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蠊目图片 蛩蠊目
qionglian mu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
的 1目。中小型无翅昆虫。稀见。体扁长。缺眼。咀嚼式口器,前口式,触角及尾须丝状多节。通称蛩蠊,是世界稀有种类。1914年F.沃克在加拿大高原硫磺山石块下第一次发现怪蛩蠊,并作为一个科归入直翅目。1915年G.C.克兰普顿将此科提升为目,称Notoptera,但此名于1800年被人用于鱼类。后来,C.T.布鲁斯和A.L.梅兰德命名为蛩蠊目,并得到公认。本目只有蛩蠊科(Gryllob-lattidae)一个科,已发现3属25种和亚种,中国已知1种。蛩蠊属 13种和亚种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落基山脉以西地区。Galloisiana属计 11种,分布于中国、苏联、朝鲜、日本,其中的中华蛩蠊于1986年发现于长白山是本目昆虫在中国的首次发现。Grlloblatina属的1种分布于苏联远东滨海区南部。
形态特征 蛩蠊体型扁长,长约15~30毫米。头扁。无翅。复眼退化,无单眼。触角丝状,28~40节。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唇和大颚发达。大颚有端齿,小颚完整,叶片具1~2齿。小颚须5节。下唇分前、中、后3节,前节有 3节组成的须1对以及侧唇舌、中唇舌各1对。舌扁,宽卵形,唾液由此分泌。胸部3节背片几乎相等,但侧片发达,每节有大形转节1对。每胸节可看到1对小坑,并保留1个内侧突,反映出在演化过程中的原始性。3对足等长,基节特大,跗节5节,各具1腹垫。有端爪,但无爪垫。腹部10节。另外,肛上板和1对肛侧板可代表第11节。在生殖板以前各节发育良好,后段诸节则雌雄有别。雌腹片第8节退化,并具有产卵管前1对卵管瓣,腹片第9节更加缩小,并具有产卵管后两对卵管瓣。雄腹片第9节很大,并附有1对不对称的腹基片和腹刺。雌雄腹端均有能动的尾毛1对,由5~8节组成(见图[中华蛩蠊])。
生活习性 蛩蠊一般生活于高山上或冰川附近,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怪蛩蠊栖息于海拔462~2000米高山的石块下边。 肉食性。夜出活动,适应于1℃低温环境。雌虫羽化约 1年后成熟,在土内或苔藓上产卵。卵黑色,单产。卵期约1年化为若虫,约5~7年才能完成1世代。有的种类栖居于穴洞内。我国的Galloisiana sinensis在海拔2000米山地滑坡滚石地段发现。
近缘关系与分类 蛩蠊目昆虫各足跗节分 5个小节,胫节细长,雄虫肛上板不对称,这些特征表明蛩蠊与蜚蠊(见)有近缘关系。但是,在另一方面,蛩蠊的足无后基节,产卵管发达,还有头内骨的构造,都与〔特别是蝗虫类(见)、蟋蟀类(见)、螽斯类〕类似,因此,应当认为蛩蠊目昆虫是古代昆虫原直翅目唯一残存的支系。造伊诺直称之为现代原直翅目。蛩蠊在形态方面的许多原始特征,使科学家们相信这一类群是考查昆虫纲的祖先及其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
吴福祯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蛩蠊目"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更多阅读
中腹足目 新腹足目
xinfuzu mu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中较高等的1目全为海生。贝壳前沟发达,很多种有极发达的水管沟。神经系统集中,肠胃神经节位于脑神经节的附近,嗅检器很发达。齿舌带窄,为狭舌型,齿式为111或101。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是捕食性。骨螺
石珊瑚目 软珊瑚目
ruanshanhu mu软珊瑚目Alcyonacea 的 1目,因身体柔软而通称软珊瑚。群体形态多样,有块形、蘑菇形以及宛如花草的分枝植物形。已知有1000多种,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少数种类分布在温带、寒带和深海区,最大栖息深度8610米。
色球藻目平藻 色球藻目
seqiuzao mu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的 1目。原植体为单细胞或群体。群体为球状,平板状,立方体状,不定形团块状,或形成假丝状;自由浮沉或附着于基质上。多数属种的细胞无顶部和基部的分化;细胞球形,椭圆形,长圆形,柱形,梨形等;细胞壁分内外
介壳虫 鲸虱介虫
鲸虱介虫[Cyamocypris]双瓣壳很薄,近乎椭圆形,并有扩展的边缘。顶缘笔直,下面呈微波状,并与上部边缘在尾部聚合。左瓣比右瓣大,全部的边缘都重叠。每瓣都有朝前的边缘凹槽,而且在典型的属中,其突出的腹部被当作嘴。瓣情面为麻点状,平滑,疱状
海百合 等角海百合
等角海百合[Parisangulocrinus] 目:鹿蕊目;科:Euspirocrinidae ;俗名:海百合;时代:志留纪—石炭纪;分布:欧洲、北美洲长而窄的径面为圆形,许多巨大的骨板组成小萼,肢臂很长并有多处分叉。废物从许多小骨板组成的长体管排泄出,体管位于肢臂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