花皮球,您先示范如何用四指配合拇指转动球,然后帮助宝宝完成;您也可以让宝宝模仿您尝试用两只手配合转动球。在游戏的过程中,您应该配合动作和球的转动“做配音”。除了球,您还可以用其他需要用手指转动的玩具让宝宝玩,比如陀螺、碾子等。

【讲解】增强宝宝的手指灵活性和力量,提高双手合作能力。

(8)投球  先给宝宝可以单手握住的小球,教宝宝握球、过肩投掷。在适合的时候可以增加球的重量;然后再给宝宝必须要双手才能抱起的球,教宝宝抛球或是投篮。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要求宝宝朝一定的目标扔出去。

【讲解】增强宝宝的手臂力量,提高宝宝身体协调性和手眼协调性发展。

(9)“抢”球大赛  准备一些乒乓球和几把大一点的汤匙,把乒乓球放在洗菜的塑料筐里,您和宝宝每个人手里再拿一个小碗。“比赛”开始以后,您和宝宝用勺把球舀到小碗里,看谁舀得多。您当然要让着一点孩子,如果有朋友的小孩来玩,让小朋友们之间一起玩耍就更好了。

特别提醒您,最好不要用较小的玻璃珠,容易发生危险。

【讲解】提高宝宝的手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性。帮助宝宝建立竞赛意识。

(10)“吹”球射门  准备一个乒乓球并用积木塔一个小门当“球门”,把乒乓球放在距离“球门”20厘米以外的地方。您先示范如何用嘴吹球进球门。然后鼓励宝宝尝试着做。宝宝进球的时候,您要及时鼓励宝宝。这个游戏最好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做,桌子太光滑了,球会到处乱跑。游戏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孩子健康。

【讲解】提高孩子的肺活量,增强身体素质训练。

※相关提示

A.在给2-3岁宝宝选购合适的球时,要注意球的材质不宜太硬,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反弹球击伤宝宝身体。

B.球类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所以最好在午睡以后再引导孩子玩球类游戏,时间不宜过长。球类游戏最好的游戏场所是室外绿地。

C.根据不同的游戏,给孩子选择大小合适的球。

※致家长的话  配合有游戏材料的活动会让宝宝更感兴趣,宝宝在这样的游戏中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健康。

教您几招“走路游戏”

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当然能走得很好了,当他们运用全部的能力在尝试爬楼梯、双足跳、单足站立的时候,他们的大肌肉运动能力也在继续发展着。所以,您不能简单地把“行走”看成只要宝宝自己会走路就可以了,应该在走稳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完成身体平衡训练、步伐控制训练、节奏训练等,为孩子培养更复杂的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急转弯走  利用户外的树、杆等物体当作转弯标志,也可以带孩子去有迷宫隧道等设施的游乐场所。引导孩子做急转弯行走动作。

【讲解】训练宝宝的步伐控制能力。

(2)走小桥  用普通的书铺成一条“小路”,如果可能还可以垫高一点儿,也可以铺设成有弯道的“路”,让宝宝自己在上面走走。也可以利用户外的花台、比较窄的小坎引导孩子完成。

【讲解】训练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

(3)躲开“炸弹”  家长准备至少5个球,告诉孩子这些是“炸弹”不能碰到它们。在孩子往某个目标物走的过程中,把球以不同的速度朝孩子滚过去,告诉孩子避开球,看孩子在行走过程中是否会迅速地调转行走方向。

【讲解】刺激孩子的本体感觉发育及动作快速反应能力。

(4)听节奏走  家长可以利用节奏比较明显的音乐,也可以自己敲鼓点,引导孩子模仿一些动物的走路。比如老猫走路。

【讲解】训练孩子节奏感,肢体动作模仿能力和步伐控制能力。

(5)高低脚走路  给孩子的一只脚上绑上一个高5公分左右的东西,另一只脚不绑,引导孩子一只脚高一只脚低,朝目标物走去。完成情况好的孩子,还可以让孩子端一个盘子,在盘子上放几颗大枣,看看大枣会不会掉出来。

【讲解】训练孩子平衡能力和专注力。

(6)走走停停  您可以和孩子边念儿歌,边做走路的游戏。

“宝宝妈妈走一走,走过大门口,遇到一条老黄狗,吓得他们不敢走,停!”在念停的时候,您的声音要特别提高,表情要显得突然、兴奋。反复几次以后,孩子就可以记住儿歌,会很好地配合儿歌来完成对自己步伐的控制。

【讲解】用儿歌的形式训练孩子学习控制步伐,增强孩子的肢体控制能力。

※宝宝越来越爱动了,您注意过这些问题吗?

一岁半以后的宝宝有较强的大运动能力,宝宝非常喜欢各种运动。这段时期,您要注意:

1.要给宝宝准备合适的鞋,不要图省钱给孩子穿大一号的鞋。最好不要买系鞋带的鞋,以免鞋带散落绊倒孩子;

2.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上衣可以稍稍长些,以免活动时露出肚子着凉。但不要过于肥大、过长,这样会使宝宝在活动中感到非常的不方便;也不要太小太窄,否则会影响动作伸展。衣领不宜太高,以免影响孩子的呼吸,限制头部活动;最好穿背带裤,因为宝宝似乎没有“腰”,松紧带太紧会影响呼吸运动、骨骼发育;太松又怕裤子掉下来影响活动;

3.女孩不宜穿过长的连衣裙,最好穿儿童短裙,以免活动摔跤;

4.孩子的骨骼还处于发育当中,要经常观察孩子小腿部分骨骼,发现变形要立即检查,并采取积极的矫正措施;

5.不宜让孩子行走过久或负重行走;

6.发现孩子走路出现“八”字脚时,要及时地矫正。

※致家长的话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不要让孩子久坐不动,让他站起来、跑出去,沐浴在运动的快乐中!

您的宝宝是“健康”宝宝吗

宝宝是全家的太阳、全家的中心,从他降生的那一日开始,您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健康。您害怕宝宝生病、宝宝不好好吃饭的时候您会特别着急,您向周围的朋友、长辈讨教如何喂养宝宝的方法;如果宝宝有什么身体不适,您会着急送孩子上医院;天气变化了,您会给宝宝换上合适的衣服防止生病……总之,宝宝的健康成了全家人的头等大事。

※您的宝宝“健康”吗?

1.宝宝的一日生活,主要指睡眠、饮食、大小便等生理性活动是否有规律?

A.有。    B.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    C.没有。

2.宝宝经常生病吗?

A.很少生病。    B.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容易生病。    C.经常生病。

3.宝宝平时穿的衣服和大人相比较:

A.任何季节都差不多厚薄。

B.天热的时候差不多厚薄,天冷的时候就厚很多。

C.害怕宝宝生病,任何季节都穿得比较厚。

4.宝宝的脸色是否红润、有光泽?

A.宝宝脸色很好。 B.脸色还可以但没有光泽。  C.宝宝脸色偏黄,且无光泽。

5.宝宝挑食吗?

A.不挑食,什么都爱吃。    B.有几样东西不爱吃,其他的还可以。

C.太挑食,不喜欢吃正餐,喜欢吃零食。

6.对于新的事物或进入新环境的时候,宝宝的表现是:

A.马上就会喜欢新事物并适应新环境。    B.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可以适应。

C.非常害怕新事物,特别胆小的样子。

7.宝宝经常会局促不安、显得特别烦躁吗?

A.很少出现。    B.生病的时候才会出现。    C.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8.宝宝常常会担忧许多方面的事情,像个“小大人”吗?

A.从来就没有过。    B.他会担心他的东西,比如喜欢的玩具。

C.不但会担心自己的东西,还会为大人担心。

9.宝宝常常会表现出可怜、不愉快、哭泣或痛苦的表情吗?

A.不会,宝宝很快乐。    B.受到挫折的时候才会这样。    C.经常会这样。

10.宝宝常常吸吮手指或咬手指甲吗?

A.没有这种情况。    B.睡觉前或是特别紧张的时候才会这样。

C.经常会这样。

评分:A—2分;B—1分;C—0分

分析:

总分超过14分的宝宝,非常健康!

总分在6—14分之间的宝宝,基本健康,但您需要关注宝宝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总分低于6分的宝宝,您需要请医生或专业的心理医师给宝宝做一次全面的检查。

※相关理论

过去的人们通常以为健康与否只是指身体而言,认为只要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而今天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只是指生理方面,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碍,这就是家长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心理健康与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健康的心理。为此,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方面标准:

1.具有与年龄相符的意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2.活泼乐观,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有求知欲和兴趣爱好;

3.有自尊心、自信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4.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等。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帮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奠定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非常重要,它将有助于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您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1.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或夸奖孩子;

2.不要贿赂孩子或过分地强调物质奖励;

3.不要勉强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情或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5.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6.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7.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8.给孩子做榜样。

※致家长的话  真正健康的宝宝应该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

360docimg_1_  启发孩子的学习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自信心、独立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孩子健全人格。因而早期教育不是表现为一种近期效果,如会唱一首歌、会算一个题、而最终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

建立不同大脑文件夹

您使用过电脑吗?如果您的工作经常要使用电脑,当您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件,有财务报表、合同制度、员工档案等,您会怎么存放这些文件呢?您肯定是在电脑里建立不同名称的文件夹来存放不同的文件,这样,当您想查阅某个文件的时候,您就可以很轻松地按照您的分类体系来找到文件了。

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您存放文件的过程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一岁半以后的宝宝,他的词汇吸收能力特别得强。当大量的词汇进入到宝宝大脑的时候,它们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这个时期,您需要引导孩子做一些分类游戏,帮助他们把已知的词汇进行“分类储存”——建立“大脑文件夹”;除此之外,您还需要引导他们做一些联想性游戏,帮助他们把已经储存的词汇“产生关联”。

有了这些过程,宝宝的学习会更上一个台阶,宝宝变得更聪明了……

※您会帮助孩子进行“分类思维”训练吗?

1.当您教孩子认识香蕉的时候,您会引导他再认识一些其他水果吗?  A.会。B.不会。

2.您经常会跟孩子说“一样”“同样”这类的词汇吗?  A.会。B.不会。

3.您有过“妈妈的衣服比宝宝的衣服大!”类似这样的类比性描述吗? A.说过。B.没有。

4.您给过孩子“家具”、“电器”这样类似的归纳性词汇吗?  A.给过。B.没有。

5.您有没有让孩子学着找找哪两只鞋是一对?或类似这样的配对游戏。A.玩过。B.没有。

分析:

对于以上问题,如果您有3个以上“A”,说明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帮助过孩子建立“分类思维”,您现在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分类能力的知识。

※相关理论

分类学习是宝宝数学学习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分类游戏可以促进孩子归纳性思维的发展,为宝宝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引导孩子完成分类游戏的难点不是怎样分类,而是让孩子理解“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所以您在制定分类标准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认知情况,或者提前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分类标准是什么。

在孩子完成分类游戏过程以后,您应该强调总结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并用一个概括性词汇来描述,比如“动物、食物、电器、文具”等,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您也可以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和这些“相同”,以扩展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

所以分类训练对于孩子形成高级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您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分类能力,以下是可以参考的训练重点:

1.鼓励孩子对事物进行各种因素的分类和区别;

2.帮助孩子学习类比性描述;

3.增强孩子的联想思维、归纳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训练。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动物分类  给孩子一些动物图片,让孩子把“会飞的动物”找出来,然后提问:“为什么它们会飞?”引导孩子去总结动物特征。同样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其他类型动物的分类,比如“水里游的”、“吃草的”、“家里养的”等。

【讲解】1岁半以后孩子的认知学习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学会动物外观形态的识别上,我们要扩大认知的深度,引导孩子把已知的动物进行分类总结,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联想训练  游戏过程中要对孩子的回答表示尊重,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要引导孩子自圆其说。

A.眼镜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眼镜和眼睛有关系?

B.牙刷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牙刷和牙有关系?牙刷还和什么有关系?

C.照相机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照相机和胶卷有关系?照相机还与什么有关系?

D.铅笔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铅笔和纸有关系?铅笔还与什么有关系?

E.雨伞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雨伞和下雨有关系?雨伞还与什么有关系?

F.汽车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汽车和公路有关系?汽车还和什么有关系?

G.太阳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太阳和白天有关系?太阳还和什么有关系?

H.电扇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电扇和热天有关系?电扇还和什么有关系?

以上联想训练尽可能给孩子许多因素的暗示,激发孩子一物多因素联想,从用途、功能、使用方式、事物相似性、外观形式、字面意思等多方面提示孩子联想、想象。

【讲解】联想性语言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语言逻辑思维发展,而且促进孩子想象力,激发孩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游戏里,指导者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是跳跃性的,无意的想象和联想占主要地位。孩子在游戏中会受其他孩子回答的干扰,不要马上制止,要引导孩子把话说清楚,解释之间为什么会有关系。

(3)找共同之处  您给孩子展示一些卡片,电话、电视、电吹风、电灯、电熨斗等,然后提问:“这些东西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引导孩子说出“它们都有电或它们都用电”,然后总结这些用电的东西叫电器。然后把其他名称中没有“电”字的电器产品(洗衣机、微波炉等)的卡片及一些非电器产品的卡片掺合进去,让孩子分分类(分两类即可)。分类的时候先不提示孩子哪些用电、哪些不用电。

【讲解】2岁以上的孩子对生活中的用电产品早就有感知了。游戏中我们先用名称里有电的用电产品提示孩子这些用品的共性,然后通过不提示的分类游戏考察孩子是否能够发现分类的标准,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4)纠正错误  您给孩子故意说错话,鼓励孩子发现问题,并指导孩子如何纠正错误。

“洗衣机比电视机能洗衣服”、“小鸟比鱼飞得高”、“冰淇淋比汽车好吃。”

【讲解】让孩子理解只有同类事物才能用来做比较,帮助孩子学会类比性描述。

(5)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  您准备吃饭用的小碗问问孩子“小碗可以用来做什么?”引导孩子回答。对于孩子的回答您可能想象不出来会有多少答案,无论孩子说什么,您尽可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尝试做做看。比如,有的孩子会回答,“小碗用来敲核桃”,您可以问问宝宝是不是看见过谁这样做,然后找一个核桃让孩子自己试试。

在帮助孩子尝试并验证他们答案的时候,对于孩子的一些“无边际”的回答您不要给予嘲讽,千万不能直接否认孩子的答案,您可以这样说,“现在不行,可能以后就行了!”要鼓励孩子的积极性,这是在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力。

您可以引导孩子提问的有“砖头、书、纸”等,最好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讲解】通过发散性提问启发孩子的联想力。

※相关提示

1.结合日常生活,您提问宝宝: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穿在身上的。

2.在引导孩子进行分类的时候,因为孩子存在调和性推理思维,他们的分类过程比较混乱,一会儿按照色彩分,一会儿又可能按照形状分。所以在引导孩子做分类游戏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如果是孩子自己在进行,您需要引导提问“为什么他们是一样的?”或“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启发孩子理解分类标准的固定性。

3.在和宝宝讲话的过程中增加类比性描述。比如您可以说“爸爸比妈妈长得高”等。

4.去商场购物回来以后,您可以让孩子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是把能吃的东西放在一起等。

※致家长的话  孩子的信息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孩子会记住偶尔听见的任何一个词汇,尽管他可能根本不理解这个词汇,但凭借当时的场景、语意和分类思想,他就会知道这个词和他知道的哪些事物应该是一样的。这就是孩子的学习,他不需要样样事事都清晰明白地理解,无须解释,他照样会明白意思。

养个火眼金睛的宝宝

您一定记得有这么一首歌:“丁丁是个小画家,画只大马没尾巴……”

您肯定不希望您的宝宝也成为“小丁丁”,那就需要您从现在开始帮助宝宝建立优秀的观察能力。

※测试宝宝的观察能力

1.宝宝会指出他曾经路过或去过的街道或场所吗?  A.会。B.不会。

2.宝宝会对您换了一套衣服表示特别的关注吗?  A.会。B.不会。

3.您故意把宝宝的玩具藏起来几件,宝宝会发现他的玩具少了吗?  A.会。B.不会。

4.宝宝会经常对新鲜的事物表示兴趣吗?  A.会。B.不会。

5.对于宝宝经常看的图片,如果发生色彩变化,比如平时看的黄香蕉变成了橙色的香蕉,他能觉察出来吗?  A.能。B.不能。

6.当环境里有异样声响时,宝宝会表示出特别的关注吗?  A.会。B.不会。

对于以上测试,如果宝宝有4个以上“A”,说明宝宝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于环境中比较明显的变化,宝宝能够很快地察觉并做出反应。否则您需要帮助宝宝提高他的观察能力了。

※相关理论

——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和培养

(一)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养:

1.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应鼓励孩子用多种知觉形式去观察,可以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2.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多提问题;

3.欣赏孩子的好奇并能有效指导孩子进行观察。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子、一个奶粉罐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让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

【讲解】本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建立事物的对应关系。

(2)细节观察找物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讲解】孩子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毛巾是否有突起及突起的形状来判断的,这样的外观判断是比较难的,不但需要孩子有大小的识别能力,还需要孩子有空间联想能力才能知道把大的突起对应大的物品。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空间思维力、联想力的提高。

(3)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锤和一个塑料空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皮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讲解】我们引导孩子先观察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轻重概念,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在游戏中通过观察产生高级思维,然后再通过切身体验来验证自己的思维结果,从而掌握一定的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4)看多(少)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讲解】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5)拼圆

自制“圆形拼图板”,拼图板中都是圆形,且这些圆形的大小、颜色都相同,均被分成了两块。区别在于:有的是沿中轴直线对半分;有的是“S”型曲线分成两半;有的是沿任意线分成两半。把这些提前制好的两半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出谁和谁是朋友。

【讲解】游戏之初只给孩子两个圆共4小块,让孩子一一配对。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理解图形大小的守恒性,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提高孩子对图形的细节观察能力。

(6)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做动作。

【讲解】通过儿歌引导孩子观察鸭子的外观特征,并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语言和动作的关系,增强孩子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

(7)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后制造一些缺损,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一些对称型缺损。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观察出错误。

【讲解】熟悉事物整体性的认知对于1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了,但我们不需要孩子能马上准确地说出或指出缺少了什么,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整体性。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解这样的过程。比如,给孩子穿鞋后,当给孩子穿上一只鞋的时候,我们就提示孩子:“怎么只有一只鞋呢,鞋有几只?有两只鞋,这儿还有一只。”等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整体性。

除了用游戏的方式增强宝宝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在平时生活过程中引导宝宝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比如您可以这样做:

※引导宝宝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事物

1.经常提醒宝宝看看楼下花园的花有什么变化,观察相同事物的持续变化;

2.爸爸的车有没有什么地方被刮伤,观察微小事物;

3.家里又添了什么新的电器,观察新事物;

4.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有什么不一样,对比观察相同事物的不同形态;

5.热水和凉水有什么不同,通过各种感知觉观察二者之间差异,在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知觉形式。

※致家长的话  观察是智慧的第一扇门,帮助孩子启开这扇门吧!

