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红梅
我们总想给宝贝最好的,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我们认为的“好”是不是宝贝认为的“好”呢?如果从宝贝的角度考虑,那我们应该给宝贝最需要、最适宜的,而不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因为控制是最糟糕的教育!
请接纳宝贝而不是控制宝贝
众多专家学者都在强调0~3岁教养的重要性,父母在关注宝贝成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心理的发展。尽管有众多理论在分析如何培养宝贝,可是在实践中我们还是会有很多困惑。
比如,宝贝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宝贝接触到危险的事物时要不要很凶地制止,以便他接受教训?但如果这样制止了,会不会给宝贝造成早期的心理伤害?又会不会剥夺了他探索的权利?把宝贝送回老家,请父母帮我们带到底好不好?宝贝多大可以离开我们?如果分开,他会不会跟我们不亲,会不会从小在心理上产生亲情的缺失感?到底哪些才是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到底哪些才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和错过的关键点……
在考虑这些问题前,先要明白一点,你需要完全的接纳你的宝贝,而不是约束他,控制他。
重新定位父母的位置你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被这些凌乱繁多的问题所困扰?是不是夫妻之间也曾因宝贝的这些教养问题争论不休?是不是宝贝的到来使夫妻的交流变得没有品质?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这些困扰,就要暂时让自己停下来,想一想。宝贝为何来到我们身边?他的到来理应是帮助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增加生活乐趣的,而不应是一味增加我们的生活负担,导致我们心烦意乱的。如果感到力不从心,那我们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作为父母的位置。我们需要明白,宝贝成长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继续成长。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实现宝贝和自己心智的共同提升,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
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那么,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充电
在当今的社会里,绝大多数角色和职位都有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认证,但是唯有做爸爸妈妈,没有人进行全面考核。可以说,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先“上岗”后“培训”,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和补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那样特别。
0~3岁是父母与宝贝相处格局的建立时期。可以说在前三年我们和宝贝建立了怎样的亲子格局,就基本确定了在未来几年乃至一生中和宝贝相处的关系模式。在亲子格局中,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是最为重要的。“万事念为先”,理念和态度明确,才能更好地行事。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宝贝最初的4个月,如果我们独自外出,仅仅是会想到宝贝:他是不是该喝奶了,是不是该睡觉了;4个月以后,我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会想念宝贝。如同相爱过的人都能体会出“想到”和“想念”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更多的是习惯性思维,而后者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有意识的牵挂。有了这种想念的心理体验之后,我们就与宝贝建立亲子依恋。
成长的不仅是宝贝,其实还有家长如何做父母,如何教养这个和我们有着如此亲密关系的小个体,这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知道,这个小个体身上有我们自己一半的基因,还有另一半是我们深爱对象的基因。教养宝贝,有时就是对自身特点的重新修正。“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十分清楚,真正的自我批评和修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有时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弱势,却发现时机已过,或是自认“朽木不可雕也”,最后只得放弃修正自身的想法。
可是,当我们成了父母,我们就像重新获得了修正自己的机会,有时会急切渴望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实现那些自己极其渴望的改变。尽管这些渴望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的父母自己牙齿不好,从小就非常关注宝贝的牙齿,希望宝贝有洁白整齐的牙齿;还有的父母自己不够活泼开朗,不擅长社会交际,就特别注意培养宝贝开朗的性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这种期待改变的心理,使我们在为人父母时显得那样的可爱,我们充满激情、充满斗志,我们期待一切如自己所企盼的那样美好。但是,随着宝贝的长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许是惊喜,也许是愤怒,也许是懊恼。不过我们仍会清醒地发现,成长的不仅是宝贝,其实还有我们自己。
跟上宝贝成长的脚步
初为人父人母,我们会花大量的精力照顾宝贝,为他的到来准备丰富的物质,我们准备奶粉、奶瓶、纸尿裤、澡盆、玩具……在这些繁琐的准备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充足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越充足,说明心理准备越欠缺。成为父母后,我们有时会焦虑、会彷徨,甚至是恐惧,这些不适都是我们心理准备不充足的体现。当我们感到对事物发展的局面无法掌控、对未来无法预知时,我们就容易有这样的感受。
尽管我们从小就对宝贝呵护有加,尽管我们和宝贝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不得不提醒所有的父母,宝贝就是宝贝自己,他们和我们是有差异的。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是世界上又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作为外部环境之一,我们可以辅助他们,和他们沟通、跟他们互动,但是我们无法掌控他们,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
从时间上来看,在宝贝3岁以前,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跟他们在一起。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在父母身边活动。既然选择了成为父母,那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更加强壮、更加智慧、更加成熟。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父母的角色:父母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最重要、最愉快、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具责任感的社会角色。
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
无论如何,父母终究是重要的社会角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人生的舞台上把它扮演好。
人类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我们以家庭形式,成群结队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宝贝从出生,接触的就是父母与家庭这个最初的社会系统;一般3岁之后,很多宝贝进入幼儿园,开始经历幼儿园小伙伴的中间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进入更广的社会系统,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在宝贝3岁前的初级系统中,父母的角色不仅在时间上所占比例最大,其重要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时间段宝贝的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需要我们协助的方面最多、最广。
很多父母更为关注宝贝长大以后的阶段,他们认为宝贝大了以后可以用语言沟通,便于交流,而且宝贝的发展也比较容易观察和鉴别,比如在校成绩如何,和他人的交往能力怎样。孰不知,这些外显的表现,都是3岁前培育的小种子长大后的结果。经济学家说过,如果让我们对一个人的各个年龄阶段进行投资,那么3岁之前的投入将是收益最高的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前半句强调的是3岁前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半句强调了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看到7岁的宝贝,就能反推出他更小时候的特点,这等于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说明3岁前的重要。因此,如果我们做了父母,如果我们希望把父母这个角色扮演得更成功,更能胜任,那我们就准备好吧,在宝贝3岁前,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唯有肯用心,我们才能做好小宝贝的父母。
“敬告各位友媒,请尊重作者及妈咪宝贝传媒版权,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得到同意后方可转载,并在明显处注明文出自妈咪宝贝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