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久了还有这么多朋友来回答,十分感谢大家。问题主要针对ps调色,不知之前是哪位朋友为我增加了app调色的要求,现来更改补充。/>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的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黄晓龙对[黄晓龙]如何拍出如同电影效果的摄影照片,或者是后期应怎么调整?给出的答复:
大家好,我是来打脸的。
把静态照片拍出“电影感”是个伪命题,尤其是那些加了两条黑边和字幕就以为有“电影感”的。
电影摄影风格有那种对比强烈摆十几个灯在棚里拍的(《Sin City》);
有那种纪录片风格对比较低色彩不饱和的(《三峡好人》);
有鲜艳亮丽用美术道具砸出来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还有一心要向老照片甚至油画学的(《一代宗师》):
有用三分构图的,也有不用三分构图的,比如经典的Wes Anderson强迫症:
有《安妮霍尔》那样主角说半天话却不出现在镜头里的,有《Spring Breakers》那样实验性手法没事就打一片大红灯绿灯的:
你倒是告诉我,里面哪个算有电影感,哪个算没有电影感?
单独看截图,哪张算是“有电影感的照片”???
楼上大部分都在说调色,而脱离情节意境的电影调色都是耍流氓。不是说高光青一点暗部黄一点就像电影,到处都有反例。
要问我电影摄影有没有可供借鉴、总结的特点,那就是——为情节服务!
比如好莱坞摄影经常喜欢背景偏青,主体偏黄,因为这样可以在突出主体的同时,不影响主体(往往是人物)的肤色,同时更有纵深感。
里面运用此大法最熟练的大概就是迈克尔·贝:
姑娘和大黄蜂都如!此!之!黄!【哔——
同理可得,这种简单粗暴的调色法一定可以让您的照片显得财大气粗。
其实电影界中的确有一种特别的摄影风格,和故事风格结合起来,成为film noir(黑色电影)。其特点是戏剧性地利用光影和黑白对比,为情节服务(没错又来了)。
注意墙上的影子。其实《Sin City》系列的视觉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向film noir致敬。
说回问题本身吧,看了这么多不同摄影风格,你还会认为“电影感”是轻易能模仿出来的东西吗?那么多调色教程,我敢问您模仿的是哪部电影的哪种感觉啊?
静态摄影和电影摄影是两种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功能和优缺点,为了实现同一个目的——传达故事。静态摄影由于没有时间维度,需要在有限的画面内纯粹用图像表达故事;而电影摄影则得益于时间(上下文)和台词的存在,可以更加灵活。把静态摄影和电影摄影混起来谈论技巧,谈论调色,谈论“感觉”,完全就是耍流氓。
诚然,很多时候当我们学不到神髓,就只能学个皮毛架子,就好像不能理解数学的人只能多做题一样。我们也许能够用PS模仿一两部电影截图的色调,但是融合在构图与调色中的叙事手法,绝不是这样就可以学到。
总之,我特别讨厌所谓“电影感”照片的说法,就好像人家郭靖练会了降龙十八掌,你拿过来花几个样子印在草纸上批发成秘籍一样。谁爱练谁练,反正就是卖给圈外爱好者的。但若要拿着这秘籍去参加武林大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网友卓扬对[黄晓龙]如何拍出如同电影效果的摄影照片,或者是后期应怎么调整?给出的答复: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并不倾向于去总结一套方法。说实话,我对@刘烨宏 转载的 《电影胶片风格调色的思路与实践》这篇文章有一些不理解,这篇文章对于色彩的理解完全没有达到一个风光摄影师及格的水准,更别说电影摄影了。这两幅图片无论哪一方面,前者都要胜过后者。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摄影论坛充斥着这样的所谓调色技巧,把原本优质的照片处理成这种不伦不类的风格,更令人发指的是,居然得到网站编辑或者摄影师的推崇,总是令人有种闭关锁国的无奈之感。
这是red one直出的原片。
这是影片的最终效果。
对比可看出整体色调从暖到冷(偏绿),这跟大卫芬奇的风格不无关系,有摄影基础的同学很容易看出个中区别, 阴影部分偏的非常明显。
原片
影片的最终效果
原片
影片的最终效果
随着光线布置的复杂程度,你会发现你越来越难看出原片与正片的区别。
但是大卫芬奇的片子有一点好分辨,就是绿+暗。
前面几位的答案都是横向分析一些影片的摄影风格,我就说点别的。记得上一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都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 ),简单的说点自己对于这部影片在视觉上的理解,希望可以给予题主一些有助于思考的内容。少年派不是一部完全由普通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电影,而是一部3D电影,这里我们仅仅讨论正片的视觉色彩风格。
