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支持系统
作为一名成功女性,你是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分国别,它会被毫无悬念地扔在每一个成功女性头上。每当面对这个问题,杨澜的回答往往走向笼统,而无法拿自己说事,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杨澜确实不是问题。
在辛苦地奔波于家庭和职场两个阵地的双生涯女性群体中,杨澜绝对属于非常有福气的非典型性的那一种。杨澜和吴征夫妻两人的辛苦创业,为自己的家庭争取了更多的财务自由,从走入婚姻和家庭伊始,杨澜周边一个较完备的支持系统就已经形成:外力由司机、保姆等组成,内部由双方的父母和亲爱的丈夫保驾。当一双儿女出生,来自老人们无私而周全的援助,更是给予了杨澜忙碌事业的自由,不必担心孩子上学没人接送、不必担心孩子放学以后吃不上热饭、不必担心丈夫的埋怨,因为两个人没有谁比谁更忙。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相较于如何平衡的这个话题,杨澜更愿意和女人们探讨的是如何减轻女人天生的内疚感,它来自于职业女性更深层的焦虑--身体的焦虑与情感的焦虑。
当杨澜在采访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时,这位权倾政界的女性道出了内心的疑惑:“作为女人,仿佛有一种天生的内疚感,因为你总是在想,是否花了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不过奥尔布赖特也认为,女性的确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神圣职责,并经常自问“是否尽力做了你该做的”。这一点,杨澜深有共鸣。
在她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让她非常“内疚”,在女儿出生刚刚满百天的时候,由于需要在上海与北京间往返多次,参加“申奥”的活动,杨澜发现自己开始缺少奶水,最后不得不被迫给女儿提前断奶。在她看来,母乳喂养这份不能替代的工作被她给“搞砸了”,这成了她“不能弥补”的遗憾,对女儿的内疚久久不能释怀。除了对孩子的内疚,纠缠于工作的女性,那些烦琐又具体的压力遮蔽与分散的是正常的生理需求,这种被动的冷漠是对身边爱人的忽视和不尊重,渴望亲密,亲密却并不那么容易达成。
穿梭于东西方,杨澜发现这种焦虑在女性之中也是没有国别之分的。经过观察和了解,现代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相比,还是比较“有福”的一个群体。美国的妈妈们更加焦虑,中国孩子一岁半就可以被送到幼儿园,而美国小孩子四岁之前根本就送不出去,如果白天将孩子托管于他人,甚至会被怀疑虐待孩子。
众所周知,美国的小孩子们下午3点就放学了,对于8小时工作制的职场妈妈们来说,如何能够做到天天请假,去接孩子放学呢?她们面对着方方面面的压力,身边的一切都在暗示着她们“妈妈最好亲自去接孩子放学”“不可以不去参加家长会”,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就使很多女性被迫放弃自己的工作。对比中国社会会发现,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下,老人们愿意帮忙承担起照顾小孩子的“使命”,另外保姆和家政也属于比较廉价,并且容易获得的社会服务,这一切对于美国的职业女性来说,堪称很难享受到的福利。
尽管拥有自己的强大支持系统,尽管各有各的平衡之道,但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系统观察,杨澜还是有想法与天下女人分享。
2007年9月,杨澜在韩国举办的“世界妇女论坛”上发言,她结合自身经验,为那些忙到焦头烂额、累到气喘吁吁的职业女性同胞们支了三招:
第一,人不是累死的,是烦死的。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能量水平本身就比较高,加上从中得到乐趣,犹如火上添柴,即使身体累些也容易恢复。
第二,要有单纯而明确的目标,而且意愿要足够强烈。如果你真的想平衡,就一定能做到。如果你的目标是事业成功,就会觉得平衡是个麻烦,可如果你把平衡本身作为目标,达成的可能性也许就大大增加了。
第三,建立支持系统。谁也不是神仙,每天都只有24小时,你一定要适时发出求救信号,就像一棵树,根系越发达、养料越充分,就能长得越高。爱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