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珍爱岗位
社会是电脑、信息的时代,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更感自己责任重大,想方设法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希望学生乐学好学。然而,教师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父母百般娇惯,加上许多社会因素,孩子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甚至染上了不良的习性,那么教师又将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呢?那就是用“爱”这条红线牢牢系住孩子的心,用慈母般的爱抚慰他们,用严父般的爱教育他们,用朋友般的坦诚吸引他们,使孩子们既喜欢你又敬重你。
一、“慈爱”是洒向学生心灵的细雨
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是促进学生转化的根基,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一个名叫曾颖鸿的女同学,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在家娶了个小老婆,又生了一个胖弟弟,母亲去了马来西亚,也找了一个新丈夫,生了一个胖妹妹。该生由父亲抚养,受尽了后妈的虐待、胖弟的欺负,整天深感自卑,少言寡语,情绪低落,课间溜边不合群。班主任看在眼里,更是疼在心上。每天尽量想方设法接近她,课堂上尽量多提问她,课间同她促膝谈心,开导她,消除她精神上的自卑感。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帮助,缺钱,借给她,天冷,送衣给她穿。“爱”的细雨就这样无声地洒在了该生的心田,她的性格也逐渐开朗活泼起来,学习劲足了,成绩上升了。可见,师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二、“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对学生不但要以“爱”为本,还要以“信任”为源。
有一名学生叫王莉莉,交过她的老师都说她智力低下,到了六年级,另一个老师接班,感觉确实如此,
但没有另眼看待,而是用“放大镜”来找她身上的“可塑因子”,寻找她的闪光点,经过观察了解,发现她的歌唱得好,老师就及时夸奖她,还将她安排到最好的座位上学习,并用激励的语言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为歌唱家。”这样,她的自尊心得到了尊重,信心也有了,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疏导”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疏导原则。
1、端正出发点。疏导工作的出发点是遵循教育规律,一切围绕着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总目标,因此,“疏导”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征和接受水平,采取针对性、分层次的教育模式,从爱护帮助学生出发,以诚相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自觉地接受教育。
2、明确立足点。首先要立足于“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把自己所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行为,教育才有说服力。其次,要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拨动每个学生的心弦。第三,要立足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一天下午,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李老师宣布:明天早会课进行思品考试。第二天一大早,李老师拿了把扫帚横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等待同学们的到来。第一个到教室的是叶梅,她漫不经心地看了扫帚一眼,微笑着向老师问好,见老师沉默不语,便赶快拿出思品课本读起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王君哼着歌儿,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对门口的扫帚照样置之不理,他见老师脸色严肃,忙说了声“老师早”,就马上复习起功课来。不一会儿,刘辉来了,他急匆匆地走进门,不小心被扫帚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他低头一看,怒从心头起,刚想飞起一脚把扫帚踢得远远的,猛地看到老师眉头紧皱,立即把脚收回,赶紧问好,急忙复习功课去了。全班45位同学陆续来了44位,教室里书声琅琅,而门口的扫帚依然横着。最后到的是陈敏,他刚要进教室,看到横在门口的扫帚连忙捡起来,拿到“卫生角”放好,然后认真地读起书来,老师看了他一眼,脸上露出了笑容。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宣布:“思品考试结束、只有陈敏一人得优秀。”他见大家疑惑不解,又说:“大家应该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品行,必须从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场特殊的思品考试。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教师要注意疏导,“导而不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抓住兴奋点。疏导工作最忌“空对空”地讲大道理,要抓住他们思想上的兴奋点加以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利用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开展“讲故事”、“表演”、“辩论会”、“节约水电”、“节约用钱”等一些针对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契诃夫曾这样说过:“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友爱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育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千万别让孩子的思想锁在你的门外,让他们在你的门前望而生畏。只有心灵的沟通,只有做到“关爱学生,珍爱岗位”,你的劳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你的希望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