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寻找远去的家园

  导读:史诗电影《指环王》开篇第一句话:这个世界改变了。从狩猎,到游牧,到农耕,再到城市化。草原的变迁一一在目。

  对在草原长大的孩子来说,最美的风景是夕阳下帐篷里升起的炊烟,那是母亲的呼唤,家的温暖。越是游牧的人,内心对回家的渴望越是铭心刻骨,回家,是回到母亲的温暖里,也是回到人类灵魂的源头里。

  当农耕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渐渐取代狩猎和游牧文明,后者却总是胡打乱撞般地频频闯入人类文明历史中,一脉相承的血性,不羁,天然……如野草般的生命力,即使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它们在今天,虽然看似成为了边缘,但它们又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着人类性格,并继续以深不可测的力量影响着城市中生的现代人,使现代人的血管里游走着一种“寻找”的因素。

  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 找到回家的路。

  啊! 父亲的草原,

  啊! 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

  —— 席慕容

呼伦贝尔:寻找远去的家园爱华阅读配图)

  秋天的草原,像一个迟暮的英雄。台湾诗人席慕容在踏上内蒙古草原后,泪落如雨,写下首诗作,经由乌兰托噶作曲,如今草原上到处飘唱着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而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已经像黑白胶卷一样,停止在全世界的流水线上。草原沙化,水草污染早已经太快地走在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开垦之前。

  虽然如此,这片曾经孕育了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大草原,依然静谧地坐卧在那里,提供蒙古人生命的源泉,如父亲般沉默有力。额尔古纳河,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鲁契山孕育而出,流过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如母亲般温柔坚韧。

  呼伦湖  英雄出处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而来。——《蒙古秘史》开篇

  一支古老部落从额尔古纳河中段森林地带出发,穿越呼伦贝尔草原,在呼伦湖畔做短暂

  停留后,奔向历史的恢宏大河。这支部落,后来诞生了一位名叫铁木真的蒙古族人。他另一个广为世界所熟知的名字叫:成吉思汗。

  呼伦湖,当地人称达赉湖,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关于呼伦湖的记载,那时名叫“大泽”。画家李玉成二十几年来在此地写生,他的绘画作品印刷成了年历,至今还被挂在拴马桩管护站的办公室里,上面用铅笔写着他的手机号码。

  呼伦湖畔到处都是红褐色的植物,李玉成说这是盐碱地的标志。而在过去,他可以在这里打上好几网的鱼,给朝夕相伴的小黄狗吃,惯得它只吃大鱼,见了小鱼根本就不屑一顾。

  现在?李玉成苦笑摇头。湖水已经退了又退,原来大半截泡在湖水中的成吉思汗拴马桩,已经全然裸露。我们站在断崖上,看着不远处的湖水泛着黑色脏浊的光,一浪浪地扑在岸边,留下像石油一样粘腻的东西。看着这样的湖水,试图遥想当年蒙古族先祖们在此处下马饮水的情形,实在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摧残。

  天空有鸟飞过,飞得很低。当地的鸟类以夏候鸟为主,已发现的白枕鹤、半蹼鹬等9 种

  鸟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乌雕、小天鹅等20 种鸟被列入中国濒危鸟类红皮书。我们仰起头看着辽远干净的天空,感受着风吹过耳际把头发刮乱时那种自由的气息。这里是鸟儿的领地,它们飞翔的姿态,就像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样子,而马背上的蒙古族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驰骋出了一个传扬世界的英雄传奇。

  湖畔的生死轮回

  成吉思汗拴马桩是蒙古英雄传奇的一个见证。准确点说,应该是“据说”是一个见证。

  传说,成吉思汗在长年征战中,亲手调教驯服了8 匹草原上的骏马。在一次战败撤退中,军队来到湖边安营扎寨,养精蓄锐,骏马忍不住清闲,日日奋蹄嘶鸣,渴望重返沙场,巨大的拴马桩被马缰勒出一道又一道纵横交错的纹路,连燕子和飞鸟都可以在里面筑巢。后来,成吉思汗率部从达赉湖杀出,从此谱写了一代天骄的动人伟业。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集体无意识”一直潜藏在每个人无意识的深层。那么“尚武精神”应该是依然流淌在今日蒙古族人的血脉里,在这样的石柱崇拜上,传递出一种苍凉、神秘、野性的生命信息。

  历史考证和民间流传一直是一支主线上的分岔,无论这块石头到底是什么,一旦人们在它身上承载了一种信任,它便具有了力量,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膜拜。

  如果说呼伦湖是成吉思汗成就伟业的一个起点,那么它的姊妹湖贝尔湖,则承担了一个“回家”的伤痛。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出自《易经》的“大哉乾元”。虽然国名取自中原文化,但后来的皇帝并不亲近汉文化,儒臣也没有受到重用。元朝短短90 年,历经11 位皇帝,很多皇帝是非正常死亡。北元的元益宗在兵败后,仅存一口气想逃回生养祖先的家园,然而这一人类最本能的归家心理被明兵破译,派兵在贝尔湖截杀,不久,元益宗死于部下之手。