转导推理是幼儿思维特点

※一则笑话  一天,妈妈买了几条金鱼回来,妈妈教宝宝认识鱼,并告诉宝宝:“鱼生活在水里,它会游泳。”第二天在菜市场的时候,宝宝看见市场里卖的鱼,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告诉宝宝是“鱼”,宝宝问:“怎么这个鱼和妈妈买的鱼不一样?”奶奶解释道:“在水里游泳的都是鱼!”某日,爸爸带宝宝去游泳,宝宝看着游泳池里的爸爸大声“告诫”道:“爸爸不游泳,游泳就变成鱼了!”

这是曾经刊登在某晚报上的一则笑话,说是笑话,却是真实地反应了3岁以下婴幼儿的思维方式特点——转导推理思维。

※何为转导推理

转导推理是以从一个具体的观察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结论为基础的。它和成人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形成了对比。转导推理经常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就像“笑话”里宝宝的推理过程:鱼会游泳、爸爸也会游泳,所以爸爸是鱼!

您的宝宝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有趣“笑话”吗?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欣赏时装图片

平时在家您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时装杂志》,杂志里有男人、女人和孩子的各种服饰。在看的过程中您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孩子:“这是爸爸穿的衣服,爸爸是男的,他喜欢穿西服、夹克;妈妈是女的,妈妈喜欢……;小朋友是孩子,孩子喜欢……”以后再看其他同类杂志的时候,您就可以问问孩子:“爸爸会喜欢哪件衣服?妈妈喜欢哪双鞋?宝宝能穿的衣服是哪件?”

【讲解】通过引导孩子看时装杂志,让孩子推理出爸爸(男人)喜欢的、女人喜欢的、孩子喜欢的衣服的风格。培养孩子对性别、年龄差异的初步感知和区别。同时让孩子在有效引导下欣赏时尚的变化也是一种积极地利用环境变化来刺激孩子的好方式。

(2)钻山洞

当着孩子的面,在一根绳子上栓上至少2件玩具,在绳子的一端栓一块红毛巾,另一端栓一块蓝毛巾。用一个上下都有孔的盒子或是卫生纸纸筒盒盖(把底座抽去),您拉一头(比如红毛巾),然后把绳子从孔上方放下去,当进去的东西未出来之前,问一下孩子,“下面会出来什么玩具?”

【讲解】这个游戏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顺序性思维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不但要思考“事物先进先出的顺序性”,还能结合露在外面的已有事物用排除法来推理出可能会出现的事物。游戏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顺序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躲猫猫

家长在家的时候,可以利用家中的许多东西和孩子玩,比如家长可以藏到门背后,让孩子来找。反过来,让孩子藏起来,家长去找。这个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会藏到您藏的地方。当您再藏起来让孩子找的时候,孩子仍然会到上次的地方去找。所以家长要有至少3个藏点,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游戏知道什么是“藏”,并逐渐掌握推理的思维能力。

【讲解】本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逐渐明白藏点的变化,并在反复找的过程中记住这些地方,以便一一寻找下去,使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只是单纯的记忆,还有简单的推理。当一个地方找不到的时候,他会去另一个地点放找。

(4)妈妈要买什么东西?

您提前准备红色的一些东西,比如:红色的杯子、衣服、篮子、积木、螺丝、纽扣、糖果等。再准备其它一些东西,比如:绿色的树叶、黄色的香蕉、蓝色的积木、紫色的葡萄等。准备的东西不要超过6样,但至少有2样以上的红色,2样以上能吃的东西其中一样是红色的。您可以这样依次提出要求:妈妈要买一样东西,条件:A.妈妈喜欢红色的东西;B.这个东西要能吃。(答案:红色的糖果或是红色的苹果。)

有的孩子可能不认识色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认知情况来模仿,自己设计游戏。

【讲解】顺向推理突出的是孩子的综合分类能力。孩子首先可以按家长的要求把红色的东西分出来,再来套第二个条件,把能吃的东西找出来。如果只要求孩子完成一层分类,孩子会做得很好,但综合起来,孩子的就会忽略其中某个条件,只参考一个条件来完成。所以游戏可以提高孩子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生活中的推理训练

1.提醒宝宝观察事物变化过程,比如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等。

2.帮助宝宝对事件发展顺序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妈妈怎么做饭、医生怎么打针。

3.讲故事的时候,故意不把结果告诉宝宝,让宝宝根据故事的内容想想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4.引导孩子做一些猜谜语的活动。

5.在有意引导孩子进行推理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取笑孩子的推理结论,您可以利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帮助孩子验证“答案”。

※致家长的话

人的大脑是用来思考问题的,宝宝的大脑也一样。在推理游戏里,宝宝就必须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而不可能像记忆某个概念那么简单。

培养宝宝的写字能力

您可能认为宝宝太小,他根本不可能握住笔学习写字。您也不想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所谓的“学习”。但您有没有发现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想“写”的愿望。您会经常看见宝宝拿着彩色笔到处乱画,衣服上、地板上、墙上……这个时候,您可能会说,这哪是在“写字”,这是宝宝在乱画。其实正是这样的“乱画”,为宝宝今后的写字和绘画奠定了基础,让宝宝掌握了一种更高级的交流形式。

※相关理论

幼儿的写字能力是通过几个阶段来实现的:写字的萌芽阶段(涂鸦)、开始写字(创造拼字)和流畅地书写(按约定俗成拼写)。

3岁以前的小宝宝当然还处于“涂鸦”阶段。在这个时期,宝宝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拿住笔在纸上留出笔道;然后才是学习控制笔,模仿画一画直道(横竖笔道均可);大部分宝宝在2岁以后才能很好地控制笔,模仿大人画圆圈,即便是孩子有了一定的手控制能力,孩子的笔道仍然是杂乱的,这个时期的宝宝最喜欢画的就是“毛线团”;接近3岁左右,部分宝宝就可以模仿大人画完整的圆了。

让他学“写”字其实就是增强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发育,为将来真正的写字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写”字还可以提高宝宝识字的兴趣。

※给宝宝准备合适的书写工具

笔:给宝宝准备的笔最好是容易握住的大蜡笔、或标准的学写笔(市场上有售,呈鸡蛋形状,上面有专门按宝宝手形设计的指窝,帮助宝宝正确握笔)。最好不要用彩色水笔,或笔头太坚硬或太柔软的笔。

纸:用废挂历最合适,或者沿墙贴上一圈白色的大纸,因为您的宝宝喜欢大面积地到处乱画,以显示他“作品”。标准的小页纸宝宝没有兴趣。

其他工具:可以找一些模板,比如各种花样的尺子、盖子等。

磁性贴:可以是数字、字母或其他形式的磁性贴。

识字积木:简单的偏旁和部首即可。

※可以给孩子玩的“写”字游戏

(1)挂窗帘  您在白纸上先提前画好窗帘杆,示范给宝宝看如何握笔从窗帘杆处往下画直道道——挂窗帘。让孩子自己完成。

【讲解】通过绘画的方式,提高宝宝的手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性,教会宝宝写竖道。在这里我们只是展示如何用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对学写字感兴趣。您可以模仿同样的方式,让宝宝练习写横道等其他笔画。

(2)贴字  3岁以下的宝宝,他的手动作发育还不能很好地支持宝宝写复杂的笔道和符号,但宝宝的认知程度又很好了。为了解决宝宝用文字来表达的困难,您可以采用磁性贴或是识字积木就可以了。

您先示范一个字,比如,您用识字积木示范一个“仅”字,然后把积木打散,让孩子对照提前写好的字卡,把这个字恢复出来。

完成情况好的宝宝,您可以直接展示字卡,让宝宝从积木里找出相应的部分尝试拼接。但文字组成最好比较简单,游戏突出重复性。比如一组游戏是“仅、化、什、仔、仁”等“亻”结构的;另一组可以是其他形式。

【讲解】用孩子可以完成的形式,完成孩子对复杂符号(包括文字)结构的理解,促进孩子符号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3)涂颜色  给孩子画有小方格子、小圆圈、小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格子,也可以是小花、树叶子等,让孩子拿彩色蜡笔涂上颜色。家长在设计图片的时候,最好提前涂上大部分,让宝宝完成小部分,这样宝宝完成以后,他会认为这整幅画都是他的“作品”,提高宝宝的绘画兴趣。

【讲解】1岁半以后的孩子手的运笔能力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的手的控制能力,对于孩子画出格子的笔道,指导者要及时指正。

(4)压线“走路”  家长提前用毛笔画出一些简单的“大字”(一些标准偏旁或部首),比如“乛、亅、乚、ㄥ、丿”等,把这些笔画画成空心的。在这些笔道起笔处标志一个“进入箭头”、止笔处标志一个“出来的箭头”,让孩子从“箭头”处进入,然后顺空心笔道从另一个箭头处出来。在游戏过程中,告诉宝宝不能碰黑线。边做边用生动的语言配合宝宝的动作“开小车啰,当心!”

【讲解】在“走路”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和控制手的快速反应能力。游戏的设计还考虑到了中国文字的书写特点,让有相当手控制能力的宝宝掌握一定的笔画顺序,提高宝宝对中国文字的认识和书写兴趣。

(5)画线  给孩子小尺子,家长先用尺子画一条横线,画的时候要提醒宝宝观察两只手是如何配合的,然后让宝宝自己尝试完成;如果宝宝两只手配合不好,家长可以适当帮助。完成情况好的宝宝,家长可以找一个瓶盖,让孩子尝试沿瓶盖边缘画一条线(不要求画圆)。

【讲解】游戏采用了生活中容易获得的生活材料帮助宝宝提高手控制能力和双手协作能力。

※生活提示

1.写字的能力随孩子手部动作能力的发展而发展。家长不要只盲目地训练孩子的写字过程,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手动作发展;

2.写字要以孩子实际能力来引导,切不可为了让孩子学写字而禁止孩子的涂鸦过程;

3.在教孩子“写”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材料,提高孩子“写”的兴趣,也可以采用手把手的方法教孩子完成;

4.对于孩子经过努力而完成的“作品”,您要养成收藏和装订的习惯,在制作并装订孩子“作品”的过程中,您可以在旁边配上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和插图,然后整齐装订。可以随时让孩子拿出来读读自己“写”的“书”,这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方式。

※致家长的话  文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在引导3岁以下宝宝进行文字学习的时候,不要“生搬”小学教学,要引导宝宝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学习。

孩子“找糖”中的表现

“找糖?”现在谁家还缺糖。我们关心的不是您家有没有糖,而是想请您和宝宝一起完成下面这个游戏——找糖。您会从这个游戏里“品味”到很多、很多……

※ 小测试

准备3—5个一模一样的带盖子的空奶粉罐。当着宝宝的面,把宝宝喜欢吃的糖果放到其中一个奶粉罐里,把盖子盖紧。然后把准备好的几个奶粉罐子一起放到孩子面前,并快速地、反复几次地交换它们的位置。您看宝宝是怎样找到糖果的?一定记住:不能给宝宝任何暗示,需要您做的是鼓励宝宝去找糖果,并观察宝宝的表现。

A. 无论怎么鼓励,宝宝就是不自己完成。他只想让大人帮忙,或干脆耍赖!

B. 很耐心地依次打开奶粉罐的盖子去找,并最后找出糖果。

C. 宝宝先抱起罐子来摇一摇,听见发出声音的才打开盖子,没有听见声音的时候就不去开盖子。

您的宝宝是怎么做的呢?

※ 如果您的宝宝和A宝宝一样:

那您的宝宝一定是让您或爷爷、奶奶宠惯了,而且他的脾气还很急躁,做事缺乏耐心。您需要及时调整对宝宝的教育态度,要尽快提高宝宝的自立能力。比如鼓励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着穿穿鞋、收拾玩具等;如果孩子有什么需求,您可以尝试让他完成某项“工作”以后才可以满足他,否则绝对不妥协。当然您设计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难,最好是宝宝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孩子完成以后您也一定要兑现承诺,否则孩子的脾气还会更“厉害”。还要注意在您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前,最好先和老人说好,不要一边严厉、一边放纵,要达到“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致化”。否则,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

针对A宝宝,您可以这样做:

(1) 帮宝宝找一个好朋友

帮宝宝找一个您认为比较“懂事”的小朋友作为他的好朋友,最好比他稍大一些,让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好朋友”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行为会成为您宝宝的榜样,久而久之他就不会太依赖您了。在这里要提醒您注意,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太多干涉他们的各种交往形式,包括争执玩具,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处理。如果他的好朋友比他大,他似乎会变得很“谦让”,不会有太多麻烦的。

(2) 拆包装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都有各式各样的包装,有的物品甚至包了好几层。家里买回东西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宝宝帮帮忙,鼓励他把外面的包装一层一层地拆开,把东西拿出来。在需要工具时,您可以握宝宝的手一起完成。这样的游戏宝宝会非常乐意参与,而且还会提高宝宝的耐心。提醒您的是,首先,在这样的游戏中不要太在意孩子用什么方式拆,他可以用手撕,也可以用嘴咬;其次,在指导宝宝学用工具的时可以适当放手,不用太紧张。

※ 如果您的宝宝和B宝宝一样:

那您的宝宝一定是一个专注力很好的孩子。他的专注力不但表现在可以耐心地找糖果,即便看书或是玩玩具的时候也一样专心。您要好好地发扬宝宝的这个优点,在宝宝专心于“做事”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更不要用您“以为正确的方式”去教孩子怎么做,您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在一边观察您的孩子。当发现他有困难的确不能克服的时候,再稍微地指点他一下。但宝宝显然忘记了耳朵的作用,您需要多给宝宝做一些和发散性思维、联想性思维相关的游戏。

针对B宝宝,您可以给他做这些游戏:

(1)它们都和谁有关?

准备牙刷、杯子、牙膏、毛巾、香皂;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等有关联性的事物。您先把牙刷拿出来,然后提问孩子,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宝宝的答案是什么,您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孩子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您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孩子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2)还有谁?

“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也在天上飞?”

【讲解】促进孩子发散性思维。

(3)引导孩子“幻想”

在日常生活中,在宝宝情绪好的时候,您可以不经意地问宝宝:“鱼会像小鸟一样飞吗?”“小狗在说什么呢?汪汪地叫”。无论孩子怎么回答,您都要认真地倾听,并和他作交流。

【讲解】促进孩子想象力发展。

(4)搭积木

您先搭一些简单的图形,比如小桥、城门等,让孩子照着您的样子搭积木。

【讲解】促进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

※ 如果您的宝宝和C宝宝一样:

那您的宝宝是一个想象力很强的孩子,或是经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他可以通过是否有声音就判断出来糖果的存在位置,这需要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过程。您可以多引导宝宝玩一些想象力游戏,比如搭积木、添笔画变图形等。也可以让孩子多参与生活过程中的“怎么办”,多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C宝宝,您可以和他玩这样的游戏:

(1)照图摆放

准备一些用小木棍就可以搭成的简单图案,让孩子照图样摆放出来。

【讲解】提高孩子的空间想像力。

(2)找东西

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布口袋或毛巾,把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藏在其中一个口袋里,在另一个口袋里也放入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和宝宝喜欢的玩具外观差异非常大,比如一本小字典。先让孩子不动手,看看他能否通过视觉差异就识别出玩具在哪边。如果不可以,就让孩子用手隔着袋子摸一摸,看他能否通过触觉差异就识别出玩具在哪边。

【讲解】促进宝宝的空间想象力。

※ 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家长

类似“找糖”这样的活动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这些生活过程看上去似乎和早期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孩子的早期生活体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会通过这些生活过程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呢?

1. 首先家长要具备一些早期教育的相关知识,您需要基本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育特点;

2. 充分提供给孩子进行体验的机会,大胆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尝试各种过程,不要限制孩子参与普通的生活过程;

3. 把教育生活化,把教育游戏化,让孩子在生活中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4. 正确看待早期教育,不要神化早期教育的效果,也不要僵硬地以各种专家或书籍上的建议为指导的惟一标准,学会观察您的孩子,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5. 定期得到专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和建议可以让您更好地在生活中把握孩子的早期教育过程。

※ 致家长的话  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在普通的生活体验中启发孩子的学习,这是早期教育的最好的形式,而您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宝宝别怕,大胆去尝试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他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学会解决,这个时候您会怎么做呢?

您可能认为宝宝还太小,他没有掌握太多的“知识”,他也没有太多“处事的经验”,他的“智慧”是很有限的。所以,当孩子面临解决问题的时候,您会提供给孩子及时的帮助或建议,您希望您的建议会帮助孩子。

那么,您错了!大胆放手,让宝宝先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比您一来就给他帮助要更好!

※您是一位会促进宝宝学会解决问题的家长吗?

1.孩子爬到了床底下,他想退出来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您会:

A.让他自己先尝试用什么办法可以出来。

B.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姿势退出来。

2.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了冲突,您的宝宝期待您能帮助他解决,您会:

A.暂时不管,也不给予任何意见。   B.告诉宝宝怎么办或安慰他。

3.宝宝想打开果盒拿糖,遇到了困难。他很急躁,希望得到您的帮助,您会:

A.不帮助宝宝,让他自己完成。  B.告诉他怎么做。

4.宝宝正在努力地完成木板拼图,他希望得到您的帮助,您会:

A.让宝宝独立完成。  B.告诉宝宝哪个拼在哪儿。

5.宝宝自己爬上了攀爬架却下不来了,他正陷于“困境”,您会:

A.在一旁做好保护的准备,但不帮助孩子。  B.及时地解救孩子。

6.宝宝看到您按某个键电视就会被打开,他想知道怎么做,您会:

A.让他自己尝试,并让他自己寻找规律。  B.指导他进行操作。

7.宝宝尝试钻过矮洞爬进去,您已经预料到宝宝可能不会低头而撞在墙上,您会:

A.不提醒宝宝,让他自己去经历。  B.提醒宝宝,防止他撞上。

评分:A—1分;B—0分;

分析:

(1)≤3分,您不太善于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您太急于帮助孩子。您需要尝试“等待一会儿”,给孩子一点儿时间,让他自己先想想怎么办。否则,您的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害怕困难的孩子。

(2)4—5分,您是一位敏感的家长,您能适时地给予孩子帮助,同时又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您需要把握好的是,在什么时候给予孩子帮助比较合适、给予什么程度的帮助比较合适。

(3)≥6分,您是一位非常严格的家长,您非常希望自己的宝宝成为一位自强、自立的宝宝,但孩子毕竟还太小,对于他面对的许多困难,他还是需要成人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您一味地要求孩子凡事自己处理,孩子会以为您不“喜欢”他,这样会使孩子以后不敢去做新尝试,同样也可能成为一个胆小的宝宝。您需要学会观察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等待孩子自己解决的时候,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

※当孩子面对“困境”的时候您该怎么办?

