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篇
导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 旨在揭示教育情境中幼儿 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在教育过程中 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任务
?
一、什么是幼儿 幼儿一般指的是3 — 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1.教育以满足社会存在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 化的需要为根本可能。 2.教育是经验传递系统。 3.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系统。
如: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
? ? ? ?
: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幼儿反馈教师
教育的本质
人 教育 人 成 人
(教师) (学生) (家长) (子女)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体现 做人的人; 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幼儿教育
定义: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是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 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 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 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 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 幼儿教育。 狭义: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 教育机构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最典型的形式
幼儿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必须接受教师的合理 指导
四、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 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 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 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 规律。 ②研究如何应用规律。
?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 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 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 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 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发展与学习 ③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④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 在机制,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点。 (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 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
?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1.了解、利用幼儿心理形成规律,科学选 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针对幼儿心理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一、研究原则
?
1、客观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4、综合创造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
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 作品分析法等。
观察法——最为常用
(一)定义
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 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 观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评价 幼儿。 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三)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四)有效观察的条件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 (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 (eg:描述性的文子、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 3、消除观察误差
(五)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1、轶事记录 如: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 (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如: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第二章 幼儿教师心理
【案例导读】
“瑞吉欧人眼中的幼儿教师角色”
瑞吉欧〃艾密利亚(REGGIO EMILIA),一个意人利北部 地区小镇,既没有罗马的雄伟多姿,也没有佛罗伦萨的浪漫 传奇,有的只是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环境。然而,其独特而非 凡的教育工作使得这个无名小镇成为世界幼教专业工作者的 圣地。瑞吉欧教育成为意大利乃至世界各国幼教工作者学习 的典范,“瑞吉欧儿童”(REGGIO CHILDREN)成为世界早 期教育的优质品牌标志。
幼儿教师扮演的四种角色
一、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
?
? ?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民思想品德、 科学文化和身心素质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启蒙阶段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
二、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
?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复杂的、竞争激烈 的时代,他需要个体具备健全的人格 才能适应。 幼儿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该时期奠定了公民个性的基础。
三、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
?
在幼儿期,由于多种不同的因素,比如有的 家庭过
分溺爱和保护,导致幼儿耐挫心理极 差,还有些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如: 偏食、咬指甲、吮吸手指、好动、口吃等等。 若这些问题在幼儿时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将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必须重视幼儿 躯体的、生理的健康,还要维护幼儿精神、 心理的健康。
四、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 ?
社会发展的需要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差异性
有些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帮家长看孩子的保姆; 也有些人认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一样,就是教授孩 子学习文化知识。你作为幼儿教师,对这些说法有什 么评价?
【案例导读】
“枪是用来打谁的?”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含义:是指幼儿教师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形 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们是职业素质的综合体 现,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幼儿教师的品德
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恪守职责 (1)爱幼儿(一种严慈相济、无私理性的爱) (2)充分尊重幼儿(权利、意愿) (3)要有不泯的童心(共同游戏、共同欢乐) 2.团结互勉、善于合作 (1)与同事之间要团结协作,互勉互进。 (2)与家长密切合作 保持沟通交流、指导家长的教育
(二)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
1.广泛而深厚的求知兴趣 (1)注意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幼儿教师广泛而深厚的求知兴趣可促进幼 儿形成良好的早期兴趣。 2.积极稳定的情绪 (1)学会体察自我情绪 (2)适当宣泄 (3)培养积极情绪 3.坚强的意志 4.健全的性格 (1)个性才能影响个性 (2)幼儿教师的性格对幼儿性格的塑造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
(三)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
1.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1)幼儿教师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2)幼儿提问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等方 方面面 (3)教师要保护幼儿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2.坚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四)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
1.观察能力 2.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1)非言语沟通 :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 身听幼儿讲话等 (2)言语沟通:轻缓、温柔 3.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含义:指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将教育目标与本班幼儿 实际发展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恰 当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有效地组织实施。具体 表现在: (1)正确的教育观念 (2)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
4.教育科研的能力 (1)科学地评价幼儿发展的水平和评定教育 活动的效果 (2)长期坚持做教育笔记 (3)进行评价性的观察,探索教育规律
第三节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及其 促
进
【案例导读】
“拉 手” 讨论:从该案例中,你有什么启示?
分析: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的身心成长有很重要 的作用。
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
?
?