  生与死,恰恰像走过一个轮回。

  邱处机的呼伦贝尔游记

  大兴安岭西麓森林的边缘与呼伦贝尔高原毗邻,形成了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呼伦湖如一颗明珠一样点缀其中。

  成吉思汗在世时,曾力邀长春真人邱处机:“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悠远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腾保身之术,腾亲侍仙座,钦惟先生将咳唾之余但授一言,斯可矣。”当时邱真人已是高龄,但他还是带着弟子向着内蒙古进发了,途经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正值阴历三月,“远有人烟,黑车白帐,随水草放牧,无复寸木。四望惟黄云白草。又二十日,方见一沙河,西北流入陆局河。”

  “水濡马腹,旁多丛柳”,“水始泮,草微萌矣”。这两句话写的正是呼伦贝尔草原春季的典型环境,水不深,刚到马的腹部,河的两岸柳树丛生;河水刚刚解冻,冰块还在水中漂浮,青草崭露头角……这样的描述极其简洁形象。邱真人在呼伦贝尔草原逗留达月余,还遇到了草原婚礼的盛况:“时有婚嫁之会,五百里首领皆载马潼助之,皂车毡帐,成列数千。”不过,后人按照时令与习俗考证,认为邱真人遇到的应该是草原的“额莫那”节,鄂温克牧民称之为“瑟宾”节。每到农历四月,牧民们的春羔已经接完,大忙季节已过,同时又要着手准备给马打印记、给羊剪耳记;一来时节刚好,二来是为尊贵的客人尽地主之谊,正好举办具有传统特色的盛大庆祝活动。

  “二十二日抵陆局河,积水成海,周数百里。风浪飘出大鱼,蒙古人各得数尾,并河南岸西行,时有野韭为食。”其中的“积水成海”正是讲到呼伦湖。这个时候,邱真人不仅吃到了河尚岸的野韭菜,还见到了草原上遍地的黄花,即金针菇。

呼伦贝尔:寻找远去的家园

  这是草原历史上蒙古首领与中原文化的一次重要会晤,而呼伦贝尔草原则承载了第一站的使命。邱真人的游记也为研究蒙元时期的哲学思想史、宗教史、民俗民风和历史地理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两万岁的沧桑老人

  呼伦贝尔,一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如一个充满了故事的草原老人。这里流淌着两大系——呼伦湖水系和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水系。两条水系共有745 条河流,总流域面积达9 万多平方公里。正是草原上的这两大水系的众多湖泊,成为动物、植物和人类生命的源泉。

  就在呼伦湖畔,出土了两万多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扎赉诺尔人”。但后来的历史却是一个断层,似乎是找到了爷爷,却寻不到爸爸的足迹。再后来,春秋时期,呼伦贝尔又以“东胡”这一称谓被中原知晓。自《史记》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活动开始被计入华夏历史。而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塔塔尔人……他们陆续在这里留下了逐鹿草原的足迹,并竖起大大小小的石头来祭礼先祖。直到一支蒙古部落穿越呼伦贝尔草原,由此开始了一统草原的征途。

  呼伦贝尔就像是一个活标本。留下了刀革铁马的英雄史诗,留下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与当地萨满教的冲突与交融,也留下了近代“闯关东”的百姓故事……

  如今的呼伦贝尔,承接着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间的紧密连结,草原、河流与森林,繁养生息着各民族人,人类与自然,同样上演着和谐与冲突的一幕幕故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675771/65150186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寻找上帝的钥匙 巫师3寻找钥匙

原文地址:寻找上帝的钥匙作者:随缘  每一个人出生时,上帝都在他(她)的身边藏匿了一串钥匙。无论俊秀或丑陋、聪明或迟钝、贫穷或富贵、健全或残疾,这一串钥匙都是相同的。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无数扇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有一条长长的路,有通

《青海,我的家园》目录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儿歌

《青海,我的家园》目录第一辑:回望家园望尽天涯路察森敖拉阿嘉兄弟,你在哪里?程枫记忆中的青海崔振国恩师“难友”多杰才旦青海是我,我是青海鄂圭俊我想起了过客范亦豪情系苏里乡樊光明风雪青藏线高庆琪青海:我的第二故乡桂希恩

《我们的家园》教学设计大磊 我们的家园主题曲

我们的家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我们的家园》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教育学生团结凝聚力量,保护、爱护环境。2、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巩固2/4拍节奏型,强弱规律。并能根据音乐以及相关歌词创编动作。教学重点:

《寻找同桌的你》by红糖 寻找同桌的你

《寻找同桌的你》by红糖文案:这是一个悠长的故事,我想慢慢述说,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么请跟我来。田恬的寻人启事:“【寻找同桌的你】每个人都有初恋,它并不完美,也不成熟,甚至无疾而终。我

声明:《呼伦贝尔:寻找远去的家园》为网友把伤痕当酒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