匆匆把孩子从各种可能失败或挫折中解救出来的行为,会妨碍孩子去学习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等待一会儿”和允许他们尝试去自己解决,可以在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上产生明显的正面效果。您需要做的是:

1.鼓励孩子寻求答案和探索各种可能的做法,而不是主动地告诉孩子信息、答案和建议。

2.敏感地觉察什么时候给予孩子帮助比较合适。建议您在孩子感觉烦躁或打算放弃尝试的时候,再给予幼儿帮助比较合适。千万不要宝宝一求助,就及时地给予帮助。

3.把握好帮助的程度,不要凡事手把手教,结合宝宝的尝试情况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度的引导和帮助。当宝宝得到启示有新的尝试行为时,及时地终止帮助。

※在以下游戏中,孩子有可能会遇到困难,您要尝试“等待”!

(1)把小积木装到盒子里

您把小积木散在地上,要求孩子把积木装回盒子里。您还可以让孩子学着装装麻将。

【讲解】游戏简单,但要求孩子有顺序性才能完成。同时,游戏还培养了孩子自发地利用空隙合理安排、学习整理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建立空间关系的过程,同时,培养孩子做事的次序性和耐性,建立收拾物品的良好习惯。

(2)走S型平衡木

利用游乐场所的设施,鼓励孩子走S型平衡木。也可以利用自家楼下的不同高矮的花台,鼓励孩子连续走。在游戏中给予适当的保护。

【讲解】走S型平衡木需要孩子在行走过程中及时地调整步伐,增强孩子身体平衡能力。

(3)爬上楼梯翻下来

用写字桌和大靠背椅子组合起来,鼓励孩子顺椅子爬上桌子,然后想办法再下来。家长必须在旁边保护孩子。

【讲解】游戏促进孩子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培养宝宝克服困难的品质。

(4)穿鞋带

给孩子一根绳子或是布条,引导孩子把鞋带穿在鞋孔里。家长不要管孩子是否按顺序穿,只要孩子能把所有的孔口穿上就可以了。

【讲解】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双手的协作能力,提高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耐心。

(5)照图摆放板块

给孩子4块七巧板(平行四边形、半圆、梯形、非等腰三角形)和与之对应的图片,鼓励孩子把形板块放到对应的图片上。看谁完成得好。

【讲解】在摆放过程中,您指导时会发现,孩子在摆放非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会有困难,不能同时顾及到边角对齐,只注意对某个点,家长可以适当提醒。照图摆放培养了孩子初级拼图技巧,促进孩子构图思维能力发展和手部精细动作发育。

※致家长的话

孩子在没有任何指导的尝试过程中,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所以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您需要说的是:宝宝自己试试!

孩子的探索需要父母帮助吗

孩子对任何新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有了好奇心就有了认知的开始,借助“好奇心”的动力,他会探索任何感兴趣的事物。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拆开、敲打、模仿您的样子玩耍或操作……

我们是鼓励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当孩子第一次接触一个新事物进行探索的时候,您需要给予孩子帮助吗?如果您认为孩子太小,他的探索是需要有成人帮助的,那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帮助最合适呢?

本章我们将探讨这个话题。

※测试——您是一位会帮助孩子探索的家长吗?

1.当孩子对一个新事物感兴趣,想去摆弄的时候,您会:

A.先详细地示范给孩子看,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尝试操作。

B.先鼓励孩子自己试试,然后再结合孩子的情况给孩子讲解怎么操作。

C.提出一个问题,告诉孩子您很想知道它可以用来干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当您的“小帮手”。

分析:

(1)如果您的想法和A类型家长相似

您是一位不太会帮助孩子探索的家长。尽管您很耐心于“教”孩子,但您的方法对孩子效果不会太理想,其结果往往是孩子随意地摆弄一小会儿就会失去耐心。原因就在于,孩子太小,对于新事物的探索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的,您“全能”的表现,会让孩子对这个事物感兴趣,而以他的认知水平,他是无法记住这些过程的。您认为您的动作是对孩子很好的示范,为孩子探索提供了依据,如果事物操作过程简单,可能效果会不错,但即使是这样也会限制孩子对新用途(或玩法)的“开发”过程。如果针对复杂事物的操作,您也用这样的方法就更不行了。

(2)如果您的想法和B类型家长相似

您基本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探索。您能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以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的探索过程更有效率,孩子会因为有您的指导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探索。但这样的探索形式显得有些“无的放矢”,孩子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东西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孩子之前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无目的”的过程。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他很可能就只是用嘴巴“啃咬”一会儿就结束了探索过程。等您想给他讲解这是什么的时候,他可能早不感兴趣了。

(3)如果您的想法和C类型家长相似

您的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探索。首先,您没有马上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可以用它来做什么?而是给孩子一个问题,让孩子通过和您共同探索过程,逐渐了解、感受、体验并最后得到答案。您的做法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3岁以下小儿来说,限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手精细动作发育程度,要想让孩子独立地完成新事物的探索过程是非常困难的。真正有效而系统的探索,还是需要以您为主导的探索,孩子更多地是去体验和感知。

※相关理论

——怎样引导孩子的有效探索行为

1.孩子太幼小,有效的探索行为是需要有成人帮助的,您可以适时地提示宝宝该怎么做,甚至可以做示范。

2.不要把探索只限于让孩子通过操作体验知道是什么,更应该及时地让孩子学会应用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下面的探索。

3.支持孩子按照他们的兴趣进行探索,这样的探索会更有效果。在这之前需要您提前分析孩子在这个探索中可能会需要的游戏材料,然后提供这些材料供孩子尽情探索。

4.有效的探索不是让孩子随意地乱翻乱弄,在孩子探索以前,您应该根据孩子实际可以达到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提出问题,让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有目的的解决。比如,在探索“卡通钟”的时候,您可以要求小宝宝把钟上的卡通动物弄响就可以(按键);但对大宝宝的要求就要难一些,要求宝宝尝试拨动指针。

5.有效的探索是需要耐心的,而这正是几乎所有宝宝的缺点,而宝宝又是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所以在引导宝宝进行有效探索的过程中,您可以不时地添加某个新奇物品供宝宝参与探索,以增强探索的程度。比如在宝宝探索“卡通钟”的过程中,您可以趁宝宝不注意的时候把钟的音乐声调换,当宝宝进行相同探索的时候,发现声音变了,他会反复尝试。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探索神奇的电

目的:感知电的存在,认识电器的分类以及电的危险性。(1)感受电的存在

您用录音机放音乐给孩子听,然后突然把插头给拔了,提问:“录音机怎么不响了?”引导孩子和您一起找找原因,然后再告诉孩子“因为没有电了。”您再用其他电器反复演示几次,比如电筒、台灯、电风扇等,让孩子感受“电”的存在。

【讲解】让孩子通过演示,学会总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如果没有电就不能使用,从而感受电的存在及和生活中物品的相关性。

(2)找出用电产品

在上一步游戏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些卡片,让孩子把需要用电的东西找出来。比如洗衣机、电话、电视、微波炉等,也可以直接用家庭中实物让孩子指认。

【讲解】实际上孩子对生活中的用电产品早就有了自己的探索了。我们请家长仔细回忆,在孩子一岁四五个月的时候,孩子就特别喜欢去碰插头、电源之类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已经通过生活实践感知到了电的存在。我们这个游戏是通过图片的表象信息提示孩子把已经无意储存在大脑里的和电相关的具体事物回忆出来,而不是教孩子认识这些东西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游戏帮助孩子把早期无意吸收的信息分类,提高大脑的思维速度和深度。

(3)了解电路

您可以给孩子准备电池、电线、小灯泡,然后组装一套简单的电路,帮助宝宝尝试把电线搭在电池上让小灯泡发光。然后就让孩子自己探索。如果探索过程中发生线路故障,您可以提醒孩子,让孩子观察,但还是需要您帮助解决。

如果孩子感兴趣,您还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对孩子说明各个的用途:电池就是电源,电就是从这里发出;电线是电走的路,就像汽车要在公路上行驶一样;灯泡是电器,它可以把电变成光亮,为人们照明。

【讲解】通过认识电路和动手操作,提高了宝宝探索的兴趣,而且在探索过程中基本认识了电路的组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电的用途,它可以提供电器能量,让这些电器为我们服务。

(4)电的危险性

在游戏结束后,您要特别告诉孩子,电很危险,不要用手去碰电门、插头等。如果可能,您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图片或影视均可),给孩子展示一下。

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是有电的、危险的,让孩子指出来,您帮助孩子贴上一个“有电”的标志。

【讲解】电是非常危险的,但您决不可以让孩子直接去感受它的危险性的。如果可能,您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故事书或图片资料反复讲给孩子听。对于孩子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去触碰电门的事,家长要用最严厉的态度和方式及时制止并反复强调。※特别说明

一系列关于电的游戏增强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观察如何把电转变成光亮,从而理解电、认识电。在这里我们只是向家长展示如何通过游戏形式帮助孩子进行有效探索,在游戏中您可以看到每个探索步骤之间都有联系,孩子可以根据上一步的探索结论展开下一步的探索,尽管提供给孩子进行探索的游戏材料都是普通的材料但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类似这样的自然科学类游戏激发了孩子探索科学的欲望,培养了孩子的爱探索、爱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您还可以帮助孩子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

1.沉浮现象  2.色彩的变化  3.不同事物的吸水性  4.水的三态变化

※致家长的话  让孩子一个人孤独地探索,就如同把一个人扔在了一望无际的荒漠里,那样,孩子会失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有效的探索是需要成人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的。

孩子的“记心”好吗

经常听见父母在评价自己宝宝的时候会这样说:“宝宝记心特别好,我教他背唐诗,他很快就可以记住;东西放在哪儿,他隔好几天都能找得到……”

※孩子的记忆力真的很好吗?

1.孩子可以完整地背诵一首儿歌或唐诗;

2.孩子可以模仿别人完成3个以上连贯动作,如儿童体操“叉腰、点头、拍拍手”等;

3.能说出至少3名家庭成员的名字;

4.能回忆得出他的某个玩具或物品是谁送给他的;

5.去过的地方,当再次去的时候能表示明确的认识,并能回忆起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事件;

6.对于熟悉的故事,如果家长复述时发生了错误,孩子能及时指出;

7.孩子能回忆起来去动物园参观时,先看见什么动物,然后看见什么动物;

8.孩子能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您告诉过他的一些特殊词汇,比如“喝饮料的时候会要求喝芬达、七喜、可乐等品牌性词汇(不是苹果汁、橙汁等口味型词汇);

9.孩子在熟悉的商场里能明确地指出玩具区在哪儿,甚至自己可以找到;

10.听见旋律马上能想起是哪首歌曲,并能跟着旋律一起唱歌。

A—表现明确,并做得很好(2分)

B—偶尔能做,但完成情况不好,或表现不明确(1分)

C—从来没有表现过,或根本不能完成(0分)

分析:

(1)≤8分,孩子的记忆力有待提高。家长首先要了解记忆力培养包括了多个方面,不单纯指“背诵诗歌”,要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记忆能力;

(2)9—15分,孩子的记忆力发展比较均衡,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进行相关的记忆训练。

(3)≥16分,孩子有比较优秀的记忆力。家长要结合孩子各种记忆能力发育的敏感期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优秀的记忆能力。

※相关理论

记忆是在大脑内贮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根据相关研究,宝宝一出生就能记住某些刺激,3个月以后记忆就有了相当的发展。当孩子成长到1岁半以后就有了相当明显的回忆能力,这段时期的孩子具有非常优秀的机械记忆力。记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作为智力的基础,任何学习和早期体验过程就不能被很好地储存,也不能为以后的智力过程提供知识和经验储备。

孩子的记忆是多元化的,家长不要狭隘地把孩子的记忆力看成是简单的背诗、背数或简单的回忆指认,应该加强孩子多方面的记忆能力。比如语言记忆能力、空间方位记忆能力、符号形状记忆能力、顺序记忆能力等。

帮助孩子提高记忆能力不能使用“强化、逼迫”的方式,最好通过游戏方式,使孩子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受到适当的训练。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什么东西不见了?

A.您准备“帽子、手套、杯子、眼镜”等至少4样东西,用一块布盖上并拿走一样东西,等掀开布后,问问宝宝“什么东西不见了?”

B.您也可以用图片来给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在图片上顺序画至少4个图案,比如画“帽子、手套、杯子、眼镜”,然后背着孩子用纸遮住某个图案,问问:“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东西?”

C.图片的形式,您还可以提前准备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顺序画有“冰淇淋、洋娃娃、杯子、苹果、剪刀”5样东西,另一张图片上只有其中4件东西,但画的顺序不一样。先给孩子看第一张图片,然后收起第一张图片给孩子看第二张图片,问问孩子:“少了什么东西?”如果孩子完成得好,您应增加物品或是图片数量。

【讲解】游戏训练孩子对比观察的能力,促进记忆力发展。

(2)儿歌和动作

A.放音乐《小星星》,您先示范跟音乐做动作,只有听见“一闪一闪亮晶晶”、“星星眨眼”的时候才做双手握紧和张开的姿势。

B.您先随音乐做前举、上举、平举、拍手、踏步等动作,您每次最多随音乐做3—4个动作。让孩子先看,然后鼓励他跟随音乐回忆做动作。

【讲解】孩子的记忆除了有语言形式,还可以培养孩子对肢体动作的记忆能力。同时游戏提高了孩子的肢体协调性。

(3)学学妈妈做饭

把准备好的炊具和相关的食物模型给孩子,让孩子学妈妈的样子煮煮饭、炒炒菜。观察孩子做事情的顺序是否符合妈妈做事的程序。

游戏中,您可以用黄色的太阳花特指鸡蛋、用纽扣特指藕,用小木棒特指青菜,让孩子记住着这些间接的信息。然后您可以“点菜”了,例如您点一份青菜炒鸡蛋,观察孩子用哪些东西来“配菜”。

【讲解】游戏考察了孩子回忆熟悉事件的记忆力,能提高孩子的间接记忆能力。

(4)“听写”电话号码

您每次给孩子两张卡片,比如“241—378”,然后您念其中一组数,让孩子把您念的卡片取出来。刚开始的时候,卡片上的数组区别很大,基本没有什么重复的地方,以后逐渐加强难度,比如:“269—254”、“655—566”、“575—757”、“537—735”等,如果孩子比较配合,您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高。

【讲解】孩子不会写字,但这不影响孩子听写能力的训练。这个游戏既加强了孩子认识数字的能力,又在游戏中让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得到提高。您还可以在家中的各个角落贴一些这样的卡片,偶尔发命令,让孩子去取卡片。

(5)跟我拍拍手

您先按|××|×××|的节奏拍手,然后鼓励宝宝自己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您可以用语言节奏提示孩子,比如说:“啪—啪,啪啪—啪”,帮助孩子建立节奏感。还可以简单变化节奏再反复练习,比如|××|×××|。音节不要太多。

【讲解】这是一个音乐游戏,目的是提高孩子的节奏感和记忆力,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听觉感知能力和手动作的协调性。

※误区讨论——“给孩子背诵诗歌好不好?”

孩子有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需求,如果家长能做到适时引导、不强迫孩子完成,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有些教育者认为唐诗太晦涩,孩子识记这类诗歌不好。但如果孩子喜欢,而且在背诵这类诗歌上表现出来非凡的记忆能力,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记忆训练。

※误区讨论——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是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

记忆力是人类智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没有记忆的发展,人类的智力就不可能获得发展。“死记硬背”是我们对机械记忆的一种误区认识。在幼儿发展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样的记忆是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特点的。家长要有意识地促进幼儿记忆能力发展,但不可以强迫孩子,也不宜让孩子识记一些复杂的事物。

※在生活中帮助孩子“记忆”

1.鼓励孩子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

2.经常给孩子讲故事,然后做适当的提问;

3.鼓励孩子进行模仿;

4.用多种知觉形式鼓励孩子进行记忆,比如可以用耳朵记忆声音,有嘴巴记忆味道等;

5.帮助孩子回忆事物排列顺序,事件发展顺序等。

※致家长的话

尽管绝大部分人很难回忆3岁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记忆信息丢失,其实它们仍然贮存在您的大脑里,只是很难被提取出来。所以即使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您也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记忆。

好奇心—认识世界的驱动器

宝宝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会对周围世界中的任何事物感兴趣。因为有了好奇,宝宝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所以每一位家长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展宝宝的好奇心,驱动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您是一位会扩展宝宝好奇心的家长吗?