形式:丰富的、多层次的关系,(可以是幼儿的 合作者、游戏伙伴、支持者等)。 本质: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尊重幼儿)
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意味着彼 此间的相互尊重、协商,在共同活动过程中一 起成长。
二、促进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1.瑞吉欧的幼儿教育观: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儿童是主动的、具有独特学习方式的学习者; 儿童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 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螺旋式递增的过程;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2.正确的幼儿观与教育观:把幼儿视为具有探究 潜能的主动学习者;在与幼儿的双向互动中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包括空间、时间、材料三部分。 (宽敞的活动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齐全 的玩具材料等)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指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之 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教师及其他工 作人员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三)掌握沟通的技巧 1.使用适当的言语:语调自然、形象化的语 言、适当停顿。 2.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和幼儿说话要尽 可能蹲下来;教学时坐下。 3.进行有效的提问
?
?
?
?
?
提出幼儿能够回答得问题:先易后难,增强幼儿 的自信心。 依个别幼儿的能力调整难度。 提问要清楚明确,每次只问一个问题。 面向全体,注意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 自己的想法。 恰当回应幼儿的答案:教师要接收不同的答案; 对答案可以作出补充;避免找出幼儿的错处。
第四节 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训
一、幼儿教师的成长
(一)成长阶段的划分 1.第一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如与学生、 同事、领导等搞好关系。 2.第二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如何改善 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发展方面。 3.第三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到学 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二)反思的方法
含义: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 分析自己的某种教育行为、决策及其效果的过 程。 研究者布鲁巴奇提出了四种有助于反思的方 法: 1、记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去园外观摩,向同行学习。 4、行动研究:直接着眼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 问题的解决
二、幼儿教师的培训
1.形式:观摩教学、模拟训练、
课堂教学等,其中课堂 教学是基本形式。 2.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一种最经济的教学方法,但双向互动较 少。 (2)谈话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相互对话,但费时, 不易面向人数较多群体。 (3)读书指导法:选读相关的教科书和文献,来拓宽 视野。 (4)讨论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演示法:运用实物、教具或其他辅助手段进行示 范性试验。更具直观性。
第一节
?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广义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 心理特征。 狭义上——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 里演变与扩展。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活动简单、具体→复杂、概括(发展过程) 2.无意→有意 3.笼统→分化 4.零乱→形成体系
三、心理发展的性质
?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3岁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 2、定向性与顺序性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3、不平衡性 有人大器晚成、有人智力超前 4、差异性 双胞胎(性格、气质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外向)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
? (一)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与年龄有关,但又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 不是一个年龄一个样,一些特征可能只 持续1年,有些可能持续4、5年。
?
(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美国?精神分析理 论家和精神分析医生:艾里克森( Erikson、E、 H、)于1950年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岁) 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生成感对停滞感(25—50岁)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以后)
?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
可变性——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 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期是幼儿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期也是个体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 时期。
一、幼儿的言语发展
(一)词汇
幼儿的词汇通常都是身边接触的词 Eg: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二)语法、口语表达能力 由简单→复杂的复合句子都能表达; eg:因为。。。所以。。。;如果。。。那 么。。。
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
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 言语过程中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并且 主要有事对话语言。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与观察:
?
? ? ?
颜色:早期,可以辨别认识不同颜色,但对混合色和 不同色度的颜色不易分清。随着年龄增长,辨别能力 逐渐提高 空间: 由易到难
,有具体到抽象,难以辨别左右方位。 时间(感知) 观察:受干扰、不能持久、观察不细致
(二)记忆
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幼儿记忆的特点:
①无意的记忆为主 (形象鲜明的,印象深刻的,激起强烈情绪体 验的) ②形象记忆的多,抽象记忆的少 ③机械记忆为主(4岁以后能对识记材料进 行理解性加工)
(三)思维
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 映。 幼儿思维的三种水平:①动作思维 ②具体形象思维
③抽象思维。
小男孩打架:手、脚踢打→模仿超人的动作→不 再用动作,而是用语言、数字(不要再惹我,否 则我会使劲踢你,巴掌打你三次的哦!)
(四)幼儿的想象发展(概念、 特点) 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 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幼儿想象的特点: ①主题易变,不能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题。 ②想象夸张、与现实混淆。 ③以再生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玩过家家(你来做爸爸啊,我来 做妈妈啊,我们一起来啊来玩过 家家啊。。。)
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 应。 (二)幼儿情绪与情感特点: ①丰富 ②外显:高兴就笑,害怕就哭 ③控制力差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 定义:个性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 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 1、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 自我情绪体验 自我控制能力 2、性格 ? 特点:①好奇心强 ②独立性不断发展 ③坚持性不断提高
(二)社会性的发展 1、同伴交往:群体活动逐渐增多 2、社会行为: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皮、 反抗、不合作 3、性别:理解和接受性别
第三节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 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的个别差 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二、环境
?
