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莫忽视精神保养
文/袁文良
阳春三月,日光明媚,大自然充满着勃勃生机,人体的阳气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个季节应特别重视保养,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既要生理保养,更要精神保养,恰如《黄帝内经》中所述,提倡“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
精神保养的方法很多,但关键可以用“恬愉”二字概括,即思想宁静、愉悦自得,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恬淡虚无”的道理所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养生之道在“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其核心思想则是“少思寡欲”、“修身养性”,这是保持心清神静的前提,是精神保养的基础。历代养生家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强调精神保养的重要性。明代文学家、藏书家胡文焕在《续附·养生要诀》中向人们介绍了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明代医学家龚居中在多部医著中反复强调:“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反之,则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延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还寿”。由此看来,精神保养离不开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以平淡之心看待世间是非和利益得失,减少不愉快的纷争,排除不必要的烦恼,这样才能思想清静,心情愉快。为了内心的清静安宁,古代前贤还主张“抑耳静目”。耳目皆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而先贤倡导的“少私寡欲”也不是让人超尘脱世或无所作为,而是要人具备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思想宁静之目的,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当然,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不论多么富有,也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遇到数不清的幸福与欢乐,但也会遇到理还乱的忧愁与烦恼。而今日世界,节奏加快,纷繁喧闹,人们时刻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各种“现代病”时常向人们袭来。究其原因,无一不是与紧张、烦恼、冲动、忧郁有关。虽说恬淡虚无、宁心静神是精神保养的上乘良方,但人非圣贤,当不良的情势影响到宁心静神时,就需要我们调节自己的情绪,愉悦自得。
那么,如何做到愉悦自得呢?笔者以为以下三点不妨一试。
一是要自我排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漫漫人生路,令人失意、沮丧、悲伤、烦恼、愤怒的事情不可避免,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对错得失更不可能回避,当你遇到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心情糟糕、感到压力过重时,就要善于自我排解。自我排解的方法很多,可以将困扰不解的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也就是在遇到烦恼不顺心之事时,不妨走出家门去赏赏鲜花,看看小溪,听听音乐,哼哼小曲,观观远景,也可打开电脑,来一次网上旅游,看一场喜剧,把烦恼抛之脑后,正如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所说“看花解闷,听曲去愁,胜于服药也”;也可找亲朋好友倾诉,或写诗文寄情于中,或放开歌喉大唱几句,使不快的情绪得以发泄;也可找适当的理由进行自我安慰,并以“冲动是魔鬼”来提醒自己克制住某种情绪的冲动,避免做出过激的行为。
二是要常怀乐意。近代医学家丁福保曾经说:“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愁过多,则使人易老”;明末清初学者陈智锡在《劝戒全书》中也警示人们:“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方醒……”。人生短暂,光阴似箭,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在生活中要“知足常乐”。当然,这里的知足,既不是浑浑噩噩,也不是裹足不前,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在切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去创新、去进取、去开拓,不去想入非非,也不去做那些不合实际的事情,更不去“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常怀乐意的人从不做作,从不牢骚满腹,也从不为流言蜚语而惶惶不安,更不为权色钱财的诱惑而丧失人格,而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是要热爱自然。大自然是“天然氧吧”,而春天是植物生机昂然的季节,光合作用最强,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量也最多,因而人在自然界呼吸,就等于在吸氧。另外,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长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在生机勃勃的春季,人们亲近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探奇揽胜,适当运动,既能增进食欲,保证睡眠质量,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让有害于人体的郁闷、疲惫、烦恼、伤感等烟消云散,从而收到祛病延寿之效。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ywl72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