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讲一个故事。她女儿的同学有一个特别争强好胜的奶奶,要求孙女什么都要比别的孩子优秀,连孩子在发育期说话声音有点不清楚,她也无法忍受,觉得被落在后面了。她四处领着孩子去看病,医生说一切发育正常,孩子只需要一段时间和适当的引导,她却还是急,恨不得马上就好。这种焦虑转化为她时时刻刻提醒纠正孩子的讲话,孩子越来越怕她,在她面前也越来越口齿不清。
讲完这个故事,我俩都感叹,有了这样一个奶奶,这孩子会有一个特别艰难的人生起点。
很多争强好胜的家长,都会教育出内心拧巴的孩子。因为在这种家长的推动和逼迫下,孩子或许会取得世俗认可的成功,但只许前进,不许失败的教育策略,会在孩子心目中刻下“我只有更好,才会有人爱我”的烙印。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习惯将“真正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混淆在一起,在只有自己做到更好的时候,才会接纳自己。一旦自己做不到更好,失掉了过去保持的优势,就会彷徨无依,迷失方向。
有个女孩向我求助,关于如何调教男友的低情商,但说来说去,说到了她的性格问题,我觉得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她说:“从小到大目标一直很明确,而赢习惯了,就很怕输,也很讨厌输的感觉。”正是特别在乎输赢,一旦得失发生了起伏,影响到外界对自己判断的时候,她就会陷入焦虑和烦躁,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她就会“变得和平时不同,做不到一个好女友应该做的……这真的很心痛,更觉得自己不够好了。”
这的确很叫人心痛,比低情商更影响生活的,就是这种争强好胜的攀比之心。她一定要做到足够优秀,“有明确的理想,做一个完美的女友,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她就像一直生活在战场上,“我知道过于争强好胜不对,但就是改不了,从小争成绩、比赛、班干部,大了争绩点、系主席、能力、经验”,这背后,和那位奶奶一样,她有强烈的焦虑,赢了就是花好月圆,输了就是阴云密布。
这又是另外一种自卑和虚荣心。两者有一样的深层心理动机,都是无法接受自己,而寄希望在成功者这个平台上来获得满足。但所谓成功这件事,又是如此的脆弱和单薄,幼年的成功和成年的成功不是一回事,学校的成功和社会的成功各不相干,家庭的成功和事业的成功又是两回事。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却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当有一天,这个成功的幻觉被打破,人生就会垮掉。
常言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好女不提当年俏,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辉煌和好日子,都是过去的,是会时过境迁的。可为何好汉总是爱提当年勇,好女总爱讲当年俏,就是因为人在无法正确面对失败的时候,就只能钻进过去,做一只麻木的鸵鸟。
所以在同样的挫折面前,盲目自信的人甚至比不自信的人更经不起打击。很多人一蹶不振的理由并不是因为真的一无所有,而是被剥夺了他们曾经以为注定要属于自己的,相反,如果觉得有些东西是可以失去的,倒更容易接受挫折。
我一直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我也很害怕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在一起。他们给我的感觉是杀气腾腾,对自己对别人都特别苛求。他们一味追求成功,将走在路上,这人生过程中的很多快乐都为了一个目标式的东西牺牲掉了。
从儿子小时候,我就教育他,人在一生之中,应该学会很多本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本领就是会认输的本领。考试考了前几名是好事,考不到前几名也要能接受。成功固然好,但人生还要学会走到某一段就要停一下,失败就是最好的停顿,让你可以有机会看到人生别的景色。
只教给孩子取胜的办法,却没有教给孩子认输的本领,这就等于只让士兵进攻,却从不让他们撤退,这支部队一定会遭受重创。撤退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有时候,必须要承认自己有些事情做不到,爱着自己的优点却不会爱自己局限的人,都不算真正地爱自己。
世间从无完美。完美一直期待着被时间打破,而一旦将完美打破,解脱和自由就会随之而来。
不服输,是挑战自我;会认输,是正确接受自我,看到世界更广博的一面而又保持谦卑之心。阿加莎克里斯蒂说过,“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来看,我可以说,没有谦卑的地方就没有人类。”拥有了谦卑之心的人类,对成功这件事看淡一些,才能活得更踏实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