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北宋大诗人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小轩窗,正梳妆”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一说为侄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十年后王弗病卒,葬于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苏轼父母墓旁。因苏轼兄弟曾在老翁山植松“三万栽”,所以词尾有“明月夜,短松冈”之谓。
在王弗死后的十年里,苏轼在政坛上历尽万苦千辛;在生活中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忽然梦见王弗,凄楚哀惋 ,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原词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他的这首词与元稹悼亡诗用了很多典故不同,完全明白如话。但为了更深理解词意,我还是附上了白话译诗。
韵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
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
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
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 往情深,哀思真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唯有泪千行”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最后三句“料得----短松冈”,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慨。苏轼对王弗的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我认为,这首词完全称得上历代悼亡词中之翘楚!
我把苏轼写的王弗的墓志铭原文及白话译文附于下,有兴的可以看看。我们从苏轼言简意的叙事中,看到了他对王弗深深情感与浓浓的哀思。让我们对他这首悼亡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白话译文 北宋治平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赵县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去世。六月三十一日停丧在京城西面。第二年的六月九日下葬在眉州东北的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离已故父母坟墓西北面八步远的地方。苏轼为之作墓志铭: 王氏的名讳为弗,眉州眉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嫁给苏轼。有一个儿子苏迈。你未嫁时,侍奉你的父母,出嫁后,侍奉我的父母,都谨慎恭敬。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每当苏轼读书时,她就陪伴在侧,终日不去,也不知道她懂书。后来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略有所知。由此才知道她贤敏沉静。 自从苏轼在凤翔做官,苏轼在外面做的每一件事,她没有一样不详细知晓。她说:“你离开父亲很远,不可以不小心谨慎。”每天按老父亲教导苏轼的话来告诫苏轼。苏轼与客人在客厅谈话,她就站在屏风中间听他们对话,回房后一定重复刚才的谈话并告诫苏轼:“那个人,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一味迎合您的心意所在,你何必和这样的人说话?”又有来要求与苏轼建立亲密关系十分过分的人,她说:“恐怕不能维持多久。那个人结交人很迫切,他以后不理睬人也一定很快速。”后来果然是这样。快要死的时候,她的话大多正确,像个预卜先知的人。死的时候,只有27岁。刚死不久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她跟你一同患难,不能忘恩。以后就葬在你母亲的边上吧。”不满一年,我父亲也死了,我谨慎的按照父亲的遗愿安葬了她。墓志铭说: 你能在九泉下陪伴母亲,而我不能。悲伤啊!我永远没有了依靠。你虽死了,但能与我母亲葬在一起,仍然做媳妇,没有遗憾了吧?悲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