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史记李将军列传》上的记载,上面派来的太监有一次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视察。在视察的路上,太监率领的骑兵突然遭遇了三个匈奴游骑。三个匈奴骑兵深入汉朝边境,显然是匈奴派来刺探情报的侦察兵。
带领几十名骑兵的太监看见三个匈奴人,情不自禁地冲动了,毕竟他曾经也是男人,于是太监指挥骑兵冲了上去企图活捉三个匈奴人。
这是一场发生在汉匈边境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众寡悬殊、看似毫无悬念,就其规模来说本来根本不可能载入史册。可是后来这看似必胜的冲突居然以汉朝的惨败告终,太监被射了一箭,差点丢了小命,他手下的几十个骑兵居然被三个匈奴人射杀得干干净净。
太监逃了回来,见到了李广,哭诉了自己的遭遇,李广说:“是必射雕者也。”至于射雕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史书中并没有具体解释,但是以三人射杀几十名骑兵全身而退的战绩来看,射雕者应该属于匈奴军队的神射手,类似于现在的特种部队。他们既然能射雕,射人当然是百发百中。后来中国文学领域里有很多关于射雕的引用,我想最早都出自李广单挑匈奴射雕者的典故,比如《射雕英雄传》。
无论射雕者如何神勇,三个匈奴侦察兵深入大汉边境刺探军情如入无人之境,并且在射杀数十骑兵、射伤皇帝宠信的太监以后还能全身而退,这对于大汉和李广来说实在是难以容忍的耻辱。
为了挽回大汉和太监的面子,李广带领一百多骑兵追了上去。李广知道以一百多骑兵追杀三个匈奴人传出去实在丢人,于是在追上以后,李广命令手下两翼包抄,自己带着祖传的弓箭单骑突进,单挑三名射雕者。后来的战绩是3比0,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人后,活捉了最后一个匈奴人,一问果然是传说中的射雕者。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更传奇的故事发生在后面。
(图)李广射石图
李广让手下绑了活捉的射雕者,骑着马返回军营。
当李广和他的骑兵们爬上一个山坡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大汉朝身经百战的
勇士们都吃了一惊。他们看到了现在只有在巨额投资的战争大片中才能看见的镜头——数千名匈奴骑兵漫山遍野,如洪水一般席卷了过来。
大地在颤抖,尘土飞扬。
李广这一百多骑兵的出现也让匈奴骑兵大吃一惊,他们马上排好了阵势准备迎战。这时,李广手下年轻的骑兵们缓过神来,纷纷请命逃跑——百余骑兵遭遇数千强敌,逃跑是最自然的选择。然而李广这时表现出的冷静和意志让他的形象从尘封的古书里走了出来。他说:“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可以想象几千精于骑射的匈奴骑兵追杀一百多汉朝骑兵,那情景肯定就像一场围猎,距离自己大军几十里路的李广此时如果逃跑只有死路一条。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广说:“前!”带领一百多腿肚子哆嗦的骑兵迎着匈奴大军扑了上去。如果李广再次以一百多骑兵扑上去和几千匈奴骑兵单挑,无论李广怎样神勇,最终的结局仍然是死路一条。跑是死,拼命也是死,怎么才能不死?答案就在李广本身。
李广带着一百多骑兵在冲到距离匈奴人弓箭有效射程之外的地方突然勒马,然后滚鞍下马。目瞪口呆的匈奴人看着这一百多汉人不仅在自己的眼前下了马,而且还摘掉了马鞍。汉人在几千个匈奴骑兵的眼前把刀枪插在草地上,横七竖八地躺下了,马儿在旁边悠闲地在吃草。
这一刻匈奴人一定很震惊。这哪里是汉军在塞外打匈奴,分明就像是在海滩度假。他们不知道此刻对面围在李广身边哆嗦的年轻骑兵们正在发牢骚:“老大,有没有搞错?这么多匈奴兵就在对面,咱们还把马鞍卸下来了,匈奴人要是扑上来咱们怎么跑得了啊?这不是找死吗?”
李广言简意赅,“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后来匈奴越想越苦恼,这些汉人到底想干啥?想不通就要探索究竟,这是人类普遍的求知精神,匈奴也不例外。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带着一队骑兵抄了上来,想摸一下李广的底。
李广突然跳起来,带着十几个弟兄装上马鞍,骑马迎了上去。那个骑白马的帅哥当场被李广射杀,其余出击的匈奴退了回去。
李广并不追击,带着十几个弟兄又返回了刚才解鞍的地方再次下马解鞍作度假状享受阳光。
匈奴人彻底崩溃了,世界上咋还有这么怪的人呢?阴谋!肯定是阴谋。在匈奴人眼里,那些懒洋洋的汉军周围充满了神秘的杀气。
做出推理和判断的匈奴异常痛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兵在自己的眼皮下享受阳光浴,直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
在夜幕的掩护下,几千匈奴大军偷偷摸摸地撤走了,他们认定自己已经在狡猾的汉人布置的陷阱边缘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远离。
后来号称“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对司马懿用过的空城计,其实是跟李广学的。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出了一身又一身冷汗的年轻骑兵们透过清晨草原上的薄雾,发现昨天虎视眈眈的匈奴大军消失得无影无踪。
另一边,李广迎着朝霞仗剑而立,战袍飘飘。
从这一刻起,年轻的骑兵们在心理上对李广产生了一种类似宗教情结的神秘依赖。一代偶像诞生了。
▌摘自《历史的个性. 兵家》 扶栏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