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一、前言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如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优秀结晶。
但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以致家庭教育的支柱作用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家庭教育核心的价值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譬如今年冒出的南京乐燕与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等诸多现象,都充分证明了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如何教育好子女存在太多太多的困惑,大家都普遍感觉到了家庭教育问题是个极现实的问题,是个极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足够的重视与关切。
二、什么是家庭教育
既然家庭教育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高度重视高度关注这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呢?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们在居家生活当中,对其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都是对自己的孩子会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期望,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接受这种来自家长的教育与影响后,又会用自己的言行表现反作用于家长,所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讲家长单向的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家庭教育不是一种单向的教育过程与影响行为,它是一种双向互动协同作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而开展的家庭教育行为,是家长基于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诸多综合因素,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而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与行为。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因为一个孩子只有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他才能树立明确的学习志向;又一个孩子也只有端正了学习心态,并养成了良好习惯,他才能做到按时认真学习;又一个孩子也只有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时才能刻苦攻读;又一个孩子也只有成就了孝顺心,他才能在生活学习中尽可能自理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所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教孩子如何学习好好的“做人”。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项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并且还是能影响一个人终身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之日即自然而然开始(甚至家庭教育可追溯到胎教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其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是教孩子如何学习好好的“做人”,所以家庭教育将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打比方说,若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那将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六位雕塑家即: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于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仅从排列顺序上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其是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一生教育中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强健的肌体,若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若能开展好家庭教育,实在是能“治国平天下”,功在千秋的大事。国家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今天的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二OOO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项目标明确了家庭教育肩负着为国家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任,所以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实在是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欲将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所以整个社会、所有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四、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发生在家庭之中,这决定了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具体而言家庭教育具有如下六个主要特点,即:1、启蒙性,2、长期性,3、情感性,4、全面性,5、权威性,6、及时性,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一个人人生教育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这也更加彰显了开展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家庭是新生命的摇篮,家长则是新生命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于新生命的教育而言,无疑最具有启蒙性。一个人最初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往往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因为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这就决定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所以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健康成长的关键。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古往今来许多伟人名士的事例,也充分证明了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重要原因。如古代“父子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豪歌德、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至关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的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长期性、连续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每天早早晚晚都在接受着来自家长的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往往都是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在教育影响着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家长称为终身老师。
尽管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逐渐扩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所以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往往远比学校教育还大得多。如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了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由此就可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是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
(三)家庭教育的情感性。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尽管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与密切性,使家长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往往很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家长在处理人事时缺乏理智,感情用事,脾气暴躁,就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若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孩子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往往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如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总之,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所以家庭教育往往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重大,所以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五)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家长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权力与威摄力。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处于由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交织的存在,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有很大的制约能力,所以家长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若家长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大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有用。强调家长权威的重要,还因为家长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家长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孩子人生启蒙的导师,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往往就看家长权威树立的程度高不高,家长树立的权威越高,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效果就越好。当然家长权威是不能建立在封建家长制上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智慧的家长一个方面很懂得树立家长权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成办获得的,而是要靠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的。