当孩子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您认为:

A.很正常,小孩子都这样,告诉他是什么。

B.很高兴,宝宝会问问题说明他很聪明,告诉他是什么及相关的信息(用途、材质等)。

C.表现出和孩子一样的兴趣,并和他一起探索、操作。然后再一起讨论是什么。

分析:

A.您是一位不善于启发孩子好奇心的家长。尽管您的做法可以让孩子知道他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但这并不能激发孩子对更多的事物感兴趣。在您的教育过程中,您没有起到主导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您现在最需要的是学会欣赏宝宝的好奇心,鼓励宝宝多提问题,引导宝宝去关注一些事物。

B.您基本能启发孩子的好奇心。您非常会利用宝宝的兴趣去引导孩子学习,这样的教育方法让您的宝宝认识了很多东西,您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家长。您还需要注意的是——学会启发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识。“好奇心并不等于好思考”,您直接“灌输”给了孩子许多信息,孩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记忆”过程、“接受”过程,而让他失去了主动探索欲望。

C.您是一位非常会启发孩子好奇心的家长。最难得的是,您让孩子感受到了对新事物感兴趣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您的行为会极大地鼓励孩子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观察新事物的过程中来。和孩子的共同探索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新的概念,感受新事物,而不单纯只是记住新事物的名称。

※相关理论

好奇心是孩子产生认知、发生游戏活动的动机,如果没有好奇心,孩子是没有兴趣集中于任何事物并深入探索和思考的。孩子产生好奇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孩子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有的孩子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好奇为孩子产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基础,是思考和探索产生的原始驱动力。

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容易激发,事物鲜亮的外表、特殊的造型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变化的现象和未经历过的体验也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很多家长以为要扩展孩子的好奇心就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其实未必,一个孩子曾经接触过的事物也同样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如何创设“新环境”、“新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同时还应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孩子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方面产生好奇,而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事物外表的好奇阶段。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认识磁铁

(1)认识磁铁

准备磁铁、别针、钥匙等铁制的东西让宝宝自己随意玩耍。玩耍过程中您可以用磁铁隔着纸板让铁针跳跳舞、走走路等,进一步增强孩子对磁铁的兴趣。然后再告诉孩子这是“磁铁”。

【讲解】通过操作对磁铁产生兴趣,提高孩子对磁铁的兴趣,增强孩子的探索欲望。

(2)找朋友

您再拿一些物品,有铁制品和其他的物品(塑料、木头、布制品等),鼓励孩子自己尝试,用磁铁去找找“好朋友”,把磁铁的“好朋友”都找出来,让孩子摸摸这些东西和其他东西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告诉孩子磁铁的“好朋友”是——铁。然后再换一些物品,让孩子再找找“磁铁的好朋友”。

【讲解】通过游戏,让孩子感知磁铁吸引铁制品这个复杂的物理性质。游戏的进一步深入,让孩子学会利用已掌握的概念“学以致用”,激发宝宝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这里,提醒您不要用一些其他金属干扰孩子思维,比如用铝制品,孩子还没有那么好的对金属的认知程度。

(3)生活用品按材料分类

在上一步游戏的引导下,孩子对“材质”发生了兴趣。于是您可以给孩子一些铁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玻璃制品等,让孩子用视觉、触觉或其他工具形式来区别几种材料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您可以告诉孩子它们都是什么,然后进行分类。

【讲解】让孩子先通过分类游戏明确事物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可以分成多种,游戏考察了孩子对事物物质属性的认知,增加了认知能力。同时让孩子结合视觉、触觉学会识别区分不同的物品。

(4)介绍磁铁的用途

您可以利用改造过的“大吊车”(在吊臂上装一块磁铁),演示吊车怎样把很重的铁块吸起来,并运送到另一边。演示废物回收利用,把铁渣从一些沙子里找出来。您边演示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激发孩子思考磁铁用途,并对此产生兴趣。

【讲解】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要结合认知的事物,给孩子关于这个事物的更多的信息,在游戏中,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磁铁吸引铁,孩子是不会主动思考磁铁的这个特性有什么用途。游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把这个特性的用途表达出来,促进孩子思维深刻性。

(5)恢复原样

您给孩子两个长条积木让孩子接起来,然后再给孩子两个磁铁,也让孩子接起来。孩子努力尝试以后发现有的时候可以接起来,有的时候却接不起来。您再告诉孩子磁铁有“磁性”,他们遇到磁性一样的东西就不喜欢,就要把它赶走,这叫磁铁的“排斥性”。

【讲解】通过儿童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磁铁的“吸引性”和“排斥性”的特征全面了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特别说明

在这里,我们通过“磁铁”这个可能会引发孩子好奇心的事物,向家长展示了如何步步深入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过程。家长在扩展孩子好奇心的游戏中可以借鉴。

※在实际生活中您还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这些事物以扩展好奇心:

放大镜(包括系列的光学镜,比如三棱镜、平面镜、凹透镜等);

录音机(为什么会有声音、各个键的用途等);

指南针(指一个方向的特性、用什么材质的东西做指针等);

电话(为什么会传播声音,话机结构、形式等)。  ……

总之给孩子用来操作的事物,最好选用孩子可以单独操作而又不会有危险的,什么都可以。家长要做的是,在给孩子之前,您要仔细地想想这个东西的什么地方最有趣,是外观还是性能,哪些功能或性能想让孩子了解,然后用这个兴趣点吸引孩子,让宝宝产生好奇心,然后再探索事物是什么?

※致家长的话

好奇心对孩子来说,就像阳光对所有的生命一样重要。没有好奇心,孩子将失去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孩子的世界是一片黑暗。

大脑为思考而“联通”

您一定对这样的情景有印象:

宝宝在玩电动车,突然电动车不动了,宝宝会煞有其事地拿起小车来“检查”,偶尔碰到松动的开关,让小车再重新工作,宝宝会特别地高兴;

录音机没有声音了,宝宝会学着您按开关,直到让它再重新“唱歌”;

宝宝想喝“娃哈哈”,可嘬了半天也没尝到滋味,宝宝会拔开盖子,看看是什么问题;

……

对于碰到的“问题”,有的时候,宝宝能找到原因并解决,有的时候宝宝就是在“瞎弄”。可不管怎么,我相信您一定对宝宝有这样的能力而高兴,因为透过宝宝的行为,您知道——“宝宝会思考问题了!”

※您是一位会促进宝宝思考问题的家长吗?

1.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您会反问宝宝“为什么”吗?  A.经常会。B.很少。

2.宝宝问您“为什么”的时候,即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您会对宝宝表示赞赏吗?

A.经常会。B.很少。

3.您有没有带孩子去观察过小鸡(或其他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小动物)吃什么?

A.有。B.没有。

4.您有没有让孩子学着自己回家?  A.有。B.没有。

5.您有没有教孩子“破坏”过玩具或其他物品。比如拆开零部件。  A.有。B.没有。

6.您会对宝宝感兴趣的事物表示出同样浓厚的兴趣,并陪伴宝宝一起去探索吗?

A.会。B.很少。

7.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您会怎么做?

A.鼓励孩子先自己尝试,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解决。  B.告诉他怎么做。

分析:

(1)如果您的答案少于2个“A”:

您不太善于引导宝宝思考问题。您可能认为思考问题应该是宝宝自发的、主动的过程,不需要有家长的引导。您太忽略孩子的成长过程了,孩子对新奇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但好奇并不等同于会思考问题,因为宝宝很小,您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

(2)如果您的答案少于5个“A”:

您是一位比较主动的家长,您已经意识到了孩子是需要引导和帮助的,这样才会形成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在您做测试的时候就应该发现了。您可以结合测试部分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

(3)如果您的答案超过了6个“A”:

您是一位非常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的家长。您不但对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表示欣赏,同时您还能结合日常生活启发孩子去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了把孩子的好奇心变成学习的原动力。

※相关理论

孩子是如何做到思考的?

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各个感官通道不断地从外界获得信息,同时,他们还借着观察、玩耍等方式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早期体验,这些信息和体验通过大脑的连通和加工就形成了“思考”。脑发展的顺序由基因控制,最先形成的是脑干,以控制呼吸等身体基本功能;然后是控制动作的小脑及基底神经节;接着是掌管情感和记忆的边缘系统;负责较高层次思维的大脑皮层,最后才发展成熟。

孩子最初的思考是简单的,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这是什么”等,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认知程度的提高,孩子思考的内容越来越广、思考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他们会提出类似“为什么、怎么样”等更深入一些的问题。但对于大部分3岁以前的宝宝来说,孩子是很难主动地、自发地有这样的疑问,大部分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都还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变化上,还是停留在“好奇”的阶段,并不能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所以,家长有必要通过引导启发孩子积极思考,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促进孩子进行思考的游戏

(1)开飞机去目的地

给孩子折好的纸飞机,这个时候家长要求孩子把飞机飞到××地方,孩子会很努力地朝准目标把飞机飞出去,但结果会大不一样。这个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讲解】1岁半以后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事情顺序的逻辑关系,并能建立一定的预见性,这个时候他会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理所当然地认为事情会照他预测的那样进行,当飞机出去以后,他才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继而会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从而提高孩子思维能力。

(2)尖锐事物特性认识

给孩子一根钉子和一根小棍子,让孩子先观察,然后拿一块泡沫板给孩子,让孩子先说说哪根东西能戳进泡沫板里,可以让孩子自己拿钉子和棍子比较一下,等孩子说出以后,家长再把泡沫板给孩子,让孩子亲自尝试一次。在尝试以后,您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然后您再告诉孩子,为什么钉子可以插进泡沫板,而木棍插不进去,继而,把尖锐和秃钝这个概念给孩子。

【讲解】事物的性质也是一种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词汇,在这类词汇的学习中,我们家长不要只是单纯地把概念告诉孩子,更应该在游戏中让孩子去体验和理解。

(3)说说耳朵的作用

您可以直接提问:“小宝宝用什么地方听声音?”孩子回答“耳朵”以后,您继续提问:“如果没有耳朵会怎么样呢?”任由孩子回答,但您要引导孩子去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等讨论结束以后,您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耳朵的重要性: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了。所以小朋友要很好地保护耳朵,不要用小东西去捅耳朵,不要把水倒在耳朵里,洗脸的时候要洗洗耳朵等知识。然后再拿出些动物图片来让孩子指指它们的耳朵在哪。

【讲解】在感受耳朵功能的同时,引导孩子讨论并认识如何保护耳朵,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把“没有耳朵会怎么样”反过来问,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假意联想能力的提高。对于这组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开始大量的类似提问,促进孩子联想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4)神奇的海绵

在盘子里倒上一些水,给孩子一块海绵,或者给孩子一些棉花,让孩子自己玩耍。在玩耍过程中,孩子会发现,海绵(棉花)一放到盘子里,水就没有了。他会思考“为什么?”

【讲解】通过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实验探索,帮助孩子思考事物的吸水性。

(5)漂浮的瓶子

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的瓶子,有塑料的、木头的、玻璃的、金属的等。引导孩子玩耍,在玩耍中观察,哪些瓶子在装满水以后会沉下去,哪些瓶子即使装满水也不会下沉。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

【讲解】通过引导孩子对比,让孩子对事物的材质不同产生思考。家长千万不要误导孩子“重的东西就会下沉,轻的东西就会漂在水面上”这是不对的。沉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家长没有必要强调沉浮的原理,重要的是让孩子对不同材质的瓶子有不同的沉浮效果产生思考。

(6)小剪刀

给孩子准备一把儿童安全剪刀,再准备不同的材料让孩子剪。您可以准备纸、塑料片、金属片、木头等。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发现,有的东西剪不动,这是为什么?

【讲解】通过让孩子自己动手,从而思考事物的材质不同。

※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

1.引导孩子多观察各种变化。

2.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您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他不一定会很明确地提问,但他会对一些现象发生兴趣,继而产生思考。您需要做的是创造有益于思考的、产生变化或对比的环境,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引导他深入思考。

3.孩子对事物的思考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孩子会直接提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反复地摆弄事物,表示出好奇;有的孩子甚至想“拆”散物体……您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变化,并给予适时地帮助。

4. 3岁以下的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稳定性。比如,一开始他是在思考小车为什么不工作了,但在思考并尝试的过程中,他又会对轮子发生了兴趣,开始去思考“轮子怎么会是这样?”这是正常的,家长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回到原来的问题上。

5.引导孩子学会思考问题比得到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

※致家长的话

不要以为3岁以下的小婴儿不会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360docimg_2_  让宝宝认识自己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了解自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并不代表能把自己看清楚。一声“宝宝”的呼唤是什么意思?面对初来到世间的孩子,一个母亲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眼睛在哪里?耳朵有什么神奇的作用?长着十个指头的小手可以感觉到什么?教他运用天赋的感官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每个声音都是种感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对声音有知觉了。宝宝一出生听觉就开始发育,大约成长到9个月左右的时候,宝宝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发生了兴趣,那个时候的他喜欢“扔东西”,以此来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就更深入了,他开始会采用多种方式去探索更多的发音形式。一个“伟大”的发明家诞生了……

※您和孩子的“晚餐交响曲”

吃完晚饭了吗?不要着急收拾碗筷,留一点儿时间给您和宝宝一起玩个游戏吧!对宝宝做一个表示“安静”的动作。接着您用一支筷子分别击打桌子上的碗、碟,击打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节奏和变化,看看孩子什么反应?不要犹豫,赶快给宝宝一支筷子,一起来演奏“晚餐交响曲”吧!

看到了吧?宝宝非常愿意玩这个游戏。在我们平时看似“胡乱敲打”的过程中,他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也感受到了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从这里开始,宝宝展开了对声音的无限思考和想象……

※用游戏和孩子来探索“制造各种声音”

1.击打碰撞会产生声音

您随意地找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宝宝用筷子去击打发出声音,也可以用任意两件东西互相碰撞发出声音。无论发出什么声音,您最好能生动地用一个拟声词“咚——”“哐——”“啪——”等去描述一下。让宝宝能更好地去感受相同的撞击形式会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声音的思考。

2.快速运动的物体会发出声音

用线绑上一个小蜡丸,快速转动,让宝宝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呜——”还可以利用传统玩具“绕曲儿”,一松一紧地拉动绳子,让孩子感受旋转的方式也可以制造好听的声音。

3.“吹”出来的声音

准备一个空的牙膏盒,您示范如何吹盒子制造声音;还可以用树叶子、塑料片等,吹出声音;再利用哨子、口琴、小号等玩具,吹出声音。

游戏不必强调曲调、节奏,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多种发音形式。

4.“擦”出来的声音

给宝宝一块小泡沫板,带他擦擦屋子里的各种物品。引导宝宝对比擦金属发出的声音、擦木头家具发出的声音、擦玻璃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让孩子对相同动作,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产生思考。

5.“流动”的声音

给宝宝一盆水,保持安静。然后您和宝宝伸手进去搅动水,让宝宝听听是什么声音;孩子洗完澡后,您让孩子听听水池里的水从漏洞里流走的声音;郊游的时候,您可以带宝宝去有小溪或泉水的地方,听听小溪是怎么唱歌的。

让孩子对水等液体的流动方式及声音产生思考,同时还可以建立自己动作手段和声音产生之间的联系。

※相关理论

引导孩子做相同目的的探究活动会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探索能力。例如,在本组的游戏中,游戏目的是相同的——要让事物发出声音,但采取的手段却可以多种多样。在这种探索活动中,没有限制性的游戏方式,也不必考虑适合的游戏材料,任何东西(只要保证安全)都可以提供给孩子做开放性的探索。

开放性的探索活动不同于“瞎玩”,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有了目标,继而围绕目标开始探索。这是一种孩子可以控制的、选择的、自主安排的探索活动,而且容易获得探索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了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认同。

※致家长的话 让宝宝在不受限制的游戏或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尝试达到某个目标,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是可以主宰世界的人。

练习自我保护的技能

宝宝太小了,他们还不能轻松地远离那些可能会伤害他们的或可怕的危险状态。宝宝也是天真的,有时他们并不能认识到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宝宝是相信一切的,他们经常不能阻止成人、陌生人或朋友对他们的伤害。所以,您有必要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宝宝认识危险,练习各种各样自我保护的技能。

※场景扫描

宝宝端着杯子走向饮水机,他正在努力地压“红色”的水笼头;

宝宝的球掉到了楼梯下面,他正拉着栏杆费力地挪动脚步,想下楼梯;

您把宝宝放在床上,刚转身去厨房给他弄吃的,他就爬到了床边;

宝宝无意中拉开了抽屉,正一拉一抽玩得高兴……

或许您的宝宝曾发生过比这些还要危险的动作,您除了要尽可能地改善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还能做什么呢?那就是教宝宝——认识危险!

※相关理论

宝宝在自我意识领域方面的发展包括了解安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练习各种各样的自我保护技能。在对宝宝的安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危险存在,可以通过积极的身体体验形式帮助孩子认识;其次,要帮助孩子掌握一定的应对危险发生时候的处理技巧,包括身体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

要提醒家长注意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结合宝宝的实际生活环境,具体主要包括有:用电安全、易碎物品处理、危险物品处理(刀、剪、化学物品、温度高的物品等)、认知危险事物和危险环境、避免危险性尝试行为、交通安全、健康的交往方式、应对独处和紧急危险等。积极的安全教育将有利于宝宝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尊重自己的身体、更好地和别人交往。

在针对宝宝的安全教育的同时,也提醒家长,宝宝毕竟很小,无论您是否对宝宝进行过安全教育,有的危险孩子是不能应对的。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能尽可能地减少宝宝生活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家长也要掌握一些发生紧急危险或事故的应对技巧,然后才是针对宝宝的安全教育。

※游戏篇——认识危险

(1)认识“高”

您故意把孩子放在高约10—15公分的平台上,看孩子的反应。大部分会爬的孩子会马上翻下来,没有特别害怕的表情;然后再把孩子放到90公分高的桌子上,家长在一旁注意保护孩子,看孩子爬在桌子上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孩子是否会爬到桌子的边缘就停止动作。在游戏结束以后,告诉孩子这很“高”,很危险,宝宝不能爬到上面来玩,如果下不来就要喊妈妈。

(2)认识“烫”

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在杯子里倒入冷、热两种水,让孩子感受不同触觉感受,并告诉孩子“烫”。然后把水壶打开,拉孩子的手放在水壶口上方,让孩子感受热水气,并再次强调“烫”。您还可以用两块毛巾分别浸过冷、热两种水,当把毛巾给孩子的时候,告诉孩子“烫”。

用类似的方式,您还可以教宝宝认识“扎手”、“夹手”、“咬人”、“摔跤”等危险信号。

【讲解】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您需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能够判断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有没有危险意识同时做出身体的适应性反应。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宝宝理解危险信号概念,建立相应的安全模式,促进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

※帮助自己

生活环境中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可以人为地避免的,比如,您可以把水壶放到宝宝碰不到的地方,那样就可以避免宝宝受到伤害了;但同时,您也限制了宝宝独立性的发展,让宝宝不知道如何帮助自己、保护自己。您一定希望您的宝宝有相当的独立性,但不可能让宝宝面对危险,这个矛盾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宝宝练习各种自我保护技能。

(1)学倒水

您应该给宝宝准备一把小茶壶,提前在里面装上宝宝要喝的水,并把它放在宝宝方便拿的地方。宝宝玩累了、渴了,您需要做的就是提醒宝宝自己去倒水喝。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您可以适当地帮助宝宝完成,以后就放手让宝宝自己来吧,不要怕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

【讲解】游戏提高了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宝宝的手眼协调性。

(2)骑马翻跟斗

当宝宝在摇马上骑得高兴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轻推,让宝宝身体猛地朝前方倾斜并翻倒,观察孩子的反应。这个动作是需要您保护的,您的手始终都要拉住宝宝的后背衣服。宝宝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害怕,不可以强迫他,只在偶尔的时候练习。练习的时候要教会宝宝用手支撑地,并慢慢地爬下来。

同样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帮助宝宝练习如何从箱子里爬出来、如何从床上爬下来等。

【讲解】提高宝宝的身体协调性,促进宝宝自我意识发展。

(3)学用剪刀

宝宝很多危险行为的产生,和宝宝想探索新事物是分不开的。与其限制宝宝的探索,不如放手给他尝试,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有了现在的练习,以后就安全多了!

