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留有余地
留下一点余地本身就是一种豁达气度,周瑜见诸葛亮能在七星坛呼风唤雨,嫉妒之下派人杀他,后来却英年早逝,后世感叹不已。留下一点余地本身就是大智大慧的行为,刘伯温深晓帮助帝王打天下会“功业成,互相杀”的道理,但出于对国事的关怀,他毅然离开江南,投奔朱元璋,后来统一了神州,他就力辞回江南老家,隐遁起来。谁不知道韩信、灌婴、周勃的下场?这一点余地留得明智。
事物发展到了极至,会朝与之相反的方向发展。“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被后人称为“千年一叹”。因为这一句是对“五千余年古国”的中国人的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不留余地,新建设从何谈起?这应该就是与时俱进的反映吧!
点评:本文的论证从文化典籍中寻求支撑,从大量的古人身上获取依据,说理却是在更高的哲学层面上展开的。“留有余地”和“不留余地”的问题,究其实或许是一个“度”的问题,是一个进退取舍的问题,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应该说,作者选择了一个更为自由同时也更加聪明的角度。本文通篇似乎都在回顾历史,而又处处与当下的人情世态相联系,飘逸蕴藉的文字中,无不体现出作者宽容的精神、对世道人心的劝勉和“退一步”的智慧。
篇二:留下余地
《给喜鹊留一些柿子》是一篇蕴藏着深刻道理的文章。
这篇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在韩国北部的乡村里有很多的柿子园。一些经常来这儿卖柿子的商家发现,每棵树顶上的柿子虽然又红又大,但是都不摘下来。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商家便向农民请教,结果当地的农民都说:“这是给喜鹊冬天吃的。”
商家们听后百思不得其解,喜鹊和柿子怎么能搭上边呢?还是一位年老的农民解开了这个谜团。
原来喜鹊是优秀的灭虫能手,如果不在树上留些柿子,喜鹊在柿子树上过冬就没了粮食,就会冻死。喜鹊死了,那么虫子就会泛滥成灾,柿子也自然全被当做了虫子们的美餐,全被吃光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但是城市就这么大,车位自然就成了个“老大难”。一天,我们出去玩。到了楼下,只见前面有几个人正站在两辆汽车前激烈地争吵着。
这是怎么回事?我上前打听才知道,原来一位车主把车子停在巷子靠右的地方,而左边留出的车道比较小,只够行人通过,而巷尾正停着另一辆汽车,想出来,可怎么也出不来?就这样两位车主为这事争吵不休。
我想,如果第一位车主停车时,看看巷子里还有没有车子,即使没有车子,也要把车子往里走一走,要留出可以进出的车道,方便其他车辆进出。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了。
正如给喜鹊留一些柿子一样,给别人留下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在关键时刻留下条退路。
可如今,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别更别提留下余地了。如果人人都给别人留下余地,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篇三:思考的余地
走在人生的路上,梦想是唯一的动力时。任何的选择都显得有点多余,坚信成了座右铭。
得失未必有那么多地痕迹,借口不再是理由!坎坷也是家常便饭,本以为是老天的不公平。回过头才来发现,那些的场景都显得那么有意义。不是只有添光异彩的辉煌,才能忽略那道痕迹的伤痛。情愿有所为,而不是为未缺失感叹。逃避失败的理由,只是增加苦恼的负担。看清人生路上的风景未必要那么清晰。甚是模糊地对待有些点滴,痛苦或许不再是快乐的绊脚石。失去的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得到的要懂得珍惜。当命运的崛起,不要忘记成就自我价值的所为。把明天的明天当做是今天的未来。如何把梦想的要变成现实的理想,不是幻想。才能分清楚想要获得的东西是否是你想要的。过去永远是历史,改变不了。当下显得特别重要,未来才能有所突破。忘记过去等于是慢性自杀的道理,或许不成立。最起码是成了记忆的缺失。难免要再次地受伤,无疑成了虚度的浪费。把追寻的力量凝结成一股绳。当伏特加麻醉神经的时候,意识乃然清醒。抗拒诱惑的支撑是意志坚定地考验。当时光不再倒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已经晚了,不要说还有明天。没有假如,现实才能相信你。懂得思考,把余地留给自己,才有充分地准备。
相信吧!面对任何的挑战,才能那么应对自如。放眼世界,才能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