(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 可能性变为现实。 Eg:印度、狼孩的故事 (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 方向。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一)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 理成熟。 (二)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 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 施教
一、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实践活动。 2、教育是——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 活动。 3、教育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与家庭、 环境相协调的活动。
“最近发
展区”
1.提出者:维果斯基 2.定义: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 水平之间的差异 。 3.总结:他认为教育教学要着眼于、落实于 最近发展区内,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而 不是迁就原有水平。
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一般指从出生到小学前的教育。
1.抓住关键期:2-3岁 言语发展;动作思维向形象思 维 过渡;社会交往 4岁前:图像视觉辨认 5-5.5岁: 掌握概念 5-6岁: 掌握词汇 在关键期内给予幼儿及时而恰当的教育,则幼儿可 取的最佳的发展效果。 2、教育方法及内容的选择:培养幼儿的兴趣,注重启蒙 性、启智性,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四)保教合一 (五)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
幼儿能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幼儿能力的特点
1.能力:指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 如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 2.幼儿能力差异表现: 类型的差异:有的音乐能力突出;有的想象力丰 富;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 发展水平的差异:超常儿童(IQ130以上);低常 儿童(IQ69以下) 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多出现在音乐、绘画、 诗歌等领域,如,莫扎特、白居易。“大器晚成: 爱因斯坦,齐白石。 3.总结:不稳定、很大的可变性、很强的可塑性。
(二)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幼儿教师应依照幼儿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 规律,利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科学、 合理的教育。 超常儿童:适当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接受常规教育同时给予个别化辅导。 可提前入学或跳级 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低常儿童:直观性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小步子程序 反复练习 老师应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发展状况,优缺点, 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幼儿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幼儿气质的特点 1.气质:指平时所说的“性情”、“脾气”,是个体心 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 2.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容易冲动。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情绪不稳定,注意和 兴趣易转移. 粘液质:安静稳定、反应缓慢,自控力强。 抑郁质:孤僻,反应迟缓,敏感具有较高的感受性, 情绪反应深刻,持久。
(二)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胆汁质:既要让他们有所触动,又要避免激怒他们。教会他 们自制,养成安静守纪律的习惯。 多血质:因势利导,发挥长处,注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 朝气蓬勃的良好性格,同时通过一些相
对安静的 游戏活动(弹琴、唱歌、画画、练字等),培养 他们稳定的兴趣,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粘液质:多给予他们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及时鼓励、 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抑郁质: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帮助,避免公共场合批评指责; 多给予鼓励和夸奖,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 养合群的习惯等。 总结:发挥幼儿各种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采用 相应的教育方法。
幼儿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幼儿性格特点
1.概念: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如善良、真诚、友爱、坚强等。 2.性格与气质 区别:气质先天形成,不易变化;性格后天形成,可以改变 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发展的速度。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 比粘液质的人更容易形成果断性和勇敢性的特点。 3.性格的特征 勤劳与懒惰;自信与自卑 独立性与依赖性;勇敢与怯懦 兴平气和与激怒;情绪饱满与情绪消沉 4.性格的类型 外倾型和内倾型; 顺从型与独立型
(二)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良好性格的幼儿:及时的肯定与表扬。 不良性格的幼儿:了解其性格形成原因,采取正面教 育、启发诱导的方法,指出缺点,提出积极的要求。
如:对自尊心强的幼儿,可利用其上进心,促 使其看到自己的不足,要虚心;对自信心不足 的幼儿,不能过分责备,尽量为他们提供成功 的机会,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章 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及学习的基本理 论 2、掌握幼儿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学习的基本理论 难点: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训练而由经验引 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幼儿毫不犹豫地触摸发热的熨斗,“烫手”之后,就不 会去摸发热的熨斗了(掌握了这个经验——建立内部心 理结构)
(二)狭义的学习——学校的学科学习
①你语文学的怎样?(学科学习) ②来到职校,你要自己学会洗衣服(适应环境的学习) ③你要学会与他人沟通(适应团体生活的学习)
(三)学习的特点
关于学习的界定,把握下面几点:
1、学习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而主动适应环境的活动。 (幼儿为了生存要学会自己进食;自己控制大小便;包括 学会说话。) 2、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体现出来。
幼儿从不会说话——与人交流; 不会写字——写自己的名字 3、学习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 人类
、动物和机器都可进行学习。
二、学习的种类
(一)按学习内容来分
1、知识的学习 指学习具体的事实及其相应的关系等信息。 2、技能的学习 认知技能的学习:指改善和加强幼儿认知能力的学习。 例如学习观察、比较、辨别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操作技能的学习——指掌握有组织的、协调一致的肌肉动作的 活动。 例如穿衣脱衣;洗脸刷牙 3、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 建立对己、对人和对事的正确态度,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 行为。
(二)从学习的方式来分:
1、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活动,独立思考、 独立探索,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经验 的学习方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2、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学习方 式。 接受学习通常由教师按预定的目标和步骤,向学习者传 授知识。
三、学习的作用 个体为了有效地生存,并能够与环境保 持动态平衡,学习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四、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 1、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 会经验的过程。 2、学习是以语言交际为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 过程。 3、学习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1、具有活动——游戏性 2、具有直观——操作性 3、具有指导——模仿性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 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一个中性 刺激(条件刺激)和另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 呈现条件刺激时,也能引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 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认为:由于铃声与食物相联系,狗 听到铃声便会 联想起食物,铃声也就成为食物 的信号刺激。 这种联想的建立实际上是学习得来的。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 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 机—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 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 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 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思考: 1.曹操运用了什么理论? 2.你还知道哪些短语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关?