给宝宝儿童安全用剪刀,教宝宝用剪刀剪开纸。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让宝宝学用玩具螺丝刀、夹子等。注意,生活中的这些东西还是尽可能不给宝宝接触到。

【讲解】学用工具提高宝宝使用工具的手技巧,防止宝宝在使用工具时的伤害行为,促进宝宝的自我意识领域的发展。

※相关提示

1.随时随地给宝宝灌输安全意识:比如坐自行车的时候要给他带上安全带,过路的时候要等候红灯,什么情况下找警察叔叔、拨打110电话等。尽管孩子自己可能不会做,但需要的是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意识。

2.结合场景或是宝宝正在发生的状态,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应该怎么做的正确方式。

3.家长要养成定期检查环境安全的习惯。

4.帮助宝宝认识安全的时候,要用积极的方式,而不是采取消极的方式。比如,宝宝非常喜欢玩剪刀,与其您把剪刀藏得远远的,不如拿出来指导他玩耍;否则,您不小心让孩子拿到剪刀,他自己就会随便玩了。

5.当宝宝从某种危险环境中脱离以后,您在以后的教养过程中遇到同样的危险场景,您不要用消极的口气吓唬孩子:“您还记得××××吗?”“不准碰!”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特别胆小。您要正面提示孩子,给他正确的信息,让孩子懂得远离危险。

※致家长的话

除了要呵护好成长每一步,还要教会孩子自己保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

帮孩子疏通智力通道

宝宝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活动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来自听觉的,还有来自视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在这样的“信息接收”过程中,他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色彩、气味等东西发生了兴趣,他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同时也增强了对自己的了解。当各类信息进入宝宝的大脑以后,宝宝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得出“结论和判断”,然后做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这就是宝宝的智力形成过程。

所以,要想宝宝有很好的智力,您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知觉功能,学会用适合的感知觉功能“接收、理解”来自外界的信息,“疏通”智力通道。

※ 您能很好地帮助宝宝“接收”信息吗?

1. 孩子不小心被热水烫了,您告诉过他是什么原因吗?A. 告诉过。 B. 没有。

2. 您有没有告诉过孩子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些什么味道?A. 有。 B. 没有。

3. 孩子大便的时候,您有没有做出表情,告诉孩子这是“很臭”的东西?

A. 有。 B. 没有。

4. 您有没有告诉过孩子不能吃太多冰激凌的原因?A. 有。 B. 没有。

5. 您经常带孩子去玩沙或玩水吗?A. 经常。 B. 偶尔。

6. 炉子上的水开了,您有没有引导孩子听听水开的声音?A. 有。 B. 没有。

7. 您有没有拉孩子的手摸摸爸爸的下巴会扎手,妈妈的下巴很光滑?A. 有。 B. 没有。

8. 天热了您给孩子脱衣服的时候,有没有告诉过孩子为什么?A. 有。 B. 没有。

9. 您有没有让宝宝闭着眼睛摸摸这是妈妈还是爸爸?A. 有。 B. 没有。

10. 您经常鼓励孩子用筷子击打盘子或是碗,听听发出什么声音吗?A. 经常。 B. 偶尔。

评分: A—1分; B—0分

分 析:

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经常看见并经历的普通生活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孩子正在接受着来自视、听、嗅、味、触等感知觉渠道的信息。如果您做的和测试中所指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有相似之处,您也可以以此种方式来判断计分。

(1)≤4分,您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获得信息。可能因为您工作太繁忙,您忽略了宝宝是一个“吸收力”极强的学习者。您只是在不经意之间引导孩子认识了一些肤浅的事物或现象,而这些信息对于宝宝来说是根本不够的。如果您不注意改变您的育儿态度,您的宝宝在未来的时间可能会出现“智力”发展上的滞后现象。您和家人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宝宝认识多种事物,包括实物或图片。

(2) 5—8分之间,您基本能帮助宝宝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相当的信息。您很关注宝宝的成长,您也很重视通过教育的手段促进宝宝智力发展。但您有可能忽略了信息获取的多元化渠道,而更注重用“教学”的形式给予了宝宝大量的认知。您还要了解宝宝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信息,相信在很短的时间里,您给宝宝的认知游戏会更有意思。

(3) ≥9分,您是一位非常用心的家长,您能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接收各种信息,相信您宝宝的认知水平比同月龄组孩子要稍好一些。您的努力会得到回报的,由于有了您的引导,宝宝将在以后的时间成为一位勤于思考的聪明孩子。

※ 相关理论

宝宝获取信息对于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仅仅通过听说过某个想法或某个概念来获取信息,他们还可以通过触摸、操作、品尝等各种知觉形式获得信息;其次,参观、观察、探索、体验等多种学习过程也会帮助孩子获得信息;孩子日常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如果家长能做到有计划性地、系统地引导孩子,那孩子不但可以获得信息,同时还能获得利用或转化这些信息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 温觉刺激足底

用温度差异非常明显的东西,比如用热水或冰水配合温水来刺激宝宝的足底,您在刺激的同时可以告诉孩子是“烫”、“冷”、“舒服”等词汇,反复几次刺激以后,孩子就会建立语言和皮肤知觉的神经通道。一段时间以后,家长再给他同样的温觉刺激时,要求孩子用语言来描述温觉感知。

【讲解】 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对生活当中的大部分形象事物有了非常强的记忆和理解,但对温度、情绪感受等方面词汇的理解还不是太明确,需要有身体器官的切身体会,才能理解。这个游戏就是通过皮肤的感知觉去让孩子感知温度并理解描述温度的词汇。

(2) 触体温觉反应

在不同的杯子里装上不同温度的水,然后您用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或玻璃分别放在两个杯子上方,您用语言提示孩子:“奇怪,怎么有一个盒子变成白的了,不透明了,怎么回事?”语言的提示只是提醒孩子去观察,并不是需要您向孩子讲解“冷凝现象”,然后问问孩子哪个瓶子里的水是冷的,哪个是热的,然后让孩子用手去触摸瓶子,再通过手的知觉去判知冷烫。再次引导孩子去观察,烫的水会让杯子变成什么样子。

【讲解】宝宝对温度的触觉反应是对大脑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一岁以后的孩子早已掌握了“烫”、“冷”的词汇,这个时候,我们希望不再是通过切身的体验去验证烫的感觉,而应该学会观察发生的现象去判断,从而做出逻辑的推理判断。尽管这是一个手知觉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推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3)神奇的口袋

在布袋子里装上梳子、尺子、小棒子等差异不大的物品,告诉孩子从布袋里把××拿出来。拿的时候,不能让孩子看里面的东西。

【讲解】 一岁半以后的宝宝随着智力能力、空间认识能力的提高,也开始发育了空间想象力了,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在考察孩子空间记忆的时候,让他通过手知觉去和想象中的物品立体形式对应,这种空间立体思维调整能力,会增强孩子建立对事物立体的认知和记忆。

(4)演示沉浮

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类生活用品,比如梳子、钥匙、小勺、杯子、纸片、小木片等,再准备一盆水,您先随意拿一样东西放到水里,告诉孩子是沉还是浮。然后把这些游戏材料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操作。如果孩子比较配合,在每次放之前您都让孩子猜猜是沉还是浮,然后再放到水里去证实。

对于掌握程度高的宝宝,可以让他通过自己的实验过程,把会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找出来,进行分类游戏。

【讲解】这一游戏重点在于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感知到沉浮现象,引导孩子观察兴趣。游戏过程要求孩子先判断后观察,其实这个引导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去观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孩子较早地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孩子以后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问题式学习会加强孩子注意力,会加深孩子的印象。

(5)“涮”火锅(用家里电火锅或是电磁炉和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

您先准备好冰块、竹笋、肉、块状的动物油(猪油或牛油等)、鸡蛋、豆腐泡、墨斗鱼等平时吃火锅的材料。在正式开吃之前,您把这些事物两两组合成一组,并分别放在漏勺里煮:冰块—竹笋(切成差不多的样子),引导孩子发现差别和变化,并提出问题“冰块哪儿去了?”块状动物油—鸡蛋,引导孩子观察为什么一个会煮散漂起,一个却变硬起来?豆腐泡—墨斗鱼,一个越煮越大,一个越煮越小。

当然,还有很多食物经过煮以后还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您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并品尝前后的不同。

【讲解】家长有计划性地帮助孩子通过操作认识事物的不同,认识“煮”的过程会引起事物变化,从而获得非直观信息,增强孩子对事物差异性的感知。

※ 在日常生活中,您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孩子获得信息

1. 带孩子去动物园或郊游,带领孩子进入大自然;

2. 听音乐会、看画展或参观各类博物馆、科技馆;

3. 饲养小动物或培植花卉,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存在;

4. 参加各类体育运动,最好有一定运动材料的活动,比如打球、游泳等;

5. 让孩子参加手工制作活动。

※ 致家长的话

不要以为孩子的“智力”就是告诉他“是什么”,您首先要做的是让他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身体器官去感受。

帮宝宝建立模仿偶像

宝宝有“偶像”吗?如果您直接这么问,宝宝可能听不懂。但您回忆一下,您可能使用过宝宝的“偶像”来引导宝宝的行为:

医院里,在给宝宝打针之前,您会和宝宝说:“没有关系,你应该和×××一样勇敢,一会就不疼了!”这个时候孩子会真的模仿这个“×××”捏起小拳头,不哭了。这里的“×××”可能是宝宝最喜欢的人。

宝宝吃糖,您害怕他长“蛀牙”,您会这样警告宝宝,“不能再吃糖了,否则你的牙齿会和×××一样变得黑漆漆的”。这个时候,孩子会马上停止并且模仿这个“×××”表示出很疼的样子。这里的“×××”可能是宝宝最熟悉的卡通小怪物。

给宝宝洗头的时候,他总是喜欢动来动去弄得您不知所措,于是您提醒宝宝,“还记得阿毛是怎么洗头的吗?”这个时候孩子会模仿阿毛的样子弯下身子。这里的阿毛是宝宝在《婴儿画报》中最喜欢的角色。

……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您可能会说:“这些就是宝宝的偶像?这偶像也太不怎么样了!”但对于宝宝来说,这些“偶像”却非常的重要。

※相关理论

2岁以后,孩子开始对角色游戏有了非常强烈的爱好,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和语言的理解能力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这个时期,孩子越多地接触各种角色(包括生活中或故事书中的),孩子就越能认同被模仿的对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模仿周围环境中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各种人物和角色。比如,让孩子学学警察叔叔怎么站岗、司机叔叔怎么开车、护士阿姨怎么打针、卖报纸的老奶奶怎么吆喝;也可以学学猪八戒被西瓜皮滑倒的样子、天线宝宝出来了,等等。无论孩子的“表演水平”怎样,您都要给予积极地赞赏。

通过角色游戏孩子再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认识到了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每个人之间也是不同的。同时,家长在和孩子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帮助宝宝建立“偶像”,通过引导宝宝模仿偶像某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加深宝宝对角色的认同和喜欢。这样,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您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宝宝了。

宝宝的“偶像”并不需要完美、惟一,他可以是带点坏毛病的“淘气聪明包”,也可以是贪吃的、善良的“小猪”。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好几个偶像,比如睡觉的时候、吃饭等时候都有不同的“偶像”……总之这个偶像必须是孩子非常喜欢、非常熟悉的。

您需要做的是通过讲故事、角色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帮助孩子接触并认识更多的角色,帮助孩子建立“偶像”,帮助孩子把握好偶像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良好影响的一面。

※可以做的游戏

(1)学学他们

您应该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当的、进行角色游戏的工具,甚至相似的服饰,引导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们自己玩玩“小医生”、“小司机”、“小警察”等游戏,让孩子“学学他们”。

您也可以在宝宝观看完一部卡通节目、木偶表演或听完一段故事以后,提供与剧情中相似的游戏材料,引导孩子“学学他们”。

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宝宝只能机械地模仿一、二个特征性动作或他们感觉最有趣的某个动作。比如他只会模仿司机转动方向盘,不会模仿更复杂的踩刹车、挂档等动作;还可能他喜欢模仿剧情中小怪物滑稽的样子,这都是正常的。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接触并了解更多的角色,加强孩子的角色认同感。游戏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动作和言行能否去除自己身上的特点,并具有被模仿人物的特征,并在以后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观察。

(2)听故事完成角色

如果孩子对上面的游戏不知道怎样模仿,您可以把模仿的内容具体一些,可以这样做:

首先,您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要根据故事书里的不同角色给予不同的音调和讲话的口气。等故事讲完以后,您可以适当地引导提问:“小狗是怎么和妈妈说的?”“娃娃哭了,她是怎么哭的?”不要做给孩子看,让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讲解】孩子学会边听故事边做动作,说明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已经非常好了。这样讲故事的方法,会让孩子更喜欢看书、读书,还会增强孩子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连贯性。只有童真的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会获得我们大人不能想象的各种感情,所以我们家长不要以为这只是在做戏,就不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尽可能把我们的童真唤醒,陪孩子玩并切身去表演。

(3)娃娃家

利用家中的不同墙面贴上“厨房、卫生间、卧室”等字样,或是直接摆放上一些相关物品,给宝宝一个洋娃娃,然后您提示宝宝:“快,快,娃娃醒了该吃奶了,把奶瓶给孩子。娃娃要尿尿了,赶快去卫生间”等等。观察孩子在您的语言提示下,能否模仿您平时的动完成模仿。

【讲解】在游戏中,家长要注意用纯语言形式引导孩子去做相关的动作。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提高亲子关系和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之所以在墙面上贴字,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地认汉字。

(4)你为什么喜欢他?

准备家里各成员的照片、宝宝接触过的卡通人物或动物贴画等,把它们都贴在一张大的白纸上。先让孩子说说他们都是谁,然后问问宝宝:“你最喜欢谁?”并让宝宝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游戏适合2岁半以上的宝宝玩,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宝宝也可以尝试玩这样的游戏。对于稍小一点的宝宝,不用让孩子说喜欢的理由。但您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列举理由,让宝宝听听是不是。

【讲解】通过讨论帮助宝宝建立“偶像”,同时讨论过程也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致家长的话

孩子是需要引导的,除了您给予的谆谆教导,您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可以崇拜的“偶像”。偶像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他一定是孩子喜欢的、信服的、亲近的。这样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孤独,他有了心目中的伙伴。

我是男生,你是女生

※ 您有没有为宝宝会经常用手玩“小鸡鸡”烦恼过呢?当您看到宝宝的这个举动时,您是怎么处理的?

A. 马上制止,并且轻轻地打孩子的小手以示警告;

B. 悄悄地拉开孩子的手,或是用其他事物吸引宝宝转移注意力;

C. 用表情和动作“羞羞宝宝”,以后给宝宝换上蒙裆裤,防止宝宝再用手去玩;

D. 告诉宝宝这是“小鸡鸡,是宝宝用来尿尿的”;

E. 其他。

就这个问题,我们对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100个家庭做了相关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有37%的家长用A方式处理问题,23%的家长用B方式,25%的家长用C方式,9%的家长用D方式,6%的家长用其他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那效果如何呢?在继续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宝宝依然改不掉这个“坏毛病”,还是会不时地去玩自己的“小鸡鸡”,有的宝宝甚至还会去玩其他宝宝的“小鸡鸡”。有的家长甚至留露出对宝宝“是否有道德问题”的担忧。

这是怎么回事儿?您一定也为此伤透脑筋了吧。

※ 相关理论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包括在这种探索中的,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意识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

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也包括了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全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 您应该这样做:

当您再看到宝宝这样的行为时,答案D是可以选择的最佳方式。我们也从以上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性别意识方面的教育是存在“误区”的,还存在一定的陈旧观念,这样的观念会大大地影响您宝宝形成健康的性别意识,导致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 可以做的游戏

您可以这样引导您的宝宝建立健康的性别意识:

(1)和宝宝的拥抱

您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可以给宝宝一个热烈的拥抱或是亲吻。当您要离开的时候,您也可以要求宝宝给您同样的亲吻和拥抱。除了和家人之间是这样,您还可以经常引导宝宝和其他人有类似这样的身体接触,比如握手、顶牛、贴贴脸等。

【讲解】帮助宝宝懂得同别人的亲密接触是令人愉快的。

(2)认识身体器官

宝宝从出生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地探索并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比如他在4、5个月的时候,经过探索就知道了手的动作可以让铃铛发出声音。在以后的日子里,您也一定教宝宝认识了一些身体器官,比如,您会让宝宝指认“耳朵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稍大些的宝宝,您甚至已经提问宝宝器官的用途了,比如:“用哪里吃饭啊?眼睛用来做什么?”等。您不妨在宝宝对身体器官的认识中加入“性器官”的认识。您可以直接提问“宝宝的小鸡鸡在哪里?”“宝宝用哪里尿尿?”等。

不要觉得“害羞”,这对宝宝非常有益。

(3)性别配对

在宝宝有了“男生”、“女生”的基本概念以后(这个概念一般是家长以强化记忆的方式给予宝宝的),您可以开始帮助宝宝理解和性别有联系的其他概念。

挑衣服:在带宝宝去商场购物的时候,您可以引导宝宝去理解妈妈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化妆品是给谁用的;爸爸喜欢的衣服是什么?爸爸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等等。还可以利用一些玩具娃娃和配套的衣服、头饰等,让宝宝给娃娃打扮。

【讲解】理解和性别相关的衣着特征、外貌特征。

(4)谁当妈妈、谁当爸爸

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创建相关的游戏区,比如有厨房区、工具修理区等,引导孩子进入游戏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先让宝宝自己挑角色,“你是当爸爸还是妈妈?”在宝宝的扮演过程中,尽量先观察宝宝针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能把握性别特征,适当的时候可以提示宝宝他可以做的事情。

也可以根据游戏工具的不同,让宝宝自己选择他想扮演什么?比如,男孩子看见枪的时候,一般他会主动要求扮演警察,女孩子看见小锅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去做饭等。无论宝宝要求做什么,您不要用您陈旧的性别观念去干涉孩子的选择和行为,让宝宝自己试试。

【讲解】促进孩子对性别形成健康和平衡的态度,在不同角色扮演中,不要限制宝宝对性别的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打破僵硬的性别界限。比如,男孩子在学习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他会把女性的细心和同情心融入游戏,这样的游戏会引导宝宝成为更完整的人。

(5)宝宝喜欢的人

提前从废旧书刊上剪下一些成人图片,然后提问宝宝:“您喜欢谁当宝宝的阿姨?谁当警察抓坏蛋?他是做什么的?”等问题。

【讲解】理解和性别相关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

※ 关于“性”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当您的宝宝对性器官发生兴趣的时候,可以用宝宝能认同的方式和语言正面告诉他,不要用“羞羞”的方式,让宝宝对性别认识产生羞耻感或犯罪感。

2. 当您发现宝宝过于频繁地玩耍性器官的时候,您应该反省一下,宝宝的生活环境是否太恶劣,没有让宝宝能感到有兴趣的事物,要及时地调整环境。

3. 当宝宝因为玩耍性器官发生勃起现象的时候,您要安慰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恐惧,告诉孩子,“没有关系,等一会儿就好了!”

4. 对于性和相关问题的解释,尽可能做到与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相适宜,要简单、诚实。

5. 通过模仿游戏或是角色游戏来增强宝宝对性别的认识是比较科学的方式,而不要用强化记忆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周围人群的性别。

6. 性别认识不单只是认识“×××是男生还是女生”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宝宝形成健康的心理。

7. 让宝宝知道他(她)的某个身体部分是和爸爸(妈妈)相似的、一样的,这会帮助宝宝理解性别概念,并形成性别认同。

※ 致家长的话

我们教孩子认识很多事物,别忘了,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也同样的重要!

