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 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

导读:在中央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的当下。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1日1刊发题为《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的观察文章。这是时隔多年,官方媒体再次认真严肃地重提“下岗”问题。

该文提到僵尸企业职工去向问题: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一句“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似乎太过轻佻。中国高层似乎正在做出大刀阔斧壮士断腕的准备——局面不会再比1998年太差了。中国的官方智囊包括樊纲、厉以宁等人,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反复释放经济硬着陆风险,并反复提及1998年中国坚决出清过剩产能的历史背景和借鉴意义。

2015年12月,厉以宁在搜狐论坛上发表的一段关于国企下岗的讲话被媒体忽略了,他反复提及1998年惨痛的改革成本——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

上一轮国企改革付出的成本极其巨大,最明显的就是大量的国企工人下岗。众所周知,以牺牲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为代价,换来了国有企业的今天。那些国企工人,为企业奉献了青春,建起了厂房,搬来了设备,到头来却以很低的几万块钱的“工龄”被买断回家,土地、厂房、设备由此都成了他人所有,与自己无关。这是极大的不公。

深圳某人才招聘市场

厉以宁: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

上一轮国企改革付出的成本极其巨大,最明显的就是大量的国企工人下岗。众所周知,以牺牲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为代价,换来了国有企业的今天。那些国企工人,为企业奉献了青春,建起了厂房,搬来了设备,到头来却以很低的几万块钱的“工龄”被买断回家,土地、厂房、设备由此都成了他人所有,与自己无关。这是极大的不公。

“在推进混合经济所有制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这次推行混合所有制在国有企业当中,包括竞争性行业,国家不设比例,是什么就是什么,只有某些专门行业需要国家控股。不设比例就有一个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稳定,不裁员,理由就是,90年代裁员,用一点钱把人家工龄买断了,以后闹出好多后遗症,人家在埋怨,而且年龄都四五十岁了,四五十岁再找工作难啊,到哪儿去找啊?改革的买单由下岗员工来承担,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这次讲不裁员,要随着经济以后的发展来吸收他们上岗,增加收入。这个方针是对的,这就是供给方面的改革。”

厉以宁此时提起这段让人心酸的往事,恐怕是因为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的阶段,站在GDP世界第二的高度上,已经到了追求公平而非一味追求效率的阶段。所以在这一轮的国企重组和混改中,更多的要保证公平,稳字当先。

就像他最后总结的那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最近十来年之内发展方式未变,追求GDP的数量扩张性的增长,到现在取得恶果了。只能慢慢改,不能性急。”

中金梁红:如果未来两三年这些行业减产30%,将有300万职工面临下岗

中国的失业率没有反映经济周期的影响。我国目前公布的失业率指标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该指标长期稳定在4%左右,基本上不随经济周期出现波动。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登记失业率覆盖面不足。城镇登记失业率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附产品,只统计拥有非农业户口并且在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失业人员可能因为没有登记而未能反映在失业率上。

第二,农民工转移对城镇就业形成缓冲。劳动力市场上受经济波动影响最大是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在经济周期下行时可能选择回乡务农或是延缓进城,这对城镇就业形成了缓冲,也使得失业率更加平稳。

第三,企业不轻易裁员。不仅中国,亚洲企业在遭遇困难时通常不会裁员。同是发达国家,日本的失业率和波动性明显低于欧美。这可能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推崇个人主义而东方更注重集体主义。此外,国有企业亏损时往往获得地方政府支持而继续开工。

统计局今年将正式发布调查失业率的统计,但可能继续表现平稳。过去两年政府不定期公布过调查失业率结果,基本在5.1%左右。尽管调查失业率的统计方法更完善,但是企业不轻易裁员和农民工转移的影响还会持续。因此,新的调查失业率可能仍然会保持一定的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逐步放缓。2010年以来,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就业指数都出现下降趋势,城镇新增就业也逐年减少。就业增长放缓有供求两方面原因:

第一,从供给面看,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2015年开始下降,2015~2030年将年均减少300万人。目前城镇就业保持每年1000万以上的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过去五年农民工增长也在放缓。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年均新增就业降至1000万以下。

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显示劳动力需求也出现回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布的另一个指标是城市劳动力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该比率在2014年4季度达到顶峰,2015年出现回落,反映劳动力需求下降。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通常滞后于企业盈利的变化,2015年企业利润下滑将给2016年的就业带来更大压力。

向前看,产能过剩行业减产可能小幅推升失业率。根据全国经济普查,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五个产能过剩行业就业1000多万人。如果未来两三年这些行业减产30%,将有300万职工面临下岗。根据1998年经验,2100万下岗职工后有13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100多万人得到内部安置,其余失业人数约占1/3。按照这一比例,上述五个行业减产30%可能带来100万失业,相当于城镇就业的0.3%,小幅推升失业率。对此财政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地区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面临较大压力,需要上级财政给予更多支持。


附录:

文章: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排在第一位。头炮如何打响?当务之急,是处置“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难以为继、濒临倒闭。企业沦落到这个地步,原因很复杂,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问题,有行业周期、产业布局问题,也有技术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生存不下去,是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没商量。

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市场机制奈何不了。说来说去,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大包大揽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场信号失灵。

“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亏损,但总能在退市的关口,有如神助般获得政府补贴而“保壳”成功。

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这些“僵尸企业”不但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还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石”。

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 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

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律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会涉及职工利益和人员安置,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下岗失业,全家人都跟着揪心,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生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对社会托底政策则不能撒手不管。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并妥善安置职工,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

对政府来说,最要紧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要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帮助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

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且,迈过了这道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就会越走越踏实,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责编:无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9551/473395079753.html

更多阅读

国企改革的红线、底线和方向 红线意识 底线思维

朱继东:国企改革的红线、底线和方向发布时间:2014-06-11 10:51作者:朱继东字号:大中小点击:893次内容提要:深化国企改革是篇大文章,也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企不

深度报告:中国国企改革手册

国企改革:2014年最重要的政策主题中国经济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改革2.0时代.改革2.0时代实际上是一场"分进合击"的博弈战,在这场战争中,协调各改革之间的关系,重点推进才能达到转型"合击"的效果.改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生活中

我看国企改革失败的必然性 浅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国企改革搞了很多次了,这次还要幅度很大的搞就说明以前搞那些次的不成功,有很大问题!这次又来个什么“淡马锡模式”,令人耻笑。新加坡是一个六十年代建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他们有什么治国高策值得天朝如此效仿?新加坡是李氏全盘西化的

声明:《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 为何强调不能重演90年代国企下岗悲剧》为网友蠢蠢欲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