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关的短语: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一见钟情、爱屋及乌、 风声鹤 唳、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惊弓之鸟、 望梅止渴等 幼儿在生活中会接触很多刺激,
如物体的形状、颜 色、气味、声音等,都可以引起幼儿联想,产生相应反 应。 幼儿教育过程中注意避免产生条件反射泛化 如:某幼儿因在幼儿园中与其小伙伴玩耍 、打闹而受到 老师的严厉训斥,此后, 该幼儿不仅害怕与小伙伴玩 耍,也害怕进入幼儿园。 比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是条件反射泛化的 表现。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1、斯金纳将没有明显刺激,而由个体自发产生的 行为称为操作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现——斯金纳箱
斯金纳认为:操作反应之后所得到的食物刺激是 决定反应能否建立的关键。
3、强化物: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 4、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为强化理论 5、该理论被用于研究幼儿的学习行为: 幼儿的各种学习行为的形成都基于外界的强化或 鼓励。 6、典型的强化物: 食物、糖果、玩具、小红花 等物质以及 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等。
【案例1】 我的女儿湘湘相对其他孩子来说,还算比较独立, 不太 娇气。比如,平时如果不小心摔倒了,除非是比 较严重的, 一般湘湘是不哭的,爬起来拍拍身子继续 玩。很小刚开始 学走路时,湘湘也经常摔倒,摔倒时 也经常哭,甚至有时 赖在地上不起来。有一次可能是 摔得比较轻,湘湘没有哭, 于是我就在她的手上贴了 一个贴图,并表扬了她。以后只 要她摔倒不哭,我都 会给她一个小贴图,以示奖励,如此 反复一段时间后, 慢慢地孩子养成了一种习惯,摔倒了不 哭,而是自己 爬起来。有一天,湘湘自己爬茶几时,不小 心从茶几 上滚下来,掉到地上后,她条件反射地马上咕噜 爬起 来,站起来后一会儿才想起脚碰疼了这才哭了起来。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 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 (一)早期顿悟学习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的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 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而非盲目摸索、 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是建立、重 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 理论主要观点: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是在已有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③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其他个体或 群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各种行为、获得有关事 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认识以及获得有效地进行某 种活动的知识经验等的学习方式。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
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 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 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并在某种情境中做出或避免做出 与之相似的行为。 耳濡目染、见贤思齐、以身作则等描述都是观察学 习。 过程:班杜拉认为,由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
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 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注意的效果。 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 仍给观察者以影响。使示范行为在观察者记忆中保持。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观察者把记忆中行为,在适当的 情况下将相应的行为实际地表现出来。即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 示范行为。 观察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 因素(强化)的影响。如果可以得到强化,则产生一种动机促使 行为复现。这就是动机过程。
(强化)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 机力量。
第三节 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
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而学习 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学习与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学习对生理发展依存性 研究表明,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 提,个体的生理发展为有效学习提供物质可能。 (美 心理学家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学习对生理发展促进作用 个体的生理发展遵循“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 “用进废退” 意思 “用”即意味着后天的学习, 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例1、(理森的研究——以动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的 各种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 例2、研究表明,学习可以明显促进人类个体的生 理发展。
二、学习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学习对心理发展依存性 (美 心理学家 加涅——积累学习观点—— 他认为,新的学习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任何新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先学习包含在新能力里 面的从属的能力。) (二)学习对心理发展促进作用 eg:印度“狼孩”的例子说明,早期学习经验的 缺失直接阻碍心理正常发展。
eg;伤仲永的故事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 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 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 作
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 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 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篇 幼儿心理发 展规律与教育
第一节 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
一、动机及其作用 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 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 制。 2、动机的主要作用 ①激活作用 ②指向作用 ③维持作用
?