“捉迷藏”游戏的秘密

又是宝宝的游戏时间了,今天这个游戏最好不要在晚上玩。游戏开始了,告诉宝宝,您一会儿要躲起来,让宝宝来找你,藏的时候最好留一些蛛丝马迹,让宝宝容易找到。接下来,您换一个地方藏。宝宝玩得开心吗?好了,现在该轮到宝宝藏了。

※看看宝宝是怎么藏的:

A.宝宝不会藏,好象没有理解游戏规则。

B.宝宝自己会藏,但还没等去找,他就自己跑出来了。

C.宝宝自己会藏,但不会藏住整个身体,只是把头藏进去。

D.宝宝藏得很好,但无论玩几次,他总是藏在同一个地方。

E.宝宝藏得很好,而且还会变换不同的藏匿地点。

您的宝宝是怎么玩的?

※解析游戏“奥秘”

著名早期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和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著的“自我中心化”现象。他认为,婴幼儿时期思维从“我向思维”逐步向“现实性思维”转化、从“自我中心”向“社会化思维”转化,这一过程称作自我中心化现象下降。

孩子到了一岁半以后,已逐渐摆脱了那种不能分清主、客体,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化现象。但他们还是很难做到对同一事物还有他人观点的存在,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事物。他们仍然会以自己的观点、态度或需要作为唯一的衡量事物的标准。

在“捉迷藏”这个游戏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会显著地表现出来。

所以家长有必要通过一些游戏帮助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发展,让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学会认识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孩子思维可逆性发展。

分析:

(1)如果您宝宝的表现和A、B、C宝宝相似

您不要以为宝宝是智力有问题,可能是因为您的宝宝年龄太小,他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游戏规则。而且太小的宝宝还处于“自我中心现象”的初级阶段,他在认识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戏规则等很多过程中都存在倾向性,还不能做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您不用担心,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逐渐提高对自我和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2)如果您宝宝的表现和D或E宝宝相似

宝宝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您会发现宝宝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他会因为听到小朋友找不到妈妈而着急,会因为看到小狗被主人“教训”而伤心;当您告诉他要像“××一样勇敢”的时候,他真的会停止哭泣,让医生给他打针。从宝宝会玩捉迷藏开始,“偶像”和“榜样”会对宝宝显现作用,您对孩子的教育就更要注意方法和方式了,应该积极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

即便如此,孩子的“自我中心”现象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只能说是下降了。因为“自我中心”现象在婴幼儿时期始终存在着,只不过某一时期的自我中心现象消失之后,高一级的“自我中心”化现象随之出现,不同形式的“自我中心”化现象标志着孩子的发展。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恢复包装

给孩子准备一套层层相套的包装物,比如把糖放在一个小塑料袋里,然后把它们放在小药瓶里,再把小药瓶装在纸盒子里。您当着孩子的面把包装一层层打开,然后又恢复回去,然后让宝宝自己来一次。在游戏过程中您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增加或减少包装的层数,以提高或降低游戏的难度。

【讲解】促进孩子可逆性思维方式的发展。

(2)神秘的箱子

您可以准备一个纸箱子,在箱子里放一个张嘴鳄鱼玩具或玩具老鼠夹子,然后您把手伸进去装作非常疼的样子,并用夸张的语言来描述“啊——里面是什么啊?!”然后把箱子给孩子,看孩子怎么做。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和动作,学会判断箱子里可能有伤害性的东西,促进孩子思维的间接性发展。当然,在游戏中有的孩子不配合,或者是非要自己亲自去尝试才会做出反应,这个都没有关系。我们主要是要经常创造这样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通过别人的经历去思考问题、推理判断,即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发展,让宝宝学会角色移植,学会想像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

孩子一生的学习,不是每种学习都需要孩子自己亲自去尝试,还应注重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思考应该包括通过观察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

(3)猜猜妈妈看见什么?

给宝宝一张正反两面都有图片的卡片,您先和宝宝一起看看图片正反两面都是什么,然后把图片一边对着宝宝,另一边对着您,您先问宝宝看到什么?然后再让宝宝猜猜妈妈看到的是什么?

【讲解】促进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去自我中心”心理现象的发展,让宝宝通过游戏会想象站在对方立场上看待问题。

(4)你会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当引导孩子观察某一现象或事物之后,提问孩子,“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办?”比如,当您发现宝宝正在看两个小朋友在抢玩具时,您可以问宝宝:“如果您是那个小哥哥,你会怎么做?”您也可以经常做这样的提问:“如果爸爸在这里就好了,他会帮助我们的,他会怎么做呢?”

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并不是马上要求孩子的回答符合我们的道德规范,我们只是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宝宝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然,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建立适合的道德规范也是游戏的一个目的。

※致家长的话

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宝宝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所有感知觉一个不能少

您知道美国著名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吗?她的故事是让人震动的,一位没有了视觉、听觉的“残疾人”,能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她是依靠什么来感知世界进行创作的呢?她依靠敏锐的触觉、味觉、嗅觉和知觉来感受这个世界。由此可见,人的各种感知觉形式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太依赖视觉、听觉形式来感受世界,使得我们的其他感知觉形式没有更好地被“认识和利用”。

※相关理论

感觉和知觉是孩子认识的开端。

感觉是眼、耳、鼻、舌、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的神经组织接受外部世界或有机体内部刺激,并通过内导神经将刺激信息传入脑中枢的过程。感觉是外部刺激的接受、登录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和脑实现的生理心理现象。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是对感觉输入的信息赋予意义的过程。知觉无论在人类进化上或个体发展上都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它是把感觉信息进行编码,并和已有脑内的贮存信息相结合或匹配,同时把各种单一感觉结合为整体的整合活动,是知觉解释世界的过程,也是对感觉赋予含义的过程。

好信鸽专家鉴别视频 育儿专家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
宝宝在出生以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逐渐形成了各种感知觉能力,您在引导他认识周围世界时,应该帮助宝宝用多种知觉形式来认识。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闻闻什么是醋味?

让孩子先闻一下醋的味道,最好拿醋瓶子直接给孩子闻,告诉孩子这是醋。然后拿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瓶子分别装上醋和水(或者是其他气味的东西)给孩子闻,让孩子指出哪个和醋的味道一样,然后告诉孩子这也是醋,两个是一样的。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家长把装水的瓶子里装上某种酸的水果,然后让孩子闻闻哪个是醋?看孩子能否分辨出来。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产生嗅觉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识别哪个是醋。这样的游戏家长可以先让孩子闻完醋味,然后玩一下其他游戏,把孩子注意力分散以后,然后再拿出来问孩子哪个是醋。

(2)尝不同味道的东西

先让孩子尝一下糖水的味道,告诉孩子这是糖水。然后把糖水和醋分别装在杯子里,让孩子尝尝后指出哪个是糖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装醋的瓶子里装上其他酸甜味道的饮料,然后再尝尝,并让孩子指出哪个是糖水的味道。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产生味觉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识别哪个是糖水。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地增加其他味道的东西。

(3)把石头找出来

准备一些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塑料纽扣,先让孩子摸摸、看看,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石子和纽扣放到口袋里,让孩子把手伸入口袋内,根据触觉把石头找出来。

【讲解】在引导孩子区别石头和塑料纽扣的区别中,温度和事物外表的光滑程度将是孩子区别的最重要依据,游戏促进了孩子手触觉的发育。

(4)猜猜是什么?

在口袋里一一放入孩子比较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每次只放一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放),口袋外面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物品,让宝宝把手伸进袋子,不能让他看见,然后问孩子:“袋子里面是什么?”让孩子说出来。

【讲解】利用手触觉认物是非常难的,接近2岁的宝宝基本可以达到了。这个知觉过程是:首先手触觉获得信息——触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构图——去记忆库里搜寻相似事物——触觉识别——最终判断。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个游戏对于孩子建立空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5)不同的球

收集或制作不同材料的球(有塑料球、橡胶球、布球、金属球、木球等),鼓励孩子用手摸摸并说说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做滚球、扔球、拍球的游戏,让孩子再对比有什么不同。

【讲解】通过多种知觉形式来认识事物的不同。

※生活中的多种感知觉学习

实际上,在您平时的生活中,您引导宝宝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已经运用了多种知觉形式,您做得很好了,不信,我们回忆一下:

夏天,吃西瓜的时候,您一定先让宝宝摸过光滑的西瓜皮,然后再切开让孩子品尝;

晚餐前,您先让宝宝闻闻您炒的菜香不香,然后告诉宝宝菜很好吃;

宝宝和您正在等爸爸,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宝宝就躲在了您的身后,尽管没看见爸爸,但他已经知道是爸爸了;

……

那么,从现在开始,您需要做的是每次当您教孩子认识新事物的时候,让孩子尽可能听听、看看、摸摸、闻闻、尝尝;当您有时间陪宝宝做游戏的时候,把一些相似的事物“集合”起来,和孩子讨论、讨论它们的不同;您一定是一位好家长!

※致家长的话

拓展各种感知觉的潜能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耳朵的“N+1”种功能

就仿佛是造物主早就设计好的那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用途,都有它应有的价值。耳朵也是如此,没有它,我们就听不到这个世界里美妙的声音、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好像生活在寂寞的太空里一样。除了听声音,耳朵还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您想知道答案,就和您的宝宝一起玩玩下面的游戏,您就知道耳朵有什么作用了!

※关于耳朵的游戏

(1)耳朵“找”东西

用两个一模一样的盒子,把一个会出声的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然后把两个盒子同时放在孩子面前反复交换两个盒子的位置,要求宝宝指出玩具藏在哪个盒子里。记住,不可以让宝宝动手。无论你怎么交换两个盒子的位置,如果宝宝每次都能很快地指认出来,那您可以在盒子里依次放入音乐盒、钟(有滴答声的机械钟)等声音更小的发音物体。看看宝宝是否也完成得很好!

总结一:耳朵可以找东西。

(2)耳朵“看”东西

如果把沙子、水、小石子放在宝宝面前问他“是什么”,大部分宝宝都会给您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宝宝不知道这些东西,没有关系,现在告诉他也不迟,需要您做的是:

找3个一模一样的不透明的小药瓶,然后把沙子、石头、水分别放到小瓶子里盖紧盖子,您分别摇晃3个瓶子,让宝宝通过听声音猜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的宝宝能凭借生活经验很快就猜对。如果不能马上猜到,您也不用着急,可以打开瓶子让宝宝先看看装的是什么,然后让他听听声音。等记住了这些声音,游戏也会玩好了!

总结二:耳朵可以看东西哦!神奇!!

(3)耳朵“数”东西

2—3岁之间的宝宝不一定知道8和10谁多谁少,但基本可以判断1和许多了。您来试试让宝宝用耳朵来判断一下,哪边是“1”,哪边是“许多”。

您背着宝宝提前把1颗豆和许多豆分别装入一模一样的两个药瓶中,分别摇晃两个瓶子,让宝宝仔细听。然后让宝宝指出来,哪个瓶子里装的豆子多,哪个瓶子里装的豆子少。无论孩子的答案是否正确,您都可以打开瓶子让他看看,并再次摇晃强调正确答案。

总结三:耳朵还能辨别数量!太神奇了!!!

玩过这些游戏以后,您也认为耳朵很神奇了吧!所以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耳朵。

※保护宝宝的耳朵

(一)怎样给宝宝清洁耳朵?

你可以用毛巾或棉花棒清洁宝宝的外耳部分,但别自己尝试去清洁耳朵。耳朵本身有清洁功能;硬要去挖耳屎出来,只会将它更推回去。如果真的有太多耳屎,最好请耳鼻喉科的医生外理。

(二)如何保护宝宝的耳朵?

1.用链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能够引起听神经中毒的抗菌素时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药品可以导致耳聋。

2.防止某些疾病发生,如:麻疹、流脑、乙脑、中耳炎等疾病都可能损伤宝宝的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

3.避免噪音。

4.不要给宝宝挖耳朵,防止水进耳朵。

5.防止宝宝在玩的过程中把小豆子等小物品放进耳朵。

(三)宝宝的耳朵里进了异物该怎么办?

如果宝宝的耳朵里进了异物,你最好让宝宝的耳朵朝下,试着轻轻地摇晃他的头,把物体摇出。如果没有效果,你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

A.如果是一只小昆虫,你可以用手电试着把它引出来;

B.如果是金属物,试着用磁铁把他吸出来;

C.如果是塑料或木材类物质,轻轻地涂一点不干胶在直的纸夹子上,用夹子去碰触它,但不要探触到内耳。等胶水干了,把夹子拿出来,异物应该会被粘在上面。为防止宝宝乱动,做的时候最好有人能帮助你。

D.如果上面的方法都没有作用,你最好把宝宝带到医院。

(四)宝宝得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1.耳朵痛:宝宝有时会拉着两只耳朵,或者摩擦耳朵或者握住耳朵;

2.发烧、疲倦及过敏反应;

3.听力降低;

4.在吞东西或吸东西的时候听见、出现卡嗒声或是爆裂声;

5.耳内有液状物流出。

※相关理论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感觉通道之一。听觉的适宜刺激物是声波,声波引起外耳鼓膜震动,震动刺激传至内耳的耳蜗。这种刺激作用于科蒂氏器官,通过由它发出的听神经将神经刺激传入脑中枢,便产生了听觉。发出震动的物体在机体之外,因此听觉也是距离知觉,与视觉一样,对人类有重大的适应价值。

※致家长的话

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同时还应该引导宝宝感受每一个身体器官的功能。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

宝宝从一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了。那段时间,您一定经常这样教孩子:“这是宝宝的手、这是宝宝的小脚丫、这是……”所以,您认为宝宝是认识自己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宝宝是否真的认识自己——

※测试宝宝的自我认识程度

1.宝宝认识几个身体器官?(只要能指认就可以,不要求宝宝说出名称)

A. 7个以下。B. 8—12个之间。C. 13个以上。

2.对应宝宝认识的身体器官,宝宝都知道这些器官的用途吗?(不要求描述用途,可以是提问,例如:宝宝用哪儿吃饭?宝宝用哪儿听声音?等等,只要宝宝能指认也可以。)

A.不太清楚。B.知道一半以上的器官用途。C.全部认识。

3.让宝宝闭上眼睛,让他用手分别摸摸头、鼻子、嘴巴、屁股、脚,宝宝能完成几样?

A.只能摸对2个以下。B.可以摸对3、4个。C.全部摸对。

4.关于性别认识:

A.不清楚。B.宝宝知道自己的性别。

C.宝宝不但知道自己的性别,还能说出其他任何人的性别。

5.宝宝被东西拌倒的时候,有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动作?

A.没有,经常会摔到脑袋。B.有一点意识,会用手挡一下。

C.有明确的保护动作,很少会摔伤。

6.宝宝会对您表达过自己的要求吗?比如,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想穿什么衣服,等等。

A.不会,很少有。B.在玩的方面或是吃的方面会表达,其他方面很少会表达。

C.经常会提议,甚至能说出自己的原因。

7.以下这十件事情,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几样?①脱裤子,②吃饭,③穿鞋(但可能分不清左右),④系鞋带,⑤穿外套,⑥穿袜子,⑦梳头,⑧洗手,⑨收拾自己的玩具或书籍,⑩接水喝。

A. 3件。B. 4—7件。C. 8件以上。

8.宝宝能从照片里找出所有家人吗?

A.只能找出爸爸、妈妈,有时会把熟悉的叔叔、阿姨也当成家人。

B.除了爸爸、妈妈,还可以找出宝宝经常接触的家人,比如爷爷、奶奶、小姑等。

C.基本能分清楚哪些是家人,哪些是外人,甚至能说出称谓。

9.宝宝参加集体活动时,能区分自己的物品并能保护自己的物品不被损伤吗?

A.不能。B.能区分一些,但不会负责。C.能明确区分并随时保护自己的玩具。

10.如果不提醒,宝宝自己会主动做以下哪几件事情?①自己饭前会要求洗手;②玩具弄脏了会试图弄干净(当然孩子可能会用衣服去蹭);③进屋的时候会主动脱鞋要求换拖鞋;④留鼻涕的时候会要求帮助擦鼻子;⑤如果食物上有脏东西,宝宝会拒绝食用。

A. 1件。B. 2件。C. 3件以上。

评分:A—0分;B—1分;C—2分

分析:

(1)得分≤6分,宝宝的自我认识能力有待提高。您可能认为宝宝还小,没有必要教他太多东西,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在这里提醒您,良好的自我认识包括了独立性的发展,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您就应该创造机会培养宝宝的这种意识。

(2)得分在7—14分之间,宝宝对自己有相当的自我认识程度。但您可能忽略了宝宝自我意识的培养,宝宝可能很乖,但我们更希望宝宝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您说对不?

(3)得分≥15分,宝宝的自我认识程度比较高,宝宝不但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能力,还能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如果您在平时生活中能再继续加强孩子的独立性,宝宝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相关理论

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形成独立性和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控制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以下几项发展目标:

1.形成积极的身体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器官名称、身体各部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2.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形成性别认同(关于这一部分参看本书中“我是男生,你是女生”);

3.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理能力:比如2岁以下的宝宝要能够做到自己吃饭、喝水;2岁以上的宝宝要开始具备独立生活的一些简单的自理能力,比如脱裤解决大小便等;

4.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自我安全意识(安全部分可参看本书“宝贝,小心!”);

5.理解个人财产并会对这些物品负责;

6.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同时建立简单的社会关系认知。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可以促进宝宝对自己形成尊重感,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可以做的游戏

(1)洗手

准备一盆水,再准备好毛巾、香皂、海绵、香波和其他玩水的各种容器。鼓励宝宝自己去洗手。在学洗手的过程中,您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比如擦香皂等。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洗手、香皂的作用及感觉等等。

【讲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孩子认知水平。

(2)家族树

把家里人的照片都找出来,先让孩子认认他们都是谁,然后把照片剪小。

把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好,并把宝宝的照片贴在下面,告诉孩子为什么?然后再一一把其他家人的照片依据亲属关系贴在相应的位置,做成一棵“家族树”。贴好以后,再给孩子反复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讲解】帮助孩子认识家庭成员并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

(3)这是宝宝的哪儿?

用一块毛巾遮住您的眼睛装成“盲人”,然后您摸宝宝,边摸边说:“这是宝宝的鼻子、嘴巴。”您在摸的时候可以故意说错,看宝宝会不会纠正。您摸的范围应该扩大,除了脸部器官,还应该有骨头、肚脐、膝盖、大拇指等更为细节的身体部位。

如果宝宝配合,您可以和宝宝交换角色。

【讲解】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刺激孩子本体感觉发育。

(4)我可以做很多事情!