(六)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在学校教育中,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
而在家庭教育中,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所以比学校教育远要及时许多。常言也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只要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很随意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使家长心领神会默契于心,所以作为家长是最能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防微杜渐,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五、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如上所述,家庭教育既然如此重要,那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情况到底开展的好不好呢?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目前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和同学说或是选择和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说的实在是太少了。又北京市曾经组织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也曾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很困惑。上面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也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在网络时代,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们在孩子们面前已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时代不仅孩子们在学,做家长的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要勇于向孩子们学,只有这样家长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一点正如卜卫先生在其《生活在网络里》所论述的那样:“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但另一方面在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让人防不胜防,这不可避免地令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网络信息内容会严重误导伤害到孩子,所以现今的家长们也不得不面对如何解决网络时代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影响。
六、家庭教育的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睿智的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观念和方式方法上的误区,无疑却是导致这种情形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
1、学习至上型心理误区。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知识,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内,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我们的家长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了,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不要担心和自卑,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多是要帮孩子树立职业的理想和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如果孩子在高中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学这也还是问题,因为大学校园要比高中复杂的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完全要靠自我安排,没有人会亦步亦趋的去紧跟着学生随时随地来提醒督促其学习,所以学生一定要尽可能在上大学以前就养成自我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人曾一度相信“智力决定论”,但现今的美国人已经不这样认为,他们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其中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却是一个人发展的充分条件,因为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却是一个人肯不肯干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能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反而应该更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可以多下工夫,因为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学到勤劳、善良,学会自强不息、好学博爱,那么即便孩子今天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弥补。
2、急功近利型心理误区。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然而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则会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短期教育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会让孩子提前学习、过度学习,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能让孩子能高人一等。
有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孩子提早学习站立、学习走路、学习写字、背诵诗词……结果造成孩子身心发展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拒绝学习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会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家长会为了充分满足自己的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而混淆孩子身心发育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以致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所谓“快速学习方案”或是“神童培养计划”。
3、庸俗功利型心理误区。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温顺的小绵羊,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4、低估质疑型心理误区。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可以见到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过人,但却意志薄弱、志趣低下;而有的孩子智力虽然平平,但却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是会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的,做家长的应客观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并引导自己孩子充分挖掘发挥其优点,从而让孩子能在生活学习中随时随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若家长对孩子的潜能认识能力不足,往往容易犯低估质疑孩子潜能的错误,就会处处要求孩子随己意行事,使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从而变得习惯于依赖、习惯于被命令,从而变得缺乏思考力,日后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生活。
5、以偏赅全型心理误区。
父母用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发展,并以孩子的一个特点概括其全部性格,从而极大限制孩子的发展方向。例如有的家长会经常指责孩子“你又给我惹麻烦”、“你总是这样”、“你真没出息”等,这一方面暗示了孩子不能改变,会让孩子也认定自己比别人差,因而放弃改正,慢慢地孩子便会向被认定的方向发展,做个没出息的人;另一方面认定也容易变成偏见,导致父母经常错怪孩子,使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对立反叛。
6、忽略优点型心理误区。
许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啥长处优势,有些即使有往往也会被家长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被忽视。另外中国人历来崇尚谦逊,所以许多家长不习惯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故意批评下孩子,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据,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家长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往往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还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后变得不思进取,所以父母一定要善于及时对孩子良好的言行举动给予恰当的赞扬与鼓励,而不可总是批评孩子贬抑孩子。
(二)教育方式的误区。
1、过分宠爱型误区。
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以致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于是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耐谦让、也不懂如何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往往可能会出现性格突变。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
2、过分专制型误区。
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经常以权威口吻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并使孩子逐渐失去自信,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往往也容易让孩子崇尚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在孩童时期为了发泄不满,该孩子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当该孩子长大他更可能会对父母存有怀恨的心理,会把以往积压的不满发泄回父母身上。
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家长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3、过度放纵型误区。