影片最开始是派家里动物园的介绍,从这一帧的情况来看,高光被降档了,用LR取值R84.5,G86.9,B89.1,明显的是偏蓝青色,暗部区域最深的不低于R5,G5,B5。也就是说,从这一帧的情况来看,暗部区域是纯灰色,没有色彩倾向,而亮部则是偏蓝青色,符合人眼对于蓝青色不敏感的补充,这样的色调在后面还有很多。而对于平面摄影师,这样的色调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印象中所谓大片的理解,如果我是杂志社或网站的美指,我可能会把照片设计成这样:
这张照片和电影画面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曝光值不一样,电影院几乎是全黑的环境,所以电影画面的曝光值一定是低于普通照片的,否则会造成画面过亮。其次这个照片已经被风格话了,不是原来的场景还原,而是艺术处理,一般来说,电影需要的是表现整体画面风格,适应画面环境,不需要额外的艺术处理。印刷稿和网站,比较倾向于更明亮的色调,暗部区域也会偏色,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这张的暗部区域偏向于蓝色,没有电影画面那么黄,红色部分则适当增加饱和度,并增加暗角。
对比一下如果是电影画面适应到bing的主页
相比之下,我个人更喜欢电影画面的味道。
这是拍摄时的剧照,我们看到pi的裤子几乎是纯白色(暗部度偏蓝),船体也是白色,而在最终影片里,导演的处理是偏向于绿色,绿色的数值比红与蓝高出4%。
至于为什么要偏绿,这个有很多因素,有可能和那个时代的kino flo灯组有关系,kino flo用久了会偏绿,后来索性都调成绿色(《七宗罪》是始作俑者),或者是让人跟电视新闻的夜景联系起来(电视新闻的夜景会用夜视仪拍摄,夜视仪是绿色),使人产生真实的感觉,又或者是人眼对于绿色更舒服。总之,现在的风格就是这样,偏绿。
对比正片截图和剧照我们发现,影片把高光压的很低,仿佛加了一层青色的滤镜,天空被填充了绿色,减少红色的饱和度,暗部细节提亮,暗部和亮部的对比不是那么明显,相当于增大了宽容度,让看看到更多的细节。
风光大片,虽然是合成的,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设计师艺术造诣,暗部细节丰富,高光依然偏青蓝,白平衡始终没有往暖的方向倾斜。构图这里就不说了。
室内一般场景,窗外的高光依旧被压低,注意室内暗部细节,没有造成细节损失,看起来像加了暗角,其实没有,只是中间的高光产生的错觉。白平衡依旧像蓝绿方倾斜,整体曝光降档。派身上的白色衣服偏冷,另外摄影师尽量减少环境光对摄影的影响,室外的光线看起来是白色,窗帘没有被室外的颜色污染。(真实情况可能是室外的光线会造成偏蓝,后期被修饰。)
室内一般复杂场景。此处光线较为复杂,把握不好容易弄脏画面,厨师的脸部补光充分,背景也有理想的光线,这个场景已经不是普通摄影师可以掌握的了,一般情况下,根据我看过的港台或者大陆的电影,这种复杂的光线摄影校色会十分困难,我看到的一般是类似这样的风格
就不多说了。
室内极复杂场景,这样的画面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拍摄,难度在于背景光线与人物脸部的细节的对比处理,从pi的眼睛里可以察觉到灯箱的布置。因为窗帘枕头衣服都是白色,所以减少了后期处理的难度。白色的窗帘枕头衣服都是偏绿,与影片中海上绚烂的饱和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场景值得摄影师借鉴,毕竟是拿了最佳摄影,我说的也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还不一定正确。题主的问题其实很好解答,说到底这无关电影,纯粹是对摄影的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说到底还是基本功,在我看来,构图远远比色彩风格重要。构图决定了你拍什么样的照片,所谓的电影风格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风格,我说这样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被骂,但是确实如此。我相信,如果你将一张照片构图无可挑剔,色彩还原正确,再加上简单的ps修饰(这仅仅需要一丁点技术),我相信就可以营造出所谓的电影效果照片。
附一张喜欢的电影画面。(我真心不喜欢时尚杂志上拍摄的那些所谓的时尚大片,更喜欢这种电影调调)
网友蒙面大侠对[黄晓龙]如何拍出如同电影效果的摄影照片,或者是后期应怎么调整?给出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