引导孩子讨论——“可以做的事情?”您可以这样开始:

“妈妈会给花浇水,宝宝会吗?”然后把工具准备好,鼓励宝宝自己去做,等宝宝完成以后,您再问:“宝宝会做什么?”引导宝宝回答“我也会浇花!”再做其他事情。您选择宝宝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简单,是宝宝可以完成的,而且游戏材料要能让宝宝感兴趣。反复几次以后,您可以不再提供游戏材料,让宝宝直接说说“还能做什么?”在以后的讨论中,当宝宝说完自己会做的事情以后,您应该总结“宝宝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宝宝真能干!”

【讲解】通过操作并讨论的游戏过程,让宝宝认识自己的作用,发展宝宝独立性和自信心。

(5)给玩具洗澡

找宝宝的几样玩具,让宝宝先分配一下,哪些是宝宝的玩具,哪些是妈妈的玩具。不要求孩子平均分配,尊重孩子的分配结果。如果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您还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玩具,喜欢它什么?

然后您准备一盆水和小毛巾,让孩子给自己的玩具“洗澡”,您也给您的玩具洗。如果宝宝不愿意,那您就说:“如果宝宝不给喜欢的玩具洗澡,那就把玩具放到妈妈这里,送给妈妈洗,不过这个玩具就是妈妈的!”

如果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效果更好。

【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个人财产,并对自己的物品负责任。

※您在生活中还可以这样做:

1.认识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流血、疼痛等,让宝宝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

2.找一些身体不同部位的图片,教会孩子认识;

3.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讲解安全、健康知识,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致家长的话

我们教孩子认识很多事物,但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

帮助宝宝认识世界

宝宝带着无限的疑惑来观察周围的世界,他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年轻的家长们,您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带上宝宝一起扬起认知世界的风帆。

您会教宝宝学数学吗

宝宝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因此,宝宝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教宝宝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

※测试——您是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吗?

以下这些,您这样做过吗,是否经常做?请家长边看边计算得分。

A.经常这样做(2分)   B.偶尔做(1分)  C.基本没这样做过(0分)

1.夏天吃西瓜的时候,告诉宝宝大西瓜重、小西瓜轻;

2.给宝宝喝可乐的时候,用不同大小或不同形状的杯子装;

3.切蛋糕的时候,告诉孩子一个蛋糕可以切成许多块;

4.拿糖的时候,告诉孩子,糖盒里的糖被宝宝吃了,就变少了;

5.每次吃饭的时候,让宝宝“帮忙”分发碗筷,告诉宝宝,一个人要两只筷子、一个碗、一把汤匙;

6.每天带孩子做户外活动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数数楼梯;

7.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教孩子认认“价签”上的数字或教孩子在路边认车牌号也一样;

8.家里的东西“各有几样”都教孩子认识过,比如有2台电视、4把椅子、1个冰箱等;

9.和宝宝一起给他的动物玩具排排队,按玩具的身高或按其他方式排列;

10.全家“比赛”跑步时,告诉孩子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是“第三”;

11.孩子想吃饼干的时候,问问他要方的,还是圆的;

12.告诉孩子您下班的时间,并教孩子通过钟的表针位置来判断;

13.您会明确地告诉孩子,东西不能放在×××上面,要放在×××的旁边;

14.和孩子一起数数,从沙发走到厨房要走多少步;

15.给孩子买过和数学学习有关的玩具,比如天平、套桶等。

现在就来看看,您是不是一位善于引导孩子数学学习的家长。

(1)≤7分,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引导宝宝数学学习的家长。或许您认为宝宝还太小,没有必要进行“复杂”学习。如果真是这样,您需要改变您的观念,因为婴幼儿的数学学习不像您想象的那样复杂,它只是让宝宝在生活中感受一些和数或量相关的信息,不是小学数学教育提前化。

(2)8—17分,您基本能引导宝宝的数学学习。您已经意识到宝宝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并能有意识地结合生活过程给孩子一些引导,甚至是刻意的训练。但您现在做得更多的可能是教孩子认数或数数,至于更深层的数学学习却不知道怎么开展。您需要的是了解宝宝适合学的内容及教的方式。

(3)≥18分,您在引导宝宝学习数学方面有非凡的能力。您能结合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孩子感知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相信有您的帮助,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会比较轻松地应对。

※3岁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开始的数学学习

1.感知集合:

A.让宝宝学习简单的物体分类; B.认识“1”和“许多”;  C.比比哪边多、哪边少。

2.学习数字:  A.认识数字;  B.感知数字顺序,会背数、数数。

3.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圆、方形、三角形等。

4.初步感知量:A.认识大小、长短、高矮等;  B.会排序;  C.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5.初步感知空间位置关系:认识上、下、里、外等。

6.时间初步认知:感知早晚,知道钟的用途。

※误区解答——不要把小学数学教育照搬给宝宝学习

不要把小学数学教育照搬到幼儿身上,让孩子通过记忆方式强化记住计算结果。数学学习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学习,他需要孩子有从具体形象事物的理解,过渡到表象阶段的过程,最终才达到算式的抽象思维阶段。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家长不要随意地用小学课本来教孩子。

除此之外,数学学习是一个广泛的内容,不单纯指计算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在生活中让慢慢地感知数学的各种“涵义”更重要。

※致家长的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不要把宝宝的数学学习兴趣限制在那几本薄薄的书上。

打开宝宝的万花筒

世界是一个“万花筒”,宝宝对“万花筒”里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您也很想教孩子认识“万花筒”里的世界。如何帮助宝宝打开这个“万花筒”呢?

※测试——您善于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吗?

1.孩子从商店橱窗经过时,您会跟孩子介绍里面陈列的物品吗?  A.会。B.不会。

2.孩子问您“这是什么”的时候,您会耐心地告诉孩子吗?  A.会。B.不会。

3.您带孩子去过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场所参观吗?  A.去过。B.没有。

4.您和朋友聚会时,您带宝宝一起去参加吗?  A.带。B.不带。

5.您给孩子买的书超过20本吗?  A.超过。B.没有。

6.您给宝宝看电视吗?  A.给。B.不给。

7.对于孩子从外面拣回来的树叶子、小棍子、小瓶子等东西,您是怎么处理的?

A.先做一定的卫生处理,然后帮孩子收好。  B.太脏了,当垃圾扔掉。

8.您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都用什么书?

A.没有什么特定的规矩,只要宝宝感兴趣的书籍(包括大人的书籍),我都会给他讲。

B.一般都用《婴儿画报》等之类的专刊给孩子讲故事。

9.您定期带孩子外出郊游或旅游吗?  A.是。B.不是。

10.当孩子参与大孩子的活动受到伤害时,您以后会怎么做?

A.告诉孩子没有关系,以后继续鼓励孩子参与到大孩子的活动中。

B.不准孩子参与大孩子的活动,防止再被伤害。

11.您带孩子做过什么小实验吗?比如喷水出现彩虹、滴入某种试剂让水变颜色等。

A.做过。B.从来没有。

评分:A—1分,B—0分

分析:

(1)≤3分,您是一位不善于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的家长。或许您是因为工作太忙,实在没有时间创造机会帮助孩子认识事物,那您要想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其次,通过测试,您需要反省一下,您是不是太过于限制孩子的认知形式了,以为只有孩子问您“这是什么”的时候才是孩子认识事物。如果是这样,您对照测试发现一下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4—7分,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事物。您知道孩子认识事物的形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他可以在正式的学习中认识事物,也可以在很平常的生活中认识事物,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也可以认识事物,您是一位很积极的家长。您需要做的是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认知的欲望。

(3)≥8分,您是一位非常善于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的家长。在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您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能灵活地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创造认知的机会。您的出发点不是在想“让孩子认识什么”,而是在“孩子想知道什么”,这样的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主动认知欲望。

※如何扩大孩子的认知范围

孩子对周围环境里的一切物体都是充满好奇的,我们在教孩子认识事物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安全的都可以教孩子认识。区别在于有的事物孩子容易掌握,而有的事物孩子要通过操作或体验才能理解,不同事物的认知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方式。在扩大孩子认知范围方面,重要的是探讨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渠道让孩子认识事物。

1.利用日常生活环节帮助孩子认识他可以亲身看见或听见的事物。

2.尊重孩子的自发的认知手段并给予合理地引导。比如,孩子可能会在路边随意地拣他感兴趣的事物,或破坏性地想认识事物,家长不要打击孩子积极性,而要给予适合的帮助和引导。

3.利用图书、电视、广播等媒介形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可能不能亲历的事物。

4.利用实验手段引导孩子认识存在于事物深处的一些概念。

5.让孩子和比他有更多认知水平的幼儿一起玩耍,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游戏会让孩子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认识事物,从而扩大孩子的认知范围。

6.利用游戏等形式增强认知活动的兴趣,认知活动不能总是“指认型”学习。

在这里特别指明,孩子的认知不单纯是认识“这是什么”就可以了,它可以是认识事物名称、用途、特性、功能等等,还要让孩子通过体验能在其他的智力活动中利用这些认知。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打牌

准备各种卡片,有动物卡、用品卡、果蔬卡等当作是“牌”,具体根据宝宝实际认知水平来选择,您和宝宝交替出牌,出牌的时候要同时说出牌上的事物是什么,如果谁说不出来,就要受到小小的“惩罚”——弹脑门(很轻)。

对于语言能力不强的孩子,您可以提前给宝宝挑出5张牌,然后您说“宝宝出××”,看宝宝能不能挑出正确的一张。如果宝宝出错牌,也要“受罚”。

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您要适当安排您的错误,让宝宝也可以弹您的脑门。对于宝宝不会说的或说错的事物您要及时纠正。游戏中“弹脑门的惩罚”方式是增强活动游戏性。

【讲解】增强孩子的认知水平,扩大认知范围。

(2)我的宝贝呢?

找一些您想让孩子认识的事物或卡片也可以,然后您告诉宝宝您最喜欢的是“××,它是我的宝贝”。您闭上眼睛,另一个家长帮助宝宝把这个宝贝藏在身后,然后您睁开眼睛装佯地说“我的宝贝呢?它去哪儿了?”故意找一小会儿,然后“恳求”宝宝给您。

等宝宝理解了游戏规则,您就可以直接说了,“我的宝贝变成了××”,不能暗示宝宝是哪个事物,只鼓励宝宝藏起来,看宝宝能否拿对。

【讲解】以藏东西的形式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增强孩子认知学习的兴趣。游戏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孩子理解游戏规则。

(3)快乐的动物园

在家里沿某条路线摆放一些动物卡片(有的卡片孩子不知道是什么),让孩子沿路拣起卡片,边拣您边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还可以给这个动物配上声音或动作。

当然,带孩子去动物园认识是最好的方法。

【讲解】以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认识事物,增强认知活动游戏性。

※致家长的话

帮孩子打开大千世界这个“万花筒”,让他认识更多的事物。

制作一本《生活周刊》

如果您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妈妈,就随我们一起来做一本“特殊”的杂志吧。

您现在需要准备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各种照片、美术作业本、一些被宝宝撕坏了的婴儿画报和一些您想扔弃的各种废旧书刊。都准备好了吗?最后需要您准备的是一份心情,一份对生活的爱,带上宝宝一起“工作”吧!

生活是什么?您可能会说“生活就是工作、学习、吃饭、带孩子……每天都不得不重复的事情!”您不妨问问宝宝:“咱们每天都做些什么啊?”听听宝宝是怎么回答的。然后您可以以时间为顺序,引导宝宝从早晨开始回忆您们一天的生活,一边回忆,一边和宝宝开始找图片做杂志。

※确定时间

先剪出各种太阳,问问宝宝:“哪个是早晨的太阳?”无论宝宝的回答是否正确,您都不要马上表态,尊重宝宝的选择,并且把他选的太阳贴到白纸的正上方。您需要做的是——

从明天开始带宝宝看看早晨的太阳是什么样子,晚上太阳去哪里了?太阳不见的时候,谁又出来了?两个都不见了,是怎么回事呢?

【讲解】促进宝宝主动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独立思维性。

※确定人物和事件

太阳贴好以后,您把每个家庭成员的照片剪出来,分别贴在几页白纸上。然后分别提问宝宝:“妈妈早晨做什么?”等孩子回答完以后,继续提问:“做这个事情需要什么东西呢?”再引导宝宝找出相应的图片剪下来,贴在妈妈照片旁边。比如,宝宝说:“妈妈早晨要上班!”那您就提问:“妈妈早晨上班需要些什么呢?”引导宝宝找出妈妈上班要的包、衣服、鞋、车、饭盒等。用同样的方式提问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物。

如果宝宝配合,您就把后面的任务分成几次让宝宝独立完成。

您还可以引导宝宝观察早晨还有什么东西,比如,先把树的图片贴好,问问宝宝:“早晨树上有什么?它在做什么?”

用同样的方式,您和宝宝每天“工作10分钟”,要不了几天,一本《生活周刊》就做好了。现在,只需要您给书做件漂亮的“外套”,然后交给宝宝收好吧!

【讲解】提高孩子的归纳性思维。

※讲故事

自从有了这本书,您就可以和宝宝一起讲故事了。“早晨,天亮了。妈妈要去上班了,妈妈先穿好衣服和鞋,然后拿着漂亮的小包下楼开车上班去了!”一开始您帮助宝宝完成,您帮助的时候要求语言尽可能生动、丰富。

几次以后,等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您就让宝宝讲给大家听了。

【讲解】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可以发现宝宝进步了!

家长总强调3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分心,做什么事情没有计划性,如果您让小宝宝独自一人乖乖地玩玩具,那是非常困难的。与其他老来缠您,不如放下您手上的活陪他玩一会儿,帮助他完成几次,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做了。由于有了您的引导,宝宝学会了去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宝宝还学会了安排和计划生活。您说宝宝能不变聪明吗?

同样的方法,您还可以引导宝宝完成《夜晚的世界》、《逛食品超市》、《快乐的动物园》等贴画杂志。在这样的游戏里,宝宝会在很多方面取得进步:

A.宝宝在动手的游戏中专注力提高了;

B.做一本书要有很好的耐心,还要有灵巧的手,所以宝宝的手变得灵巧了;

C.开始掌握分类的技巧,知道哪些是动物,哪些是食物;

D.学会更好地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

E.理解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学会计划;

F.更爱惜书了。

※您还可以这样让孩子认识生活

1.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集体活动,让孩子感受生活中除了游戏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活动;

2.如果可以,带孩子参与您和朋友的聚会或其他应酬活动,让孩子逐渐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感受生活中的交往过程;

3.有机会带孩子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或是带孩子出去旅游,让孩子感受生活除了自家的小天地,还的另外的大方圆;

4.当孩子面对挫折或是困难的时候,不要急于把孩子解决出来,让他感受生活中失败的感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5.当您和家庭面临危机或是困难的时候,您应该用孩子可以理解和承受的方式告诉他。比如,您们可能面对离婚的危机,您应该告诉孩子,但不要把您的爱憎强加给孩子。

※致家长的话

基于真实生活上的教育才会更好地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会您的宝宝去体会生活吧!

学会交流

虽然语言不同,相信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张充满爱意的笑脸,都需要充满爱意的交流,这是他通向未知世界的镜子和通道。

养个巧舌如金的宝宝

※宝宝说话不准确时,怎么办?

宝宝到了1岁半以后,您经常会对宝宝迅速发展的语言能力感到惊讶。在这段时间里,您每天都会发现宝宝的进步,从一个字的表达,到双语词,甚至还会出现多词句。

但这段时期,您会发现宝宝说话的时候有一些发音错误,您该怎么办呢?

1.首先,您要学会耐心地聆听宝宝的“话”,学会欣赏宝宝的语言,并对宝宝愿意和您交流表示鼓励;

2.不要总是纠正孩子的发音,这样会打击他爱表达的欲望,更不要模仿他发音,否则会误导孩子的发音音准;

3.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在孩子容易发错音的字符上,放慢语速;

4.给孩子做一些口舌练习;

5.耐心等待,等宝宝的牙齿长齐以后会好很多。

※为了帮助孩子发音,您还可以给宝宝做这些游戏:

1.口舌游戏

(1)弹舌头

您在孩子面前不断地表演弹舌头或做连续吐舌头的动作,引导宝宝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您用夸张的动作鼓励孩子发连续的“拉——”或频率相对较快的“啦、啦、啦、啦”。还可以用儿歌“啦、啦、啦、啦,我就像一朵小红花”,或《卖报歌》,让孩子学唱。需要孩子学弹舌发出的声音有“哒、哒”,“踏、踏”,“纳、纳”,让孩子学会连续弹动舌头。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连续弹动舌头,让孩子对连续音节的掌握程度更高,在发音上可以发出频率更快的音节。

(2)吹哨子,学发“风”

准备小口哨,让孩子学习吹口哨,然后您用夸张的口型指导孩子发:“发、富、风、佛、飞”等需要发“F”的音。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掌握控制气流,学会发辅音“F”、“P”。

(3)吹纸条

把信签纸的纸条贴在孩子的额头上,您做示范让孩子把纸条吹起来,吹的时候要突出气流的爆发力。然后你引导孩子发:“怕×××”、“拍×××”、“扑×××”、“皮×××”等发“P”的音。

【讲解】发“P”的音,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用嘴唇控制气流的发音,提高孩子快速发音的能力。

(4)闭嘴发音

您示范给孩子看:捂着嘴巴,然后发长音“eng——”,让孩子模仿一下,如果孩子模仿得较好,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梦——”“冷——”“能——”等后鼻音。对于发音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发“m——”的音。

【讲解】鼻音发音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发音,尤其是讲云南方言的家庭,前鼻音和后鼻音是最难分辨的。我们希望在孩子一开始学习发音的时候就给他正确的发音方式上的指导。

2.模仿动物叫

不要刻意地教宝宝学动物叫,那样的形式会让宝宝觉得很枯燥的。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利用各种动物玩具,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各种动物的叫声。

【讲解】一部分“不喜欢说话”的宝宝对“学发音”已经有了“厌学情绪”了,您给孩子创造的的学习环境一定要自然,让宝宝随意跟学,不可以强迫他。

3.大声念顺口溜

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您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顺口溜,比如:

四是四、十是十,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

白纸是张纸,柿子是柿子,用纸来写字,吃的是柿子。

在教孩子念顺口溜的时候最好要求孩子大声一些。

【讲解】帮助孩子练习口舌灵活性,掌握音调变化。

4.学唱歌

准备一些简单的幼儿歌曲,比如《小星星》、《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教孩子唱。在唱的过程中可以你一句,宝宝一句。在教唱过程中注意音准,对于您也把握不好的歌曲,您可以使用录音机,不要随意教。

如果您会弹奏乐器,那就来一个配合吧!

