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大型分析的结果,与含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方案相比,含telaprevir、boceprevir的方案可提高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且毒性较低。
“与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telaprevir 和boceprevir治疗的患者SVR率更高,也更接近在一些关键的试验中报道的结果。”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 Adeel A. Butt 博士和同事们写道。“血液学不良事件频繁,但严重的毒性反应是罕见的。”
研究人员旨在真实世界中比较接受含boceprevir (Victrelis, Schering-Plough) 和telaprevir (Incivek, Vertex Pharmaceuticals)方案治疗的患者与接受含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的SVR12和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来自电子检索HCV感染退伍军人队列(ERCHIVES)。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患者为对照组,并且是基因1型HCV患者。
对2288例接受boceprevir治疗的患者,409例接受telaprevir治疗的患者和6308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Boceprevir组31%的患者既往接受过治疗,telaprevir组43%的患者既往接受过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9%的患者既往接受过治疗。Boceprevir组17%的患者基线时有肝硬化,telaprevir组37%的患者基线时有肝硬化,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14%的患者基线时有肝硬化。Boceprevir组基因1a型丙型肝炎患者占63%,telaprevir组占54%,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占48%。
主要的排除标准包括HIV合并感染和无HCV RNA数据。
除了SVR12,血液学毒性(定义为3/4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作为主要的预后指标。
Boceprevir组无肝硬化、初治患者实现SVR12的比率为65%,telaprevir组为67%,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为31%。Boceprevir组经治的非肝硬化患者实现SVR12的比率为57%,telaprevir组为54%,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为13%。Telaprevir组和boceprevir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而这两组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001)。
Boceprevir组3/4级贫血的发生率为7%,telaprevir组为11%,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为3%。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2%、5.4%、1.7%。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2%、5.6%和3.4%。
延伸阅读:芝加哥大学医学发现 丙型肝炎治疗新靶点牛奶中乳铁蛋白对丙型肝炎有疗效丙肝防治应坚持“治疗即预防”丙肝的危害 肝病的三种传播途径我国丙肝误诊率高诊断率低丙肝的预防 预防丙肝做好预防措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