二、需要、诱因与动机
1、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 不平衡状态。 2、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 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 (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 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 诱因力量的大小。在统一 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 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个体的活动取决于需 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
? 三、动机的种类:
?
1 原始动机/习得动机 2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
三、动机的种类
?
?
?
?
动机的种类有多种,就幼儿而言,常见的划分类 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根据动机是否是 先天产生而分类 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以人的本能需要 为基础,通常主要是生理性的需要,如饥渴、睡 眠等。 习得动机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产生、发展起来 的各种动机,这些动机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 例如 获得社会性赞许的行为动机。
?
?
?
?
(二)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根据动机是否来源 于个体内部而分类 内部动机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 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刺激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 机。如为了取悦于他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或 避免惩罚等去从事某一活动。 例如,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感到好奇,于是用心 去观察、探索,产生学习的行为。在学习的过程 中,幼儿获得知识,满足了他的好奇心,给他带 来愉快的经验和成功的感受,形成一股新的动力; 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好奇心、成功 感受等都可以看作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如果幼儿 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奖赏,这种学习行 为的产生就是受到了外部动机的驱使。
第二节
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1、学习动机的含义——是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 动力机 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认知动机 附属动机 自我提高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
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
1、认知的动机(认知内驱力) 认知的动机即试图获取知识、阐明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动机。通俗而言就是指爱学 习本身。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常常以好 奇心、求知欲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 认知的动机是对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 所以说是一种重要的并且稳定的动机。也 称为内部动机。
?
?
2、附属的动机(附属的内驱力) 附属的动机指为得到教师、家长的赞许、表扬 而表现出的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或内 驱力。也就是指外在的驱力,通俗讲,就是为了 得到表扬而学习。 这类学习者的学习既不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也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地位,而是为了获得 师长的表扬或认可。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 师长的外在强化(如师长夸奖其可爱、聪明、有 发展前途,且受到种种优厚的待遇),一旦外在 强化撤除,附属内驱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尽管 附属的内驱力在整个成就动机的结构中不占重要 地位,但它的结果恰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因而 附属动机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学习动机。
3、自我提高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动机是指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 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和声誉的内驱力。通俗讲就是为了自尊而学习。 有时简单地总结为“为了自尊而产生的驱力”。 这种动机成分不像认知内驱力那样直接指向 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完成学习任务当作赢得地 位和自尊的手段。一旦出现手段和目的不一致, 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没有导致个人地位的提高,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可能减弱。 所以,自我提高内驱力这一动机成分的功利 性很强,把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习成就当作赢 得地位的手段。因此,这样的学习者可能只求取 得表面形式上的好分数、好结果,而不求掌握学 习的过程,不求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
(五)幼儿教育中三种驱力的应用
以上三个驱力,一般认为认知的驱力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一个驱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动机的作 用与价值,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 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外 来的各种奖励所左右。尤其在幼儿阶段,因为小孩 子更容易“见食眼开”“见玩眼开”,非常容易被 奖励所左右,因为小孩子自身不能独立,对父母师 长有很强烈的依赖性,非常容易被尊长所左右。
?
?
以上三个驱力,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对 它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学习当中存在的 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错误的认识,反而会损伤幼儿原 有的学习动力。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看看不当的表扬 是怎样伤害了对行为本身的兴趣的。 一个小朋友每天在路边踢可乐罐,声音在我们听来 是非常的难听,但这个小朋友很喜欢听,幼儿对于声音 的感受和我们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于那种噪声非常大 的玩具枪才会非常喜欢。这个可乐罐每天响,大家都受 不了了,就纷纷让这个小朋友不要踢了,可这个小朋友 对于这个难听的声音非常着迷,一定要踢。住在这里的 一个老人听到了,就对这个孩子说:你踢得真好,这样 吧,你每天踢,我一天给你一块钱。小朋友一听很高兴 啊,更有劲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老人只拿 了五分钱,说:我没有钱啦!从今天起只能每踢一次给 五分钱啦!小朋友眼睛一瞪:五分钱够什么用!我才不 给你踢呢!从此就不再踢了。
?