【讲解】增强宝宝的音准,促进歌唱能力。

※关于宝宝学习第二语言的建议

1.避免催促宝宝去学习第二语言,接受宝宝个人的“语言学习时间表”,即第二语言的学习要符合宝宝自身的各种能力和语言发展情况,不是越早学习就越好。

2.帮助孩子在角色游戏、讲故事的时间、与同伴和成人的社会交往中、实地旅行中和别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去使用本族语言和新语言来进行对话。

3.学习新语言的目的不是代替另一种语言,两种语言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

4.接受孩子为交流做出的努力,不要去纠正或支配他们的谈话;即使他们用奇异的声音或是肢体动作。

5.提供相应的环境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第二语言相关的文化过程、生活过程。

6.不要狭隘地把第二语言学习看成只是“英语”学习,宝宝学习任何本族以外的语言都是第二语言学习,家长要尊重宝宝的兴趣。

※致家长的话

“巧舌如金”的宝宝会让您觉得有个孩子生活真有趣!

为何宝宝还不会说话

宝宝语言的发展是宝宝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优秀语言表达能力的宝宝,在很多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绝大多数宝宝在2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多词句,这表明了更复杂语言的出现。

但有一些宝宝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直到2岁仍然不会说话,甚至连一个字的表达都不会,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总是用手来“比画”,最多配合一些简单的发音。

您的宝宝有这样的情况吗?您一定非常着急?

现在,您需要一些“诊断”,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宝宝“不喜欢说话”的?

※语言发育“诊断程序”

一、生理性诊断

1.看看宝宝的舌息带是否有粘连?

2.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听力?

3.其他病灶,比如脑瘫等。

如果宝宝是因为生理性的原因不会说话,您需要赶快给宝宝治疗了,千万不要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如果这些原因都没有,就接着找其他原因。

二、语言环境诊断

1.您经常和孩子说话吗?  A.经常。  B.有空就说。  C.偶尔,比较少。

2.除了您,和宝宝说话的其他人多吗?  A.很多。  B.不一定。  C.很少。

3.您家里的人讲几种语言(包括地方方言和外语)?

A.比较统一,都讲普通话。  B.和孩子讲普通话,但成人间不一定。

C.口音很杂。

如果您的答案大部分都是C,那宝宝不会讲话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语言环境不利造成的。您给宝宝提供的语言环境太过单调或太过复杂,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刺激,导致了语言发展的滞后。您需要立即改变,应多和孩子说话,暂时统一全家人的口音,让宝宝容易理解和模仿。

如果您的答案大部分都是A,那您给宝宝营造的语言环境是健康的,我们接着找找其他原因。

三、交流方式诊断

1.当您看到宝宝用简单的手势表达需求时,您的反应是:

A.一般都能理解,帮助宝宝完成。  B.即使理解也要教宝宝尽可能说出来。

如果您的答案是A,那造成宝宝“不会说话的原因”很可能是语言惰性。您对宝宝的肢体动作太理解并马上满足宝宝的需求,使得宝宝没有必要说话了。您需要逐步要求宝宝必须要说出来才理解他的意思。

2.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样的语句呢?

A.正常语句,就象和其他成人说话差不多。  B.简短的语句,并放慢语速。

如果您的答案是A,那造成宝宝“不喜欢说话的原因”很可能是交流形式太难,宝宝不容易理解和模仿,或者从心理上造成了压力,认为只有像大人那样才能说话。您应该稍微改变一些说话的方式,和宝宝说短句或用肢体语言配合简短语句共同表达,接近宝宝表达能力,让宝宝可以和您平行地交流。

四、心理原因

1.当宝宝开口模仿您说话的时候,您是怎么做的:

A.及时地纠正宝宝的发音,并乘机反复巩固。

B.不管宝宝的发音如何,及时地给予鼓励。

2.当宝宝用手势表示某种需求的时候,您很想让宝宝说出来,您是怎么做的?

A.一定要让宝宝说出来才帮助他,否则就不满足他。

B.反复教他2、3次,实在不愿意说就不强迫他,满足他的要求。

3.您和宝宝兴致勃勃地看动物图片,您想乘机教宝宝说说动物名称。他的反应是:

A.您一教,他就表示出很烦躁的样子,甚至连图片也不看了。

B.您教的时候,宝宝偶尔能模仿您发音,他表示烦躁的时候你就立即停止。

如果您的情况大部分时候都是A,那宝宝不爱说话的原因很可能是您造成的,您对宝宝的要求太高了。您需要示范如何用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而不是强调使用标准的发音和语法句型。

对于有明显厌恶“学讲话”的宝宝,您甚至要对宝宝任何的交流形式表示理解,并进行平行的交流。否则,这类型的宝宝还会减少和您的任何交流,当有什么需求的时候,他不再愿意和您表示,而是自己来,或干脆放弃需要。这样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五、遗传原因

造成宝宝说话晚的原因还有遗传原因,您还可以查查家族史。

对照上面的“诊断程序”,您找到宝宝不会说话的原因了吗?

※致家长的话  不要逼孩子说话,如果他不会说话,首先要找找原因。

让宝宝参与群体活动

※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您带宝宝去参加游戏课,您希望您的宝宝能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和老师一起参与游戏,您鼓励他走进去,宝宝就是不肯,但却在一边当旁观者。鼓励的话您说了一堆,宝宝还是不去,您很无奈地自语到:“这孩子怎么这么焉儿!”

带孩子去游乐场,宝宝就是缠着您,只和您玩。您鼓励他和游乐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但他就是不肯。您还以为他是害怕大孩子“欺负”他,但后来您发现,即便是才会爬的小宝宝,他也会“退缩”,还是缠着您。您烦死了——

您是一位活泼的家长,您带着朋友的小孩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可却发现您的宝宝就是不玩,他在一边无所事事,或自己玩自己的。您很无奈——  ……

这是怎么回事?宝宝为什么不喜欢参与到有小朋友的环境里呢?是他不喜欢参与群体活动吗?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宝宝是不是患了“自闭症”。

※解答——宝宝需要通过各种游戏满足需求

在任何年龄段,宝宝都有可能出现旁观和无所事事的游戏状态。您对宝宝的这类问题不应做出消极的反应。随着宝宝的发展和成熟,社会性游戏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以不同的方式,宝宝仍然会有进行多种类型游戏的需要。他们有时会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呆在那里一个人玩、甚至发呆。这样,宝宝就不会因为经常处于集体活动的状态而感到不安了。

但是,一些宝宝可能会在大部分的游戏时间都是旁观或无所事事。对于这些宝宝来说,低水平的自尊、年龄太小不成熟或智力发展上的问题都有可能会妨碍他们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去。这些孩子需要有您或老师的特殊帮助,以使他们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人。您需要接受他现有的发展水平,帮助他们进入群体中。

当您发现您的宝宝不愿意参加小朋友的游戏,而只愿意在一边看的时候,您可以大声地说:“小朋友的游戏真好玩,谁来当小观众呢?”用这样的形式提醒宝宝——他也是一份子。

所以,任何时候宝宝出现这样的状况都是正常的。特别是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他们年龄还小,所以经常会害怕进入“群体活动”,这需要孩子慢慢适应。您需要在这些方面帮助孩子:

1.帮助宝宝以积极的方式与人交往。

2.帮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

3.帮助宝宝学会自己解决矛盾。

※您可以和宝宝做的游戏

(1)小熊家做客

A.让爸爸扮成“熊爸爸”,您先带宝宝去“熊爸爸家做客。”您拉宝宝的手敲敲门,里面的熊爸爸问:“是谁在敲门?”您教宝宝回答,然后等熊爸爸来开门。开门进入以后,示范如何问候、如何拥抱等。

【讲解:】示范如何进行交往,提高宝宝对交往的认识。

B.让宝宝自己来独自完成。

C.让宝宝当主人,您和爸爸去做客。

【讲解】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帮助宝宝以社会规范的方式来与人交往。

(2)美丽的春天  你准备一节藕、一个胡萝卜、一个柿子椒,把它们横刀切成两段;再准备各种颜色的颜料,示范如何用这些“菜”蘸颜料印在纸上,画出漂亮的花,然后您用颜色笔帮助宝宝把花“加工”漂亮。如果有更多小朋友一起完成效果更好。在过程中,您可以提示孩子们互相交换手中的“画笔”,看孩子们是如何“协商”的。

【讲解】创造游戏环境帮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别人进行交往。即使不喜欢参与游戏的宝宝在这样的游戏里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的“作品”融合在大家的“作品”中。

(3)找朋友  和宝宝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边唱边拉宝宝的手完成动作表演。“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点点头(点头),我们都是好朋友(握手)。”

还可以教宝宝唱《礼貌歌》。

【讲解】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宝宝理解简单的社会道德规范。

(4)交换  在宝宝自由活动的时候,让宝宝拿一件玩具。当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您告诉宝宝要用玩具去交换。看宝宝怎么做?

刚开始的时候,您先充当“另一个宝宝”,如果宝宝想玩您的玩具,就要和您交换。让后再引导和同伴交换。

【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孩子学会用适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孩子不会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您该怎么办?

当孩子不能主动去交往的时候,您的鼓励不能只是口头上的,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您可以这样做:

(一)判断宝宝可能不喜欢交往的原因

1.判断宝宝是不是因为太累或身体不舒服,不想参与到其他人的游戏中去,他可能更喜欢清净一点的环境。

2.宝宝在这之前是否在交往过程中遇到过特别严重的伤害,比如被大孩子推倒过,或是被抓伤过;其次,有的宝宝不能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交往方式太激烈,可能会受到其他家长的斥责。这些因素都可能会抑制宝宝的交往欲望。

3.年龄太小的宝宝还没有明确的交往意识,这是正常的。

(二)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交往

1.在您给予宝宝口头鼓励的同时,您可以直接参与到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之中去,然后不时地给宝宝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夸张的表情,用您的行动和参与的快乐告诉宝宝游戏很有意思。如果宝宝还是不愿意参与只在一旁观看,您千万不要抱怨。您可以让宝宝当观众加油,或是“后勤队长”,让他帮您抱着衣服或帮助大家做点儿其他事,让他时刻感觉到是群体的一份子。

2.当您忙着做家务或自己工作的时候,不要冷落孩子。给孩子一个“工具”,或分派他一点儿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和您一起完成,这也可以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份子。

※致家长的话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激发出来的、鼓励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如果您不想让您的宝宝太孤独,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到他是群体中的一份子。

宝宝听得懂您的话吗

从宝宝一出世,您就不停地惊喜于宝宝发出的各种声音——宝宝会和您咿咿呀呀“说话了”、宝宝会“喊妈妈了”、宝宝会“学小狗叫了”、宝宝会说两个字了……宝宝每多能发一个声音都会让您激动不已。

但您很可能过多地关注了宝宝的“语言发音”能力,而忽视了宝宝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如果您有疑问,就和宝宝一起来完成下面的游戏,看看宝宝能不能听懂您的话?

※测试宝宝语言理解能力

现在请您准备一个洋娃娃、一个奶瓶、一个香蕉、一支笔,把它们都放在桌上。您给宝宝分别下三个命令让宝宝完成。要求:下命令的时候不要有任何肢体动作和目光的暗示。您可以反复说两次,但不可以做停顿或改变句子的意思,要把句子完整地一次性给宝宝。可以开始了——  ①瓶子在哪儿?  ②把香蕉拿给爸爸!  ③你把娃娃抱起来给她喝点水,然后哄她睡觉!

都做完了吗?宝宝的完成情况如何?

分析:

(1)如果宝宝三个命令都完成得很好,说明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强。您在平时生活中也一定是用正常的言语形式和宝宝说话,没有刻意地把宝宝看成是“小婴儿”,所以宝宝能很轻松地听懂那么长的句子。您现在需要做的是,促进宝宝学会使用较长句式进行交流。

(2)如果您的宝宝只能完成前两个命令,您可能一直以来都认为宝宝能很好地听懂您的所有话。那么就请您回忆一下,您平时和宝宝说话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使用比较简短的语句?您很少用超过10个字以上的句子和宝宝说话。不用担心,您稍微注意一点,宝宝很快就能适应比较长的句式表达。

(3)如果您的宝宝只能完成第一个命令,您可能需要引起重视了。反省一下,您是不是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或交流方式过于简单化、词汇化、手势化。如果是这样,您要特别关注本书中“怎么和宝宝说话?”这个章节。

※相关理论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而成熟起来,但并不表明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不需要有效的引导和刺激就可以自发地发展成熟。家长与幼儿的交流时间、交流方式会直接影响其发展。您需要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

1.帮助孩子发展倾听能力,包括听的专注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

2.增强孩子对命令做出反应的能力,即当接受到命令以后能够快速地给予语言或是肢体形式的回应;

3.增强孩子在语言交流中获得概念和提炼语意的能力,即能快速地反应对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听音取物

A.在宝宝面前摆上各种东西,您下一些简单的命令,比如拿杯子来、拿打火机来,等等,让宝宝拿来。

B.在宝宝面前摆一些相似物品,比如红色和绿色的苹果、大小皮球等,然后下命令,如“拿个红苹果”。

C.在宝宝面前摆各种物品。比如球、杯子、笔等。您的命令是这样“拿可以喝水的东西来!拿一个可以拍的玩具来。”依据宝宝认知水平不同调整语句难度。

【讲解】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宝宝的认知能力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听命令完成动作

A.“宝宝点点头、宝宝跳一跳、宝宝笑嘻嘻、宝宝伸伸手”等。命令简单直接,最好是宝宝可以直接完成的动作。

B.“拿笔写字、用杯子喝水(不是奶瓶)、打开冰箱拿苹果(不是拿香蕉)”等动宾结构的简单语句。下命令的时候尽可能减少肢体暗示,不要用手指示孩子拿什么。

C.“把苹果放到盘子里(不是碗里)、拿2块饼干给奶奶(几块?给谁?)、把柜子上面的小杯子给爷爷(哪里的?什么东西?给谁?)”等更复杂的句子。在给孩子下这些命令的时候,家长不要停顿句子或拆分完整语句成词汇,如果宝宝听不懂,您可以重复几次。

【讲解】结合宝宝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宝宝对复杂语句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糊涂的娃娃

您用一个手偶娃娃,给宝宝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故意讲错一些地方,看宝宝能不能指正出来。

A.“娃娃去树林里玩,他看见了一头牛,他就学小牛叫——呱、呱、呱!(可以提示宝宝!)

B.后来他饿了,他想吃面包,他跑到了卫生间!(提示宝宝,想吃东西要去哪儿?)

C.夏天到了,娃娃觉得特别的热,于是他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还戴上了帽子。(提示宝宝觉得热要怎么办?)

【讲解】结合宝宝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宝宝的推理能力和联想能力的提高。

(4)他是高兴还是生气?

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已经开始会“偷偷”地看电视了,他喜欢看广告、动画片,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您是可以给孩子看的。尽管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节目的意思,但他会产生简单的画面联系,这将有助于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

在给孩子看卡通片的时候,您可以适当地提问:“他是高兴了、生气了?”语言理解能力强的孩子,您还可以做一些更为复杂的提问:“他为什么高兴啊?”

【讲解】引导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发展。

您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方式提高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

※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1.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故事书?

A.对于稍小一些的孩子或是语言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孩子,您最好给孩子选用有图画且画面连续、情节重复的故事书。比如“小猪送礼物”的故事,第一个画面是小猪把红气球送个了小白兔;第二个画面是小猪把黄气球送给了小狗;第三个画面是小猪把蓝气球送给了小熊(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参见《婴儿画报》)。这样的故事画面比较重复,故事情节简单,容易让孩子理解并复述。

B.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或是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宝宝,您最好需要一些画面连续变化的原版故事书,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怎么给孩子讲故事?

A.对于稍小一些的孩子或是语言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孩子,在您讲故事的时候,您可以适当地放慢语速,在内容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增加一些手势指示或是动作表演,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故事。

B.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或是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宝宝,您可以直接采用朗读的形式给孩子讲故事。朗读过程一定要严格地按照原版书上的文字进行,不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更改,以促进孩子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在讲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适当增加语调和语气变化,使故事富于游戏色彩,帮助孩子用纯语言的形式理解故事内容,并提高孩子对讲的兴趣。

C.孩子在语言学习上的潜力是惊人的,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就可以将情节简化。

D.注重重复:对于孩子喜欢的故事,您可以反复给孩子讲,但重复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删改任何内容,最好连词汇都一样。帮助孩子提高对词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3.鼓励孩子学讲故事

A.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当故事到某一情节的时候,让孩子模仿您曾经做过的某一动作;

B.鼓励孩子根据故事内容作创作性的表演;

C.引导孩子和您一起复述故事,您讲前面,让孩子结尾;

D.对于重复过多次的故事,您故意讲错某个地方,引导孩子发现问题。

※致家长的话  帮助孩子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宝宝平行交流,把宝宝看成一个“大孩子”。

360docimg_3_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这话看起来耸人听闻,但却指出了当前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一个误区:盲从所谓专家,尤其是来自西方的权威,以为“天才”都是用一种最好的模式教育出来的!导致现在的“育儿专家”越来越多,打着各种“大师”的幌子,制造出种种迷人的理论!殊不知,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在身体心智等各方面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环境也完全不同于西方,怎么可能有一种千篇一律的“权威理论”来包打天下呢?更何况,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是纯粹的学院派,只懂理论,从未有过真正的实践经验,试问,这种没有经过检验的理论怎么能被我们奉为真理呢?

本书作者虽然也都是科班出身,饱览西方各种先进的早期教育理论,但他们并不自诩为“理论专家”或“权威”,相反,他们试图挑战专家们的权威。他们的信心来源于曾经在昆明进行过长达4年的早期教育实践,先后进入4000昆明家庭,进行跟踪观察式早期教育实践,并取得了家长们的信任!最终,他们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这一套完整的“育儿实践体系”,本体系已经被国内一部分育儿机构选作教材。其使人信赖的几大因素是: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作者的口号是: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育儿专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9251/84998316798.html

更多阅读

手机视频播放器哪个好 最好的手机视频播放器

手机视频播放器哪个好——简介现在软件市场上各类视频播放器琳琅满目,到底哪个更流畅,更省内存,资源更全呢?手机视频播放器哪个好——播放器手机视频播放器哪个好 1、作为电脑老牌的影音播放软件,暴风影音可以说是一直很坚挺,不仅将播放

如何鉴别爽肤水的好坏 爽肤水的好劣如何鉴别?

        爽肤水的好劣如何鉴别?  爽肤水总是一个我们必不可少的护肤产品,为了不让皮肤粗糙干燥,就需要使用爽肤水来为皮肤充分补水保湿,然而,爽肤水也分优质和劣质,劣质的爽肤水不仅不能够为皮肤充分补水,而且

声明:《好信鸽专家鉴别视频 育儿专家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为网友桃瓣轻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