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道理都明白,自己却做不到?
为什么可以开导别人,却不能开导自己?
为什么冷静的时候都可以想通,想法、情绪一来的时候却慌乱如麻了呢?
爱华阅读配图
怎样才能做到?现在与大家进行些探讨和分享。
根据认知模型理论,从想法到行为,我们必经过两个阶段:想法—情绪、情绪—行为。强迫、社恐、焦虑等的朋友,均可以运用正念体悟疗法来打破这两个阶段的不良联结,以重建适应性良好的模式。对大多数朋友而言,自动产生的想法太频繁了,并且还没来得及觉察时,相应的情绪就已经升起,就好像按下“快进键”,进入第二阶段——情绪-行为。与第一阶段(想法-情绪)相比较,在此阶段持续的时间较长,处于情绪中的朋友会有足够的时间来作应对和调整。如果能运用好正念体悟疗法来打破这一环,将会感受到更强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当情绪袭来时,我们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我很(担忧、愤怒、悲伤……),我在(担忧、愤怒、悲伤……),我选择(担忧、愤怒、悲伤……)。第一阶段仅在感觉层面,容易导致情绪驱动的行动模式;第二阶段已在觉知阶段,区别自己与情绪的关系,偏向于存在模式;而第三阶段是基于第二阶段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行为。
这会儿,可以回顾和解答文章开篇的疑问了: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用肉眼客观、理性的看清:他人在(担忧、愤怒、悲伤……),并给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帮助他人选择(担忧、愤怒、悲伤……)。而自己仅感觉我很(担忧、愤怒、悲伤……),所以容易受困于情绪而慌乱烦躁。当我们能把自己作为“他人”那样对待,看清自己的状态时,也将能引导自己有效的处理面临的任何问题。
看清别人,我们可以直接观察,但看清自己就需要借助一面镜子——正念。肉眼观察别人,心眼觉察自己。通过学习和体悟,让自己冲破感觉层面的局限,觉察和了知自身状态,以做出正确的行为和选择。正念,以己为“他人”,以己为背景!