一开始,这个小朋友什么也不为,就为了喜欢踢 而踢,可是因为有一块钱的介入,使他把这个踢 的行为和钱联结在一起,以至于当没有钱的时候, 他仍然把踢和钱联在一起,因为没有钱,踢本身 失去了意义,踢本身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 案例延伸——我们有些家长,为了刺激小朋友学 习,常常许诺“背一首儿歌吃一次肯德基”“画 一张画买一个帖画”,像是在做促销,想把学习 任务作为一个搭售的任务附在物资诱惑上面,以 至于对于肯德基的过份关注挡住了在学习过程中 寻找乐趣的视线。表扬激发一个附属的内驱力, 可是损伤了认知的内驱力,是得不偿失的。
有的专家认为:年幼儿童(如幼儿园小朋友、 小学低年级学生)附属内驱力占的比重比较大, 他们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教师、父母的赞许和认 可。因为婴幼儿时期的这种认知的内驱力,还是 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是从好奇心和探究环境的 倾向基础上产生的,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 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内 容和方向,然后成为真实的动机。也就是说,婴 幼儿时期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内驱力,是一 种潜在的、萌芽状的内驱力,需要保护,培育和 引导,才以变化稳定的真正的动机。表扬当然是 有效的,但最本质上的引发成功动机,还是要从 保护引发幼儿自身的认知内驱力入手。
? 二、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的特点: A、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有关。 B、与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有关。 C、与学习任务的明确性有关。 2、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3、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1908-1970)认为: 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
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和理解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发展需要
缺失需要
第三节
?
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 施
1、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 的教具。 2、设置问题情境。 3、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4、给予积极反馈,使幼儿有成功体验。
引导语 幼儿身心发展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 实现的,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与源泉。而 在活动中形成的运动技能能够更好地作用于 环境,发展身心。
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学习目标 1、掌握运动技能的含义及其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 系。 2、明确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及其运动技能形成的 过程。 3、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第一节 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一、运动技能及其分类
(一)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 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 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穿衣、写字、走路这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技能。 体操、舞蹈、打鼓等是比较复杂的运动技能。 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 运动技能。
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 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 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 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 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过 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教育尤其是体育在培养 幼儿的运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1.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细微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 如穿珠子、使用剪刀等; 粗放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 如跑步、跳跃、翻跟斗等。
2.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连续型运动技能由—系列的连续动作构成。 如骑车、跑步等; 间断型运动技能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 如打鼓等
3.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闭合性运动技能主要依赖幼儿身体的内部反馈 信息进行运动,不依赖外界环境。 如体操、舞蹈等。 开放性运动技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做出 适当的动作,对外界信息依赖程度较大。 如球类技能、骑车技能等。
4.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 徒手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幼儿的自身运 动来
完成 。 如做操、徒手舞蹈等。 器械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操作器械来完 成。 如拍球、弹琴等。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运动技能对于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运动技能对幼儿身体影响较大的是运动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对生理机能协调发展具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1.促进认知发展
首先,适当的运动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大脑 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 其次,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外部动作是人 的内部认知发展的起点,儿童的内部思维活动是外 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再次,由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经常 伴随着对事物的认识。如要记住身体各部 位的名称、玩具、或运动器械的名称和玩法 等,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时期。 运动技能训练可以使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 能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 能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 能够促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 具有责任感、竞争心、进取心等。
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为幼儿良好 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 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节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
幼儿期的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另一是全身性的 身体运动技能。
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发展得较快,而手 指和手腕等小肌肉的发展较慢,需要较长时 间才能学会恰当地控制手的动作。不少幼儿 要进人小学后,才能协调手腕和手指的动作。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与进程。
一、粗放型运动技能发展 不同时期幼儿粗放型运动技能综合发展情况: 3—4岁的幼儿:能用交替步下楼梯;能单 脚跳着走;能从15—25cm的高度往下跳;能双脚 立定跳远;能灵活投球;会翻跟斗。 4—5岁的幼儿:两脚能轮换着轻轻地跳着 走;能短时间闭目单脚站立;能从30cm的高处跳 下来。 5-6岁的幼儿:能助跑跳过不少于50cm的宽 度;能绕弯跑步;能单脚跳着走;能接球 。 可见,幼儿的运动技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二、细微型运动技能发展 复习:幼儿身体和运动机能发展的近远法则。 手指动作的发展落后于肩、肘、手腕等部位的 动作发展 幼儿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历程: 从粗放的手臂运动——到整只手的抓握——再到 手指对物体的简单控制——直至手指对物体的精 细控制。 幼儿的细微型运动技能发展较慢,老师应该采 取措施训练幼儿眼手协调、指尖动作、手指曲伸 等局部动作。 例如——
第三节
?
幼儿形
成运动技能的过程
一、定向阶段 二、模仿阶段 三、整合阶段 四、熟练阶段 一二阶段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做出 所看到的动作); 二三阶段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个 别动作一体化); 三四阶段动作协调准确(完善化、自动化)
第四节
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体育措 施
?
