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能够做到没有永远的敌人,那就是懂得宽恕之道的人。宽恕就是这样一种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它能够化解世界上最顽固的敌意和最强烈的仇恨,这种气度也是无人能及的。
爱华阅读配图
1754年,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选举在亚历山大里亚举行。乔治·华盛顿上校作为这里的驻军长官参加了选举活动。选举结果有两个人得票最多,其中一个是乔治·华盛顿推荐的,且大多数人都支持华盛顿推荐的候选人。但有一个叫威廉·宾的人则坚决反对,为此,他还同华盛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华盛顿失言说了一句冒犯他的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威廉·宾闻言怒不可遏,一拳把华盛顿打倒在地。
拥护华盛顿的人以及华盛顿的朋友们见状围了上来,高声叫喊着要教训威廉·宾。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华盛顿部下听说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马上带枪冲了过来,一时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此时,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威廉·宾就会被愤怒的士兵当场打死。然而,华盛顿却相当冷静,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关你们的事。”就这样,事态才没有恶化。
第二天,华盛顿给威廉·宾写了一封短信,要他立即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宾以为这一定是华盛顿约他决斗,于是毫不畏惧地拿了一把手枪,只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宾都在想如何对付身为上校的华盛顿,但当他到达那家小酒店时却大吃一惊,他见到了华盛顿的一张真诚的笑脸和一桌丰盛的酒菜。
“宾先生,”华盛顿热情地说,“犯错误乃是人之常情,纠正错误则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和解的话,那么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威廉·宾被华盛顿的宽容感动了,忙把手伸向华盛顿,说:“华盛顿先生,也请你原谅我昨天的鲁莽与无礼。”从此以后,威廉·宾成为华盛顿坚决的拥护者。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宽容来自博大的胸襟,来自爱人如己的智慧。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像华盛顿那样伟大,但是至少在日常生活里,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能忍耐一时之气,以宽容去对待他,以理智来处理问题。
有位妇人同邻居发生纠纷,邻居为了报复她,趁夜偷偷地放了一个骨灰盒在她的门前。第二天清晨,当妇人打开房门的时候,她感到十分震惊。她并非感到气愤,而是感到了仇恨的可怕。是啊,多么可怕的仇恨,它竟然衍生出如此恶毒的诅咒!竟然想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妇人在深思之余,决定用宽恕去化解仇恨。于是,她种了一盆漂亮的花,也是趁夜放在了邻居的门口。又一个清晨到来了,邻居刚打开房门,一缕清香扑面而来,妇人正站在自家门前向他善意地微笑着,邻居也笑了。一场纠纷就这样烟消云散,他们又和好如初。
宽恕他人的人散发着一种仁爱的光芒。宽恕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上下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
宽恕不是没有原则,也不是没有条件。当一个人的心灵受到魔鬼的诱惑,为了某种利益或者不知名的原因,要对另一个人予以加害,甚至要置他人于死地地陷害和诬告时,只要这个人在最后能够真诚地悔过和忏悔,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予他宽恕和赦免。如果这个人非要执迷不悟,仍然要与别人为敌,并心怀仇恨,那么他就不应该得到宽恕和理解。否则,宽恕就等于纵容罪恶,宽恕就等于愚昧,宽恕就等于与自己为敌。
当一个犯了错的人能够真诚地忏悔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予别人以宽恕和赦免,这样做的同时也宽恕了自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别人,非要治他人于死地而后快,那样根本不是化解仇恨的办法。用仇恨对待仇恨,仇恨永远都会存在;用宽恕和爱心去解决仇恨,那么仇恨就会被博爱所消灭。当你的敌人变成你的朋友之时,你就已经消灭了你的敌人,总比永远与别人为敌要好。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得到心灵的安宁。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用宽恕与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宽恕与慈悲是消灭自己身边敌人的最好武器。
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宽容的品质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在相互宽容谅解中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宽恕是破除隔阂、破解宿怨的最好方法。宽恕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宽恕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能力;宽恕是深藏爱心的体现,是对洞见生命真谛的表现。宽恕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雅量、文明、胸怀,更体现了一种人生的境界。宽恕是忍,宽恕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在宽恕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生命的美丽。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哲理文章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