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演当天,就忍不住去观看了非常林奕华25周年之作《心之侦探》。连续演了四个小时,值回票价。平时啰嗦的林导演这次谢幕也只好忍痛少说了半个小时。好了,说回主题。我认为《心之侦探》被林奕华导演划到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学家很恰当。因为这部剧比林奕华以往的作品来得更纯碎,不再披着华丽的糖衣娓娓道来一些道理,而是明刀明枪地向你展现生命旅程里的“疑问”,并尝试去找到“凶手”。
这次呈现这部《心之侦探》,照旧强调视觉化的舞台风格,以及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不同角色的表现手法,让观众仿佛置身故事之中同呼吸同命运,感受剧中所蕴藏的把把钥匙去打开一道道门:我是?爱是?真是......
“你愿意看清你自己吗?”
《心之侦探》第四幕“手机一直滑”,舞台上每个人拿着手机,手机上是时下各种社交软件的LOGO,然后你看到这么多个社交软件同时呈现眼前原来是这样讽刺的。我们用各种社交软件通过网络去告诉现实中的人我们是怎样生活的。渴望通过“分享”“点赞”来换取存在感,或者是害怕被这个世界遗忘,所以才急于发表。
然后这种看似把人与人拉近的网络社交生活,把人越拉越远。有一幕戏我印象很深刻——两个情侣面对面吃饭,一个人全程玩手机,两个人对话时,那个人完全没有望着另一个人。我在想,是否对面的那个人只是这个人“生命存在的见证”或者“需要的存在”,其实对面那个人可以换成任何一个人。就像我们现在每天发布的网络信息,只是顺应世界的存在,其实是没有“心”的。
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家马家辉博士说的一句话——“这是个骗子骗骗子的时代”。或许我们很多人告诉别人的生活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我们寻找的伴侣也是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们有伴侣存在。我们是“骗子”,自欺欺人。
《心之侦探》后面也有一幕让我深受触动:
华生跟福尔摩斯说:“我妻子煮好了我最爱吃的菜在家等我,我要先回去了。”
“那你最爱吃的菜是什么?”福尔摩斯反问。
一片停顿,寂静。
“我也不知道耶。”华生答。
“那她怎么知道你最爱吃的菜是什么呢?”福尔摩斯说。
“但是她是我的妻子啊。妻子就会煮好老公爱吃的菜在家等他回来。这就是妻子的职责。回家吃饭就是老公的职责。”华生回答到。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是觉得很可悲的。我想现在那么高的离婚率应该就是因为很多人只是因为人需要结婚才去结婚,而不是真的找到相爱的那个人。所以才会宁愿滑手机也不愿多望眼前人吧,所以才会觉得这样的婚姻很正确。
我看过林奕华一篇访问,他说道:缘分其实就是你的磁场你的气质。每个人都有他的性格背景,以及性格造成的宿命。兴趣为什么很重要?唯有在你追求兴趣的过程中,你可以把自己从石头打磨成玉,然后才能吸引那些看到玉的人。但如果你永远就作一块石头,只是把自己漆成绿色,你吸引的就是那些因为绿色而走来的人。很多爱情的离离合合,就是因为,终于看清你是谁了。
我想,是时候扪心自问,你愿不愿看清你自己是谁!眼前那个人是你心里那个人吗?你还愿意“行尸走肉”地活着吗?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
第十九幕“书架亏空案”,如果你是个读书人,你的书架有个位置空了。别人就会猜想这个位置本来是放什么的呢?是一本旅游书?还是文学书?还是只是一本笔记本?人们还会好奇这个位置之后会放上什么。
这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一段感情结束了,总会留下痕迹。下段感情来了,那个人就会想知道之前这个位置坐的人是谁。身边的人也会好奇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人来坐你空置了那么久的位置。
所以原来“空位”是好重要的。你空出来的,其实是你最在乎最需要的。
“被选中成为光的人都是孤独的”
在《心之侦探》里面,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群总是想要“不普通”的普通人。普通人们很羡慕妒忌恨福尔摩斯这样的天才。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没有意义,可有可无,因此做了很多事情希望拥有“存在感”。但他们不知道,渴望拥有“存在感”,就是一个普通人的通病。不普通的人根本不需用任何事情去证明自己存在,因为他们的心是“满”的,没有空。
而且“普通人”们很羡慕天才们拥有天赋,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活得比天才轻松,也不像他们那样孤独。
导演谢幕时说,这部剧是“自己对自己的澄清”。我想福尔摩斯,就代表了林奕华。其实,天才的孤独与艰难,从《福尔摩斯》原作者柯南道尔的真实遭遇里可以感受。柯南道尔受不了他所创造的虚构人物“福尔摩斯”支配了他的人生,决定用近乎粗暴的以《最后一案》处死了褔尔摩斯。这样在当时立刻引来了全民抗议,他还在街头遇上不满的读者的追打。
这段经历正正体现了《心之侦探》最后说的一样:“普通人是有选择的,但我成为福尔摩斯没有选择。”
一旦成为了一个“不普通”的人,拥有天赋,受到大家的注视,你的人生就不是自己能够操控的。要承受比“普通人”更多压力,而且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让我感觉到,被选中成为光,真的很孤独,因为光的路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可以是每一角色”
林奕华导演的舞台剧有个特点,每个演员都同时饰演几个角色。虽然容易令人产生错乱,但也带着一个道理,其实我们每个人可以是戏里的任何角色。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舞台上的所有拼图,都靠自身的经历和想像砌成完整的画。戏里每一处共鸣,都是自己人生原先解不开的情感密码,藏起来了的人格线索,更可能是人生未来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