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 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三、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 效的教学方法。
第七章
?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 智育
第一节 认知能力与智育 ? 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 ? 第三节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 第四节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 思考与练习题
第一节 认知能力与智育
?
有关认知的基本概念
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是智力活动的过 程。
认知、智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 智育:开启幼儿智慧的教育 ? 智育的目标: 发展幼儿智力 ? 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
1.基本技能的形成 2.掌握知识的金钥匙 3.促进形成良好个性
第二节
? ?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
一般认知能力 具体认知能力
1科学领域方面 2社会领域方面 3语言领域方面
第三节
?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从知识的掌握入手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这是最佳途径。 ? 知识的领会
1.感性认识阶段
?
2.理性认识阶段
知识的巩固
1.知识的识记 2.知识的保持 3.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
知识的应用
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第四节
?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 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 培养幼儿注意力 ? 培养幼儿记忆力 ?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第八章
?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 德育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 规范行为 ?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 第四节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 思考与练习题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 什么是社会规范 2 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
1.树立正确是非观 2.利于幼儿社会化 3.构建健全人格
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行为准则 行为要求转化为行为需要 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 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 1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 2尊敬家人,带人热情有礼貌 ? 3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 4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
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1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
为 ? 2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 ? 3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 ? 4与任务相关的规范行为
?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 ? 1.皮亚杰(瑞士)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律到自律
?
2.柯尔伯格(美国)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
服从阶段
1.盲目性 2.工具性 3.情境性
?
模仿阶段
1.主动性 2.模糊性 3.次稳定性
第四节
?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一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 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第九章
?
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一节 美与美感 ? 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 第三节 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四节 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 思考与练习题
第一节
美与美感
一、美的特征与形态
特征: 形象性 形态: 自然美 感染性 社会美 社会性 艺术美 创造性
二、美感
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一、自然美 二、社会美 三、艺术美 1.音乐 2.美术
3.文学
第三节
?
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情绪性 ? 二、差异性 ? 三、多样性 ? 四、表面性 ? 五、行动性 ? 六、直率性
第四节
?
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训练感知觉 ? 丰富表象和联想 ? 加深情感体验
第十章 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
第一节 迁移的一般概述 ? 第二节 家庭—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 ? 第三节 幼儿园—小学的迁移与衔接 ? 思考与练习题
?
第一节
迁移的一般概述
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队完成其 他活动的影响。
二、迁移的作用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三、影响迁移的条件
1.相似性 3.学习的定式 2.已有认知结构 4.教育与教育指导
第二节
?
家庭——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
必要性 ? 促进迁移与合作的措施:
(1)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3)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
第三节
?
小学——幼儿园的迁移与衔接
必要性及注意的问题 ? 促进迁移与衔接的措施:
(1)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发展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4)培养幼儿对小学的感情和入学的欲望 (5)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 (6)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密切配合
第三篇 幼儿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
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一、心理卫生 概念:又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
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等。 △心理卫生作为一个运动兴起的时间— 20世纪初。
《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美 比尔斯
?
二、幼儿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由于心理健康本身的多面性和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 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心理健康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七条)
A、智力发展正常; B、情绪反应适度; C、意志品质健全; D、人格统一完整; E、自我意识正确; F、人际关系和谐; G、社会适应良好
(三)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有:
A、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 B、社会适应判定法 C、生活适应评定法 D、症状判定法
第二节
?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A、幼儿自身的发展因素 B、环境因素: ①家庭环境②幼儿园环境③社会环境
?
2、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 因素体现: ①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与规模; ②幼儿园教育的结构; ③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④幼儿园教育的方法; ⑤教师的教学态度; ⑥幼儿园风气; ⑦同龄群体的人际关系及师生关系。
? ?
3、怎样的教师才是对幼儿有积极影响的教师呢?
①性情温和、快乐、有幽默感; ②乐于了解幼儿、友爱、能体贴幼儿的情感、 帮助幼儿解决个人困难、使幼儿感到适意; ③使活动有乐趣、能有效控制全班; ④不偏袒,对幼儿公正,尊重幼儿意见; ⑤不易怒、不专制、不讽刺,不傲慢,不自以 为是等。
第三节
?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家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孩子的自信心 2、培养快乐的孩子 3、培养孩子乐于助人 4、帮孩子交朋友 5、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6、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
?