有的家长抱着“儿孙自有儿孙福”“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采取听之任之,少加约束管制。也有的家长确实是因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尽管他们嘴上常常也说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却往往仍是工作最重要。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纵的方式这无疑是存在严重风险与过失的。
4、过度保护型误区。
有时候纵使孩子具有非常优秀的先天条件,但由于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如当孩子想奔跑时,有的父母则会害怕孩子摔倒受伤而禁止他跑,结果孩子便会逐渐养成不好动而好静的习惯,最后会导致身体发育迟缓且柔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性格也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自信、无法独自面对困难。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明白,关怀应该是心灵上的沟通、安慰以及鼓励,而不是行为上的过度干预,对孩子外在过度的保护是会严重妨碍孩子潜能的发展的。
5、乱发脾气型误区。
若家长情绪不稳定、经常爱乱发脾气,这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易导致孩子性格变得扭曲、行为变得极端。孩子有可能变得极端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责任感;或是变得自我封闭、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样养成爱乱发脾气的毛病。
6、脸色严厉型误区。
家长应尽量避免太过苛刻要求孩子,责备孩子时要避免使用苛刻字眼责备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应温和地给他意见,使他容易接受。要知道孩子在严肃紧张的氛围中是不容易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摆出严厉的脸色,只会让孩子对家长畏而远之。许多家长喜欢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时时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要知道,适当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就可能引发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最终只会导致孩子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7、漠不关心型误区。
如果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则孩子为了引起家长注意,往往会做出各种叛逆的举动与行为,这些举动与行为很有可能就会让孩子不幸误入歧途。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从不关心他,令其对人生感到失望,觉得人生毫无乐趣,因而走上绝路。
8、限制说话型误区。
许多家长不喜欢孩子问太多的问题,所以遇到喜欢问问题的孩子,就会觉得很烦,他们往往会硬生生的打断制止孩子问问题说话。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有的家长会经常替代孩子回答,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练习说话及与人交流互动的机会,会逐渐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不利于孩子日后的社会交际活动;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跟家长说话交流,这会直接导致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疏远,乃至会令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立排斥。
9、嘲笑挑剔型误区。
有些家长喜欢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孩子的缺点与不足挂在嘴边,说话比较刻薄,总喜欢用挖苦嘲讽的字眼训斥评价孩子,如总是说孩子“笨手笨脚,比猪还笨”,还有如说孩子是“讨厌鬼、无用蛋”啦。甚至一点不避讳在别人面前直接斥责奚落孩子,让孩子感到丢脸,抬不起头做人,严重损害其自尊,令其性格变得越来越胆怯、退缩,越来越缺乏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则绝不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能恢复得了的,那是需要一段长时间才可能恢复的了的;更有甚者,有些孩子自尊心一旦受到摧残,甚至会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和自己最亲近的家长,会说出这种冷嘲热讽严重伤害其自尊心的话,儿童心理治疗专家就曾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就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
10、夫妻角色颠倒误区。
一个家庭中母亲最应该扮演的是慈母形象,然而当今的妈妈们却很难扮演,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母亲应该做的是提醒,无论如何都不要伸手打孩子。而身为父亲应该记得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告状永远不会是诬告,因此如果妻子告孩子状了,做父亲的就一定要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时候甚至还要施以可控有限度的打骂,此时做母亲的不仅要假装没看见,还要配合好爱人一起教育引导好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永远应扮演慈母的角色,调和好家庭的矛盾。在家庭中如果母亲过于严厉,而父亲过于软弱,就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令其性格变得越来越阴柔软弱,以致走向社会后无所作为。
七、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通过本文第四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目前我国社会家庭教育之现状,通过第五部分的内容我们也认识到了家长目前普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种种心理观念与教育方式上的误区,那么针对这些现存的种种家庭教育问题与误区,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来加以改变呢?本人不揣浅陋试着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具体陈述如下:
(一)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消除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所以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观念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来说,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家庭为单位,要进一步净化家庭教育氛围,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端正教育舆论导向,净化教育市场,并加强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理性的教育行为,使家长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亲职教育,要增上树立家长牢固的职业教育意识与高超的职业教育能力,要让“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的观念深入人心,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主动的自觉的追求。亲子教育中家长要注重使言传与身教密切结合,并要不仅重视孩子的文化课,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充分尊重教育原则,促进教育方法的改进。
家庭教育也要充分尊重基本教育原则,基本教育原则包括:1、平等原则,2、尊重原则,3、交流原则,4、自由原则,5、统一原则,6、榜样原则,7、信任原则,8、宽容原则,9、鼓励原则。
1、平等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若能让孩子与父母有原则的平等讨论争辩问题事情,这不仅是互爱的充分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尽量体现平等原则,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2、尊重原则:尊重与被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更好地尊重家长。
3、交流原则:孩子的成长无疑是离不开外在物质的需要的,但孩子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内在精神情感交流沟通的需要。如果家长忽略孩子内在精神、情感交流沟通的需求,孩子和家长就会没话说,长期下去孩子与家长相处就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尴尬。
4、自由原则: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管得很严很死,但结果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所以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5、统一原则:家长们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否则容易被孩子钻空子。又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保持统一,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6、榜样原则:家长是孩子首位首要的模仿效仿对象,所以家长一定要特别重视身教,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
7、信任原则:谎言往往是基于不信任而导致的,所以如果家长若能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孩子也就没有说谎的必要了。
8、宽容原则:古德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成年人尚不可能完全避免犯错,何况是孩子呢?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些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对此应该予以宽容地对待,并努力做好正面增上引导工作。
9、鼓励原则:家长的认可赞扬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但有许多家长不善于鼓励,乃至不懂得鼓励,所以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是用很随意的一两句话就打发过去了,这完全是一种敷衍的态度,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的,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善于多鼓励孩子。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任何家长都必须特别重视教育方法的学习与不断改进提高,以期营造出更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充分认真思考体会家庭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教育原则与精神,则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如下:
1、正确维护家校关系,促进家校紧密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前面我们谈到了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项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其中哪一项都不可能,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教育则影响最广泛,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苹果的话,则最里面的果核是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与根本;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相当于果核和果皮之间的果肉层;外层的果皮则是社会教育,是保护苹果富于营养新鲜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尊重、配合老师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之间一定要加强交流沟通,经常问问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在平时就能配合老师给以孩子最好的督促与鞭策。而孩子在思想上、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家长也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有些言语通过老师加工后再传达,效果往往出人意外。
2、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力量,首先自己要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言传身教的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如家长若能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就能影响孩子也生起恭敬孝顺之心;又如家长下岗择业时能坚毅、自信,就能影响培养孩子敢于面对挫折、正视困难,并坚持不懈的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家长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引导孩子健康茁壮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
3、倾听孩子的心声,充分尊重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这是无可挑剔的,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自己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呢?尊重始终是相互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些,但也有他们自己的活动圈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所以家长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内心疑虑,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即使是工作特别繁忙的家长也要尽量做到,哪怕只是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简单问问孩子白天在校都做了些什么也是可以的,因为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亲子之间情感交流沟通。又沟通是无处不在的,如每周末的晚上都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把一周来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的表现情况来作作交流沟通的。
有一点需要家长记住的是:在交流中孩子若提到家长的缺点与不足时,家长一定要敢于承认并及时予以改正。孩子内心世界一般都非常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只能以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家长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以更好的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4、注意家庭教育的统一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家庭往往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存在,而家庭教育也并不是独属于某一家庭成员的事儿,所以作为孩子父母或者其他亲人长辈,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涉及到了一个意见如何统一的问题,如果家长们不能达成意见一致,则会让孩子钻到空子。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预先达成内部意见的一致,必须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正确面对,事先达成一致,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案,尤其要防止隔代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智商的高低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习惯,即非智力因素。
目前,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而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具来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与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与发展的结果。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的探索天地和活动场所,并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最大源泉与动力。
6、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代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关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也许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却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创建“学习型家庭”,一定要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创建“学习型家庭”,一定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创建“学习型家庭”,一定要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并需不断充实、更新。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一定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试想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能学习吗?相反,若父母都在读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读书学习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看书,并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一起分析探讨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不该效仿;若孩子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一定渐渐地也就会喜欢阅读的了。
(三)呼吁加强网络立法,净化家庭教育的大环境。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网络内容严重误导伤害到孩子,所以家长目前也不得不面对如何解决网络时代给孩子带来巨大负面作用与影响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尽可能消除避免互联网对孩子之负面影响与伤害呢?个人觉得的应该采取如下一些具体措施与办法:
1、采取“堵”的硬办法。
有许多现实可行的硬办法,可以尽可能预防避免孩子们接触到可疑的网络内容(如色情、暴力等),这些办法有不少是不需要花太多钱的,最通行的办法就是采用“内容过滤器程序”。许多过滤程序号称能够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安装运行,这种功能十分重要,因为大多数孩子往往会比他们的家长所想象的还要聪明许多。“内容过滤器程序”一般在计算机的后台运行,对进入网络浏览器的文本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过滤器”捕捉到某个家长们认为具有猥亵性、色情的、暴力的等不适合儿童或青少年的词语,它便会自动剔出有关的材料或放弃整个网页,这表明程序已经开始干预,对网上冲浪人的健康和利益进行保护。这对于那些在家里不能陪着孩子们上网,却又想实施一定管制的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比较可行也不错的方法。
2、采取“导”的软办法。
不过内容过滤程序的问题是它不仅过滤掉你不希望看到的内容,而且也会过滤掉你希望看到的内容,因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容过滤程序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工作,所以尽管硬办法可以对付不良的网上内容,但是堵的硬办法却不是家长们的最佳选择,故向“内容过滤程序“这样的硬办法,往往只是在迫不得己时才使用,我们还应该要同时采取“导”的软办法。
(1)加强对孩子进行信息德育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儿童、青少年与网络联系日趋密切,可以说他们正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青少年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加强对他们进行信息德育教育而创造奠定了基础,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注重对孩子们个人修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做到自律,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这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
(2)呼吁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和保护儿童的网上行为,净化家庭教育的大环境。目前,在中国网络立法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率最高的法规。另外,其它主要法规还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为了加强打击日见猖獗的泄露国家机密行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月21日就审理涉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做出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对有关互联网的涉密案件作出了具体说明。
(3)加快儿童、青少年的网站建设,占领网上家庭教育的阵地,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八、结 语
只有深入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家庭教育所面临诸多问题之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提高,摆脱落后的家庭教学模式与方法,引进更为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使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家长应该抱着对自己对孩子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积极的投身到家庭教育事业中,从而真正体现出我们不一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