二、幼儿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面向全体幼儿 2、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3、关注幼儿的终身发展
?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三个层次)
1、初级预防 2、次级预防 3、诊断和治疗
1、帮助幼儿了解与接受自我 2、使幼儿学会觉察感觉与情绪 3、帮助幼儿认知人类行为 4、帮助幼儿发展责任感 5、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6、教幼儿学习如何“做决定”及“解决问题” 7、帮助幼儿形成对社会职业的概括性认识
第一节
? ?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考察幼儿心理健康的几个重要指标:
一、幼儿自尊心的评价 二、幼儿自信心的评价 三、幼儿成就感和好胜心评价 四、幼儿独立性评价 五、幼儿自制力与坚持性评价 六、幼儿交往态度评价 七、幼儿社交能力的评价 八、幼儿友好行为评价
九、幼儿责任感评价 十、幼儿情绪的表达和控制能力
第二节
? ? ?
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治
一、幼儿的隐性障碍—注意力缺失
(一)表现 1、注意力持续时间 (注意力不集中) 2、活动量 (活动量过大) 3、冲动性 (性急、冲动) 4、协调性 (肌肉动作协调性差) 5、短时记忆 (记忆力差、左耳进右耳出) 6、人格特征 (固执、暴躁、缺乏自尊、人际交往不成) (二)矫治: 1、行为治疗 2、感觉综合治疗 3、饮食控制
?
二、情绪障碍--沮丧、焦虑
(一)表现:不安时哭哭啼啼、易怒、敏感、多动、紧 张、沮丧。 (二)沮丧的矫治: 1、认真对待幼儿的紧张和沮丧; 2、分析引起幼儿紧张沮丧的原因; 3、允许幼儿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情感; 4、提供安抚与支持; 5、尽可能地减少可引起幼儿紧张和沮丧的情景; 6、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方式来应对不良事件。 (三)焦虑的矫治: 1、事先为分离作好准备 2、告诉孩子你回来后会和他做些什么 3、每次离家和回家要有一定的程序 4、平时练习一些减少焦虑的活动。
? 三、行为问题
情感过度依赖、退订性行为、任性、自 损和攻击性行为
主要由于幼儿缺乏安全感。
?
本章重点掌握: 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 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给予什么建议?
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
教学设计与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一)含义--教学设计指在教学之前, 对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安 排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 标的系统性设计。 (二)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
(一)教学大纲的拟定原则:
1、适当性原则 2、顺序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界定 2、教学方法的选用 3、教具与教学环境的设计 4、教学评估的实施
第二节 幼儿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 ?
一、幼儿气质与性格差异及教育
(一)幼儿气质与性格的差异及其表现 1、气质的含义: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 力特征 2、气质的类型(四种):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
3、性格的含义: 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性格的特征: A、对现实的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5、性格的分类: A、外倾型 B、内倾型 C、顺从型 D、独立型
?
(二)针对幼儿气质与性格进行因材施教
通过幼儿的气质与性格进行因材施教, 使幼儿在幼儿阶段具备以下的素养: A、朝气蓬勃,愉快开朗 B、心地善良,
诚实正直 C、勤劳朴实,做事认真 D、勇敢坚强,有自制力和创新精神 E、听指挥,守纪律
? 二、幼儿的能力差异及其教育
幼儿能力差异的表现: 1.类型性差异 2.发展水平的差异 3.表现早晚的差异 针对幼儿不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第一节
?
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 (二)、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三)、幼儿心理卫生保健者 (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者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
(一)品德: A、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恪守职责 B、团结互勉,善于合作 (二)个性特点: A、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 B、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C、坚强的意志 D、健全的性格 (三)知识结构 A、较多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B、坚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四)教育能力 A、观察能力 B、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C、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D、教育科研的能力
第三节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 及其促进
(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 (二)促进教师与幼儿良好关系的措施 A、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B、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C、掌握沟通技巧
第四节 幼儿教师的培训
(一)课堂教学方法-- ? 1、讲授法2、谈语法3、读书指导法4、讨论 法5、演示法 (二)教学技能训练 ? 微格教学、反思训练、现场教学
?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性质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
幼儿的言语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和生理成熟 环境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教育的主导作用 早期教育 幼儿教育的原则
幼儿教育原则的概念 幼儿教育的原则
第十三章 幼儿教学心理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有效的教学 ? 第二节 幼儿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 思考与练习题
?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与研究内容 ?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 方法 ? 思考与练习题
?
第三章 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三节 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
?
教育与幼儿教育 研究对象、 任务与研 究内容 研究对象
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任务 内容体系 理论作用 幼儿教 育心理 学概
述 幼教心理学作用
作用与意 义
实践作用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基本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 与研究方 法 观察法 主要研究方法 作品分析法
第十四章 幼儿教师心理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角色 ?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 第三节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及其促 进 ? 第四节 幼儿教师的培训 ? 思考与练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